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
白龟入梦中,神童志如鸿
张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小名张白圭,湖北江陵人,后世公认的明朝最伟大的内阁首辅。
研究他的学者,有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前些年以他为原型拍摄的电视剧《万历首辅张居正》,更是红遍大江南北,一时间将张居正这位曾经的历史弄潮儿,再次推到潮流的风口浪尖。
在此先说一说张居正的小名,张白圭,据说这个名字是他的曾祖父起的。当初张居正呱呱坠地的那个晚上,曾祖梦见圆月落井中,照得四周洁白如洗,凑近去看,却见一只白色小龟缓缓浮出水面。如此梦境,当是瑞兆,其曾祖欣喜之余,为他取名白圭。
白圭之名,只是谐白龟之音,他曾祖或许不知,白圭作为战国之名人、鬼谷子之高徒,在当时风光无限、富可敌国,其“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经营思路,至今为后世商人沿用,被公认为“华夏商祖”。
张居正确实没有辜负白圭之威名,从小就聪颖过人,是个远近闻名的小神童。据说他5岁入学,7岁能通六经,12岁考中秀才,13岁就参加乡试。
因为机敏伶俐,荆州知府李士翱都对他颇为疼爱,特地嘱咐小白圭要立大志,长大后尽忠报国,并替他改名为居正,寄望他未来能居八方之正,为天下之中。
后来,张居正在13岁那年参加乡试,人小鬼大的他熟读经史,文采颇佳,自然轻松地在考场上作出了上佳文章。我们看一篇流传下来的诗文《舟泊汉江望黄鹤楼》便可领略一二:
枫林霜叶净江烟,锦石游鱼清可怜。贾客帆樯云里见,仙人楼阁镜中悬。
九秋查影横清汉,一笛梅花落远天。无限沧州渔父意,夜深高咏独鸣舷。
此诗意境悠远,文字清新,颇有烟云之遗风,文采纵然比不得李杜,但也算得上中上之姿。可是,时任湖广巡抚的顾璘却故意将其刷落榜单。
年少中进士,多年察政局
顾璘之举并不是因为妒才,相反,他是惜才,故意磨砺张居正,不希望他过早地成为秀林之木。
顾璘此举可谓煞费苦心,张居正也正是因为顾璘的这种变相保护,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平心静气,潜心学习,最终成功通过乡试,成为举人。
顾璘见其成长,十分欣慰,情不自禁地称赞他“有将相之才”,并亲手摘下自己的犀带送给他,希冀日后能够佩戴玉带,风光朝堂。
嘉靖二十六年,23岁的张居正进士及第,被授庶吉士之官职。
庶吉士是一种见习官职。按照规定,庶吉士必须在翰林院学习三年,期满后才能正式安排编制。也就是说,张居正还不能算是正式的大明公务员,只是编制外的实习生。
不过,这并不影响张居正的成长。翰林院的学习生涯,反倒为他的仕途铺平了道路,因为他在翰林院的老师,正是大名鼎鼎的内阁重臣徐阶。
探花出身的徐阶以隐忍著称,他掌权那些年,正是明朝臭名昭著的奸臣严嵩最猖狂的时期。徐阶以其隐忍和机敏,最终联合诸大臣扳倒了严嵩。
张居正有此名师,日后的仕途自然顺畅许多。
但是,年少气盛的张居正还没到左右朝政的地位,此时的他,需要的是安分学习官术,冷静旁观朝政。
上书陈弊端,收拾旧河山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张居正以《论时政疏》(《张文忠公全集》卷一五)首陈“血气壅阏”之一病,继指“臃肿痿痹”之五病,系统阐述了他改革政治的主张。
这些主张却没有引起明世宗和严嵩的重视,失望的张居正除了例行章奏以外,再没上过一次奏疏。
嘉靖三十六年,张居正仍回翰林院供职。这时的他在苦闷思索中渐已成熟,在政治的风浪中,他模仿老师徐阶“内抱不群,外欲浑迹”,相机而动。
嘉靖四十三年,居正进宫右春坊右渝德兼国子监司业,深谋远虑的徐阶荐居正为裕王朱载垕的侍讲侍读。逾德只是个虚衔,但由于裕王很可能继承皇位,侍裕邸讲读就不是等闲之职了。
在裕邸期间,“王甚货之,邸中中宫亦无不善居正者”。而国子监司业则掌握了很多将来可能进入官场的人,为张居正打开了人脉。打败高拱后,嘉靖四十五年,居正掌翰林院事。
这一年,世宗殁,裕王即位,是为明穆宗,张居正的机会来了。
隆庆元年(1567年),他以裕王旧臣的身份,放擢为吏部左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同年四月,又改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这年张居正43岁。
他没有忘记自己13岁写下的诗句“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现在终于“直上尽头竿”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