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韬武略,汉化革新

文韬武略,汉化革新

时间:2023-05-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耶律楚材的书法窝阔台继位,耶律楚材得到重用,他的辉煌人生真正谱写开来。在耶律楚材的事业高峰期,他大展宏图,通过文韬武略、汉化革新,为蒙古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称他为“治天下匠”者一点也不为过。他们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为蒙古汉化做出了极大贡献,这为蒙古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积蓄了力量。这个决定遭到诸多蒙古

60

耶律楚材的书法

窝阔台继位,耶律楚材得到重用,他的辉煌人生真正谱写开来。他经世治国的雄心壮志,他一生为民的人生信仰,在这个时期都做到了。

在耶律楚材的事业高峰期,他大展宏图,通过文韬武略、汉化革新,为蒙古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称他为“治天下匠”者一点也不为过。

发展经济,改革军事

窝阔台继位三年(1231年),在中央设置了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任命耶律楚材为中书令(此职位相当于宰相)。耶律楚材在这个时期,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轻徭薄赋

在经济方面,耶律楚材最突出之处便是轻徭役、薄税赋。

经过多年战争,中原民众早已不堪重负,满目疮痍的神州大地迫切需要休养。耶律楚材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认为想要发展经济,恢复生产,首要的就是减少徭役赋税,反对苛征暴敛。

蒙古贵族为了牟取暴利,大放高利贷,这在当时被称为“羊羔儿利”。耶律楚材上奏窝阔台,称高利贷为患无穷,很多民众为之倾家荡产,应该打压。窝阔台听从建议,高利贷势力因此有所抑制。

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一系列措施。他积极推进反腐倡廉,各州郡长官不得私自征税、挪用公款,更不可监守自盗,滋生腐败。他还在税制、币制、衡量制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这些对发展经济、恢复民生、稳定政局都大有益处。

军民分治

蒙古建立初期,统治者主要实行“裂土分民”的分封制。而这种分封制相当于唐朝的藩镇,各州县独立统领负责辖区内的一切事务,集军权、民权和财权于一身,权力很大。

在中央层,蒙古在军事方面设有万户、千户、百户等长官,而在行政方面,并没有专人负责,一般也都由军事统领来负责。

这种军政合一制度,不利于管理地方政务,严重时还会造成军事统领的专权,不利于政局稳定。耶律楚材针对这一点,提出了军民分治制度。

他认为州县上应设置官吏来管理百姓,主管民政;军事上应另设万户来统领军政,而税收主要由国家负责。

通过这些措施,军权、政权、财政权就分开了。三权分立,不但防止了独断专行,还可互相牵制监督。

这一举措,大大巩固了蒙古的统治,也有利于蒙古中央集权式的大一统,这对蒙古文化和中原文化都产生了深刻历史影响。这也是蒙古文化汉化的一个方面。

除此之外,耶律楚材还实行编户制度,用以统计户口,经营民生。他还禁止官兵强抢民众,并大搞奴隶解放运动,把将领私藏的战俘都归于平民。这些措施提高了劳动力的地位,对发展生产大有益处。

耶律楚材在经济、军事方面的改革远不止这些,虽然只是一部分主张得到了实施,但这些措施对恢复战后的中原经济都起到了很大作用。

注重教育,重视人才

耶律楚材除了在经济、军事方面进行改革以外,还特别重视教育,从教育抓起,汉化蒙古。

以儒治国

耶律楚材出生于燕京,从小就学习汉文,深受四书五经等汉文化的熏陶,对儒家文化极为喜爱。所以在窝阔台的支持下,他在教育方面也做了比较大的改革。

耶律楚材极力倡导儒学,主张以儒治国,所以他很推崇孔子。在蒙古军队攻破金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的时候,他征求窝阔台的同意,多方寻求孔子后人,并予之极高待遇。当他找到孔子第五十一世孔元措时,上奏窝阔台,袭封为衍圣公。

此外,他还奏请重修孔子庙,又建立国子学,以儒家文化教育民众。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耶律文正公年谱余记》中,就曾对耶律楚材热爱儒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虽洞达佛理,而其性格实与儒家近。其毅然以天下生民为己任,古之士大夫学佛者,从未见有此种气象。”

重用儒士

耶律楚材不仅重视儒学,也推崇儒士,重视人才。对于儒士,他采取保护、优待的措施,并大力倡导任用儒士。他曾经征得太宗同意,召德高望重的儒学家进东宫讲学,这使得蒙古的文化得到极大发展。

耶律楚材认为,蒙古虽是马上得天下,却不可马上治天下。尤其对于地大物博的中原地区,必须得任用懂汉法的汉儒来治理。

于是他在深得窝阔台信任之时,保护并引荐了大批汉儒入朝为官。1230年,耶律楚材在中原地区设十路,每路设正副课税使两名官员,奏请太宗任用儒士担任。这是元朝大批任用汉儒士的开始。

后来任用的许多名士,如元好问、赵复、王磐等人,对元朝的繁荣发展都做出了很大贡献。

重兴科举

蒙古的疆域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大量的人才来治理国家。元太宗九年(1237年),耶律楚材奏请太宗恢复科举取士制度。四方饱学之士听到这个消息都纷至沓来。

1238年公开的科举取士中,蒙古一次录用4000多名儒士,他们都被分派到各级为官。这次选拔出的人才,如张文谦、董文用、赵良弼等人,后来都成为了元世祖忽必烈时期的名臣。

重兴科举制度,大大提高了儒生的地位,还为蒙古选拔了大量人才。他们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为蒙古汉化做出了极大贡献,这为蒙古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积蓄了力量。

劝阻屠城,汉化蒙古

蒙古军队曾经有惯例,如果攻城之时,城民以武力抵抗者,就认为是抗命,那么当城池被攻破以后,蒙古军队就要以屠城方式作为报复。这种残忍、野蛮的行为,对中华文明无疑是巨大的破坏。

当金都汴京被攻克之时,大将速不台又准备大肆屠城一把,耶律楚材听到这个消息立马上奏太宗道:“将士暴露数十年,所欲者土地人民耳。得地无民,将焉用之?”(《元史》卷一百四十六《耶律楚材传》)

也就是说国家打仗无非是为了土地和人民,如果得地无民,有何用处?窝阔台听了这话也觉得很有道理,于是犹豫不决,不知该听从耶律楚材的建议,还是放权给速不台?

耶律楚材看出了元太宗的犹豫,于是接着说:“中原众多的奇工巧匠、有钱人家都居住在此城之中,如果全部屠杀,那么我军入城之后便一无所获。”听到这里窝阔台终于动心了。

窝阔台下令,除完颜氏一族外,其余全部赦免。耶律楚材的几句话保全了汴京城中一百四十七万生灵的性命,阻止了蒙古军队对中原文明的大肆破坏。

蒙古兵屠城的传统就此改变。后来蒙古对南宋用兵,攻取淮汉诸城,也都以此作为“定例”,不再“屠城”,只诛“首恶”。这对于蒙古来说,是军事政策的一大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耶律楚材在其中起着首要的作用,值得充分肯定。

相似的还有1232年的蒙古军南征。听到南征的消息,陕西、甘肃等多个州的人民纷纷逃往山林洞穴避难。窝阔台受耶律楚材汉化的影响,决定对逃难民众网开一面,只要他们肯投降,便可免除一死。

这个决定遭到诸多蒙古将领的反对,认为不把逃民逼紧点儿,他们是不会投降的;而且他们会继续逃跑,很容易为敌所用,所以不能宽恕,杀掉为好。

耶律楚材依旧施行为民政策,多方请求窝阔台,不要杀逃民。他还请求制旗数百面,发放给逃民,让他们回家种田。

耶律楚材在窝阔台统治期间,多次劝阻残暴杀戮,拯救了无数百姓的性命,保全了中原文化。他也为汉化蒙古做出了突出贡献,对后来忽必烈的统治产生了极大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