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董其昌艺术思想中的禅宗画派

董其昌艺术思想中的禅宗画派

时间:2023-05-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董其昌艺术思想中的禅宗画派董其昌艺术思想中的禅宗画派董其昌的艺术思想继承发展了宋代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米芾、邓椿等文人理论的精髓,代表着进入明代的文人画思潮。本文在阐明董其昌艺术思想的基础上,探讨南北宗论的实质主旨,分别论述四个问题。明代创立山水画南北宗论的有莫是龙、陈继儒、沈颢、董其昌四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董其昌。

董其昌艺术思想中的禅宗画派

董其昌艺术思想中的禅宗画派

董其昌的艺术思想继承发展了宋代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米芾、邓椿等文人理论的精髓,代表着进入明代的文人画思潮。他的南北宗论就是在文人的审美观的基础上创立的。他所说“大都右丞以前作者无所不工,独山水神情,传写犹隔一尘。自右丞始用皴法,用渲淡法,若王右军一变钟体,凤翥鸾翔,似奇反正”,指出南宗文人画的划时代意义、审美实质及艺术风格。他所说“文人之画,自右丞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大家子久、王叔明、倪元镇、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沈则又远接衣钵。若马、夏及李唐、刘松年又是大李将军之派,非吾曹当学也。”勾画出从唐经宋元到明代万历以前文人画与院体画对立的主线。至于他认为“李昭道一派,若赵伯驹、伯骕,精工之极,又有士气”,此类介乎可北可南的画家是由于某些画家精青绿又善水墨,某些画家试图融合青绿与水墨,某些画家从院体分化出来等复杂现象造成的,问题还可深入研究,然而不能由此抹杀南北宗论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南北宗论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次提出的关于山水画派的理论。此论提出后,得到画坛的普遍赞成,流行四百多年,影响国内外。南北宗论实非画史上的人为的偶然现象。本文在阐明董其昌艺术思想的基础上,探讨南北宗论的实质主旨,分别论述四个问题。

南宗禅与南宗画

六朝以来,佛教对中国的乐舞、文学尤其是美术(绘、塑)影响之广之深,是难以估量的。其影响不仅表现在艺术创作上,同时也表现在艺术思维方式及理论上。佛教禅宗分南北派之后,南禅宗历经唐宋明清,赢得了许多文人的倾心欢迎。王维晚年好佛,是南禅宗最早的信奉者,隐居辋川,“万事不关情”,以居士自持。画史记载他画过雪里芭蕉,后世有些学者认为其意象即禅理的色空显现。融儒道释思想于胸次的宋代文人,对新兴的禅宗兴趣更为浓厚。苏轼推崇王维,两人思无二致。文人画的立论者之一黄庭坚自白:“余初未尝识画,然参禅知无功之功,学道而知至道不烦。于是观画悉知巧拙工俗,造妙入微。”思接晋、宋文人艺术思想的董其昌及南北宗论者们如何能自外于禅呢?《明史》说董其昌“通禅理”;为《容台集》(董氏文集)作序的陈继儒说得具体:“独好参曹洞禅。”《容台集》中还有这么一段文字:“李卓吾与余以戊戌春初,一见于都门外兰若中,略披数言,即许可莫逆。以为眼前诸君子,惟君具正知见,某某皆不尔也。”“略披数语”所谈内容,无从知道。既然相逢于寺庙(兰若),表明他们有共同的好佛兴趣,因谈禅而成为莫逆,也非全系臆断。董其昌命书斋为“画禅室”,立意也显而易见。

为什么文人多喜爱南禅而把文人画比作禅之南宗?

早在唐代的诗文评论中,已分诗为南北宗。明代创立山水画南北宗论的有莫是龙、陈继儒、沈颢、董其昌四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董其昌。莫是龙提出:“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他肯定了禅之南北宗与画之南北宗同时产生,除指明画宗之南北非以地区划分,其他方面的异同没有讲。陈继儒说:“李派板细无士气,王派虚和萧散,此又慧能之禅,非神秀所及也。”他谈画之南北宗风格差别,涉及性质上的相比,有意道出禅之南北宗风神亦类此。沈颢说:“禅与画俱有南北宗,分亦同时,气运复相敌也。……若赵斡、伯驹、伯骕、马远、夏硅,以至戴文进、吴小仙、张平山辈,日就野狐禅,衣钵尘土。”他认为,画之南北宗在唐代尚能分庭抗礼,至明代则北宗已趋衰落,且步入歪门邪道了。莫、陈、沈三则文字叙事多,析理少,所以古今有些学者认为,画之南北宗论是从禅之南北宗生套出来的,而非山水画演变中呈现的历史事实。这是将禅宗与中国画的关系看得太表面了。其实莫、陈、沈已说出画之南北宗与禅之南北宗的一些相近之点,而董其昌在这个问题的论述中,进而谈到了实质之所在。就笔者之见,禅理与画理有两点相通。

审美趣旨上的简与繁

北禅繁,穷其枝叶,南禅简,单刀直入。南禅创始人曹溪慧能是“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宋代宗杲禅师喻简胜繁云:“弄一车兵器,不是杀人手段,我有寸铁便可杀人。”画之南宗也是尚简,反对细琐繁缛。回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繁简之风几经交替。以铺陈手法写的汉赋,最为繁冗,如同汉儒注经,枝叶横生。魏晋之世风气大变,品藻人物尚简约,写作文章亦尚简约。其时清谈盛行,论辩者们有时日以继夜,废寝忘餐,那是一种特殊的哲理研讨活动,与简约的风尚并不矛盾。:《世说新语》记载了晋人许多言简义丰的谈吐,令人展卷生趣,遐想许多。《世说新语》本身即是简约文学的典范。简约行事,能抓主旨,直达事物之本质。精通庄学佛理的名僧支道林讲佛法“善标宗会”,谢安以九方皋相马誉之。支道林喜欢养马,自道是“爱其神骏”,他重马之神气,略马之形色。苏东坡所谓的“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都是简约可得事物精华的表现。晚唐司空图著《诗品二十四则》,举尽诗境诗风,其中备受文人喜爱、影响深远的就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以少胜多论,同南禅重简约,直究佛理,精神息息相通。苏东坡赏识司空图《诗品》,表明两人在看待禅理诗理上契合无间。宋代文人作画,同样以简为贵。黄宾虹说:“北宋人画,法简而意繁,不在形之疏密,其变化在意。元人写意亦同。”又说:“减笔山水,顿有千岩万壑之思,以少许胜多许法也。”中唐之后,经五代两宋,尤其到了元朝,南宗画在笔简意高、理趣横溢上步入高峰。信奉慧能南禅的董其昌深知简约得英华之理。他说:“子美论画,殊有奇旨,如云‘简易高人意’,尤得画髓。”他将禅之南宗与画之南宗联系起来,不是没有内在因素的。

修行、习艺上的顿与渐

禅宗的南北派,修行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期望成佛,如何达此目的,途径大异。北宗主张“拂尘看净”,严守教规,勤学苦练,循序渐进,获得正果。南宗认为人人有佛性,“即心是佛”,不必依赖经典戒律,得道在我顿悟。唐宋以来一些诗人画家信仰南宗禅,与南宗禅倡顿悟有关。董其昌说得十分坦率透彻:

“盖五百年而有仇实父,在昔文太史极相推服。太史于此一家画不能不逊仇氏,故非以赏誉增值也。实父作画时,耳不闻鼓吹,阗骈之声如隔壁钗钏,顾其术亦近苦矣。行年五十,方知此一派画殊不可习,譬之禅定,积劫方成菩萨,非董、巨、米三家可一超直入如来地也。”

画史上称为明四大家之一的仇英,其青绿山水的成就,得到文徵明的赞赏,董其昌也认为青绿山水文不如仇。仇英的造诣,是靠他坚苦卓绝、甘守寂寞奋斗了许多年才得到的。从起步至达目的,其实践过程,正像渐修锻炼的北禅宗苦行僧。这种“顾其术亦近苦矣”的“积劫方成菩萨”的道路,足令南宗的文人画家生畏。董其昌观察了几十年,“方知此一派画,殊不可习”。他在谈文人画与非文人画的结尾所云“若马、夏及李唐、刘松年又是大李将军之派,非吾曹所当学也”,“非吾曹所当学也”一句,有的版本作“非吾曹所易学也”;“非吾曹所当学也”,“非吾曹所易学也”,都切合董氏对北宗山水的真实看法。董氏在别一处题跋中谈画派也说过“南北顿渐,遂分二宗”。

在董其昌看来,北宋艺坛上的一些杰出人物,受益佛学匪浅。如云:“文人冥搜内典(佛典),往往如凿空,不知乃沙门辈家常饭耳。大藏教若演之,有许多文字,东坡突过昌黎、欧阳,以其多助,有此一奇也。”又云:“宋人推黄山谷所得深于子瞻,曰山谷真涅槃堂里禅也。”这也许言过其实,但禅理通艺理却是有根据的。董其昌论书论画,经常以禅喻艺。如云:

“大慧禅师论参禅云:譬如有人具万万资,吾皆藉没尽,更与索债。此语类书家关捩子。米元章云:如撑急水滩船,用尽气力,不离故处。盖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所欲离者,非欧、虞、褚、薛诸名家伎俩,直欲脱去右军老子习气,所以难耳。”

唐世推王羲之为书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都曾师学王字,由此而下,流风披靡。董其昌在三十年的书字实践中,也曾出入于王字。书圣的字如同画圣(吴道子)的画,成为楷模之后,学习者便易“合”而难“离”了,只有重视传统而又能批判继承的人,方可脱去“习气”。南宋大慧禅师所说全部没收巨富者千万资财之后,仍向其讨债,佛家设譬喻禅,其理如同书家对待“右军老子习气”,事极难办。

“药山看经,曰:‘图取遮眼,若汝曹牛皮也须穿。’今日看古帖,皆穿牛皮之喻也。古人神气淋漓翰墨间,妙处在随意所如,自成体势,故为作者。字如算子,便不是书,谓说定法也。”

将佛典当作教条,禁锢了参禅悟道的灵性。唯严告诫弟子勿下功夫死钻佛经,取譬图取遮眼与看穿牛皮,便是这个用意。书家看帖,如佛徒看经,皆有活法、定法之别。“自成体势”者,有如“见性成佛”,乃有法而能化法;“字如算子”者,乃为定法束缚,无神气表达之可言。北禅渐修,重经典学问,正有此弊。

以画为寄,以画为乐及人品气韵

中国绘画在魏晋以前纯为画工画史之所为,文人无涉。自卫协、顾恺之等从事绘画之后,戴逵父子从事雕塑之后,绘塑行列中成员开始变化。文人从艺必不可免地要将他们的审美情趣及表现技巧带到艺坛上来。谢赫首次提出“士体”一词,作为评画尺度。所谓士体,即士人画风格。如果士人不参加绘画创作,就不会出现士体一说。当然这不过是个端眉,全面意义上的文人画,就山水而言,应该是晚唐、五代、北宋,尤其是成熟于元代的文人画。明初设画院,北宗画尚有一定声势,自沈周、文徵明登上画坛之后,到万历年间董其昌等创立南北宗论之时,文人画已成为中国画的主流。

文人为什么要作画?作画的益处何在?在这个问题上,南北宗全然不同。北宗院画家受帝王之命,为满足帝王的审美享受而调丹青弄笔墨,整个艺术活动中自我的东西被排除得无多少了。文人作画与此相反,他们是以画为寄,以画为乐,一言以蔽之,是为我的艺术。

以画为寄,所寄者何?寄理,寄意。寄理即体道,寄意即表性,故文人画讲求理趣意趣,视神韵为至高之美。作画既要体道,那么所体之道的内涵是否一致呢?不一致。儒家以仁义为道,道家以无为为道,佛家以色空为道。孔孟以仁义作儒道的核心,其义甚明。庄子说“无”为“天下之大美”,“有”(宇宙万物)生于“无”,“有”是在“无”的基础上展开,又向“无”复归。佛家将色空当作研究佛理的最高命题。纷纭的世象万物谓之色,色即空,具象复化作空幻,空有合一,丰满的色相可通向虚静的禅境。操艺者能“澄怀”方可“观道”。虽然儒、道、佛三家各有其道,所道之道不同,但三家学说都主张天人合一,认为自然与人,天道与人道,是和谐统一的。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家(与文人审美情趣一致的画僧在内),六朝以来,便生活在儒、道、佛三家哲理熏染的环境之中,把天人合一当作绘画的最高审美境界,把道、性、艺融为一体。董其昌是集文人思想之大成者,他讲画道,多处反映了寄理寄性求意趣的艺术观:

“画之道,所谓宇宙在手者,眼前无非生机,故其人往往多寿。至如刻画细谨,为造物役者,乃能损寿,盖无生机也。黄子久、沈石田、文徵仲皆大耋,仇英短命,赵吴兴只六十余。仇与赵品格虽不同,皆习者之流,非以画为寄,以画为乐者也。

“黄大痴九十而貌如童颜,米友仁八十余神明不衰,无疾而逝,盖画中烟云供养也。”

回荡着冲和之气的天地,蕴藏着无限生机,它是万物生命的本源,此乃天道天理。同样是以大自然美为表现对象的山水画家,了悟天理天道者,意不在状物象之貌,不为物所役,故能解衣盘礴,挥毫写景,受造化生机之蒙养,得烟云之供养,达到悦生益寿之目的。不解此理的画家,为物所役,精神受压,心态紧张,临案作画,斤斤细谨,则胸中丘壑,眼前景致,均非生气勃勃之物,作画何能悦生延年?当然也应看到,人的生命长短,非一种因素所能决定。赵孟img17作为宋宗室应召做元朝官,内心矛盾苦闷很多,此亦为物所役,他于年过花甲便逝,与此不无关系。

文人画家作画,写理与写性(意)是一致的。“在天为理,在人为性”,意便是性。换言之,文人画家写性灵,就是表现自己和宇宙本性相通的人的本性。早在南齐谢赫就提出“穷理尽性”,穷天理尽人性是画家创作过程中的首要之事。晋人所谈的林下风,宋人所谈的林泉之心,元人所谈的胸中逸气,明人所谈的童心、性灵,都不过是“性”在文人思想上所表现的种种说法,是文人画家所追求的“士气”的具体化。画家主观上有此崇高的境界,作品始能清拔不俗。于是就产生了人品与气韵的问题。

谢赫六法首标气韵生动,作为绘画的最高审美要求。气韵即神韵,是由重形似转变到重神似之后的审美概念。如何得气韵?六朝直至唐张彦远多在六法兼备的技巧全面修养上探求。到了宋代出现了气韵生知说。持此说的郭若虚及邓椿均认为,气韵非功力所致,只有人品高,作品才气韵生动。此种观点极有利于文人画地位的确立,因而排除画师、画工的创作于神韵之外。元初当文人画即将达顶峰时,钱选提出“士气”说,指出获得士气的两个条件,一是“隶体”(以书法入画),一是“要得无求于世,不以毁赞挠怀”。董其昌服膺钱说,作诗云:“气韵从何取,心无赞毁时。”他对“唐解元自称爱写青山卖者”不以为然。他将人品与画品的关系作了生知与后学两端兼取的论说:

“画有六法,一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

以画体现天道人道的和谐,即画之道。这样的画谓“以天合天”(庄子语),夺造化之功的“天成”。董其昌视王维的山水即体现了画之道的正宗。评曰:“右丞山水入神品。若人可谓云峰石色,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唐代一人而已。”他认为:“理义原悦人心,我合着他,自是合着人心。”他的艺术创作也是遵循天道人道统一的原则。“写字往往率意”;作画意境冲淡,神气俱足,风格高雅秀润。

文人作画,“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石涛)。以画为寄,以画为乐,运用其相应的艺术表现手段,构成南画的所谓虚格,与务实格的北宗画相异。

水墨与青绿,圆与方

古人常用丹青一词代表绘画,中国绘画在相当长的年代(约西周至隋)属于丹青时期,宗炳所谓“以色貌色”,谢赫所谓“随类赋彩”是也。到了唐代中叶,始有以水墨代丹青作画,在当时是令人观瞻一新的创造,从此结束了中国绘画在色彩上的单一面貌。所以荆浩说:“随类赋彩,自古有能,如水晕墨章,兴我唐代。”王维在“水墨最为上”(此语未见得出自王维)的时代,先着一鞭,成为新事物的开创者,自有其历史功绩。董其昌所说“自右丞始用皴法,用渲染法”及莫是龙所说“始用渲淡”,记载了王维水墨山水的划时代意义。古代画史给隋展子虔很高地位,认为他是六朝至隋的大家之一,是“唐画之祖”。现有《游春图》可据。显然他是李思训青绿山水的前导。

山水、花鸟画的院体风貌的形成始于唐、五代。黄筌父子作品的“富贵”特征,是公认的院体花鸟的代表,而李思训父子的金碧辉映的山水,“富贵”气并不亚于黄氏父子。唐代没有宫廷画院的设置,初唐有身居相位的阎立本听命皇帝作画,至中唐又有将军头衔的李思训听命皇帝作画,将相兼任宫廷画师,可真有点特殊意味儿。大李将军是唐朝宗室,他的金碧山水把幽美的自然风光同壮丽的宫廷建筑和谐地结为一体。这与当时的宫廷园林一样,是适应帝王的审美要求而产生的艺术。创作工笔重彩的青绿山水,要耗时费力,吃苦磨炼,犹如北宗禅渐修成正果,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文人画家是接受不了的。当然,文人热衷水墨,主要还是以意致为上的作画宗旨所决定的。

水墨画家未必都属于南宗,院体的马、夏即水墨苍劲派。而以淡为美的文人画却与水墨结下不解之缘。金碧璀璨的青绿山水,是用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绘制的,质厚气重,不易古雅。文人画家则运用水墨作画,清逸高雅,“淡墨轻岚为一体”。水墨的色彩感也是丰富的,张彦远说“运墨而五色具”,何况“绚烂之极复归于平淡”,水墨的枯、湿、浓、淡,极具变化之妙。墨法自王维、张璪始,至董、巨、米芾父子更加完备。他们运用浓墨、淡墨、积墨、破墨等法,以穷山水烟云风雨晦明之变态。董其昌谓“宋画至董源、巨然,脱尽廉纤刻画之习”,“墨染云气,有吐吞变灭之势”。他还从米家山水悟得“墨戏三昧”。水墨画黑白对比强烈,能于单纯中突出主体,丰富中求得变化。所以说“画道之中,水墨为最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水墨与青绿之外,山水画的南北宗在艺术表现上还有一些相异的特点,方、圆即是其一。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研究文人画的邓以蛰,在《南北宗论纲》中列举两派山水的许多不同之点。其中有北宗方、南宗圆之说。北宗画家用勾斫之法作画,笔迹见方,如马远的斧劈皴,横斫竖砍,锋芒犀利,无处不见棱角。南宗如董源作画所用披麻皴,圆笔中锋,松秀弯曲而绵延。方、圆不仅是笔法的不同,且蕴含着何以如此表现的哲理观念和审美思想。主要有如下四点:

“方圆者,草隶之体用。真贵方,草贵圆。”(姜夔)南画重传神,草隶纵笔,挥洒自如,与工整如楷书的北宗画相比,逸气横生,最适于发性灵。此其一也。

南画尚气韵,圆笔中锋,力透纸背。逆锋运笔处处停留,含蓄而富于变化。此其二也。

南画风格平淡自然,圆笔作画“如虫蚀木,自然成文”,无棱角,无纵横气,以笔墨之自然合乎造化之自然。如董其昌要求的:“作书最要泯灭棱角,不使笔笔在纸素成板刻样。”此其三也。

圆笔松秀,收锋内img18,换而不断,能内敛凝神,藏中和之气,以柔取韵,适于写萧散虚和之意境,静穆之气。董源《夏山图》“乃写天地中和之气”,得力于他创造的披麻皴和无数有生气的水墨点。此其四也。

圆的表现艺术,吻合南宗画旨。故钱选以“只一隶耳”解释士气。董其昌说:“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

暗与淡

北宗山水浓艳,南宗山水幽淡,不唯从美的外形追求上有此相殊,而且从美的内在蕴含上有此相殊。

从暗、淡的内在意义上讲,皆与道相联系,道境、禅境都是湛深虚静而怡淡的。暗,像老子说的“光而不耀”。道的一些特征,如“湛兮似若存”(深奥),“寂兮寥兮”(静气),“恍兮惚兮”、拙朴(昧则拙),都为暗所包容。如是理解暗,它便成为文人画艺术追求的美的一种因素了。董其昌云:

“予常与眉公(陈继儒)论画,画欲暗,不欲明。明者如觚棱钩角,暗者如云横雾塞是也。”

讲求暗的文人画,在艺术表现上重含蓄,藏多于露;讲求明的画师画,在艺术表现上贵显现,历历在目,多于藏。画暗有深远幽妙之味,领略不尽之趣。董其昌说:“眉公胸中素具一丘壑,虽草草泼墨,而一种苍老之气岂吴下画师甜俗魔境耶?”董氏在此以明暗划分文人画与画师画,且将明作为甜俗格调的表现。傅抱石则以“隐”概括南画的特点,意思是一样的。

明暗之别,实即重内美与重外美之分。黄宾虹说:“魏晋六朝画尚内美,有法而不言法,观者可以自悟。……李思训金碧楼台,画重外美,丹青炫耀,古法已失。王维、王宰、张璪、郑虔于诗于书法悟得其传,五代及宋,如荆、关、董、巨始备六法。”他将李思训山水列入重外美者,将王维等水墨画创始人另列一类,以为他们的艺术又上接魏晋尚内美的传统。

道家形容道枯淡无味。淡,也是受老庄、禅理思想影响的文人画家的审美意识。六朝论诗有“芙蓉出水”与“错采镂金”两种风格。提倡“自然英旨”的品评家钟嵘,褒前者贬后者。六朝时期的画,也是风神淡雅的,张彦远归纳为“迹简意淡而雅正”。尽管当时所有的画种包括山水在内,都是丹青面貌,但就素质而言,仍属淡的范畴。隋唐之世,艺术趋于浓丽,唯司空图论诗旨趣及水墨山水复归于淡。北宋文人艺术观反映在理论上,于诗于画皆以淡为上乘。欧阳修论文云:“君子之欲著于不朽者,有诸其内而见于外者,必得于自然。颜子萧然卧于陋巷,人莫见其所为而名高万世,所谓得之自然也。”淡的艺术乃天巧胜人工的艺术,没有雕凿做作气,故谓得之自然。相反,欧阳修认为用意“唯恐不奇”的文章,则“气力不足,故少遗韵”。欧阳修论画云:“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意,即意境,萧条淡泊的境界,是“闲和严静,趣远之心”的流露。欧阳修谈艺不涉禅,其门人苏轼则以禅理喻艺理:“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腴,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佛云:‘如人食蜜,中边皆甜。’人食五味,知其甘苦者皆是,能分别其中边者,百无一二焉。”陶、柳写景诗文,外淡而中膏,可贵之处在于不仅有淡的形,且有淡的实。苏东坡将淡的艺术推到审美的最高层次之中,难怪他要欣赏王维的水墨山水了。陈继儒谓“王派虚和萧散”,沈颢谓南宗画“裁构淳秀,出韵幽淡”,从总体上看,都是以淡衡艺的说法。

董其昌提倡南宗画,王维之外,最倾心董源。米芾以“平淡天真”四字概括董源画之妙。董其昌赏书赏画,常常着眼于淡的审美范畴:

“惟颜平原(真卿)潇洒古淡、无虞(世南)、褚(遂良)辈妍媚之习。

“‘诗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烂漫是吾师’,东坡先生语也,宜其高名一世。

“倪迂书绝工致,晚季乃失之,而聚精于画,一变古法,以天真幽淡为宗。

“云林山水无纵横气。内景经云‘淡然无味天人粮’,殆于此发窍。”

“天人”,出自《庄子·天下》:“不离于宗,谓之天人。”能体道而不悖于道的人,是以淡然无味(即道)为其精神营养的。元四大家黄公望、吴镇、王蒙、倪云林,最为明清文人画家拜倒的是倪迂,最难以学习的也是倪迂。他的作品是淡的艺术的典范。从技巧表现讲,倪的似经意又不经意,似着力又不着力的简笔淡墨,令学者极难掌握。沈周每试每败。董其昌分析道:“盖先生老笔密思,于元镇若淡若疏者异趣耳。”倪画冲淡空寂的境界,淡到不能再淡。董其昌题《秋林图》云:“云林画江东人以有无论清俗。余所藏《秋林图》有诗云:云开见山高,木落知风劲。亭下不逢人,夕阳淡秋影。其韵致超绝,当在子久、山樵上。”倪诗画所表现的意象淡然,就同淡然无味的道有关系。画上的意境,不过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道境的形象体现。倪画如此,黄、吴、王冷然荒寂的境界也如此。这是北宋院体画没有的,因为天人合一思想与北宋院体画无缘。

董其昌在《论美堂集序》中将淡之可贵作了颇周详而有见地的论述:

“昔刘邵《人物志》以平淡为君德。撰造之家有潜行众妙之中,独立万物之表者,淡是也。世之作者极其才情之变,可以无所不能,而大雅平淡关乎神明,非名心薄世味浅者终莫能近焉,谈何容易。《出师》二表,表里《伊训》;《归去来辞》,羽翼《国风》,此皆天门无径,质任自然,是之谓。淡,乃武侯之明志,靖节之养真者,岂澄练之力乎。六代之衰,失其解矣,大都人巧虽饶,天真多覆。”

“君德”,笔者理解为德性中之最重要者,亦即大德。无论是做人还是作文,平淡非力可取,而是与神明相联系的本真性情的流露。如诸葛亮写《出师表》,如陶渊明写《归去来辞》,皆为明志之物,与精神境界互为表里。无高风亮节,求平淡则“天门无径”。

明代文人画也是平淡清逸之风,董其昌的淡雅秀润山水可为代表。董画与“枯硬”的院体山水大异其趣。

傅抱石在《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中,对董其昌的山水作了这样的评语:

“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出以儒雅之笔。所以风流蕴藉,询为明代冠军。”

傅的分析,句句中的,“烟云流润”,“风流蕴藉”,说得尤为贴切。文人画家所追求的“士气”、“书卷气”尽在其中矣。

董其昌的字亦以秀润风格见长。他与赵孟img19相较云:“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又云:“吾书似可直接赵文敏,第生耳。而子昂之熟,又不如吾有秀润气。”董氏以秀气、秀润自许其字。何谓秀润?管子释秀谓“不荣而实也”。不荣即不华丽,实可作充满内在的生命力讲。唐窦蒙释秀润云:“翔集难名曰秀”,“趣旨调畅曰润”。可作观赏董字的参考。

对董其昌的艺术风格,陈继儒在董氏文集序中有一番表述。序曰:“凡诗文家客气、市气、纵横气、草野气、锦衣玉食气,皆钽治抖擞,不令微细流注于眉次,而发于毫端。……温厚中有精灵,萧洒中有肃括。推之使高,如九万里垂天之云;澄之愈清,如十五夜吞江之月。渐老渐熟,渐熟渐离,渐离渐近乎平淡自然,而浮华刊落矣。”此序虽有溢美之词,但勾画董氏艺术风格却颇为眼明见神。“温厚中有精灵,萧洒中有肃括”,“平淡自然,浮华刊落”,尤为点睛,董氏书画中的秀润气,于此也得到了注疏。

董其昌的书画如同他的南北宗说,影响艺坛有数百年之久。八大山人在数封书信中向人索观董氏字画,“董字画不拘大小,发下一览为望”云云,殷殷之情溢于纸面。董氏字画对八大山人的影响,是今人可见的。对董氏书画的评价,亦如对他的南北宗论的评价,古今均有不同看法。当代书论家有说董字“格调不高”即是一例。艺术之价值(包括作品、理论),原无天平可量,见解上的分歧,应视为艺术研究中的积极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