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娱乐生活
◆比甲展示图
比甲的名称,虽然多见于宋元以后,但这种服装的基本样式,却早已存在。隋唐时期的半臂,就与比甲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在明代,比甲大多为年轻妇女所穿,而且多流行在士庶妻女及奴婢之间。到了清代,这种服饰更加流行,且不断有所变革,后来的马甲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经过加工改制而成的。
◆金丝髻
在粗金丝骨架上,以细金丝编缀成网罩,圆顶,下部稍侈,垂檐。髻是明代已婚妇女加在发髻上的外罩,又称“冠儿”、“假壳”,一般用纱绢制作。贵妇的髻多用金银 丝编结。
◆五蝠捧寿纹大襟袍展示图
明代贵族男子的便服,多用袍衫,其制为大襟右衽,衣袖宽大,下长过膝。此图所绘,是以蓝色绸缎制成,在云蝠中间嵌一圆型的“寿”字,名“五蝠捧寿”。这种纹 样在明末清初特别流行。
这样严厉的规定在明初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都得到体现。到了明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原先统治者煞费苦心制定的种种等级渐渐难以维系。许多昔日王公贵族才能使用的高级材料和鲜艳的颜色,竟成为民间争相流行的时尚。民间商业发达、财富充裕,百姓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更高了,在服饰的各个部分都别出心裁,设计出符合民间审美情趣的样式。
例如富贵人家的男子,开始使用绸绢、锦缎制衣,上面绣有各种精美的花纹。最流行的是云彩和蝙蝠之间嵌锈“寿”字,蝠借用“福”音,表“福寿绵长”之意。还有一些造型夸张的牡丹、莲花图饰,象征富贵吉祥、幸福美好。而一般士人多在头巾和鞋履上翻新花样,由从前单调的方巾演变出汉巾、唐巾、诸葛巾、东坡巾、九华巾、逍遥巾等几十种,鞋款也有方头、短脸、罗汉鞋等,且色彩鲜艳,多有织绣装饰。
妇女则更注重外在的美感。她们衣饰款式新颖,颜色也突破明初的界限,使用大红、五彩的现象在小说戏剧中常常有体现。在发式方面,明初妇女只敢沿用宋元样式,到嘉靖后,花样逐渐繁多,有的将发髻梳成扁圆,顶部饰以头簪宝石,还有仿照花朵形状梳成的“牡丹头”、“荷花头”、“芙蓉头”等。后来还盛行戴头饰,原先禁止的金玉珠翠成为寻常材料,或者以鲜花装点,清新淡雅。明后期开始,妇女喜好戴头箍,冬季用绒、毡等制成,外层覆以绸缎、珠宝,兼有御寒的作用,因此又称“暖额”。它在明清的小说中,常常是妇女冬季的典型装束。
明代的男女能够在服饰上花费如此精力,有诸多创新,主要是由于市镇经济的繁荣尤其是商业的发达。人们在经济恢复、政治稳定的基础上能有较多的时间来追求生活品质,对服饰的关心是生活富足的表现,也是审美意识的高扬。
■酒与茶:浓淡总相宜
明代的酒文化和茶文化日臻完善,二者一浓一淡,体现了人们的修养和人生境界,以及对不同精神状态的追求。
◆大彬款提梁壶
这件紫砂壶是传世大彬壶中最完美的一件 作品。
唐代陆羽著成《茶经》后,中国的茶文化逐渐形成,人们对茶叶、水品、茶具、场地等都开始讲究。唐代的茶以浓郁为主要特色,形状似饼,由发酵的茶叶揉汇而成,可加水煮饮并加盐以调味;宋代禅宗兴盛,饮茶亦开始以清淡为尚,不加盐,而茶形仍为饼茶。之后发展出的团茶,或小型的“龙凤团茶”,基本上只是在造型和大小上做一点调整。明代开始,茶的制作、饮用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人们将茶叶炒制后直接保持原貌,不制茶饼,从此散茶开始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主流。而原来煮茶的方式也逐渐被淘汰,适应散茶的外形特征而产生了冲饮。水品以山水最佳,江水次之,井水最差。至此,沿用至今的散茶和冲饮的形式在明代最终形成。
◆煮茶图
此图右上绘一株盛开的玉兰树,花朵累累,繁而不乱。中部有一假山,玲珑剔透。其下设一榻,左角置一竹炉,一中年人安坐榻上,静观煮茶。旁立一手捧斗笠状器具的红衣老仆,画面前方还有一仆下蹲,似从坛中取水。全幅非常详尽地描绘了煮茶情景。人物面容平和,须发毕具,线条细劲,敷色自然。器物比例适当,描绘细致,可称丁氏精品。此图款署“《煮茶图》丁云鹏”,藏于玉兰树干下部,无年份。钤有 朱文“云鹏”、“南羽”二印。
在茶叶的品种上,明代人发明了多种多样的制作工艺,制造出各种绿茶、花茶、乌龙茶等,大大丰富了人们的饮茶口味。而在茶具的选择上,一反宋代崇金贵银的奢侈风尚,返璞归真,推尚陶质、瓷质的精巧茶具。陶瓷尤以纯白为佳,衬托绿色的茶汤,清新雅致。同时流行的还有江苏宜兴的紫砂陶壶,它有助于保持茶叶的清香,又符合了明中叶以后人们回归自然的审美情趣。
好茶之人可谓是处处讲究,尤其是文人士大夫往往自寻静谧幽雅之处建筑茶寮,觅几许知音好友,品好茶,谈心性。在茶叶、水品、茶具的选择上,都体现了高度艺术化的特征。茶文化在明代形成的清淡高洁而又隽永的文化意蕴,到今天仍是中国品茗艺术的主流。
◆烹茶图
陈洪绶作。画面中三角形亭中有二位高士对坐,二人正煮茶论道。右边穿红衣者以扇煽炉,左边高士身后站着一书童。此图 为工笔重彩,折笔勾石,颇似陆治。
◆金制酒具
相对于以淡为佳的茶文化,明代的酒却是日见醇香浓郁。朱元璋惩元朝之弊,下令严禁官员聚宴豪饮,但是民间的酒业却并未遭到严厉打压,始终保持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明朝中叶后,政务废弛,市镇繁兴,从大小官吏到民间百姓,好酒者比比皆是,更刺激了酒业的发达。城乡大小酒坊酒楼林立,客源不绝,酒种品类繁多,饮酒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平民百姓喝酒为了摆脱平日的烦忧,饮酒时忘却私心杂念,单纯地追求精神上暂时的放松,体会半醉半醒的奇妙状态;官员喝酒为了联络人情,往往言不由衷,虚情假意;文人喝酒为了抒发性情,表达心中的不满和郁闷,或者寻找饮酒时独特的韵味和雅兴。基于各类饮酒者的这些需求,明代的酒越来越往口味浓烈的方向发展,越浓越足以陶醉其中,越浓越能够酣畅淋漓。
中国酒文化还包括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酒令。酒令发展到明代,花样越发繁复,或联诗对句,或拆字测签,或投壶猜枚,可谓是其乐无穷。人们在饮酒的同时,又巧妙地发挥了心智,雅俗共赏的各类酒令充斥皇宫内苑直到民间酒楼,与饮酒本身共同组成了中国酒文化的完整体系。
■活色生香:明代的美食与人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不仅是满足生存的第一需要,也是一个地区文化特征的重要表现。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敏锐地反映了各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思想观念,尤其以浓郁的人文色彩表现出中国人独特的人生情趣。
明代饮食的演变历程,同样遵循着前期呆板、中后期繁复的线索,能鲜明反映明代饮食文化特征的,还是社会转型的明中后期。经济繁荣刺激了人们的生活欲望,不仅富豪大户山珍海味,普通人家也不断追求饮食享受。整个社会崇尚个性,鼓励欲望,享乐之风形成一股不可遏制的潮流。士大夫思想解放,把美味声色看作人生真正的快乐,这恰恰符合生活改善的市民的心声。而美味佳肴并不停留在桌面上,众多文人不仅是美食家,也是饮食艺术的理论家。明代的饮食专著不胜枚举,张汝霖的《饔史》、张岱的《老饔集》、袁宏道的《觞政》、李渔的《闲情偶记》等,都是当时流行于文化界的名作,形成风靡一时的美食文学。其他著作中关于饮食的篇章也是极力渲染,让人眼花缭乱。同时,郑和下西洋之后,从东南亚国家引进的鱼翅等高档食材,又给人们的饭桌增添了许多新意。
◆菊瓣式高足金杯
当时饮食的丰盛程度令人难以想象。这些奢侈的场面在通俗文学中有极详尽的描绘,最典型的可见《金瓶梅》中西门庆的饭食。仅早餐就有22种佐食,粥后还要饮酒,午餐更是奢靡:“先放四碟苹果,然后又放了四碗果鲜,红邓邓的泰州鸭蛋,曲弯弯王瓜拌辽东金虾,香喷喷油炸的烧骨,秃肥肥干蒸的粞鸡。第二道又是四碗嘎饭:一瓯儿滤蒸的烧鸭,一瓯儿水晶膀蹄,一瓯儿白炸猪肉,一瓯儿炮炒的腰子。然后才是里外青花白地瓷盘,盛着一盘红馥馥柳蒸的鲥鱼,馨香美味,入口而化,骨刺皆香。”可见当时城市富户饮食之奢华。明代人不仅在食物本身上高要求,对食器也十分讲究。木漆、小碟、攒盒盛装后用漆架架起,造型甚是美观。象牙筷、金玉酒器也都常见于寻常人家。
明代人在享受美味的同时,还格外注重养生的作用。士大夫多以清淡为尚,这既是口味的淡,又是修身处世的真性情。在食品中加入药材,又或发掘食物自身的药性,又形成了中国饮食中别具一格的养生菜,至今受到中外人士的青睐。
◆真赏斋图
文徵明作。本图描绘的是江南著名收藏家所居住的庭院小景。在宽敞素雅的书斋里,两位风度潇洒的文人正在对坐展玩书画。此画用笔纤美、精细而苍秀,设色典 雅明丽,却无半分尘俗意味。
而奢侈之风和僭越礼法的行为在人们眼中成了放纵性情的理所当然的途径。大江南北,人人崇尚美食,士大夫更是频繁宴饮,视之为人生情怀的寄托,也作为人际交往的纽带。宴饮被赋予风雅的文化品味,文人留连于酒会、宴会,甚至结社品评。如张汝霖曾于杭州组“饮食社”,对各地美食品尝研究,并写成《饔史》。其孙张岱著有各种食谱,还主持“蟹会”,专门品味螃蟹。
明代人对饮食的追求不限于满足口服之欲,还表达出他们对自身的人文关怀,可以说是市民文化的又一体现。
家具与私家园林
家具与私家园林代表着明人日常生活的品位。由于明代手工业的高度发达,工匠制造工艺突飞猛进,加以新工艺、新材料的引进,家具制造行业日益成熟,并形成了审美与实用性相结合的风格。而官僚富人对生活乐趣的追求,也促进了明代园林的发展。园林作为上层人物财富和性情的象征,其审美功能与日常使用的功能融为一体,体现了明人重享受的生活情调。
◆紫檀五开光坐墩
坐墩属于高坐具椅凳类,又名“绣墩”,由于它上面多覆盖一方丝绣织物而得名。在明及清前期的坐墩上,大都还保留着藤墩和木腔鼓的痕迹。坐墩的开光来自古代藤墩用藤子盘圈做成的墩壁。图中的坐墩腔壁有5个略具海棠式的开光,上下各有弦纹及钉纹一道,象征着绷在鼓面的皮革边缘和钉皮革的帽钉,这些是明及清前期坐 墩常有的特征。
■风格成熟的明式家具
家具是人们生活起居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每日必须面对的日常物品,自古而今都是人们着意追求美感的领域。明代家具经过历代家具的演变和积累,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可以说是中国家具的成熟定型时期,现在仍流行于市的“明式家具”,或称“明清家具”,其造型艺术和选材制作基本上都是沿袭明代而来。
明代的家具制作已经在民间形成独立的行业。尤其在江南地区,手工业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工匠制造手艺突飞猛进,不仅生产家具成品,还可根据顾客需要上门订做。而明代家具材料的突破,则主要源于海外贸易的契机。不仅有日本传来的漆艺,更有郑和下西洋之后由东南亚国家进口的优质硬木。东南亚生产的花梨、紫檀等高级木材开始成为中国进口的一项重要物资。这些木材基本上用于家具的制造,因其本身具有天然的纹理美,常常有羽毛或兽面等精美图案,在制成家具后不需刻意雕饰就已经是精美的工艺品了。
◆黄花梨折叠式镜台
这件镜台上层边框内为支架铜镜的背板可以放平或支起约为60度的斜面。背板用攒 柜做成,分界成3层8格。
精制家具成为社会风尚的动力,主要来源于物质条件发达下的城市园林和宅第建造。达官贵族、富商巨贾或文人雅士为了追求生活情趣,纷纷建造精致典雅的府邸和私家园林,为配合整体审美效果,优质家具的需求量也随之大增。他们从自身的精神享受和生活用途出发,选择高档次、精制作的生活器物。在家具制造工艺发达的同时,一批文人开始探求家具制作工艺和审美情趣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如黄成的《装饰录》、午荣的《鲁班经匠家镜》等,总结了明代以前建筑和家具成果,对明式家具风格的最终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黄花梨品字栏杆架格
此架格方形,通体打洼,踩倭角线。格板3层,上层之下,安暗抽屉两具。抽屉脸浮雕螭纹,不受吊牌或拉手所限,花纹生动完整。三面栏杆用横竖材攒成,是品字棂格的变体。最上2道横材之间加双套环卡子花。底层之下用宽牙条,雕分心花及云纹。整体匀称,装饰繁简得宜,轻盈富丽,风貌不凡。
明代家具质地坚固,外形精巧,遗留至今的仍有不少。故宫博物院、各地的博物馆和民间收藏者手中尚有大量明清时代的家具保存。明代的能工巧匠们充分利用了木料的天然纹路,运用雕、镂、嵌等手法,偶尔饰以珐琅、玉、石,制成风格简练、质朴典雅的精工细木家具。它们结构严谨,不使用钉,而以巧妙的卯榫来连接各个部件,是工匠们杰出智慧的充分体现。由于这些家具往往配以宅第园林,故逐渐形成成套家具的理念,以居室功能分为厅堂、卧室、书房等不同套件,品种齐全,美观实用。造型上刚柔相济,线条挺而不僵,大多以明快的风格为主,排斥过分雕琢的人工痕迹。在追求生活雅趣为风尚的明末社会,家具也成为个人品味和情调的指示针。
■私家园林之风
◆拙政园
位于苏州老城东北部,与避暑山庄、颐和园、留园并称中国四大古典名园。园中建筑朴素平淡,隐有天真开朗的风格,合乎“拙 政”之名。
◆寄畅园
无锡惠山东麓的寄畅园原来的主人为宋代著名词人秦观的后裔秦金,所以又名秦园。它位于无锡古刹惠山寺北侧,是江南著名的明代山麓别墅园林,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园中有20景,或奇峰秀石、幽径蜿蜒,或朱栏曲廊、古木森森。园虽小而有古朴、幽静、清旷、疏朗之特色。寄畅园独擅山水之胜,深得借景之妙,以精湛的造园艺术和独特的风格而著称于世。北京颐和园的园中之园“谐趣园”即是仿寄 畅园建造的。
园林别苑大多是皇室贵族的专利,中国历来只有少数高风亮节之人,或性格孤傲、或隐逸出世者,才别寻僻静之处建私园以修身养性,以示与世不合,风格亦崇尚简朴幽静,以清雅为佳。明代的情形却发生了转变,私家园林成为官僚地主、富商文人追求生活乐趣的时尚。他们在喧嚣的市镇中选择有限的空间,精心布局,刻意装饰,作为他们财富和性情的象征。
明代私家园林大多根据审美要求而建,因此尤其注重格调的高雅和整体的设计。在布局上曲折迂回,欲扬先抑,园区中划分若干景区,又以亭、廊、山、水相隔,隔而不绝。漏窗和植物的运用上避免单调,追求丰富的层次感和节奏感;园中景致以山、水、石、木等自然物为主,辅以厅、轩、馆、楼、阁、亭、榭等建筑,山池花木相间,轻巧活泼,细致处又有漏窗、屏风、空门等,均是精雕细作;叠山置石,桥廊联水,令人在集中的范围内能充分感受到大自然浓缩的美。但是园林艺术讲求的并非简单的模仿自然,而是合理借景,着重人工设计,景物有静有动,集大自然的诗情画意、人为的审美情趣和日常的使用功能为一体,体现了浓厚的美学思想。
◆留园
留园位于苏州市老城区闾门外留园路,与颐和园、避暑山庄、拙政园齐名。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那时称东园。全园分中、东、西、北四景区。中部以山水为主景,风景明净清幽;西部是土山枫林,景色天然清秀;东部是重楼叠阁,峰石罗列;北部是田园风光。全园建筑布局结构 严谨,变化多端,被誉为“吴中名园”。
大批私家园林的涌现,与优秀的设计师、建筑师是密不可分的。明代园林艺术理论的最杰出代表,是计成的《园治》一书。这是第一部总结古代私家园林艺术的理论专著,全面详尽地介绍了园林设计的基本理念,并附有插图,反映了明末江南造园艺术的高峰。他本人不仅是伟大的理论家,又是杰出的设计师。“扬州八大园林”之一的影园即为计成设计。此园是兵部职方主事郑元勋的别墅园,他不仅身居高位,又是扬州有名的大盐商,家财富足,格调高雅,他邀请计成所设计的别墅,集中了明代园林艺术的主要理念,是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之一。影园的设计以水池为构图中心,东有主山,北有子山,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进园时先是假山茂树,之后才是开阔的湖区。景物的设计依山得水,花木疏落有致,参以精致的石景、古木,结合了简约恬淡的风格与自然的野趣;建筑以亭台楼宇别具风味,与山水相得益彰。
百姓娱乐生活
明代民间娱乐生活极为丰富,娱乐项目多以简约古朴为特色,如抽陀螺、扎风筝等。男人常玩斗蟋蟀、女子则跳绳、荡秋千。一些贵族的宴饮嘉礼在明代也逐渐在平民中普及,如投壶游戏。另外,从官宦文士到平民百姓,都乐于遍历名胜,寄情山水,在大自然中寻找享受。虽然目的各有不同,但是旅游的风气已经逐渐形成。
■游乐才艺的尽情发挥
如果说典雅的园林和精致的家具是属于官绅文士的审美享受,那么平日闲暇时的游乐玩意则是上至皇室下至百姓共同喜爱的生活内容。游艺项目因其雅俗共赏,独具趣味,在人们的生活中倍受青睐。一些平平无奇的小游戏常常能花样翻新,更具风味。
民间游艺大多不尚奢华,以简为宗。尤其是一些古老的游艺项目,基本上并不在制作材料和装饰上花工夫,而主要在外形、工艺和玩法上试图创新。中国传统上延续已久的投壶游戏,原属于上古贵族的宴饮嘉礼,而明代则基本上已为庶民所习。游戏时早已省略了复杂的诗乐唱酬,而是在花样的难度上日益创新。明人谢肇制记载说:“今之投壶名最多,有春睡、听琴、倒插、卷帘、雁衔、芦翻、蝴蝶等项,不下三十余种。”从这些名目中,我们可以看出,明代投壶最讲究技巧,除了讲究准确之外,还着重在投壶姿势和入壶的形态上的工夫。民间流行的投壶技巧如双桂联芳、蛇入燕窝、及第登科、双凤朝阳等,都使用了十分雅致的词汇,这既体现了人们对技巧难度的追求,又表现出对游戏名目文化韵味的讲究。
民间广为流行的游乐项目还有抽陀螺、踢毽子、扎风筝等等,都是些不用耗费多少财力和精力就能轻松制作的器具。在相同的器具上,人们纷纷设计出不同的姿势、规则,以难度分胜负,以技巧论输赢。男子喜爱的塑泥人、不倒翁、斗蟋蟀、养花鸟,女子钟情的绣花鞋、荡秋千、跳绳儿等等,在市民经济繁荣的城乡各处流行。百姓生活中的情趣风韵就在这些平常的游艺和娱乐中透露着一股新鲜活泼的气息。
■勃兴的旅游文化
“旅游”二字在中国历史中源远流长,它作为一种文化,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情趣和处世态度。明代是旅游之风大盛的时期,无论为官为民,都乐于遍历名胜,寄情山水,在大自然中获得身心的双重享受。
明初严密的社会控制下,人们的自由空间很少,无人敢奢望旅游。旅游业的大发展是在明朝中后期,这时城乡商品经济日渐发达,社会结构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面貌也都随之一新。局限于狭小生活空间的传统乡土意识被打破,人们纷纷涌向全国各地的旅游胜地。
江南地区由于山水俱佳,又是文人荟萃之地,成为明代旅游文化的中心。仅金陵一地就有钟山、牛首山、清凉寺、鸡鸣寺、雨花台等百余处景点,尤以秦淮河最为热闹。苏州的虎邱、杭州的西湖,也都是风光迤逦的好去处。北方的山水风景虽然较少,但一到时令佳节,白云观、香山等处也都是人山人海,盛况绝不亚于江南。
◆升庵簪花图轴
这是一幅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人物故事画。升庵,即明代著名学者杨慎, 他因谏遭贬于边地30多年,失意时曾胡粉敷面,挽双丫髻,插花而游。此图正是绘他酒醉后由 侍女捧钵跟随,似醉似歌的放浪神态。
从官宦文士到平民百姓,好游者比比皆是。官僚士大夫的旅游多以个人为主体,他们有经济和时间上的保障,因此不仅能更自由地支配旅游时间,也更能选择去处,到达一些地远人稀之地。他们的出游基本上有3种:宦游、学游和冶游。宦游是官吏利用赴任、迁官的机会游览途经风光,有较强的政治色彩,路线选择性较小;学游是以学术研究为目的的,士大夫以旅游为手段,考察各地山水风貌或风土民情,最后往往写成地理学著作或者游记。众所周知的《徐霞客游记》,就是明代学者将旅游和学术结合的最佳成果。
◆青藤书屋
青藤书屋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前观巷大乘弄,是明代著名画家徐渭诞生和读书的地方,原名榴花书屋,因为徐渭别号“青藤”,故改名为“青藤书屋”。它是一座清静幽雅的庭院,院内有一间长方形平房,房中有徐渭亲笔的题匾和书画。在书屋旁边有一个小天井和石柱,刻有徐渭手书的“砥柱中流”四字。书屋内藏徐渭画像、书画作品和他本人手书的“一尘不染”匾额,还 有陈洪绶等名人的书画。
相对于官僚士大夫略显孤单冷清的旅游,民间百姓的旅游则明显体现了大众化、通俗化、集体化的特点。每逢佳节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等,众人成群结队,就近选择风景美妙之处尽情游览,体会平日劳苦之外难得的闲暇之乐。百姓旅游还有一个很好的时机,就是配合日常的宗教活动,如烧香、拜佛、还愿等。人们不辞辛劳前往泰山、武当山、普陀山等进行宗教活动。尤其是普陀山处于近海,须乘船方可到达,但善男信女依然络绎不绝。
明代人的旅游体现了个体意识的觉醒,人们能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生活方式,旅游普及到最普通的百姓。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在人们生活的各个侧面得到表现,丰富的通俗文学,开放的旅游文化,共同构成了明中后期多姿多彩的市民生活。
◆五台山
在佛教中,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早在唐代即为佛教名山,至明代,佛教文化 更加繁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