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如晦
杜如晦(公元585—630年),字克明,出生于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他和房玄龄一样也是发迹于隋末唐初,是李世民夺取政权的主要功臣之一。
杜如晦劳苦功高,是李世民智囊团的核心人物,为唐太宗十八学士之首,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以其“贤辅谋深”排名第三。
天策府十八学士
杜如晦和房玄龄年龄相当,也出生在隋末唐初,这个时期皇帝昏庸,民不聊生,战乱频起。
饱读诗书的杜如晦只是一介书生,没有金戈铁马、叱咤沙场的能力,空有一腔热血又如何?是金子总会发光,一代明主李世民听说杜如晦足智多谋,便引为秦王府属官。自此,杜如晦便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官场生涯真正开始。
出身官宦世家
杜如晦虽不是名门望族之后,但也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先从北周以来世代为官。曾祖父杜皎,曾任北周大将军、遂州刺史;祖父杜果官至隋朝工部尚书,相当于现在主管建设部、交通部、铁道部等的国务院副总理,职位相当之高;父亲杜咤也做过隋朝昌州的长史。
自小有长辈言传身教,再加上耳濡目染,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隋大业年间选官,年纪轻轻的杜如晦就被吏部侍郎高孝基看中。《旧唐书·杜如晦传》记载:吏部侍郎高孝基深所器重,顾谓之曰:“公有应变之才,当为栋梁之用,愿保崇令德。今欲俯就卑职,为须少禄俸耳。”杜如晦人生中的第一个伯乐高孝基给他补了一个县尉。
然苦于隋朝政治腐败,满腹才华不得施展,不久后他弃官归家。
承蒙秦王重用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底,李渊父子率军攻克长安,于公元618年建立唐朝。也就是在这一年,杜如晦人生中的第二个伯乐出现了。
当时的杜如晦已过而立之年,蹉跎半生,满腔抱负被压抑太久。而唐朝初建,李世民也需要挖掘人才,听杜如晦名声,便召为秦王府属官。
杜如晦被重用,实离不开房玄龄的推荐。房玄龄很赏识杜如晦,当李渊要调离杜如晦出任地方官员之时,房玄龄便向李世民举荐:“府僚被调走的虽多,不足为惜,但杜如晦聪明有胆识,是一个难得的王佐之才。您以后要建立帝业,经营四方,必须得有此人辅佐,故唯杜如晦不可舍。”
李世民听房玄龄这么一说,心中暗暗庆幸:“房玄龄看人向来很准,此次推荐,必是难得的人才。”于是立即上书把杜如晦留在了自己身边。
随军参赞
唐朝初建,政局尚不稳定,很多地方政权蠢蠢欲动。杜如晦入秦王府第一年(唐武德元年,即公元618年)就有机会大展身手。
当时盘踞陇右(今甘肃,古人东为左,西为右,陕甘分界处有陇山,陇山以西即为甘肃)一带的薛举出兵东犯李唐政权,李渊派李世民出兵平叛,杜如晦随军参赞、出谋划策。
他在随军过程中的准确谋断和策划,深得李世民信任。经过两次交战,李世民方面军打败了这股西北势力,稳定了西北政权。
平定西北战乱有功,杜如晦官升至陕东道(唐朝初年设置的战时行政区划)大行台司勋郎中。杜如晦遇事善断、运筹帷幄,在后来李世民东征扫除武装割据势力时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同僚中的佼佼者,越发被李世民器重。
位列十八学士
唐武德四年,李世民为笼络人才,设天策府,置十八学士,杜如晦被选为从事郎中,居十八学士之首。
秦王府文学褚亮为之赞曰:“建平文雅,休有烈光。怀忠履义,身立名扬。”(《杜如晦传》)从这几句话可看出杜如晦在当时地位相当之高。
凌烟阁二十四臣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当初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修建凌烟阁,设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杜如晦位居第三。
玄武风云
天下初定,外患刚平,内乱又起。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展开了一场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战争。
西安凌烟阁
在这场争夺储君的风云之战中,李世民发动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取得政变成功。而在政变背后,除了有房玄龄的出谋划策,也少不了杜如晦的剖断如流。
杜如晦在这场玄武风云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唐太宗即位以后,杜如晦因功迁升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后又封莱国公)。
太宗怀念
贞观四年,杜如晦病重,太宗多次去他家中探望。许是操劳过度,杜如晦终不敌病痛,同年三月逝世。年仅 46岁的杜如晦本该处于事业顶峰,却遗恨辞世,无缘“贞观盛世”了。
杜如晦死后,唐太宗非常难过,为其废朝三日。后来太宗也经常怀念杜如晦,有一次在吃西瓜时,忽然想起杜如晦,竟潸然泪下,派人把他吃剩的一半送到杜如晦灵牌前祭奠。
还有一次,唐太宗赠房玄龄黄银带,想起房谋杜断共同辅佐自己的岁月,又难过落泪:“如晦与您一同辅佐我,而今我只见公一人。”他听说鬼神畏惧黄银,便派房玄龄亲送黄银带于杜如晦灵前。后来每逢杜如晦忌日,他都会派人去杜府慰问其夫人、儿子,怀念至深。
画上凌烟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在历史上赫赫有名。太宗在修建凌烟阁时,特命著名画家阎立本作二十四功臣画像,褚遂良题之。
凌烟阁内二十四功臣画像和真人一样大小,面北而立,以示对皇恩的尊敬。太宗则经常前往凌烟阁缅怀过去。
凌烟阁建造之时,杜如晦已逝世十多年,还能够画上凌烟,并以贤辅谋深排名第三,足见太宗对杜如晦的赏识,也说明了杜如晦确实不凡。
留得生前身后名,不枉此生!
左丞右相同心辅政
相比于房玄龄,杜如晦的一生是短暂的。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有过失意,但更多的是被赏识。房玄龄极力推荐,并成为他的好搭档,李世民也对其信任有加。这些最终成就了一代能臣、千秋宰相杜如晦。
左丞右相
唐朝初期,杜如晦随李世民东征西战,运筹帷幄,决胜疆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战功,是李世民智囊团的核心人物。“玄武门之变”,他与房玄龄等人共同参谋部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擢升太子左庶子,后又因功多次迁升。
贞观三年,李世民任房玄龄为尚书左仆射,杜如晦为尚书右仆射,左右丞相默契配合,如同左膀右臂,同心辅佐唐太宗处理朝政。
贞观初期,国家度过了内忧外患,经济开始繁盛,政治趋于稳定,人民生活富足安康,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房谋杜断
《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论》载道:“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龄之策也。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
唐朝名相房玄龄和杜如晦,自李世民打天下起便伴随左右,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二人在唐朝建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唐初期的“贞观之治”更是少不了他们的身影。
房谋杜断,融洽配合,同心辅政,传为美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