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适房多少还有点不“适”
新年伊始,中国女子体操选手程菲的一句“买不起房”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因为万千“房奴” 们的买房史其实就是一部部节衣缩食凄苦而艰辛的个人生活史。而电视剧《蜗居》的现代主义诉求竟然和“经适房”的相关惠民政策信息几乎同期亮相媒体,如此的不谋而合,更令人感慨万千。值得欣慰的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经适房终于可以为更多的中低收入者带来现实的福音。不过在笔者看来,当我们为经适房叫好的同时,似有必要再议一议。
人生在世,自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安居与乐业更是密不可分。从有巢氏的远古安居房到“大庇天下寒士”的古代安居梦想,人民群众从解放前的“上无片瓦”到新中国成立后终得住房千万间,从许多人的“蜗居”现状到少数人别墅成群的现实,住房问题,历来是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在这因房价节节攀升而导致少数人喜多数人愁的住房发展不太和谐的现实面前,只要稍稍细究一下就不难发现,这经适房还真有诸多的不“适”之处。
举例来说,新加坡自上个世纪70年代初就制定了让低收入者能住上廉价房的“组屋计划”,先后完成了组屋建设的七个五年计划,从而使国民的达标住房拥有率几乎达到100%,成了全球住房条件最好的国家之一。新加坡的“组屋”就相当于我们的经济适用房。
又如,1953年圣诞夜的一场大火,使香港一夜之间徒增了5万3千名无家可归者,香港政府当即决定施以援助,建成了香港的第一批公屋;1972年起的“10年建屋计划解决了约150万香港居民”“住房难”的问题;1987年推出的“长远房屋计划”鼓励香港市民购买政府建造的居屋;从1993年开始,香港政府又适时推出“夹心阶层住屋”计划,以满足那些收入已超过申请公屋条件人群的需求。目前,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公屋的人均居住面积已达12.4平方米,香港这公屋也就类似于我们的经济适用房。
相比我们,经济适用房是在“2006年,上海市区一手房成交均价为每平方米1.22万元,2007年涨至1.4万元,2007年达到1.99万元。截至2009年10月,上海市一手住宅均价已攀升至每平方米2.3万元(摘自《文汇报》)”的情况下出台的,“经适房”如果有知,它一定会对中低收入人群中的“焦大和林妹妹们”说声“我来迟了”。
经适房不适之二是数量有点少。“在新加坡居民区见到的民居,大多是组屋,周边环境建设得如花园一般”。人口约500万的弹丸之地新加坡,迄今已建成近百万套组屋。在香港,将近50%的居民居住在公屋和居屋内。更值得一提的是,公屋不仅有游戏场、超级市场、酒店、还有四通八达的有盖走廊。因此很多公屋区居民雨天出行也可以不带雨具。”在香港“公屋区居民的生活便利的程度往往是最高的”。
比之我们“确保全市到2012年建设30万套经济适用房”的规划目标,只能说是“多乎者,不多也”,要“让更多普通百姓在住房问题上得到实惠”的力度显然是不够的。
经适房不适之三是房价有点高。目前,上海经适房的均价定在每平方米5000元上下。有人作过测算,,最小的一套经适房也得要25万元左右,大的接近40万,首付20%便是5万到8万。按20年首套优惠利率计算,最小一套若贷款20万元需要每月还款1228.68元,贷款30万每月需还款1843.01元。故而原本收入不高的经适房申请人免不了要心存后顾之忧:“每月还贷后家庭收入所剩无几,万一遇到需要用钱的时候不知该怎么办。”
尽管如此,面对逐日高企的房价,心有余而钱不多的低收入人群对经适房岂有不心动的。而且,在偌大的上海,眼下还只有徐汇、闵行两个区开展经适房的试点工作。面对“粥少僧多” 的现状,2009年12月18日中午,当76岁的徐汇区居民殷宝琴领到了全套经适房申请表格后自然难抑激动之心:“离我们改善住房,又进了一步!”老人激动背后的实情是“老夫妻俩和儿子、媳妇以及已上小学的孙子一家五口挤在建筑面积仅为49.23平方米的老公房里,吃饭在卧室内自然是不用说,令老人不安的是儿子一家三口就睡在一间房内……
住得合理、温馨、和谐自然包括已懂事的孩子不和父母同居一室的常情常理,真不知这样的三代同堂、同室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幸福,怎样的一种尴尬!?拿起笔写这篇文章时心头沉沉的,只是终于可以祝福殷阿姨们,你们毕竟离改善住房条件的愿望又近了一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