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木战争和天气预报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自古以来,天气的变化,就总是让人捉摸不透,难以预测。1853年,为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土耳其、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国宣战。
战争开始的第二年的一天,也就是1854年的11月14日,当交战的双方在欧洲的黑海展开激战时,大风暴突然降临,在海上掀起了万丈狂涛,险些把英法舰队全部摧毁。事后,英法联军仍然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风暴惊恐不安,法军作战部下命令给法国巴黎天文台台长勒佛里埃,让他务必要弄清楚这次大风暴的来龙去脉。那时还没有电话,交通也不便利,勒佛里埃只有写信给各国的天文台和气象工作者,向他们收集1854年11月12~16日5天内当地的天气情报。他一共收到250封回信,他们在信中详细介绍了当时的天气状况。勒佛里埃对这些资料认真分析之后,得出结论,他断定黑海大风暴来自大西洋,自西向东横扫欧洲。在大风暴袭击黑海的前两天,即11月12日和13日,欧洲西部的西班牙和法国已先后受到它的影响。
勒佛里埃心想:“这次大风暴从表面上看来得突然,实际上它有一个发展移动的过程。如果当时能在欧洲大西洋沿岸一带设有气象站,通过电报及时把风暴的情况通知作战部队,不就可避免惨重的损失吗?”于是,第二年,勒佛里埃在法国科学院作报告时提出,假如组织气象站网,用电报迅速把观测资料集中起来,分析绘制成天气图,就可以从图中推断出未来风暴的运行路径。这样不仅有利于部队打仗,而且对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都有极大的好处。勒佛里埃的提议,受到了法国各界的大力支持。后来,在勒佛里埃的积极努力下,1856年,法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天气预报服务系统。从那以后,天气预报诞生了。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如今天气预报已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一项服务。人们在出门之前,总是会先听听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就是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一个地区或城市的阴晴雨雪、最高最低气温、风向和风力及特殊的灾害性天气状况。但是在古代,人们只有根据肉眼观测到的天象物象,来判断天气的变化。民间有很多观察天气的谚语,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东虹日头西虹雨”等。这些谚语是人们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准确性,直到今天,这些谚语在我国农村仍然广为流传。
近几十年来,气象预报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发射气象卫星以来,卫星的探测资料弥补了海洋、沙漠、极地和高原等地区气象资料不足的缺陷,使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大大增加。如今,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天气预报更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
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细致而复杂,首先要将每日同一时间的各地气象站的观测数据及气象资料,再加上气象卫星和天气雷达收集到的资料,传送到国家气象中心,气象中心再根据这些资料绘制成天气图。天气图绘制好之后,天气预报员通过分析判断后,再做出未来时间的具体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做出来之后,就传送到电台、报纸等媒体,在媒体上发布;或者是制作成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在电视台播放。这样一来,人们就可以了解到新的天气预报信息了。
地理小讲堂
有趣的是,有些动物也能预报天气,比如下面这些动物:
青蛙:青蛙是用声带鸣叫的动物,如果是晴天,由于气温适中,气压正常,青蛙的叫声就会很有节奏感,悠扬动听;如果是快要下大雨之前,气温升高,气压变低,青蛙的声带发声就困难,青蛙就会无规律地乱叫。
猪:民谚道“猪衔草,寒潮到”“猪筑窝,下大雪”。这是因为猪的鼻、嘴部都无毛,直接接触空气,对寒冷特别敏感,在感觉到寒潮到来时,将会急忙衔草筑巢。
狗:民谚道“狗泡水,要下雨”。因为狗身上没有汗腺,不能靠毛孔散热,感到炎热时只有靠张嘴、耷拉舌头来散热。当这样也不能感到凉爽时,就只好跳到水塘中。因此,当“狗泡水”时,就预示着天将下雨了。
癞蛤蟆:癞蛤蟆除了靠肺呼吸外,还得靠皮肤来帮助呼吸。用皮肤呼吸就要经常保持皮肤的湿润。因此,癞蛤蟆很怕干燥天气,它白天躲在阴暗处,晚上出来觅食。大雨来临前,空气湿度大,它白天也出来活动。因此有“白天蛤蟆出洞,下雨一定”的民谚。
蚂蚁:蚂蚁在森林里向高处搬家,也是将会有大雨的前兆。
飞虫:如果蜻蜓、蝴蝶、蜜蜂、黄蜂、飞蛾等飞虫,在飞行时慌慌张张地乱撞,翅膀扇动得很急促,也是将要下雨的前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