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老子与道家孔庙奎文阁

老子与道家孔庙奎文阁

时间:2023-05-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老子与道家孔庙奎文阁奎文阁位于孔庙同文门与十三御碑亭之间,初建于宋天禧二年。原藏的书文墨迹,经历代战乱,已大部分散失。“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孔子主张仁政,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孔子创造的儒学,形成中国封建时代的文化核心。他在中国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是继孔子以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后世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老子与道家

孔庙奎文阁

奎文阁位于孔庙同文门与十三御碑亭之间,初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原名藏书楼,金明昌二年(1191)重修时以在二十八宿中主文章的奎星命名。明弘治年间改建为现在的样子,共3层23.35米高,飞檐斗拱,绿瓦朱墙。清雍正时改为黄琉璃瓦,工艺奇巧,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木结构楼阁之一。原藏的书文墨迹,经历代战乱,已大部分散失。

礼乐的基础是“仁”。“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就是他给“仁”所下的两个最主要的定义。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就是说,如果没有“仁”作为思想基础,礼、乐只是空谈。“仁者人也”,“仁”就是爱或同情心,是做人的道理。爱父母叫做孝,爱兄长叫做悌,爱君上叫做忠。但爱或同情心并非兼爱,必须有等次,称为“义”。“义者宜也”,“义”即适宜、合礼。要按照尊卑、贵贱、亲疏、长幼、男女的差别,表现出各种轻重不等的爱或同情,与礼相适应。所以说“仁近于乐,义近于礼”。礼、乐在外,仁、义在内。

孔子主张仁政,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论语·先进》载,弟子冉求替季氏聚敛,孔子愤怒将其逐出师门。他主张举贤才,慎刑罚,薄赋敛,重教化,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这里已经反映出孔子的统一思想,体现出当时社会要求消灭混乱局面,形成有序社会思想。可是他的思想并不符合春秋末期的历史实际。但只要统一的政权出现后,这种思想便能迎合统治者的心理,所以受到后世的极力提倡。从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各个王朝都积极利用孔子的这种思想,维护现行政权的稳固。

孔子创造的儒学,形成中国封建时代的文化核心。他在中国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从西汉开始,孔子学说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随时调整变化,但总是处于显学独尊的地位。孔子在世的时候,就有人尊奉他为“圣人”,死后更是为人所景仰,将其视为万世师表。他是封建社会集大成的“圣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代表。

∷孟子和荀子

孟子(约前370~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是继孔子以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后世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他以孔子的继承人自任,认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号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