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香·金陵怀古》诗意境
诗传天下,词动苍生
诗歌两风格,二者皆精彩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闻声而去,只见王安石在一轮明月的陪伴下一路赶着回家,反复吟唱着这首诗,期待与亲人团聚。
这是他第二次被罢相,貌似没有丝毫疲倦,又一次返回在金陵钟山寓所的途中。
金陵钟山是他因变法失败被罢相后居住的地方。
他刚从京口到金陵的船上靠岸,这时,忽然一阵春风吹来,夹杂着一阵让人陶醉的花香。他才发觉已经踏上了江南绿色的地毯。
他一路反复吟诵着刚才随口说出的绝句,思考着,总觉得第三句中的“到”字太平庸无奇了,但改为“满”、“过”也不甚满意。
忽然他脑子划过一道白光,船上望见的绿山、绿水一一浮现, 一个“绿”字绽开在了心海深处。一句千古传诵的佳句就这样诞生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是王安石罢相后期的诗歌。罢相后的隐居生活,使其诗歌以写景咏物为主,抒发闲恬情趣,更富艺术气息。如“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如此美妙的意境,都是其晚期作品。
要知道,他早期的诗歌是有的,大致可以以罢相(1076年左右)为界划分为前、后期。前期诗歌富含政治色彩,倾向性十分鲜明,涉及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也关注下层人民的痛苦,替他们发出不平之声。长于说理,好发议论,充满情感。
如《感事》、《兼并》、《省兵》等诗,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描写了宋代国势的积弱或内政的腐败,指出大地主、大商人兼并土地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危害,提出“精兵择将”的建议。
他还善用古典,通过对历史人物功过得失的评价来抒发新的见解和进步的意义。
他的诗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影响,被称为“王荆公体”(严羽《沧浪诗话》),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颗明星。
词篇少而精,词坛传四方
王安石的词,今存仅20余首,但已足以深刻影响词坛。著名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南乡子》(自古帝王州)等等,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词曲概》)。
《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描写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壮景,抒发怀古之情,揭露六朝统治阶级的腐朽生活,豪纵沉郁,被赞为咏古绝唱。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它与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一道,开了苏东坡豪放词的先声,堪称不朽。
文誉满江,名传四海
王安石更擅散文,其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
这些散文紧跟时政热点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
其政论文驾驭语言的能力非常强,言辞简练明快,笔力雄健,“折为峭而浑流转,词简而意无不到”。
《上仁皇帝言事书》,是他主张社会变革的一篇代表作,对当时国情外交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完整的变法主张,表现出“起民之病,治国之疵”的进步思想。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在阐释宋初百余年间何以太平无事的同时,尖锐地指出了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王安石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文都有杰出成就。
他还是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多能手,身兼数职,不仅是卓越的文学家,还是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出入于政界和学界,把政治和文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文学上创造了其他唐宋七家所不能媲及的特色,在政治上借由文学发声,兼理智与情感于一身。
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为是为社会服务,有明显的“实用性”和“适用”倾向。他反对西昆派杨亿、刘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风,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县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上人书》)。
正因为王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作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和现实性特征,独具一格,极富个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