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唐代书法的典范

唐代书法的典范

时间:2023-05-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书法艺术发展到唐代,尤其是经过东晋王羲之的变质为妍,脱尽隶意的书法变革,草书、行书和楷书都趋于定型,法度完备。其中以《九成宫醴泉铭》最为著名,堪称中国楷书之典范。《九成宫醴泉铭》结体端庄,法度森严,清虚疏朗,劲拔险绝,达到了炉火纯青、人书俱老的地步,千余年来被奉为唐代书法尚法的典范。他的书法艺术取法乎上,博采众长,真正确立了有唐一代的书法风格,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绚烂的陶瓷

◆舞伎图
图中舞伎身材高挑,面庞丰腴、端庄,体现出唐代的审美时尚。她高挽螺髻,额间描雉形花钿,身穿黄蓝相间的半臂,锦袖,下穿红色长裙,脚穿昂头重台履。画面上方有一只飞翔的雉鸟与舞伎相呼应。整个画面设色浓丽,线条细腻流畅,用晕染技法突出了面庞肤色的娇嫩,代表了初唐仕 女画的基本风格。

在唐代宫廷燕乐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是歌舞大曲,它代表了唐代乐舞文化的最高水平。歌舞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它吸收了外来音调与形式,使歌舞音乐发展到更高的阶段。《霓裳羽衣舞》就是产生于唐代的著名歌舞大曲。据传乐曲《霓裳羽衣》是玄宗部分地吸收了印度《婆罗门曲》改编而成的。《霓裳羽衣舞》就是根据这首乐曲编排的宫廷舞蹈,是一部非常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表演时舞者扮成仙女模样:上身穿“羽衣”—孔雀翠衣,下身穿淡彩色或月白色的裙子,肩上披着霞帔,头上戴着“步摇冠”,身上佩着许多珠翠饰品。服装既华丽又典雅,无论音乐或舞蹈,都洋溢着仙境般的情调。

广泛而兴盛的群众性舞蹈活动,是唐代舞蹈高度发展的又一个标志。社会各阶层的许多人都对舞蹈艺术十分珍视。唐代出现了不少杰出的舞蹈家,如公孙大娘。杜甫记述其舞剑的诗歌中,描述了她精湛的舞蹈艺术,“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烁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陶伎乐女俑
女俑头绾发髻,穿尖领、开胸、紧袖、拖地长裙,长跪在地,手中各执不同的乐器,从左到右依次为:琵琶、笙、拍板、拍鼓。这组伎乐女俑瓷色灰白,瓷质细腻,人物姿态优美,形象逼真。

尚法的书法艺术

唐代书法尚法。法是神采与形质、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它要求书法创作纳气韵于法度,融形质于神采。书法艺术发展到唐代,尤其是经过东晋王羲之的变质为妍,脱尽隶意的书法变革,草书、行书和楷书都趋于定型,法度完备。无论是运笔、结构和布局谋篇,都形成了基本的创作规则和方法。唐代书法家从魏晋南北朝及隋代的书法中大胆吸取精髓丽质,灵活通变,充以自我个性和理想情趣,创造出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作品,形成了名家辈出,气象万千的局面。从欧阳询、褚遂良,到颜真卿、柳公权,再到张旭和怀素,都以其独特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浓重鲜明的个性风格光耀史册。

■欧褚楷体

◆九成宫醴泉铭拓片(局部)

欧阳询深得王羲之书法的精髓,其书凝重险劲,端庄峻拔,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楷书融合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楷法而别创新意,稳重、简练、方劲、深穆,化矫野为文明,引旷达为端雅,开一代书风,人称“欧体”。欧阳询传世的作品有楷书《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邕禅师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姚辨墓志铭》,以及行书《梦奠帖》和《张翰思鲈帖》等。其中以《九成宫醴泉铭》最为著名,堪称中国楷书之典范。此碑立于贞观元年(632),记载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涌泉之事。碑高7.4尺,宽3.6尺,楷书24行,每行50字,为欧阳询75岁时的得意之作。《九成宫醴泉铭》结体端庄,法度森严,清虚疏朗,劲拔险绝,达到了炉火纯青、人书俱老的地步,千余年来被奉为唐代书法尚法的典范。

褚遂良也学王羲之,并得其神韵,用笔秀逸婉约,采用外拓与内压相结合的方法,姿态稳健而清远古雅。古代书家评论其书法字里生金,行间润玉。褚遂良的代表作品有《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和《雁塔圣教序》,其中《雁塔圣教序》是褚遂良的扛鼎之作。该碑方圆兼施,刚柔相济,结构宽博丰美,体势婉畅流动,仪态明净雍容,渗透着风韵天成的节奏感。褚遂良以其独特的书风和厚实的艺术造诣,为唐代楷书的走向和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后来的张旭、颜真卿、柳公权、赵佶、米芾等历代大师均从他这里吸取营养。

◆雁塔圣教序拓片(局部)
《雁塔圣教序》实际上有两块碑石。一为太宗李世民撰文,述三藏去西域取经及回长安后翻译佛教经典的情况;一为高宗李治撰文,述太宗敕立《大唐三藏圣教序》的情况。两石相对而立在西安大雁塔下。褚遂良所书此二碑,字体疏瘦,略带行书及隶书意味,运笔迅疾而不失法度,点画纤 细而不显骨弱。

◆青玉兔形镇

■颠张醉素

张旭善草书。他的草书笔势恣肆放纵,线条厚实饱满,形成了连绵回绕、跌宕多姿的书法风格,开创了草书艺术的崭新局面,被誉为“狂草”。狂草与一般书体的差别在于它气势磅礴、千变万化,书法家更容易借助它表述自己的冲动和激情。它看似无序无法,线条与结构的空间伸缩力好像自由多变,不受约束,实际上一招一式无不法度谨严、规矩方正。这在其《古诗四贴》和《肚痛贴》等代表作品中得到出神入化的表现。

◆怀素狂草
怀素的草书,活泼生动,有如笔下生风。不仅如此,怀素还以其善于用笔和用墨著 称。他很少用涨墨,笔画瘦劲而极富张力。

与张旭不同,怀素身居佛门却性情疏放,从意识到行为均表现出一种我行我素的个性特征。他的书法就整体而言,多是连笔连字,使草书气脉更加贯通,更加丰富多彩。同时,怀素草书字体的大小、长短及布局的对比,突破了以往整齐、均匀和呆板的俗套,通篇章法更加错落有致,富有浪漫主义情调。其代表作为《自叙贴》和《苦笋贴》。

张旭喜欢在酒酣兴起时落笔,怀素也往往在醉后疾书,人称“颠张醉素”。

■颜筋柳骨

颜真卿,字清臣,因封鲁郡公,故世称颜鲁公。他的书法艺术取法乎上,博采众长,真正确立了有唐一代的书法风格,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颜真卿不仅善于藏锋和中锋的巧妙应用,而且更注重行笔的提按和顿挫,笔画极富弹力,世称“颜筋”。在楷书结构方面,颜真卿吸收了篆、隶的特点,以篆、隶入楷,正面取势,使左右竖画略带外拓弧形,且横轻竖重,整体结构极富张力,成为后世楷模。而颜真卿的行书,不仅内含籀篆之法,更挟带金石之气。运笔指腕并用,笔锋转折,丰富自然,尤其是大量枯笔的运用,更增添了作品豪迈奔放的不凡气势,给人以刚健有力和雄浑苍劲的美感。其代表作有《祭侄稿》、《东方朔画赞》、《大唐中兴颂》等。

◆多宝塔碑(拓片局部)
《多宝塔碑》是颜真卿44岁时的书作。此帖端庄整肃,笔画圆劲,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后世学颜真卿书法的人多从此帖入手,得其笔法,再学颜氏其他帖,就颇为 便捷了。

柳公权是继颜真卿之后又一位唐代书法的集大成者,其书风清劲挺拔、俊秀深厚、自创一格,被人称为“柳体”。其书法的艺术水准和影响与颜真卿齐名,后人因此常将“颜柳”并称。柳公权书法的主要艺术特征是顿挫分明,提按清晰,浑厚挺拔,结体精练舒展,整体格调给人以刚健爽朗、神气完足的气象。柳公权尤为擅长利用长短、向背、粗细、方圆、俯仰、揖让等冲突和变化,取得欹中求稳,险中求定的效果,使结构错落变化、妙不可言。柳公权代表作有《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玄秘塔碑》是柳公权63岁时的作品。此碑运笔方圆兼施、刚柔相济、力守中宫,体势遒健舒展,豪爽中透露秀朗之气。《神策军碑》书于会昌三年(843),柳公权时年65岁。该碑可谓臻达柳公权书法之极致,无论运笔、结体和通篇气势,均极为精到老辣、神采粲然。

◆神策军碑拓片(局部)

大师林立、流派纷呈的画坛

唐代是一个名家辈出、门类齐全、成绩斐然的绘画艺术发展时期。当时的绘画,已出现人物、山水、花鸟、鬼神、鞍马、屋宇等分科,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历史阶段。

人物画成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画家都以人物画而驰誉后世。唐代人物画空前繁荣兴旺,杰出的人物画家辈出。他们都以不同的风格、卓越的成就,把人物画推向高峰。阎立本的历史人物画,吴道子的宗教人物画,张萱、周肪的“绮罗人物”画等,都足以垂范千秋。

◆步辇图
阎立本在画卷上共绘有13个人物,分两组。右部以太宗李世民为中心,9名宫女抬着步辇,手执华盖、羽葆,簇拥而至。左边3人顺序排列,前面是宫廷礼官,后面是吐蕃使者禄东赞和一名译员。太宗李世民是核心人物。他体魄魁伟,雍容大度,目光深邃,表情庄重,思虑着汉、藏和亲,稳 定边陲的国家大事。

阎立本擅长政治性题材的历史画和肖像画,由于他曾经做过右丞相,所以人们赞誉他说“右相驰誉丹青”。阎立本画作很多,如《秦府十八学士图》、《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历代帝王图》、《步辇图》等,后两幅为其代表作。《步辇图》真实地记录了1300多年前,汉、藏两族之间的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联姻的历史事件,描绘了太宗接见藏族使者的情景。此图表现手法简练而明朗,舍弃了不必要的背景和道具,突出了人物,充分体现了阎立本的艺术风格和政治素养。

吴道子是唐代民间画家中最享盛名的一位,千余年来被奉为“画圣”,被尊为民间画工的“祖师”。吴道子夸张的手法与生动的形象,创造了“吴带当风”的“吴家样”风格。他一生作品数量众多,而以宗教人物画饮誉后世,如《维摩诘像》、《送子天王图卷》等。《送子天王图卷》最后一段取材《瑞应本起经》中净饭王抱了初生的释迦牟尼到神庙中,诸神慌忙匍伏下拜的故事。此图人物形象生动,在用笔和线型上采用“莼菜条”的线型,具有飘逸、柔软的效果;在着色方面,采用“浅深晕成”的方法,增强了线条的表现力。

◆维摩诘像
画中维摩诘手执麈尾坐于胡床之上,身子前倾,凝神聚眉,思虑深邃。画家吴道子以流利刚健的线描一气呵成,确有“虬须云 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之感。

张萱是盛唐杰出的肖像画和仕女画画家,其绘画活动主要集中在开元、天宝年间(713~755)。张萱供奉于内廷,在集贤院中任画直,以擅绘贵族妇女、婴儿、鞍马名冠当时,与周 齐名。他所画妇女惯用朱色晕染耳根,又以点簇笔法构成亭台、树木、花鸟等宫苑景物。有《虢国夫人游春图》和《捣练图》等作品传世。

擅长于佛像、人物、神仙,尤以仕女图闻名。他的仕女图师承张萱,以表现唐代妇女丰肌肥体的风貌为主。据说,流传至今的《纨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等是他的作品。前者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周家样”的艺术特色,在造型上,丰腴的躯体给人以温柔、香软之感;在用笔上,“周家样”独创的“琴丝描”特别适合表现质感;在设色上,突出鲜艳明快的形象。

山水画萌芽于汉代,至唐代趋于成熟,并形成了两大流派:一是青绿山水,以李思训父子为代表;一是水墨山水,著名者为王维。李思训是唐朝的宗室,曾任左武卫大将军之职,时人称他为“大李将军”。其子李昭道“变父之势,妙有过之”,人称“小李将军”。他们父子借鉴和丰富了前人青绿设色法,开创了“青绿为质,金碧为纹”的“金碧山水”画派。李思训的作品传世的极少,现在能见到的《明皇幸蜀图》、《青山行旅图》等,虽属李氏流派、但为后人摹本;《江帆楼阁图》据说是他的真迹。王维擅长诗歌,绘画也不在诗歌之下,被称为“文人画宗师”。其山水画“工画山水,体涉古今”,善于用水墨渲染。今天能见到但不十分确信是王维画迹的有《江山霁雪图》、《伏生授经图》、《雪溪图》等。

花鸟画源远流长,但是直至唐代才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出现在画坛,至宋代而成熟,并形成“黄家富贵”和“徐熙野逸”两种风格。边鸾是中晚唐时期的花鸟画大家。他擅长画花鸟、草木、蜂蝶、雀蝉等,以画“折枝花”最为著名。他长于写生,画法工笔重彩,笔迹轻利,赋彩鲜明,形象生动逼真,对唐末、五代及两宋花鸟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捣练图
《捣练图》描绘了唐宫宫女的捣练劳动。张萱精绘了12位不同年龄的女性,分为3个劳动场面:卷首画4女执棒捣练;中段画稍老的妇女在补纳破练;卷尾画2女展练,一女在熨烫白练。全卷构图颇富匠心,疏密有致,动静相间。画家很善于捕捉不同人物的姿态神情,通过一些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特征。如捣练者、熨练者、稚气的小 女孩都刻画得惟妙惟肖,使作品富有生活情趣。

雄浑、壮美的雕塑

唐代的雕塑较之前代,内容更丰富、表现范围更广阔、技巧更熟练、手法更趋于写实,作品雄浑壮美、绚烂成熟,足以与质朴遒劲、含蓄蕴藉的秦汉雕塑,健壮精练、极富装饰性意味的南北朝雕塑相媲美。根据雕塑表现的内容,我们可以把唐代雕像分成佛教雕塑、陵墓雕塑和一般的装饰雕塑。

■佛教雕塑

唐代佛教兴盛,佛教造像也随之流行,有“倾国造像”之风。这时的佛教造像与魏晋时期的相比,宗教色彩大为减弱,手法更为写实,更具有人间意味。它们大多集中在石窟中,遍布全国各地。

洛阳龙门有唐代造像石窟十余处,最重要的是奉先寺。奉先寺始修于咸亨三年(672),至上元二年(675)竣工,是由皇后武则天施助宫中脂粉钱2万贯修凿的。奉先寺本尊是卢舍那佛坐像,高17.14米,两侧为迦叶(已毁)、阿难,其外侧为二菩萨,左右两壁为神王及金刚各一对(右壁的神王及金刚已毁)。奉先寺群像以其形象的创造、群像的构图关系和群像的艺术概括力成为不朽的典范。卢舍那大佛面容庄严典雅,表情温和亲切,右手掌心向前举在胸前,五指自然的微屈,表现了一个富于同情而又睿智明朗的理想性格,卢舍那大佛的创造是中国雕塑艺术史上伟大的典型之一。

◆奉先寺卢舍那佛

太原天龙山石窟有很多唐代造像,是唐代“曹衣出水”样式的代表作品。佛像大多袒胸露体,体格匀称丰腴;衣薄透体,衣褶自然而有规律,突出了动作的变化。佛像一般是端坐垂下双足;菩萨像或作立状,或垂一足盘坐,而身躯微微侧转,姿态自然,变化丰富。这些造像在雕刻技术上非常成熟,都特别适合于四面围观;衣褶表现到位,每一尊造像洗练而完整的造型都是高度真实性和装饰性完美结合的结果。天龙山唐代造像创造了人体美的典型,显示了宗教美术塑造优美形象的高度成就。

◆彩塑菩萨像
菩萨慈眉善目,两颊丰润,反映了唐人的审美情趣。另外,菩萨像的服饰也十分艳丽,且全身饰物极多,符合当时服 饰的风格。

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西部的敦煌县城东南30余公里的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的河谷中,绵延4公里。莫高窟是建筑、彩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统一体,主体是彩塑。彩塑以其主体的造型而显得形象突出,色彩与壁画和谐而相得益彰,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这些彩塑造像面相丰满,比例适度,姿态优美,神情肃穆,完全参照人的形象而造。如第79窟的两个胁侍菩萨,一坐一立,都是袒胸裸足,上身仅斜披一条帔巾,下身系着很薄的敞裙,姿容美丽,神采奕奕,光彩照人。

■陵墓雕塑

陵墓雕塑分为陵墓石雕和墓俑雕塑。陵墓石雕是指统治者在其陵墓前设置的守墓。墓俑也就是陶俑,是统治者作为墓葬以及陪葬的用品。唐代的墓俑,有镇墓兽、男女俑、动物俑等,大都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唐代的陵墓石雕,数量和种类都非常丰富。从太宗起,共建有18座帝陵。昭陵六骏是太宗昭陵前6匹骏马的浮雕,是驰名中外的雕塑杰作。这6匹骏马在唐王朝开国战争中跟随李世民纵横驰骋,立下了赫赫战功。它们的名字分别是青骓、什伐赤、特勒骠、飒露紫、拳毛和白蹄乌。贞观十一年(636),太宗命宫廷画师阎立本绘写图形,并选用名匠把它们雕成比真马略小的六块浮雕,又命书法家欧阳询在每块浮雕右上角写下太宗亲自撰写的赞词。六骏表现了马的立、行、奔驰各种神态。飒露紫前有丘行恭在拔掉马身上所中的箭,拳毛和特勒骠作缓步行进的姿态,其他三匹都是四足飞腾作奔驰状。六骏都有强劲有力的筋肉表现,细节描写真实而富于表现力。

◆釉陶加彩镇墓兽
镇墓兽分人面、兽面两种,在墓室中结组或成对出现。这件兽面镇墓兽狮面,头生角,身带翼,背长坚毛,四腿偶蹄,蹲坐板上,为黄釉上画彩。

中国的墓俑雕塑创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秦汉至唐而成熟,“白衣彩绘”的陶俑、灿 烂夺目的三彩俑,都是中国雕塑史上的杰作。三彩女佣是唐代墓俑的精彩代表。女俑的服饰和装束都以唐代“丰腴”之美的标准而作淋漓尽致的刻画。

■装饰雕塑

唐代的装饰雕塑也具有相当的水准,这些装饰布及碑石、墓志、石棺以及工艺雕刻小品各个方面。桥梁上的桥栏板雕刻、寺庙塔石的门楣梁柱、碑石和墓志的装饰雕刻等都显示出雄奇奔放、饱满瑰丽、意气风发的时代风貌。即使方寸之间的印章艺术,也别有洞天。西安大雁塔是著名的佛教建筑,为唐代著名僧人玄奘翻译经书之所。其塔门形制是在塔的下层四门上端横以半圆形门楣石,门框也是用石头建成。所有门楣、门框都刻有菩萨、天王像。这些刻画集中表现了中国古代绘画中所谓的“铁线描”造型特点,是今天难得见到的唐代线刻艺术珍品。

◆昭陵六骏之飒露紫和拳毛

精美、绚烂的陶瓷

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总称,陶器的发明较早,瓷器则是在制陶经验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大致产生于汉代。瓷器的烧制工艺要比陶器严格。

唐三彩是唐代三彩陶器的简称,属于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所谓三彩,实际上并不限于三种色釉,釉色常有黄、绿、褐、蓝、黑、白等多种,因为在釉色装饰上多以黄、绿、褐3种色釉为主,所以称之为三彩陶器。此外,还有以蓝色釉为主的,称之为蓝三彩,这类陶器较少见,有“三彩贵蓝”之说。

◆三彩骆驼载乐俑(二)
健壮的骆驼昂首直立,张口嘶鸣,驼背平台上6位手持各种乐器、身着汉服的乐俑 盘膝而坐,1位女俑立于中央翩翩起舞。

唐三彩的制作工序大致分两步。第一步是烧胎涂釉;第二步是烧釉,将挂好彩釉的陶胎,再一次放入900度左右的窑中焙烧,胎体表面的釉料在受热熔化过程中向四外扩散流动,各种颜色相互浸润交融,便形成一种自然而又斑斓绚丽的彩色釉。由于铅的作用,釉面显出格外明亮夺目的光泽。唐三彩由于用料精细,制作规整,工艺独特,所以具有不变形、不裂缝、不脱釉的特点和斑驳华丽的色彩,倍受人们喜爱。

◆三彩罐
这件三彩罐粉色陶胎,挂釉以绿色为主,堆塑纹饰,施以黄、白、蓝等色釉。体表厚 重,色彩鲜艳匀净,在唐三彩中属于上品。

唐三彩制品主要是为殉葬而做的明器。器型种类非常丰富,大体可分为器皿、人物、动物、建筑模型4类,尤以人物俑、马俑、骆驼俑最多、最出色。其中人物俑有男俑、女俑、文官俑、武士俑、乐舞俑、骑马俑等。唐代工匠们运用生动写实的手法,对各类人物的社会地位、形态动作、性格特征等各方面的细节均做了认真细致地刻画;再加上巧妙的釉色点染,使得塑造出来的人物姿态优美,表情逼真。如西安鲜于庭诲墓出土的女俑,身披蓝色大衣,内着袒胸绿色襦衣,下穿黄色曳地长裙,面部丰腴、体态端庄、风姿娴雅,性格温柔敦厚,典型地再现了盛唐贵妇的优美形象。同墓出土的两种骆驼载乐俑更为壮观。其中一件在一匹强健高大的骆驼背上有一平台,平台之上5位胡、汉两族的乐舞伎正在欢歌起舞。另一件则载有6位乐俑,一位舞俑,反映出一派盛唐时期经济蒸蒸日上的民族融合团结的景象。

◆三彩骆驼载乐俑(一)

青瓷是瓷器生产中的主要品种。名窑遍及南方各地,其中最著名的是越窑。越窑青瓷的特点是胎质坚硬细腻,釉色青翠莹润。后人评价其“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西安李爽墓出土的越窑青瓷瓶,釉色纯青,晶莹光亮可以照人。据史料记载,越窑青瓷所制茶具被陆羽在《茶经》中列为第一。此外,青瓷还被用做宫廷的酒器和乐器。

唐代青瓷的装饰手法,主要有刻花、印花、划花、堆贴和捏塑等。其纹样有山水花草、人物、鸟兽等等。青瓷的器型丰富多彩,有凤头壶、盘口壶、瓜体壶、执壶、撇口碗、海棠式碗、葵瓣口碗、莲花碗、撇口盘、葵口盘、墓志罐、茶具瓯、文具、水盂、枕、灯、熏炉、粉盒等。

唐代的白瓷技术日臻成熟。盛唐时期,白瓷的制作已遍布全国各地,著名的窑场有河北的邢窑(今河北临城、内邱一带)、定窑(今曲阳一带),河南巩县窑、密县窑等。所以人称瓷器生产的格局是“南青北白”。其中邢窑的白瓷最负盛名,具有代表性。

◆三彩牵马俑
马俯首,披鬃缚尾,通体施淡黄色釉,佩绿色鞍鞯,革带上系有杏叶状饰物。马夫两侧各扎一发辫,交叉横盘于脑后,圆脸,高颧骨,宽鼻梁,最外穿淡黄色翻领胡服,双手握拳,作牵马状。

邢窑白瓷约在唐初开始生产,唐末开始衰落。李肇《国史补》中说:“内邱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可见当时邢窑产品流行很广。邢窑白瓷胎质坚实致密;釉色白润晶莹而又微泛淡黄或淡青色;除器物的脚座、底部往往无釉外,器皿内外施釉均匀;器型朴素大方,不饰纹样;碗、盘底多宽厚,如玉璧形,常称之为玉璧底;瓶多广口短颈,壶为短嘴。唐朝人曾以“类雪”、“类银”、“皎洁如玉”赞喻邢瓷的洁白晶莹。另外,四川大邑窑的白瓷质量也颇佳。杜甫曾赋诗加以颂扬,“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成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越窑褐彩如意云纹镂孔薰炉
全器由盖、炉、座三部分组成,通体施青釉。盖、器均绘釉上褐彩如意状云纹。此炉为焚香用具,盖钮、盖面及器座上有镂孔,使用时,香气从镂孔中缓缓外袭。此炉形体硕大,造型别致,为越窑青瓷中的重要作品。

◆白瓷抱瓶胡人俑
胎质白,釉色白中泛黄。整个器形是一个西域少年形象,卷发、深目、高鼻,面带笑容,身穿圆领短衫,双手斜抱一鱼形瓶。此俑既美观又实用,为初唐白瓷艺术塑像 的代表作品。

除“南青北白”外,唐代也有黄釉、黑釉、花釉和胶胎瓷器的生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