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同轨
妒杀韩非,专管刑罚
接下来的十几年,李斯按照正常的升职程序,慢慢从客卿爬到了廷尉的位置,主管刑罚,位列九卿。
期间,秦国的政局发生过多次动荡,比如吕不韦罢相等等,但这些大事,李斯只是一个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进去,他直接参与的,是设计毒杀韩非。
韩非与李斯本属同门,都是荀子的得意门生,但荀子偏爱韩非,而韩非也没有辜负厚爱,他在学习了荀子的帝王之术后,还归纳总结,梳理出一套“法术势”三者结合的全新帝王权术。
可以说,韩非除了口才和书法两方面不如李斯外(韩非有点口吃),其他方面,不管是文才、思想还是权术,都远非李斯可比。他的“法术势”以及《说难》、《孤愤》等传世名篇,至今都很有参考价值。
当初在荀子门下时,李斯是否妒忌韩非不好说,反正两人的感情不是特别好。
后来,李斯赴秦任职,韩非则回国发展,偏巧,韩非是韩国人,而李斯为嬴政制定的称霸计策,第一条就是“先灭韩,以恐他国”。就这样,师兄弟在秦国称霸的道路中,正式交手。
不过,当时二人的境况,完全没有可比性。李斯命好手段多,来秦国没几年就混出了名堂,官拜廷尉,位列九卿,可说是功成名就了。
而韩非,虽然有本事、懂权术,多方面都比李斯优秀,但许是命犯苦星,在韩国的发展远不如李斯顺利。当时韩国日渐衰弱,忧国忧民的韩非曾多次上书,本想为国家的发展献计献策,但是韩国政局太过腐朽,无人采纳其建议。
可以说,在仕途发展方面,李斯力压韩非,完胜。
后来,秦国大举进攻韩国,韩国无计可施之下,只能重用韩非,并让他出使秦国。韩非本就口吃,耍嘴皮子不是他的强项。韩国偏要派他过去,除了认可韩非的才华和国际知名度外,更重要的,估计也是希望韩非能跟李斯套套近乎、说说好话。
可是,李斯怎是那种会顾念旧情的真君子呢?
以前韩非还在韩国时,曾写过《说难》等几篇流传很广的文章,秦王嬴政读后,明言想得到韩非这样的人才。李斯自知不如,本来大家各为其主,井水不犯河水,现在你跑来跟我抢饭碗,我能答应吗?
李斯不仅没有好好招待这个远来的师兄,而且还串通姚贾谋害韩非。姚贾也是嬴政身边的一大红人,韩非曾经得罪过他。
秦韩正在交战,嬴政想当然地站在了李斯和姚贾这边,可怜的韩非,就这样被捉拿入狱,服毒而死!
废分封制,行郡县制
李斯妒杀韩非这件事,在当时只不过是秦国一统天下的一个小插曲,秦国的虎狼之师绝对不会因为这么一件小事而停下征伐的脚步。他们坚定不移地执行着李斯制定的“吞并六国”的计划,一步一步朝大一统迈进。
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秦朝建立,秦王嬴政也正式称皇,成为千古第一帝,世称秦始皇。而李斯,作为秦王嬴政手下的第一谋臣,也迎来他人生最辉煌的岁月。
秦王朝建立后,许多事情亟须解决,首先是行政区域的划分,因为这不仅涉及功臣的封赏,更涉及政权结构的规划。
当时的行政划分,无外乎两种,一是分封制,一是郡县制。
以丞相王绾为首的保守派认为,分封制作为周朝立国八百余年的根本制度,其合理性和传统性不容置疑,毫无疑问,秦王朝应该继续施行分封制。
此观点在朝堂上获得最多的拥护,大多数人都认为这种制度最稳妥,也最符合祖宗传统,是最优方案。
但是,李斯却坚定地站出来否定分封制。他认为分封制是导致周朝分裂、诸侯争战的根源,必须予以杜绝。而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开始实施郡县制,渐渐变得强大,王权也得到极大巩固。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李斯虽然孤军奋战,却取得了最终胜利。秦始皇嬴政非常赞同李斯的主张,坚定不移地推行郡县制,将整个大秦帝国分为三十六郡。
李斯也在这次战斗中收获了他梦寐以求的丞相之位!
书写同文,车行同轨
推行郡县制的方案通过后,已是秦朝丞相的李斯认为,既然国家都大一统了,那么,事关政治、经济、文化的其他事务,更应统一。
统一文字
公元前221年,李斯向秦始皇建议统一全国的文字。这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秦始皇不仅批准了,而且交给李斯全权代办。
李斯本就写得一手好字,此刻让他负责统一文字的大事,自然得心应手。
首先,他组建了以己为核心的“文字创造小组”,并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和美化,最终改造出一种全新的字体——小篆。
小篆字体优美、形貌整齐,素有“画如铁石、字若飞动”的美誉,比之大篆或者其他那些奇形怪状的字体要简单许多,绝对是大人小孩都能掌握的简易文字。李斯本人对此非常满意,将其列为官方标准字体,并通令全国使用。
接下来,为了推广小篆,也为了让百姓更快掌握小篆,李斯亲自动手,书写了《仓颉篇》、《博学篇》等书帖,供百姓临摹学习。
后来,另一位书法家程邈创造出一种更加简单、直观的新字体——隶书,该字体打破了小篆曲折回环的结构,更易掌握和阅读。李斯遂决定同步推广隶书,到西汉时,隶书正式取代小篆,成为汉朝的官方字体,一直流传至今。
楷、草、隶、篆作为中国书法的四大字体,与李斯直接相关的隶、篆就占据着半壁江山,可见李斯对于我国的文字推广,绝对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他亲笔书写的《仓颉篇》、《碣石颂》和《泰山刻石》等书法名篇,更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瑰宝。
统一度量
商鞅曾在变法时统一秦国的度量衡,但那只是在秦国范围内进行统一,其余诸侯国依旧我行我素,采用各自不同的度量衡标准。如今秦大一统,再次统一全国度量衡的事也被提上日程。
李斯能者多劳,继续负责统一度量衡的工作。在他的指挥下,秦国采取了以下度量衡标准:
度制以寸、尺、丈引为单位,采用十进制计数;量制以合、升、斗、桶为单位,也采用十进制计数;衡制则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固定下来。现在说的半斤八两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此外,为了有效地统一制式和器具,李斯又从制度和法律上采取措施,以保证度量衡的精确实施。
统一轨道
公元前220年,先后完成了统一文字和度量衡两件历史大事的李斯,继续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
那时的大秦帝国,疆域之广,领土之多,几乎囊括了现在的大半个中国。如此泱泱大国,交通运输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这不仅事关黎民百姓的出行和经商,更关系到秦朝统治的快捷性和有效性。
试想一下,如果咸阳向全国发出一条政令,可是大半年后,国内居然还有许多地方没有接到这条政令,这得有多严重?
秦始皇迫切想解决大秦帝国的交通问题,哪怕耗费巨资、劳民伤财也在所不惜。
深谙始皇之心的李斯立刻建议让全国的车轨统一,并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
李斯以京师咸阳为中心,陆续修建了两条驰道,一条向东通到过去的燕齐地区(今河北、山东一带),一条向南,直达吴楚旧地(今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
这种驰道路基坚固,宽50步,道旁每隔三丈种青松一株。后又修筑“直道”,由九原郡直达咸阳,全长1800余里。
而现在的云南、贵州地区较为偏远,战略地位并不太突出,因此李斯选择修筑“五尺道”,一是节省,二是也能便利中原和西南地区的交通。
至于湖南、江西一带,由于山岭多、道路崎岖,故修筑攀越山岭的“新道”。
同时,为与道路配套,李斯还规定车轨的统一宽度为六尺,以此保证车辆的畅行无阻。
自此,条条大路通咸阳,万辆车乘入秦宫。
统一货币
当时的市面上,货币种类五花八门,什么布币、刀币、贝钱和圆钱等都在流通,使用起来十分不便。此事原本事关重大,但因为秦始皇后来一心想长生不老,朝野上下都在寻找不死药,没人再理会统一货币的事。
直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即公元前 210年,已经 74岁的李斯,向秦始皇上了最后一道重要的奏折:统一货币。
当时的秦国已经快要被刘邦和项羽给推翻了,统一货币这样的举措,对秦国用处不大,但对后世却影响深远。
在李斯的主持下,货币规定了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每镒重二十四两,以铜半两钱为下币,一万铜钱折合一镒黄金。并严令珠玉、龟、贝、银、锡之类作为装饰品和宝藏,不得当做货币流通。
同时,规定货币的铸造权归国家所有,私人不得铸币,违者定罪等。
李斯此举被后世认为是经济史上的一个创举,而他当初所主持铸造的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俗称秦半两),因其造型设计合理、携带方便,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