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南)人,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来诸葛亮已成为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他躬耕于隆中,但关心天下大事。刘备三顾茅庐时,他草庐对策,帮助刘备缔造了三分天下的蜀汉政权。他以“兴复汉室”、经世济民为己任,矢志不移。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自己的生命实践了生前的誓言;但壮志未酬,赍恨而殁,在当时以及后世都一再引起人们的惋惜和感叹,“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三顾茅庐,隆中对策
诸葛亮父母早亡,由叔父豫章太守诸葛玄扶养。诸葛玄与荆州牧刘表是朋友,罢官后就投靠刘表。叔父去世后,诸葛亮便移居隆中(今襄阳县之西20里),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师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句读,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常自比春秋时候的大政治家管仲和战国时候的大将乐毅,很想干一番大事业。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知识。
就在诸葛亮躬耕垄亩、潜心学问之时,外面世界军阀割据的战争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建安五年(200),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屯在新野(今属河南)。刘备(161~223),字玄德,涿郡涿县(今属河北)人,西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在驻屯新野时,自知蹉跎半生之缘由是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但缺乏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谋士,便礼贤下士,寻求良辅。在司马徽和徐庶的荐举下,建安十二年(207)冬天,刘备与关羽、张飞便去隆中拜访。第一次来到茅庐时,诸葛亮外出未遇。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到达时,只见到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方知诸葛亮又已出游,刘备只得留下一笺,表达倾慕之意。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诸葛亮昼寝未醒。刘备吩咐关、张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直到诸葛亮醒后,方才相见。这就是历来被人传为美谈的“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
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感动,就把自己经过长期深思熟虑的统一天下的谋略说了出来。他先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兵百万,而且又挟持天子而施令诸侯,就不能以武力同曹操争锋。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孙权,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接着,诸葛亮又向刘备提出了以荆州、益州为基础,进而统一天下的策略。他分析了荆州和益州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但刘表不能守业,“是上天送给将军您的,您有意取而代之吗?”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也正盼望有一个贤明的君主。最后,诸葛亮说:“将军是皇室的后代,信义闻名天下,如果您能占领荆、益两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能够这样,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可以兴复了。”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白帝城诸葛亮观星台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认为诸葛亮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恳切地请求他出山,帮助自己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于是出山辅佐刘备。
联孙抗曹,创业益州
建安十三年(208)八月,正当曹操率领10多万大军南征,直指襄阳之时,荆州牧刘表突然病死,由其次子刘琮继任。刘琮在重压之下向曹操投降。刘备只得一面率领队伍向东撤退,一面派诸葛亮去见孙权,以期联孙抗曹。
当时,孙权拥军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观望曹刘成败。诸葛亮来到柴桑,为了促成孙刘联盟,用计激孙权说:“曹操现在攻破荆州,威震四海,将军当量力而行。如果能以吴越之众与他抗衡,不如早日与他绝交;如果抵挡不住,为什么不按兵束甲,向他称臣呢?”孙权听后大怒说:“我拥有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岂能受制于人?我决定与刘豫州(指刘备)联合,但豫州新败,怎能再抗曹操?”于是诸葛亮为孙权仔细地分析了当前的形势:“豫州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表的长子刘琮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归附曹操,为势所逼,并非心服。今将军如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同心合力,必能打败曹军。曹操败后必然返回北方,这样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势就形成了。”孙权听了大喜,立即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统领3万水军,跟随诸葛亮与刘备会合,迎击曹军。
●《诸葛丞相集书影》
建安十三年(208)十月,曹操率领大军与孙刘联军战于赤壁(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联军利用火攻,大败曹军。
经过赤壁之战,刘备占领了荆州的江南部分。为了实现诸葛亮《隆中对》中提出的目标,刘备集团开始谋划,准备夺取西面的益州。
在益州内应张松、法正的大力帮助之下,刘备得以顺利进入益州。同时,鉴于荆州的重要战略地位,刘备留下诸葛亮在此镇守。至建安十九年(214)六月,刘备在经过3年的战争后终于占据益州,初步实现了诸葛亮《隆中对》中提出的目标。
●诸葛洞
位于贵州施秉阳河上游的瓮蓬洞,是一个陡峭的隘口,又名诸葛洞。相传诸葛 亮带兵经过这里,曾在此驻兵歇息。
为了改变益州政令松弛、秩序混乱的局面,诸葛亮在刘备的支持下,厉行法治,对那些为非作歹以及敌视刘备集团的豪族官僚进行了严厉的打击。有些人因此攻击诸葛亮刑法峻急,法正也写信劝诸葛亮说:“以前汉高祖进关,也不过是约法三章。您刚刚占领这个地方,对百姓没有什么恩惠;再说,您是外地人,按主客关系来说,也应该将法令放得宽一些,使大家放心。”诸葛亮回信说:“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朝无道,法令严酷,百姓怨声载道。高祖废除了秦朝的酷政,就宽大了些。现在情况恰好相反,刘璋庸碌软弱,蜀地豪强专横不法。我们现在就要重视刑法,使上下有个秩序,这才是治国的要领。”法正听了这番道理,不得不佩服诸葛亮。
治理西蜀,北伐曹魏
建安二十六年(221)四月,刘备在成都即帝位,建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国)。诸葛亮任丞相。两年后,刘备在白帝城(今四川奉节县)病逝。临终,把蜀国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以儿子刘禅和国事相托付。刘禅嗣位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史称:“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诸葛亮治蜀达20年之久。他励精图治,广任贤才,注重法治,赏罚严明,发展生产,推行屯田,南征平叛,改善与西南各少数民族的关系;东和孙权;北伐曹魏,力图兴复汉室,为巩固和发展蜀汉政权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青瓷盆
诸葛亮治蜀,以德才作为取士选人的标准。经过考察,对那些忠于蜀汉又确有才干的人,他便不讲资历、门第,大胆任用,授以要职。蜀郡太守杨洪有位书佐小吏何祗。此人出身寒微,由于居官低下,才能无法施展,便心灰意懒,游戏放纵,不勤于公务。诸葛亮听说后,准备亲自查看,加以惩治。何祗得知,立即连夜处理手边事务。当诸葛亮清晨到达时,他已把积压的事务一一清理完毕。诸葛亮提问审查,他对答如流,无所凝滞。诸葛亮十分惊奇这名文书小吏的才干,就破格提升他任成都的县令。不久,何祗又因政迹显著,升为广汉郡(今四川广汉)太守,职位竟与他原来的上司杨洪相同。
杨洪原是犍为郡(今四川彭山)太守李严手下的功曹小吏。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时,战事危急,写信给诸葛亮,要他赶快发兵增援。诸葛亮以此事询问杨洪。杨洪很干脆地回答说:“汉中是益州的咽喉,关系到益州的存亡。如果失去汉中,蜀地也就保不住。当然该发兵,没有什么可怀疑的。”杨洪的决断,显示出他不凡的才干。于是,诸葛亮上表请授杨洪为蜀郡太守。而此时李严仍为犍为太守。何祗与杨洪,杨洪与李严,他们原先的职位差别很大,而后来都同为太守。此事作为美谈,盛传一时。诸葛亮善于发现人才,敢于不讲门第、资历,以德才破格用人,使蜀地人士佩服不已。
在施政治国中,诸葛亮从善如流,注意纳言,广采群下之谋。他多次发出教令,号召僚属大胆发表意见,议论政事,鼓励他们直言进谏,指出自己的过失。刘备刚死时,诸葛亮很担心孙权对蜀、吴联盟的态度有所变化。这时,尚书郎邓芝主动献策说:“皇上刚即位,年纪轻,国内又不平静。我们应该派个使者跟东吴去重申盟好。”诸葛亮说:“我考虑这事已经很久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现在终于找到了。”邓芝的意见解决了诸葛亮的忧虑,使他找到了一位有见识的使节。邓芝使吴,果然不辱使命,完成了重修盟好的任务。诸葛亮南征时,曾向在南中任过太守的马谡请教。马谡见丞相虚心,不耻下问,态度诚恳,便坦率地说出了自己的意见。诸葛亮采纳了马谡“攻心为上”的建议,“七擒孟获”,终于使其心悦诚服,南中战事得以迅速结束。
●白帝城
刘备在白帝城一病不起,诏命诸葛亮辅 助后主刘禅,兴复汉室,完成统一大业。
另外,诸葛亮注重发展生产,并推行屯田。诸葛亮入蜀,实行与民修养生息的政策,采取“务农殖谷”的措施,促进了蜀汉地区生产的恢复和经济繁荣。他奖励农业,减轻赋税,还十分重视兴建水利。在都江堰设置专门负责管理维修的堰官,还征发民夫1200人,在那里保护堤堰,疏通河道。都江堰的灌溉畅通了,成都一带的农业生产也蒸蒸日上。“分兵屯田”是诸葛亮发展生产,解决军粮的重要措施。蜀军八年伐魏,以汉中为基地。诸葛亮驻汉中,多次利用战争间隙,抽调士卒屯田,垦荒务农,发展生产。诸葛亮死后,蜀军从容从渭河撤离,魏军在蜀军营地得到很多粮食,可见当时蜀军军粮问题已经解决得很好了。诸葛亮还鼓励百姓养蚕织锦。蜀锦生产发展了,大批蜀锦被商人运销到吴、魏各地,成为蜀汉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他还恢复盐、铁官营制度,设置司盐校尉和司金中郎将(分别为盐、铁部门的行政长官),专管盐、铁生产。这两项又使蜀汉财政收入增加不少。
联吴伐魏,六出祁山
●出行图壁画
诸葛亮的一系列政策使蜀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力有所增强。而此前刘备病逝、新主即位时,蜀、吴联盟面临考验。诸葛亮及时派出邓芝到东吴去重申盟好,使联盟得以重新巩固。蜀、吴联盟的庚续和发展,使诸葛亮能够专力于北伐。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是诸葛亮一生追求的最高目标。他在自己生命历程的最后8年中,不避艰辛,抱着百折不挠、效死不渝的决心,6次出兵攻魏,(俗称“六出祁山”),以实现这一宿愿。
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第一次挥师攻魏。蜀军的行动出其不意,魏国毫无戒备,南安(今甘肃陇西)、天水(今甘肃甘谷)、安定(今甘肃镇原)三郡望风而降,关中震动。但是,关键时刻蜀军主力先锋马谡,违背诸葛亮的军事部署,在街亭(今甘肃秦安)败北。阶亭失守,蜀军损兵折将,丧失了进攻的有利形势。战局逆转,诸葛亮回兵汉中。对第一次伐魏失败,诸葛亮毫不气馁,而是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很快就医治好失败的创伤。这年冬天,他再次领兵北伐,包围了陈仓(今陕西宝鸡)。魏将郝昭坚守城池,双方激战20多天后,蜀军粮尽而还。魏将王双领兵追赶,被诸葛亮在途中伏兵击杀。建兴七年(229)春,诸葛亮第三次出兵伐魏,夺得魏国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今甘肃文县)两郡。在蜀国的3次打击下,魏国为了扭转被动局面,决定反击。魏太和四年,即蜀建兴八年(230)七月,魏国派司马懿、曹真、张 3员大将各率军队数万,分3路直逼汉中。诸葛亮领兵严阵以待。适逢大雨连绵30余日,道路不通,战争无法进行,魏军只得撤退。次年二月,诸葛亮第五次与魏国作战,再出祁山。魏国以司马懿等大将领兵抗拒。司马懿在初战失利后,凭险坚守,不肯再战。诸葛亮便施用退兵诱敌之计。素有智谋的司马懿虽追赶蜀军,却不接近蜀军。他的部下数次请战,都未获准。不少魏军将士 因此讥笑司马懿。司马懿又气又恼,只得出战。结果大败,蜀军缴获军资兵器无数。由于霜雨连绵,李严运粮不继,蜀军撤回。途中,诸葛亮伏兵布弩,射杀魏将张。
面对两路大军,魏明帝自己领兵南下拒吴,不久便打退吴军。同时,派司马懿迎战诸葛亮,魏、蜀两国大军在渭水之滨摆下了战场。司马懿抓住蜀军劳师袭远的弱点,敛兵不出,以逸待劳。诸葛亮多次挑战,甚至给司马懿送去女人裙衫,讥笑他不敢出战。但司马懿仍置之不理。诸葛亮明白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便在渭水前线分兵屯田,解决军粮问题,准备长期作战。两军相持百余日,诸葛亮终于因长期辛劳、思虑过度而不幸病倒了。他自知将不久于人世,所以把退军计划和身后的国家大事一一作了安排。同年八月,诸葛亮死于军中,结束了勤勉的一生,享年54岁。
诸葛亮死后,姜维、费 遵照他临终的部署,秘不发丧,整顿军队,从容撤退。司马懿见状领兵尾随。待其追近 时,蜀军调过头来,挥旗擂鼓,摆开迎敌的阵势。司马懿大吃一惊,以为中了诸葛亮诱敌之计,急忙收兵。诸葛亮已经死了,还令司马懿如此惧怕,百姓编成顺口溜说:“死诸葛吓走生仲达(司马懿字仲达)。”当确知蜀军已经走远,司马懿才放心大胆地去察看诸葛亮驻军的地方。那里营垒工事,井然有序,阵形严整,他禁不住称赞“诸葛亮是天下奇才”。
诸葛亮死后,按照他的遗命葬于汉中定军山。蜀人怀思弥切,各地纷纷要求为他立庙。蜀汉景耀六年(263)春,后主刘禅正式下诏为诸葛亮立庙于沔阳(今陕西省勉县东)。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座武侯祠,上距诸葛亮之逝已经30年了。是年秋,魏国征西将军钟会率军伐蜀,经过此地,亲自到武侯祠祭拜之,并且命令军士不得在诸葛亮坟墓的周围刍牧樵采。
关于诸葛亮一生功过、德望的文章,后世评说者连篇累牍,其中不乏高论灼见,引录唐代大诗人杜甫歌咏诸葛亮生平功业志节的一首诗,作为本文结束语。诗云: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木牛(模型)
诸葛亮创制的用来运送军用物资的工 具,适于山地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