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牛皮娃娃那段日子——民间剪纸艺术大师郭双芸
● 门口的石狮子,院里的箍窑洞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郭双芸曾在报刊上发表过多幅政治色彩浓厚的剪纸作品,被甘肃民间艺术家协会誉为“甘肃民间艺术家”。
一位农民能够创作出具有时代感的作品,我想拜访她。当我拨通了郭双芸的电话,她婉转谢绝了我的请求,说她身体不好、眼睛也不好,好几年没有剪东西了。我耐心解释,她被我的诚意打动,告诉我她儿子开出租车,到董志镇可以打电话让他接。
福寿钱文
2010年1月12日,我来到甘肃省庆阳市董志镇联系到她的儿子。
出租车在狭窄的柏油路上行驶不长时间在一农户门前停下来。门口青石狮子格外显眼,与土门楼极不相称。狮子是用来镇魔辟邪的,同时也是权力的象征,宋以前放置在陵墓前,之后多放置于宫殿寺庙前。封建社会对此有严格的规定,只有七品以上的官员可以在家门前放石狮子,老百姓是没有权利放的。即使现在,平常人家门前一般也不放置石狮子,除非家人多病,或者家事频频发生用它来镇宅。郭双芸家的石狮子是否有这层用意?
儿子叫门,一位短头发、满脸皱纹的老头出现在门口。儿子说明情况,老头热情把我向院子里一排土房引。
土屋里,一位头戴灰色编织帽、身穿黑皮衣的妇女与小孩看电视。看到我们进屋,妇女将身子从炕沿向门口移。我知道她就是我要找的郭双芸。郭双芸看我手里提的东西说:“来还提礼当!”我回答:“您病着,打搅您不好意思。”郭双芸岔开话题说:“家没有收拾,懂得(搞得)脏的。你看这窑烂场不?”我才注意到她住的窑像砖窑的巷道。我印象中的窑洞不是在崖边就是在地底下掏挖的,像房子一样的窑洞我头一次见。
郭双芸介绍:“这是箍窑,现在都没了,就我们有,住了几百年了,在我们老人手中都住了两百多年,现在我们还住着。人家用砖箍的新式窑都毁了盖房子住,我们土坯箍的窑还住着,是文物了。”我接过她的话说:“这种窑好!最适合人居住,土坯厚,保暖,冬暖夏凉。”郭双芸赞同我说的话:“冬天这么冷的天,我们都没搭(生)火炉,搭了火炉出去容易感冒。”我说:“窑洞用土坯建造与地气相接湿度好,对人呼吸、皮肤都有好处,您住的是福地。”我一席话说得两位老人高兴地笑。
郭双芸线描画
● 刻牛皮影那段日子
郭双芸让我随她到另一个院子,说她的剪纸都放在那里。三间新鲜亮堂的砖混平房正中挂着“董志镇民间剪纸基地”的牌子;左边挂着一块“中国陇原民间工艺品销售公司”的招牌。招牌上的字迹陈旧,被阳光照成黑灰颜色,应该是五六年前挂上去的。
郭双芸打开立柜门,我眼前为之一亮。玻璃柜门里挂着两个刺绣挂件,它们色彩淡雅,针法细腻。娃娃脚踩莲花,一手抓鸡一手抓兔,应该是生育之神的形象;另一个挂件,娃娃骑在肥猪上吹唢呐,预示着来年丰收。
郭双芸介绍说:“是我前几年在小崆峒山做的,曾经得过奖。”
我想当然问:“您的手艺这么好,您母亲也应该能剪会绣吧?”郭双芸回答:“我母亲不懂。我父亲是画家,师范中学的美术老师。能创造图案,画画一把手。章子也刻得好,一共给人刻章子。你没有见过父亲和我做的《百蝶图》,各种形态的蝴蝶都有,我们拿出去一展别人都仿去了。”
郭双芸停顿一会儿接着说:“1964年我14岁的时候,跟父亲在庆阳县文化馆刻过牛皮娃娃。当时,用钢锯条制作刻刀,牛皮厚刻起来很费劲,得不停地豁出力气磨刻刀,以后改用手术刀刻才好一些。”说着郭双芸从鞋盒取出一把刻刀让我看,原来是用火将手术刀片烧化进塑料笔杆上,极其粗糙。
李时珍
我询问郭双芸刻牛皮影的手艺怎么学来的。她回答:“1976年我在庆阳县文化馆学会的。庆阳地区皮影调研会我就参加了。我一共参加培训,一共参加学习,平凉去过,宁县去过,庆阳地区在周岭办的学习班我也参加过。1965年和1966年普及新式文化我们试着在纸上刻,张玉珍刻得好,我在她家住了几天,看人家怎么刻,我跟着学。张玉珍、贺书壁、冯宜华都是我的老师,是他们传授给我的。”
郭双芸取出一本1979年出版的《庆阳地区农民剪纸选集》让我看。有她的作品《抗旱保丰收》,头戴草帽的男青年面带笑容抬头远望,那笑容十分传神;手中提的扳手告诉观者刚修好水泵,泵口溅出的水花翻卷着,就是他快乐的心情。还有一本1979年庆阳县文化馆编辑的《庆阳剪纸集》。郭双芸的作品《社员都是向阳花》,描绘俩姐妹农活闲暇之余不忘抓紧思想改造。她们依偎在向日葵下,坐在锄把上学习毛主席著作。画面处理得很干净,人物神态自然。没有受过专业美术教育,没有扎实的现代绘画透视知识和现代绘画技巧,是不会创作出这么好的作品的,我说出我的疑问。
社员都是向阳花
郭双芸说:“这些作品根本不是我设计的,剪刻是我完成的。我们是文化馆的工作人员,馆里经常布置任务,每个时期都有主题,围绕中心工作,‘抗旱了’、‘丰收’了、‘计划生育’了,由设计人员完成设计稿,再交给我们剪刻成作品。冯宜华老师给我设计的作品最多,他是上海人,支援大西北来到庆阳,山丹花香烟盒就是冯老师设计的,给我设计稿的还有我侄子郭风奎。”
我问:“他们付出那么多心血,为什么不署名?”郭双芸回答:“我不知道……馆里说了算,他们不太署名,都是我们署的。”我能揣摩到艺术家们的心态,那个年代,一个运动接着一个运动搞,运动到来首先拿知识分子开刀,他们惧怕迫害,选择了低调生活。
郭双芸告诉我,新中国成立前,她父亲在国民党学校任教,教学生进步,为共产党做事,文化大革命中父亲有口没处说,她父亲好几位同事忍受不了屈辱自杀了。
我认为不署名的另一个因素与当时突出集体力量淡化个人力量有关,成绩是大家的,个人干出的成绩也是大家帮助的结果;还有,设计者认为自己拿国家工资给单位做事理所应该,署名不署名领导说了算。
郭双芸说:“我们有作品参评,而有的人没有作品参评,馆里也拿我们的作品替别人参评。领导说都是为集体争荣誉,我好几幅作品就这样成了别人的作品,现在印得到处都是,你生气也没有办法。”
郭双芸让我看她和父亲的合影,她父亲头戴白帽专注制作皮影。我问郭双芸:“您父亲也会刻皮影?”郭双芸回答:“我父亲会设计牛皮娃娃,不会刻,那是我刻好后,他在装订。照片是王光普照的,那些年他走街串巷,我们家串扎了。有一年王光普揽下一批刻牛皮影的活让我去,我家里走不开就没有去。”
我询问郭双芸王光普会不会设计图案,会不会刻牛皮影。郭双芸回答:“他不会,他只会收集,也是揽下了活找人干。”
● 窗花和皮影
郭双芸
郭双芸告诉我说:“我好多年没有剪纸了,直到第二届香包节金香莲老师找到我,我们在北部商城搞工艺品制作。何占熬教我们做棉花兔,从那以后我又拾起了刻刀开始创作。”
我询问她的刻纸习惯,郭双芸告诉我说:“我习惯画好后再剪刻,我不会拿起剪刀就剪,以前刻得细致,劲头足。现在没有信心了,辛辛苦苦弄一幅作品拿到展厅展览,东西没有卖出去,人家把图样全弄走了,咱在乡下住着浑然不知。光知道埋头做,好不容易等到第二年,想把头一年剩下的卖一些,发现市场上全是我设计的作品,咱的东西没有办法卖了。我的遭遇和杜秀梅一样,她气得不行,回平凉了,也不参加展览了。我眼睛不行了,不剪了。”不规范的文化市场,过早地中断了艺术家的艺术生命。
鱼咬莲
在郭双芸仅存的几幅剪纸中,我选了她“文革”题材的女赤脚医生外出巡诊的刻纸《驰骋天下》;生活题材的年轻媳妇怀抱娃骑在驴背上的《回娘家》;传统题材的《福娃》《抓髻娃娃》《五福捧寿》《鱼咬莲》,购得10枚精致小窗花,我高兴的心情难以言表。
郭双芸陪我走出房间的时候,我无意中发现墙角玻璃柜中散放着几幅皮影,走近观看。郭双芸解释说:“那是我做的皮影,老皮影都卖了,新皮影没有人要,娃娃玩得缺头少腿的。”
杨子荣没有腿,也没有胯下的马;另一枚皮影光有身子没有头,我分辨不出来是哪位文学形象。郭双芸看了半天也分辨不出来是谁。阿庆嫂全着,江姐全着,日本鬼子全着,红小兵全着。我说我想买它们,郭双芸吃惊地问:“你要歪干啥?没有人要你要?”我回答:“我看着这些人物的电影、小人书长大的,看到他们爱得不行。”
老两口笑我是个怪人。
我高兴地收起皮影,回到家在灯影下也能演一出现代革命样板戏。
现代戏皮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