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南联大的成功经验

西南联大的成功经验

时间:2023-05-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西南联大的成功经验“重为善,若重为暴”的思想,意思是说,千万不要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念头,这种看似“为善”的东西往往会事与愿违。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西南联大却被誉为“民主的堡垒,人才的摇篮”,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与胡适一样,西南联大的领导人也是崇尚民主自由、奉行无为而治的典范。西南联大由北大、清华、南开合并而成,其领导班子由这三所大学的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组成。

西南联大的成功经验

“重为善,若重为暴”的思想,意思是说,千万不要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念头,这种看似“为善”的东西往往会事与愿违。

提起西南联大,有一个问题让人很难解释:论时代,那是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岁月;论环境,它地处西南一隅,物质极其匮乏,交通非常不便;论生活,最艰苦的时候教授夫人和校长太太都要靠摆地摊来贴补家用……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西南联大却被誉为“民主的堡垒,人才的摇篮”,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于是大家不禁要问,同样是炎黄子孙,同样是大学教授,为什么当年能够做到的事情,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却可望而不可即呢?

也许有人会说,这与教育独立、思想自由、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等体制方面的原因有关。是的,就体制而言,也许我们一时无法改变;但是有一点却可以供大家学习和借鉴,那就是该校“无为而治”的成功经验。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在研究“胡适与蒋介石”的时候注意到的。一九三二年年底,胡适与蒋介石在汉口第一次见面时,就把自己写的《淮南王书》送给对方。《淮南王书》是一本研究道家思想的学术专著,胡适认为其中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含有民主政治的因素。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民主政治不仅建立在“人人生而平等”的基础之上,而且还认为一个人不论地位多高,业绩多大,他的知识和能力都十分有限,因此开明的政治家“必须靠全国的耳目为耳目,靠全国的手足为手足”。当然,胡适主张“无为而治”,并不是说领导人什么也不要干,而是想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领导人过于“有为”,被领导者就只能“无为”;只有领导人“无为”,被领导者才能“有为”。可见胡适把这本书送给蒋介石,是希望他能够有点民主作风,而不要过于自信,过于“有为”,过于能干。此外,胡适还强调“重为善,若重为暴”的思想。意思是说,千万不要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念头,不要搞什么改善人民生活的所谓民心工程。这种看似“为善”的东西往往会事与愿违,甚至给老百姓带来“为暴”似的灾难。随后,胡适还在他主编的《独立评论》上多次撰文阐述这些思想,并引起广泛讨论。可惜这些往事早已被人遗忘。

与胡适一样,西南联大的领导人也是崇尚民主自由、奉行无为而治的典范。西南联大由北大、清华、南开合并而成,其领导班子由这三所大学的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组成。为此,胡适在该校成立之初(当时还在长沙),就根据蒋梦麟的意思致函梅、张二人:“虽职务各有分配,而运用应有中心。伯苓先生老成持重,经验毅力为吾人所钦佩,应请主持一切。……倘有伯苓先生不能亲到长沙之时,则由月涵(按:梅贻琦字月涵)兄代表。”胡适的这封信非常重要,它基本上为西南联大奠定了无为而治的发展方向。事实上,后来张伯苓因担任国民参政会副议长而长驻重庆,因此领导学校的事基本上落在梅贻琦身上。

梅贻琦这个人很有意思。他文质彬彬,不爱说话,素有“寡言君子”之称。按规定,学校的重要会议应该由他主持,但是在开会时他却很少说话。他曾经风趣地说:我就像京剧中的“王帽”一样,看似重要,却不大开口,主戏要让别人来唱。这就是博采众议、无为而治的典型形象。只有在大家意见不一、争论不休的时候,他才用简明扼要的话指出症结所在,使问题得到解决。至于具体事情,教授们都有很大权力。据说当年熊庆来要破格录取华罗庚,他完全支持。后来吴大猷要送尚未毕业的李政道去美国深造,他也没有意见。这种事情如果放在今天,不知道要经过多少门槛、多少周折——也许根本就不能实现。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又翻阅了书架上八卷本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梅贻琦日记》和相关材料。从中既没有找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理想,也没有看到考核教师和学生的繁琐规定,更没有发现配合时局、服务战争的各种措施。相反,在《庆祝西南联大成立六五周年纪念特辑》中,一位署名岳风的校友这样写道:教授们“对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无为而治等作风,又无事无处不贯彻着‘民主与自治’的精神”。看来,不仅是校长管理学校,就是教授教育学生,也要依靠无为而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