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辅佐储君,政敌荐相

辅佐储君,政敌荐相

时间:2023-05-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管仲摸爬滚打,贵人相助从商、从军、从政管仲,又名夷吾,也称敬仲,颍上人。盾鱼,即现在的鲍鱼,其得名就是因为鲍叔牙爱吃。若是东窗事发,轻则合作破裂,重则打击报复。毕竟管仲当时还只是一介平民,而鲍叔牙则是官宦子弟,两人相争,管仲铁定不是鲍叔牙的对手。长此合作,二人绝对能成为黄金搭档。而管仲辅佐的公子纠,其母为鲁国公主;鲍叔牙辅佐的公子小白的母亲则是卫国公主。

1

管仲

摸爬滚打,贵人相助

从商、从军、从政

管仲(公元前716645年,或说公元前 723645年),又名夷吾,也称敬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其祖先是姬姓的后代,与周王室同宗,其父管庄,在当时比较强盛的齐国任大夫。

在中国古代氏族谱里,“仲”在兄弟排行中排行老二。管仲虽然是贵胄之后,但根据当时的“遗产继承”惯例,作为次子的他是分不到太多遗产的。

世界上最悲惨的事,不是没资格分遗产,而是压根没遗产可分。管仲的父亲虽然是齐国大夫,吃官粮、拿官饷,属于较发达国家的公务员,奈何其父早逝,管仲少时,家道中落,徒留老母待赡。可以想象,管仲的童年非但不是阳光灿烂,反而还颇为悲惨。

管仲作为一个孝顺懂事的好青年,自然而然肩负起了赡养老母的重责。为此,管仲先从商,后从军,最后从政,经历可谓丰富。

但现实总是比理想残酷,用现在的话说:“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经商,要本钱;赚钱,不容易。更悲剧的是,当时的阶级分化为“士农工商”,商人作为社会最底层、最不受尊重的职业,就算你赚了钱,成了巨贾富商,还是得不到社会认可,更别说得到社会地位了。意识到这点以后,管仲毅然转业。

经商不行,那带兵打仗、为国争光可以吧。“一将功成万骨枯”,战乱年代,冲锋陷阵、光荣献身的是小兵卒,论功行赏、封侯拜相的却是大将军。管仲这样一个既没政治背景,又没军部后台的小卒子,光凭满腔热血是绝对拼杀不出多少军功的。

从军也不行,那就从政吧。可这种铁饭碗也不是那么好捧的,跟从军一样,不仅需要能力和本事,更需要背景和后台。

蜘蛛为什么能够不劳而获,轻松猎取食物?答案是“关系网”。管仲一没家底、二没背景、三没关系,所以从商而无果,从军则“三战三走”,从政更惨,“三仕三见逐于君”。

这些也是情有可原的,诸位千万不要因此认为管仲是个“干啥啥不会、吃啥啥不剩”的酒囊饭袋。别的不说,管仲能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从商不至于倾家荡产、从军没有壮烈牺牲、从政还能全身而退,仅此三点,已是牛人一个了。

说到这里,管仲似乎离“春秋第一相”还很遥远。然而,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少不了另一个成功男人(更多时候是女人)的帮助和支持。管仲之所以几次尝试都没能成功,除了因为没家底、没背景、没关系之外,最主要还是少了一个贵人在背后支持。

而这种贵人,往往就在身边。

管鲍之交

管仲的贵人到底是谁呢?

答案是“鲍叔牙”。《史记》记载,管仲和鲍叔牙都是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二人“少时常游”,但是语焉不详,是否为发小不得而知。有不少史书说管仲是在经商途中认识鲍叔牙的,这或许更确凿一些。

鲍叔牙的环境比管仲强多了,出身贵族,家境优越,父亲还是齐国大夫,拥有自己的杞国封邑——鲍邑。

不少史书上都记载过鲍叔牙自视人生两大快事,“一为食盾鱼,二为饮玲珑”。

盾鱼,即现在的鲍鱼,其得名就是因为鲍叔牙爱吃。而玲珑,则是一种茶,全名“玉玲珑”,也叫“鲍叔芽”,至今还是山东十大名茶之一。

本来春秋战国的阶级分化就很明显,贵族和平民是不会有太多交集的。虽然二人互相认识了,但也很可能只是两条交叉的直线,没办法真正走到一起。

偏巧鲍叔牙和管仲就像是天造地设的合作伙伴一样,一经认识,便有相见恨晚之感,当真是“不结婚就结拜”。兄弟合作,很快便在商业上捞到了第一桶金。

这里就不得不批评一下管仲不厚道,因为二人赚了钱后,管仲居然私自多抽分红。《史记》原文说“分财利多自与”,这不是明摆着欺负人家鲍叔牙老实吗?

这种事不管是在现代还是古代,绝对是商业合作的第一大忌。若是东窗事发,轻则合作破裂,重则打击报复。毕竟管仲当时还只是一介平民,而鲍叔牙则是官宦子弟,两人相争,管仲铁定不是鲍叔牙的对手。

2

管鲍之交

然而,管鲍之间还真不能用一般的合作伙伴来看待,因为据《史记》记载,鲍叔牙知道管仲私吞分红后,居然“不以其为贪,知其贫也”。这意思分明就是说,管仲你生活压力大,多抽红利是应当的。

由此可见,鲍叔牙还真不是一般的好脾气,二人的关系,也不是一般的铁哥们。长此合作,二人绝对能成为黄金搭档。

然而,历史像现实一样残酷。就在二人合作愉快,准备兄弟联手、大杀四方时,齐国政坛发生了大地震——公元前698年,齐僖公驾崩,太子诸儿、公子纠和小白开始了夺位之争。

管仲和鲍叔牙这对铁哥们,居然在这个时候产生了严重的政治分歧。管仲决定辅佐公子纠,而鲍叔牙,却选择辅佐公子小白。

原来的黄金搭档,在最危险的夺位之争中,成为了两个敌对阵营的幕僚,不得不承认,历史还真是幽默。

文佐公子,智斗叔牙

分道扬镳

公元前698年,齐僖公驾崩,根据“立长不立幼”的继承惯例,太子诸儿(全名为吕诸儿)即位,史称齐襄公。

但是,齐襄公品质卑劣,即位后齐国各大臣都非常忧虑。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知道齐襄公坐不长久,因此二人都没有放弃“夺位”,只是在等待时机而已。

管仲和鲍叔牙所在的年代,正值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崛起的时期,列国并峙、征战不休,怎一个乱字了得。当时黄河中下游最活跃的诸侯国当属齐、郑、鲁、卫等国。

而管仲辅佐的公子纠,其母为鲁国公主;鲍叔牙辅佐的公子小白的母亲则是卫国公主(也有史料说是卫国宫女)。换句话说,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夺位之争,渐渐地蒙上了鲁、卫国力之争的影子。

根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齐襄公荒淫无道,在位时,朝纲失常、政局混乱。齐国政府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不得不使用最没政治作用的残暴手段——滥杀无辜。

此时,远见卓识的管仲和鲍叔牙都预感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险,因此分别替各自辅佐的主子想办法。前面说了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公主,因此管仲连夜保护公子纠前往鲁国寻求庇护。

而公子小白的母亲则是卫国公主,鲍叔牙本欲带着小白前往卫国,但是卫国距离齐国比较远,不方便观察齐国的政坛动向。无奈之下,鲍叔牙只能退而求其次,带着小白来到卫国的“附属国”——莒国。

事实证明,鲍叔牙真不是盖的,他的这个决定,直接影响了日后的夺位之争,真是不得不赞一句:高,实在是高。

鲁、莒二国都离齐国比较近,躲在这两个国家,公子纠和公子小白既可以避祸,又可以时刻了解齐国政坛动向。倘若齐国政坛有什么大变故,一旦出现合适机会,二人都可及时杀回,一争王位。

由此可见,管仲和鲍叔牙的选择都非常具有政治远见,当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公元前686年左右,齐襄公与其妹,也就是鲁桓公的夫人文姜密谋私通,被鲁桓公发现后,齐襄公醉杀鲁桓公,后又被公孙无知(齐襄公的堂弟)弑杀,公孙无知即位。

公元前685年,弑君夺位的公孙无知因名不正言不顺,众叛亲离下被齐国贵族所杀。一时间,齐国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局面。

管仲和鲍叔牙等的就是这样的机会,二人一收到消息,马上向鲁、莒两国借兵,带着主子飞奔赶回齐国。

但是,按照地理位置来说,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国距离齐国更近。而且,公子纠和管仲得到消息说,公子小白居然比他们提前出发。

这时候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地位,为防止公子小白先抵达齐国,管仲自告奋勇,亲率“鲁国特种兵”连夜拦截公子小白。

要知道,管仲好歹扛过枪、打过仗,虽然是逃兵,但比起出身显贵、养尊处优的鲍叔牙来说,身体素质、军事技能肯定强了不少。再加上鲁国在当时国力强盛,麾下士兵的军事素质也远胜于莒国。因此,经过管仲和鲁国“特种兵小分队”的连夜追赶,终于在半路追上了公子小白的队伍。

一箭之仇

按照《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的典故,管仲追上公子小白的队伍以后,并没有莽撞进攻。因为根据历史记载,公子小白也向莒国借兵百乘,而管仲率领的鲁国“特种兵小分队”虽然军事素质过硬,但架不住小白人多。

管仲并不是莽撞的人,相反,他很懂得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当他发现公子小白的护卫队人数众多时,急忙带着自己的“特种兵”隐藏起来,等到公子小白的队伍进入远程射击范围时,突然射箭偷袭。

《韩非子》以及其他野史记载,当时管仲一箭射出,利箭裹挟着尖锐的呼啸声,划出一道诡异的弧线,直接命中公子小白,公子小白当场吐血倒地。这也就是成语“一箭之仇”的典故。

当然,这些史书并没有如此生动地描述当时的情景,只是说管仲一箭射中公子小白。这明显有夸大成分,至少没听说管仲还是百步穿杨的神箭手啊!

所以,当时的情况应该是管仲下令“特种兵小分队”万箭齐发,集中火力攻击公子小白所在的马车。在那种情况下,公子小白中箭是正常,不中才怪了。

总而言之,管仲成功偷袭并且“射杀”了公子小白,如此一来,公子纠就成了齐国王位的唯一合法继承人。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管仲和公子纠都放松了警惕,没有像刚开始那样拼了命赶赴齐国。

就是因为这一时的懈怠,成就了公子小白,同时也毁了管仲自己。

公子小白居然没有被箭射死,那箭只是射中了他的衣扣,公子小白之所以吐血倒地,纯粹是在演戏。管仲完全没有想到公子小白居然还有奥斯卡影帝的表演天赋,因此被公子小白捷足先登,提前赶回了齐国。

到了齐国后,公子小白亲自联系齐国的政坛巨擘——高氏和国氏这两大家族,同时鲍叔牙也亲自拜访其他朝廷元老,目的很明显,拉选票、求支持!

齐国一直处于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急需寻找能担大任的国君。而公子小白是绝对合法的继承人,加上他政治觉悟高、对朝臣的态度也好,自然而然得到了多数朝臣的拥护,顺利即位,史称齐桓公。

管仲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千算万算,就是没有算到公子小白居然会唱一出“装死戏”,懈怠之下,居然让煮熟的鸭子给飞了。等管仲和公子纠信心满满地赶回齐国时,公子小白早已经荣登大宝,正想方设法铲除唯一的竞争对手——公子纠。

鲁庄公(很可能是公子纠的外公)知道这个消息以后,气急败坏,马上派兵进攻齐国,企图用武力干涉齐国内政。当然,齐国也不是好惹的,再加上齐桓公“新君上任三把火”,正要立威服众。

鲁军本来就是“不义之师”,双方展开“乾时会战”。鲁军败退,而齐军则乘胜追击。管仲深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道理,公子纠一旦玩完,自己也绝对不会有好下场。因此他只能拼了命护送公子纠随鲁军撤退,以待东山再起的机会。

当然,公子小白是不会给他们这种机会的,更何况还有管仲的“一箭之仇”!小子,够狠的啊,要不是寡人当时闪得快,现在已经成了孤魂野鬼了。

有鉴于此,公子小白(当时已经是齐桓公)让齐军不要遵循“穷寇莫追”的兵法,直接大军压境。鲁君权衡利弊,无奈之下,只能杀了公子纠,而管仲也成了阶下囚,被押送回齐国。

那个时候,恐怕连管仲自己都会仰头望天,心呼“苍天啊大地,我的命怎么这么苦啊”!眼看就要大鹏展翅,怎么一转眼,自己居然成了笼中鸟、阶下囚。如此巨大的反差,纵然管仲才比天高、智比海深,也绝对想不到。

不过,管仲更想不到的是,他这个即将问斩的阶下囚,回到齐国后,不仅没有身首异处,还因祸得福,从此封侯拜相,称霸春秋。

君释前嫌,友荐夷吾

干革命,最重要的就是选好主子站好队,其次才是替主子出谋划策。很显然,在这次“夺位之争”中,管仲站错了队伍。如此失误,已经不是输人、输阵这么简单,弄不好,连命都会搭进去。

纵观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几乎每个“夺位”成功的君主,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铲除乱党、清理余孽,因为只有斩草除根,才能确保自己“仙福永享、寿与天齐”。用“杯酒释兵权”的宋太祖赵匡胤的话来说,就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公子小白历尽艰辛成为齐桓公后,自然也不会对公子纠和管仲手下留情。

特别是管仲,齐桓公与他还有那段刻骨铭心的“一箭之仇”。现在管仲 成为了自己的阶下囚,齐桓公恨不得拿出珍藏的那支差点要了自己命的羽箭,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狠狠地扎进管仲的胸膛。

可是,就连管仲都认为自己必死无疑的时候,公子小白成功即位的大功臣、与管仲肝胆相照的好兄弟——鲍叔牙却站出来劝阻齐桓公。

《史记·管晏列传》记载,鲍叔牙和管仲私交甚笃,绝对是铁哥们,虽然双方政见不合、阵营不同,但并没有影响交情。所以鲍叔牙在管仲危难时挺身而出,按理来说也属正常。没办法,谁让鲍叔牙心肠好、人老实呢!

可是,鲍叔牙不仅替管仲求情,而且居然还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做齐国宰相,这可真是大大的不正常。因为齐桓公的意思是让鲍叔牙做宰相,毕竟鲍叔牙在“夺位之争”中是当仁不让的第一功臣,封侯拜相并不过分。

现在鲍叔牙倒好,自己不想做宰相就算了,居然还要让出宰相之位,便宜管仲这个敌对阵营的首席谋臣。是可忍孰不可忍,齐桓公简直忍无可忍,打死都不同意。

鲍叔牙也了解自己的主子,急忙陈说理由,大致有以下几点:

1.齐国经过多年动荡,齐桓公即位后,正需能臣治理国家。

2.恰好管仲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比之我鲍叔牙,至少有五点更强 ——宽以从政,惠以爱民;治理江山,权术安稳;取信于民,深得民心;制订礼仪,风化天下;整治军队,勇敢善战。

3.齐桓公所谓的“一箭之仇”,管仲只是奉命行事,罪魁祸首还是已经伏法的公子纠。若因此将“天下奇才”管仲处死,实在太可惜了。

4.常言道“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主公你好不容易成为了齐桓公,若再得到管仲这样的人才,势必能把齐国治理妥当,说不定还能称霸春秋。若因为报仇之心而失去称霸的机会,那就更加可惜了。

齐桓公既然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想来至少还是有些能耐的。鲍叔牙都把话说得这么明白了,齐桓公自然会仔细权衡一番。

3

管仲拜相

或许齐桓公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觉得管仲确实有将相之才,因此起了爱才之心。也可能是因为鲍叔牙口才了得、忠实可嘉,齐桓公被“称霸春秋”的宏伟蓝图打动,当即一拍大腿,大叹忠臣的同时点名召见管仲。

史书上并没有详细记载齐桓公召见管仲的情形,只能大致猜测二人是在探讨治国安邦的策略。

管仲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站错了队、打败了仗,眼看危在旦夕,一眨眼,却突然封侯拜相,成为了齐国的“国务院总理”。人生的惊喜,真是像美女的心情,捉摸不定!

这件事以后,管仲一门心思治理齐国,内理朝政、外服诸侯,为了齐国的安定繁荣、为了齐桓公的春秋大业挥洒百分百的光和热。

至于鲍叔牙,虽然因此与宰相之位擦肩而过,但他毫不在乎,他觉得人生之快事莫过于“食盾鱼、饮玲珑”。管仲也了解鲍叔牙的爱好,为了感谢他的救命加推荐之恩,特地为其建造了一座“玲珑园”,供其一生享用鲍鱼和玉玲珑茶。

在当时,“玲珑园”称得上是中原最大的休闲园林,莱西人周清更赞誉其为“天一园画廊”,取天一生水、风景如画之意。

后世因为管鲍之间的情谊深似海,约定俗成地将其称颂为“管鲍之交”。这也类似于“伯牙断弦”等成语,专门形容兄弟情深。而管鲍之交,也因此流芳百世,引得无数兄弟竞折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