首页 百科知识 “老虎吃天”,从何下口

“老虎吃天”,从何下口

时间:2023-05-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因而,这个所谓“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慨,是还有兴趣和激情从事文艺批评的人发出的;如何解决“老虎吃天,从何下口”的问题,也只有那些对文艺批评保持兴趣和激情的人才是有必要去思索的。“老虎吃天”,首先还得问问自己是不是一头“老虎”,是否足够强健,是否有充足的底气?如果是一头“老虎”,“天”虽然很大,大到虚无缥缈,但你“吼”一“吼”,也会使得沉闷而板结的空气颤动起来的。

“老虎吃天”,从何下口

“老虎吃天”,从何下口?

“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常常在某些批评家汇集场所,听到批评家如此感叹。确实如是所说,面对每年出版的数千部长篇小说、面对繁杂的老的和新的文学期刊上只增不减的作品、面对网络上层出不穷的写手以及海量的各种文本、面对各种媒体一波一波汹涌如潮的信息……他们感到了言说的乏力和声音的微弱。

况且,当下从事批评的职业批评家极少,他们都有本业要做,比如在学校教书、做各个级别的社科研究项目等等。一位大学教授就曾当众发问,“谁赋予我责任和义务,要阅读某部作家的作品,或写评论文章?”他的发问无人应对,因为当下很多从事批评的人,确实也完全是出于个人兴趣和爱好,写不写都是个人的事情。因而,这个所谓“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慨,是还有兴趣和激情从事文艺批评的人发出的;如何解决“老虎吃天,从何下口”的问题,也只有那些对文艺批评保持兴趣和激情的人才是有必要去思索的。

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书写和传播的便捷,使得文学写作者和作品的数量每年都以难以计算的倍数激增;但显而易见,新技术并没有带来文学品质的提升。我从来不相信“韩信用兵,多多益善”的鬼话。另有一句经典的军事术语是“兵贵精而不在多。”代表一个民族艺术水准的肯定是处在宝塔尖上的明珠。谁要想不朽,就往那个宝塔尖上去爬吧,否则就别轻易摆出一副“大师相”。由于文学作品的巨量带来的泥沙俱下、良莠杂交,特别需要专业而又有艺术眼光的专家来做披沙拣金的工作,以避免那些普通读者误吞掺入了过多添加剂或三聚氰胺的劣质精神食品。

如何使得批评家变“乏力”为有力?这确乎是一道难题。吾辈非医道神人,是开不出什么秘制膏丹的。如要开,大概也难免闹出类似笑话:打“鸡血”针数次,或每日食绿豆数斤……记得多年前,我和一位朋友去看老中医,老中医在对两人把脉后,在我们的诊断书上都写着类似“脾肾两虚”的字眼。我们就私下议论,大概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其病因都离不开“脾肾两虚”吧?

就在我思索这一困扰我的难题时,有几位处于不同时代的中外批评家的名字,闪入我的脑际,他们是中国的金圣叹、美国的威尔逊、德国的拉尼茨基,他们所处的年代跨越了几个世纪。离我们最近的拉尼茨基,今年9月才刚刚离世。金圣叹今年恰好诞辰为405周年。我发现,他们虽然身处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所处的国度和时代,都是“一言九鼎”的批评家,都是在广大的知识人群和公众中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批评家。如果从外部找“困境”,他们都面临着不同时代的不同“困境”。金圣叹所处的明清时期,相比今天,交通工具落后、信息传递方式非常原始而缓滞,但金圣叹所批《水浒》、《西厢》行世后,“一时学者,爱读圣叹书,几于家置一编”,由于“金批”的影响,仿效者蜂起,乃至清代各种评点本层出不穷,而读者也几乎到了非评点书不读的境地,他的影响力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而拉尼茨基是跟我们同时代的人物,他面临的“困境”正是信息的过多过滥,但拉尼茨基在德国却是家喻户晓的批评家,据一份调查显示,有98%的德国人知道他的名字,那么,他的影响力又是如何形成的?

今日批评家感到“乏力”的原因,恐怕主要的不是外部环境的制约,还得从自身找原因。“老虎吃天”,首先还得问问自己是不是一头“老虎”,是否足够强健,是否有充足的底气?如果是一头“老虎”,“天”虽然很大,大到虚无缥缈,但你“吼”一“吼”,也会使得沉闷而板结的空气颤动起来的。而新技术则会使你的“吼”声瞬间传遍世界所有角落。谁能告诉我,类似金圣叹那种“纵横批评,明快如火,辛辣如老吏。笔跃句舞,一时见者,叹为灵鬼转世”的批评文字,今天在哪里能读到?又有谁能告诉我,类似拉尼茨基那样背对作家,面向大众,以“开启民智”为启蒙重任的中国批评家在何处?

忽然又想到了那位老中医在诊断书上写的“脾肾两虚”……

2013.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