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明代瓷器的发展历史

明代瓷器的发展历史

时间:2023-05-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手工业的进步明代手工业得到很大的发展,各个生产部门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的质量、数量均有较大提高,工业流程及技术得到改进。以景德镇为代表,明代的瓷器业发展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明代彩瓷的出现,更是标志中国瓷器黄金时代的到来。明代初年的永乐白瓷,代表中国瓷器史上白釉的最高水平。明代商品经济的活跃首先表现为商业的发展。

商人与货币

玉米,又称玉蜀黍,一年生草本植物,茎高2~3米,子实可供食用。玉米原产美洲,17世纪后期传入中国。

马铃薯,又有名洋芋、土豆或山药蛋等,在中国内地出现时间大约为17世纪后期。清朝康熙年间修纂的《松溪县志》记载说:“马铃薯,……掘取之,形有大小,略如铃子,色黑而圆,味苦甘。”当时也有很多其他文献记载马铃薯的传播。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的云、贵、川等地区都广泛种植马铃薯。

◆花生
花生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互生,呈卵形。果仁可以榨油,也可以吃,是重要的油 料作物。

过去很多人认为中国的花生是直接或者间接从南美洲引入的,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现存最早的关于花生从美洲传入中国的文献记载,主要是江浙地区的一些县志,如嘉靖时期的《常熟县志》以及万历时期的《嘉定县志》等书籍。

烟草也叫“淡巴菰”,16世纪中后期开始,从海外分两路传入中国。一路是从南面的吕宋(今菲律宾群岛),伴随南边的商人进入中国南部。据明末名医张介宾所著《景岳全书》记载:“烟草自古未闻,近自我明万历时,出于闽广之间,自后吴楚地土皆种植之”。另外一路,也是在明朝末年,从北面的朝鲜传进中国东北。有《露书》记载说:“(烟草)关外人相传,本于高丽国”。烟草传入中国后,很快在大江南北广泛种植,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

手工业的进步

明代手工业得到很大的发展,各个生产部门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的质量、数量均有较大提高,工业流程及技术得到改进。明代手工业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民营手工业兴旺,在某些生产部门,甚至出现了规模生产,这都是明代手工业发达的具体表现。

明代手工业的部门种类很多,其中规模较大、进步较快的有矿冶、纺织、陶瓷、造船、造纸等。明代的矿冶业较前朝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洪武末期,政府取消了民间从事矿冶的限制,民营矿冶业繁荣起来。纺织业如棉纺织业以及丝织业也取得相当的成就。明朝中期,随着民间海外贸易的兴盛,民间造船业迅速蓬勃兴起,东南沿海出现了很多规模较大的造船厂。手工造纸业在明代达到了高峰,浙江、福建、江西等地都有大量造纸作坊。

明代手工业最具代表性的要算陶瓷。以景德镇为代表,明代的瓷器业发展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明代的瓷器技术有很大的发展。青花瓷在元代的基础上又有很大进步。永乐、宣德年间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纹饰优美、制作规范而闻名于世。着色剂使用最多的是进口的“苏麻离青”,烧成后青花部分出现黑斑,与浓艳的青蓝色交相辉映,成为一代绝品。

明代彩瓷的出现,更是标志中国瓷器黄金时代的到来。成化时期的斗彩,是彩瓷中的成功代表作。它开创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色相结合的新工艺,使用铁、锰等着色剂,运用不同选料配比,能做出鲜红、油红、鹅黄、姜黄、水绿、叶子绿、孔雀绿等绚丽的色彩,大大丰富了瓷器的装饰内容与装饰技巧。到了后来,在成化斗彩的基础上又发展出有名的青花五彩瓷器,因为它五彩浓艳热烈,填笔简朴自然,更是受到人们的喜爱。

◆制酒工艺图
酿酒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这幅制酒工艺图出自明代彩绘本《本草 品汇精要》。

◆红彩缠枝莲纹葫芦瓶
景德镇窑产。通体黄釉红彩装饰。此器烧制过程为:先施白釉,高温烧成;再施黄釉,用略低温再烧;最后施红彩,复以再低温最后烧就。俗称“黄上红”,取皇上洪福齐天之意。该器色调对比强烈,互相辉映,是嘉靖年间瓷器中的代表 作品。

明代的单色瓷器水平很高。明代初年的永乐白瓷,代表中国瓷器史上白釉的最高水平。永乐白瓷胎薄如纸,洁净如玉,几乎只见釉不见胎,能映见手指螺纹。因其薄如卵壳,被称为“卵幕”。永乐、宣德时期出现的霁红,是在强还原气氛中高温烧制而成的,技术难度很大,是中国古代瓷器技术中一项绝技。明代低温单色釉最突出的成就是成化孔雀绿和弘治黄釉。前者是以铜为着色剂的绿釉,颜色与孔雀羽毛的色泽相似;而后者以含铁的矿物为着色剂,色调纯黄,有如初开的葵花,娇嫩晶莹,故有娇黄之称。景德镇的瓷器,由于其数量大、品种多、质量好而畅销海内外。

明代瓷器业,除了景德镇外,还有很多有名的瓷器制造地。如福建德化的白瓷也享有很高的声誉,这种白瓷质地细腻,透明度好,白中透红,被称为象牙白、猪油白、中国白等,也畅销海内外。另外,广东饶平地区的青花、惠阳窑仿龙泉青瓷等,在明代都享有盛名。山西磁州窑系的白釉黑花瓷、黑釉瓷器等在当时也有一定地位。

明代瓷器业的规模很大,仅当时的瓷器制造中心景德镇,从事瓷器生产的人就有10余万人。加上其他窑场的生产、经营管理和销售人员,瓷器业吸纳了大量人口。

商品经济的活跃

明代农业、手工业的迅速恢复与发展,对于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农业的发展,不仅为市场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粮食商品,同时也创造了广大的农村市场;而随着手工业的兴盛和发展,各种手工产品出现,则提供了用于交换的商品。到了明朝中叶,商品经济在广度与深度方面都得到飞速地进步,出现了十分活跃的局面。

◆柳外春耕图
明代沈周作品,描绘明代农人耕种的繁忙 景象。

◆黄河运河图(局部)
南北大运河是从浙江杭州出发,横穿长江、黄河直达北京的人工河道。元朝为将南粮北运,开凿山东境内的会通河及北京的通惠河,但不久就因淤积不能通航。明迁都北京后,征发河南、山东等地30万民工疏通会通河,使南北大运河畅通无阻,每年漕运粮食达三四百万石。大运河成了明朝的生命线。明清两代都将黄河与大运河的治理联系在一起。这幅《黄河运河图》就 是将黄河与大运河并列在一起绘制的。

明代商品经济的活跃首先表现为商业的发展。全国各省区有不少人纷纷离开农业生产,转而从事工商业,大小商人数目迅速上升。万历年间,有学者吕坤指出,当时投身商业经营的人数众多,“(商人)天下不知几百万矣”。商人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正是由于这些商人的活动,全国各地很快连成一个大市场,南方的货物成千上万地运到北方,北方的各种物资也纷纷南下,全国范围的商品市场已经基本形成。江南地区、东南地区以及运河沿岸成为商品的集散地,也是商品经济的中心。

除了国家专控商品外,大量的粮食、棉布、棉花、丝等货物自由出现在各地的商品市场上。伴随着明代海外贸易的兴起,大量外境商品也输入中国,使中国市场上的商品种类有了很大增加。例如景泰二年(1451),明代的一个地方小县对市场征税,竟列举了230多种商品。

明代经济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城镇经济的繁荣,尤其是工商业市镇的崛起。明代工商型城镇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在明永乐年间修浚漕运以后,伴随着南粮北调,沿运河一带逐渐形成了一些工商业发达的城镇。第二个时期是在明朝中叶以后,江南一带还有相当数量伴随着商品生产发展而形成的工商业城镇。这类城镇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其中以商品性农业、手工业都很发达的江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城镇大多都具有各自明显的特色。如松江府的朱泾镇、枫泾镇、七宝镇、朱家角镇,苏州府的南翔镇、娄塘镇、外冈镇等,是著名的棉纺织业市镇;苏州府的盛泽镇、震泽镇,湖州府的南浔镇、乌青镇、菱湖镇、双林镇,嘉兴府的王店镇、王江泾镇等,是著名的丝织业市镇;另外也有市镇是重要的粮食集散地。

各种市镇与市场形成紧密的联系。商品在这些地方聚集,同时也在这里得到加工,然后分散到各地市场。这些城镇夜夜灯火,人们紧张劳动,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

城镇的繁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反映。

◆桃源仙境图
仇英的《桃源仙境图》,是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蓝本演化出来的理想境地。画面远处山峰林立,云气缥缈;近处山涧奔流,松木森森,古藤盘绕;三位白衣老者临流而坐,或抚琴,或静观,或舒展身臂,姿态各异而传神。

商人与货币

伴随着明代商业的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以及商业资本的活跃,明代中后期,在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人集团,一般又称商帮,如徽州商帮、山陕商帮、广东商帮、福建商帮、江西商帮、洞庭商帮、龙游商帮等。他们都具有很明显的地域特色,一般以地缘、血缘、乡情为联系纽带,以会馆为联系场所,经 营比较固定的商品,遵守一定的市场规则,是互相联系、互相支持的商业性集团。

◆孔雀蓝釉牡丹纹执壶
长颈,侈口。流、柄细长,前后对称。通体施孔雀蓝釉,划纹较浅。腹部为折枝牡丹,颈部饰如意云纹。造型别致,独具匠心,是明代单色釉瓷器中的精品。

◆万历银币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的货币体系也发生了转变,明代前期一直被禁止使用的白银在正统以后取代纸钞和铜钱成为主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铸银币一直较少,参与流通的更多的是散银。

在众多的著名商帮中,最为有名的商帮应该以徽州商帮和山陕商帮为代表。徽州商帮的活动范围十分广阔,可说遍布全国各地,从繁荣闹市到穷乡僻壤,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经营的商品种类也十分繁杂,有盐、粮食、木材、茶叶、陶瓷、纺织品、书籍、文房四宝等物品,也包括很多一般的生活用品。从经营的历史来说,他们大多是贩卖盐起家,同时开设典当铺、旅馆、仓库的商人也不少。徽州商帮直到晚清才逐渐衰落。山陕商帮的活动范围最初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随着盐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实力的增强,他们的经营活动逐步向南推移,最终遍及全国。山陕商邦经营的项目也越来越多样化,主要的商品有盐、粮食、棉布、丝绸、茶叶、铁器、木材、牲畜、陶瓷、金融典当等。

这些商帮以其雄厚的资本、众多的人数、极大的经营范围、广阔的市场以及带有垄断某行业的性质,使得他们成为商业领域中多支重要的活动力量。他们驰骋于商界,操纵某些商业贸易,在中国商业发展史上留下极富特色的一笔。他们的活动本身也反映出明代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水平。

明朝后期,对民间矿业管制放松,使得中国矿业得到很大发展,白银的产量也有一定的提高。同时,海外贸易的兴盛,特别是南部的海上贸易,更是将大量的白银从海外运到中国。这一现象有着世界历史的背景。16、17世纪以后,伴随西方世界殖民活动的兴起,美洲的白银得到大量开采,西班牙、葡萄牙等殖民者用海船将大量白银从大西洋的彼岸运回欧洲。同时,中国的大批商品出口欧洲,如瓷器、茶叶等等,欧洲殖民者只能以白银交换,这样大量白银通过商品贸易,又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

◆黑漆嵌螺钿大案
案呈平头式,四足缩进安装,通体髹黑漆,嵌螺钿云龙纹,案面嵌五巨龙飞舞,其余部位也均作龙戏珠纹,用螺钿嵌制精细,并划出五官等细部。在案下面用螺钿嵌成“大明万历年制”款,为明代“御用监”的制品。此案为明代有万历年款的惟一的一 件螺钿漆器。

明代商品经济发达,货物交易量极大,需要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白银比铜贵重,又便于分割,所以人们乐于使用。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包括地租、赋税都开始走向货币化,而白银也越来越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成化六年(1470),广平府清河县的庄田子粒(皇庄的土地所收的田租)就征收白银,夏季税收每亩7分4厘,秋税每亩收银5分。政府田赋也开始采用征收白银的方法。正统元年(1436),明朝政府将一些地区的税粮折为白银征收,名曰“金花银”,这是中国赋役制度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成化二十一年(1485),明朝政府要求工匠也以银代役。这样,在明朝财政中,白银成为官府使用的主要货币。正德以后,白银流通更加普遍。

白银成为中国当时的主要货币,一方面反映了中国跟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另一方面也反映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彩绘木雕镶象牙脸王母像
此像用沉香木雕刻,镶贴象牙脸。王母头梳高髻,戴簪花,长圆脸型,前额高耸,两眼向下凝视。衣纹粗犷遒劲,象牙脸显得格外娇嫩细腻,为明代彩雕艺 术的代表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