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春来百种戏,天意在宜秋

春来百种戏,天意在宜秋

时间:2023-05-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春来百种戏,天意在宜秋◆菱花形瑞兽银镜背 八瓣菱花形,银背镏金。中宗时,幂 已经绝迹。到天宝初年,“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并出现了“长留白雪占胸前”的开放服式。双手抱拳于胸,作见面寒暄行礼状。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 以又称“钿钗礼衣”。唐人已会制作馒头,称为钉坐或曼头,多为祭祀所设。除葡萄酒外,传自波斯的三勒浆及中亚的龙膏酒也享有盛名。

春来百种戏,天意在宜秋

◆菱花形瑞兽银镜背
八瓣菱花形,银背镏金。蟾蜍形钮,钮周围饰鸟兽及缠枝花纹,以细密点纹为底。

在服饰上,唐人更重视对人体的美化功能,注重利用服装来衬托体态的美或掩盖体型的缺陷。唐初上层妇女外出多着幂 ,全身障蔽。自永徽之后,皆用帷帽,帽裙至颈,渐为浅露。武则天时,帷帽全盛。中宗时,幂 已经绝迹。开元初,袒胸女装盛行,靓妆露面,无复遮蔽。不久,又流行胡帽乘马,露髻驰骋;或着男子衣服靴衫,招摇过市。到天宝初年,“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并出现了“长留白雪占胸前”的开放服式。中唐之后,窄袖服装逐渐过时,代之而起的是宽袖衣衫,妇女服装愈来愈肥。除了宽大飘逸的大袖衣、半臂,还流行长巾子。用印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绕手臂,名曰“披帛”。因为随着唐代社会经济的繁荣,贵族妇女肴馔精美,补养兼施,体型日趋肥胖。为了弥补圆胖脸型之缺陷,上衣领口开得越来越低,到盛唐时,索性袒露胸部,追求所谓“粉胸半掩凝暗雪”的装饰效果,并把裙腰提至腋下,裙身宽松多裥,腰部系上纱罗锦带,长长下垂,打着合欢结。这种装饰手法,掩盖了贵族妇女那隆起的腹部、粗壮的腰肢、宽阔的臀围和粗壮的大腿,从视觉上给人以修长、轻盈的美感。为了进一步美化体态,使其更显秀美和端庄,一般要在短衣的外面再加上绚丽多彩的半臂和披帛,衬托轻盈素淡的多裥长裙,就更加显得飘逸、庄重、华贵。

◆彩绘胡服女立俑
盛唐时期,胡服流行。这个女俑高30.6厘米,头戴软角幞头,身穿圆领窄袖长袍,腰系黑带。双手抱拳于胸,作见面寒暄行礼状。

◆变体宝相花纹云头锦鞋

◆中晚唐女服
这是中晚唐之际的贵族礼服,主要分为宽袖对襟衫、长裙、披帛三个部分。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如朝参、礼见及出嫁等。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 以又称“钿钗礼衣”。

唐代服饰流行非常快,流行的样式往往首先从宫中和京都流传开来,形成竞相模仿的效应。真可谓是“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白居易的《时世妆》也生动地反映了这一状况:“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转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最突出的例子,首推中宗的爱女安乐公主,她极尽奢华,“使尚方合百鸟毛织二裙,正视为一色,傍视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达官贵妇、富商巨贾家的妇女竞相仿制,因而南方珍禽异兽几乎被猎杀殆尽,代宗不得不为此颁诏禁止。

烹牛宰羊且为乐

唐代饮食比前代更加丰富多样,主食以麦、粟、稻为主,间以多种杂粮。面食是当时最主要的食品,无论贵贱皆食之,以饼类形样最多,有汤饼、胡饼、蒸饼、煎饼、凡当饼、红绫馅饼、赍字五色饼等。唐人已会制作馒头,称为钉坐或曼头,多为祭祀所设。主食中还有烧饼、寒具(即馓子)、馄饨等。胡饼又名“麻饼”、“炉饼”。饼中杂有葱、豆汁和羊肉馅,在炉中烧烤,与今天的馅饼大致相仿。安史之乱中,玄宗仓皇出京,至咸阳集贤宫时尚未得食,杨国忠即买胡饼供其充饥,可见胡饼当时已普及到乡村了。

◆做面食泥俑群
此俑群高9.7厘米至16厘米。泥俑为泥胎施彩,表现了舂粮、簸粮、磨面、揉面、擀面和烙饼的家务情景。女俑上身穿窄袖口白襦,外罩半臂衣,下身系蓝裙。她们衣饰整洁,但神态显得疲惫,其身份可能是 豪门家婢。

◆三彩酒卮
胎呈棕红色,形状像鸳鸯,其背部有椭圆形开口,供盛物用。鸳鸯头部饰白釉,冠部施绿釉,颈和腹部施棕红色釉,两翼及尾部用红、黄、绿和白色釉装饰,形态逼真,色彩艳丽,是一件十分珍贵的艺术品。

肉食并不十分流行,却也出现了许多新鲜的吃法,做法以烤、煮、蒸为主。武则天宠臣张易之的烤鹅、鸭方法别具一格。他特制一大铁笼,将鹅、鸭关于其中,笼中放炭火,四周放酱汁。鹅鸭被烤,就会饮四周酱汁,时间一长,鹅鸭被烤熟,即可食用。而唐代饮食最有代表性的要数中宗时的烧尾宴,这是韦巨源拜官之后献给皇帝的。据说鲤鱼跃龙门时,必有天火把它的尾巴烧掉才能成龙。因此“烧尾宴”有升迁更新之意。烧尾宴现存菜单有58种菜点,烹调原料多达50余种,水陆八珍,尽皆入选;菜品种类,荤素兼备,咸甜并陈,点心更是出色。

◆青黄釉绘兰草瓷盘
唐代食器。此盘盘心饰白彩圆形,其上和周 边涂画褐彩兰草纹,线条流利,转折随意。

酒已成为唐人生活中的必需品,饮酒之风盛行。城乡各地酒店、旗亭众多,酿酒沽酒生意红火。在京师长安还有胡姬所开酒店,专卖胡酒,成为文人雅游饮宴之所。西域酒在长安名声很高,盛誉不衰。贞观十四年(640),唐朝平定高昌后,高昌葡萄酒的酿造技术传入中原,太宗令人依法仿制,“造酒成,凡有八色,芳辛酷烈,味兼缇盎”,颁赐群臣后,“京师始识其味”。此后,葡萄美酒风行长安。除葡萄酒外,传自波斯的三勒浆及中亚的龙膏酒也享有盛名。三勒浆由诃离树结的诃离子酿成,具有“消食疏气”的功效。龙膏酒则“黑如纯漆,饮之令人神爽”,原是中亚小国的贡酒,与虾蟆陵的朗宫清、阿婆清等并称名酒。酒在诗人那里也具有非凡的意义,“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多么的狂放不羁、逍遥恣意;“葡萄美酒夜光杯”充满了域外传奇色彩。

◆饮中八仙图
饮中八仙,皆唐代开元、天宝年间人物。图中自左至右:焦遂、苏晋、崔宗之、李适、李 、李白、贺知章、张旭8人,性皆豪饮不羁,时人称之为饮中八仙。杜甫为此 作有《饮中八仙歌》。

在唐代这个开放的社会中,饮食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了世界色彩和异域风情,出现了“烹牛宰羊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放歌言。

◆凸圈玻璃碗
无模吹制成型,淡绿色,透明,底微凹,表面有风化层,外壁饰三层凸圈纹,有圆形或椭圆形两种,且大小不一。

值得一提的是,茶成为一种倍受唐人青睐的饮品。自开元初年,饮茶之风风靡全国,各地茶肆林立,煎茶供客,茶道大行。茶叶成为进贡、赏赐、馈赠的佳品,品茶、斗茶成为士人的雅好。

雕梁画栋竞奢华

唐代的居住条件因政治、经济地位的不同而差异颇大。唐代律令对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庶民百姓的住宅形式、规模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即王公之居,不施重 、藻井;三品,堂五间九架,门三间五架;五品,堂五间七架,门三间两架;六品、七品,堂三间五架;庶人四架,而门皆一间两架。律令的限定决非一纸空文,唐代帝王不遗余力地维护等级制度,决不允许任何人亵渎它。玄宗时大将军程伯献因“第宅舆马僭拟过纵”而被治罪。德宗即位后,“举修格令,第舍不得逾制”,并下诏毁掉内官刘忠翼的宅第。但皇室宗亲和高官权臣仍多越制造宅,竞为奢侈。安史之乱后,一度大兴“木妖”之风,将军马 造一座中堂,即费钱20余万贯。

皇帝所居宫室最为豪华。唐初,长安的太极宫是皇帝议政和居住之地,有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延嘉殿、承香殿5座大殿。贞观八年(634)始,太宗以为其父李渊避暑为名,又修筑大明宫。龙朔二年(662),高宗李治身患风痹,因太极宫“湫湿”,对大明宫大加修造,并将政治中心移于此宫。大明宫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梯形,以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莱殿、含凉殿、玄武殿为中轴线,左右两侧各建有若干配殿,气势磅礴。玄宗即位后,又兴建了规模宏大的兴庆宫,把宫殿和园林有机地结合起来。至此,唐代诸帝在京城内兴建了3个宫殿区,时称“三大内”。武则天 迁都洛阳后,也大兴土木,修建了三阳宫、兴泰宫及明堂、天堂等。此外,唐代还重修了九成宫,新建玉华宫、翠微宫等许多离宫别馆。

◆大型三彩釉陶制烛台
陶灯主要由座、柄、盘、盏4部分组成,浅盘,盘心承托起一敞口小灯盏,犹如一个小碗置于盘上。灯柄上细下粗,灯座为覆盆状,给人以稳重大方之感。釉色鲜艳华丽,斑纹交错。整个器物于庄重典雅中又显出颀长秀美。

相比之下,一般庶民百姓无力购买砖瓦,多以茅屋为居,时有火灾发生,常有屋漏之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成都住房的生动写照。他说:“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结果屋漏偏逢连夜雨,以致“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并由此而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呼喊。杜甫还是小官,不会捞钱的寒士,其居处已如此简陋,下层穷苦百姓就不言而喻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意图
诗人杜甫的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真实、全面地再现了唐代广大下层人民困苦 的居住环境。

不重生男重生女

唐代国富民强、政治开明,人们个性解放,妇女地位有所提高, 所谓“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屈。”她们在文化、婚俗、政治生活中都表现出这个特定时代的印记。

文化上,据《旧唐书·后妃传》记载,后妃中有著述成就的有11人;此外,还有不少人在诗文、书法、绘画等方面有一技之长。如高祖皇后窦氏,不仅“工篇章规诫”,而且“学类高祖之书”。太宗的长孙皇后,“尝撰古妇人善事,勒成十卷,名曰《女则》,自为之序”。太宗的徐贤妃自幼诵读《论语》、《毛诗》,及长“遍涉经史,手不释卷”。一代女皇武则天,不仅兼涉文史,而且能诗、晓音律、工翰墨。上官仪的孙女上官婉儿既明习吏事,又擅长诗文,所作之诗“辞甚绮丽”,成为一时之风尚。

◆釉陶戴笠帽骑马女俑
唐代贵族妇女喜欢骑马出游,这在唐代的画作和诗歌中多有反映。这个骑马女俑头戴两层帽,上似笠,下似风帽;衣饰淡雅,面庞秀丽,神态端庄自然。

官宦之家的妇女多秉承家训,自幼便开始读诗书,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如柳宗元的祖母尹太夫人,7岁便晓《毛诗》及《列女传》,稍长,“旧史及诸子书,太夫人闻而尽知之”。唐代许多文化名流早年多得力于母亲的教诲,如颜真卿,“少孤,母躬加训导,及长,博学,工辞章”。欧阳询之子欧阳通,也是“少孤,母徐氏教其父书”。此外,一些寒士家庭,妻以诗相赠答,往往也能写出委婉动人的诗篇,如流传下来的葛鸦儿的《怀良人》:“蓬鬓荆钗世所稀,布裙乃是嫁时衣;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底不归。”

唐代社会婚俗也较为宽松,社会上对离婚、再婚、寡妇再嫁都采取不干涉的态度。《旧唐书》记载出嫁的123位公主中,再嫁者23人,三嫁者4人。对于此类事情,社会上没有任何非难。安乐公主就曾下嫁给武崇训,崇训死后又嫁崇训的胞弟延秀。唐代妇女因“情志不合”而要求离异,也是常见的,如侍御史李逢年之妻,“中丞郑日方之女也,婚后情志不合,去之。” 唐代还出现夫妻双方通过协议而离婚的现象,当时称为“和离”,离婚之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虢国夫人游春图
玄宗宠妃杨玉环一人得宠,全家得势。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遂教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画家张萱通过此图表现了杨贵妃的三姊虢国夫人在众女仆的导引和护卫下乘骑踏青游春的情景。虢国夫人着淡装,随从们着男装。此图所绘人马,显露出浓厚的贵族气息和骄纵之态,铺排出雍容华贵的气势。

从政治上看,唐代女性参政之多,影响之大,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高祖李渊当年在太原起兵反隋时,其女(后封平阳公主)在县(今陕西户 县)散家财招募军队,得7万人,时称娘子军。女皇武则天,更是成为女性参政的最高代表。从掌权到做女皇,统治国家将近半个世纪。女皇的出现,也鼓励了皇室贵族女性的参政之风。中宗时的韦皇后,才能低下而野心极大,妄想步武则天之后尘,结果被李隆基和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的联合力量所诛灭。太平公主因而权势显赫,“仪比亲王”。她的野心不断膨胀,还想发动政变,被玄宗李隆基赐死。

唐代有些女性,在外敌压境的危难时刻,表现得正义凛然,令人击节赞叹。安史之乱时,卫州女子侯四娘、滑州女子唐氏、青州女子王娘等,在叛军大举南下之际,“相与歃血,赴行营讨贼”。即使贵为公主,在紧要关头也有令人敬佩的举止。宁国公主远嫁回鹘,在临别时慷慨陈词:“国家事重,死且无恨。”肃宗为之流涕。

◆娘子关
娘子关原名苇泽关,在今山西平定县城东北,为长城著名关隘。相传高祖之女平阳公主曾统领娘子军驻此设防,故称之为娘 子关。

春来百种戏,天意在宜秋

随着政治、经济的高度发展,文体活动活跃起来。体育竞技空前兴盛,规模宏大,技艺精湛。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多热衷于各种体育活动。

马球是一项骑马持杖击球的体育活动。唐人称其为击球、打球、击鞠等,大约在太宗贞观年间由吐蕃传入中国内地。马球一经传入,立即受到统治者的青睐,竞相在宫殿内外和禁苑、御汤池附近修建球场,经常组织禁卫部队和神策军将士进行马球比赛。他们不但喜欢观赏,有的还亲自上场一显身手。景龙年间,金城公主下嫁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赞普遂派遣了一个庞大使团入京,准备迎接公主入藏。使臣觐见中宗后,自恃球技高超,奏请与汉人进行马球比赛。中宗诏令嗣虢王李邕、驸马杨慎交、武延秀和当时尚为临淄王的李隆基4人与吐蕃对阵。结果李隆基等“东西驱突,风回电激,所向无前”,击败了吐蕃使者。

玄宗以后的穆宗、敬宗、宣宗、懿宗诸帝大都喜爱马球,僖宗“尤善击球”,他自诩:“朕若应击球进士举,须为状元。”

唐代宫廷的马球比赛不仅有神策军士、宗室诸王、内侍、宦官等雄健男子参加,很多宫廷女子也经常淡妆浓抹,驱马挥杖,驰骋于球场,进行角逐。陕西临潼的一座唐墓中发现了4件小巧玲珑的彩绘打马球俑。俑高0.7米,全是宫女形象,头挽蚕形髻,身着各色紧身坎肩,左手拉缰,右手上扬,伏身向前作击球状,姿态娇柔刚健,造型栩栩如生,生动地再现了唐代宫廷女子进行马球比赛的英姿。

◆骑马击球彩绘陶俑

拔河至唐代已成为一项成熟的体育竞技运动。皇室对这项运动十分热衷,每逢寒食、清明等节日或闲暇时间,帝王经常在宫内举行拔河比赛。参赛者不仅有达官贵人和禁军将士,而且还有宫女侍宦,有时竟多达千余人,场面热烈。景龙四年(710)清明日,中宗在禁苑西面的梨园球场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拔河比赛。他命当时的7位宰相和2位驸马组成东队,3名宰相和5位将军组成西队,其他大臣和宫女侍宦也都分作两队,呐喊助威。结果,东队把西队拉过河界,取得了胜利。西队中的韦巨源和唐休两位宰辅重臣年老力衰,绳索忽然松动,竟跌扑在地。中宗一面令宦官将两位老臣搀扶起来,一面挥手宣布比赛结束。

◆内人双陆图
该图的“内人”即宫中之人,“双陆”是一种 始于魏晋南北朝,盛行于唐代的棋类活动。

围棋是中国起源最早的棋类运动之一。因其“以子围而相杀,故谓之围棋”;又因二人对坐,手执棋子比赛,似以手交谈,故又称“手谈”。唐代时,围棋盘定型为19道361格,至今相沿不改。由于围棋棋路变化多端,极富竞技性和趣味性,是一种高雅而耐人琢磨的文体活动,倍受唐代帝王的青睐。太宗从青年时代就喜爱围棋,登基称帝后仍很着迷,每当闲暇之际,常和亲近大臣对弈。据载,一次在与吏部尚书唐俭下棋时,因相互争道,太宗竟将唐俭贬为潭州刺史。唐 玄宗李隆基在安史之乱中逃难奔蜀时,竟带着围棋国手随行,可见对围棋的痴迷。

唐代民间的体育活动也是丰富多彩。汉以来的百戏,在吸收了西域各族及外国技巧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见于记载的节目就有戴竿、走绳、盘舞、筋斗、顶碗等。这些活动在民间相当流行,统治者定期征召他们到京城演出,以供娱乐。一些著名的艺人技艺精湛,令人叫绝。幽州人刘交,善于戴竿,他戴着长达70尺的竿,有12个女孩立于竿顶,跨盘独立,“见者不忍,女无惧色”。

◆彩绘打马球俑
唐代马球活动在统治阶级的倡导下,在相当范围、相当程度上得到了开展,尤其在场地设施的建设,竞赛交流,军队中的开展以及高超的技术水平等方面都是很有成就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