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区别

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区别

时间:2023-05-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西汉王朝的衰落,谶纬神学大肆泛滥,并取代今文经学在政治思想领域中的支配地位。东汉以来,古文经学、今文经学和谶纬神学三足鼎立,并存纷争。西汉末年,古文经学派兴起,向今文经学的官方垄断地位公开挑战。经学家们称之为“后郑”,以与“先郑”—即东汉前期经学大师郑众相区别。郑玄注经,集汉代经学之大成,促进了今、古文经学的融合与统一,影响深远,以致被后世称为“郑学”。

汉代经学

经学,是研究和注解儒家经典的学术。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建议以来,太学的兴建、郡国学官的设立,使得儒学之士成为国家着力培养的政治官僚人才,也使得儒学逐渐在学校教育中取代先秦诸子之学和汉初黄老之学,取得独尊的官学地位,成为正统的文化学术形式和帝制时代的正统思想。在西汉甘露三年(前51)“石渠阁”会议上,宣帝曾同诸儒讨论五经异同,亲自称制临决,更表现出统治者对儒学的重视。

随着西汉王朝的衰落,谶纬神学大肆泛滥,并取代今文经学在政治思想领域中的支配地位。与之同时,经学中的今、古文之争,也更为激烈地进行。东汉以来,古文经学、今文经学和谶纬神学三足鼎立,并存纷争。章帝建初四年(79),召开“白虎观会议”,就是寻求“统一经义”的又一次尝试。虽然未能如愿,但经学统一、融合的趋势不可遏抑。“熹平石经”的刊刻和郑玄遍注群经,兼采今、古经文之说之后二者趋于统一。

今古文之争

西汉京师太学主要教授五经(《易》、《诗》、《书》、《礼》、《春秋》),郡国所立学校,也设置经师,甚至乡聚也置有经师。为了讲授方便,经书都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统一书写,所以叫“今文经”。后来西汉又有一批亡佚的儒家经典出现,与今文经有很多不同。因为这些经书是用战国时期的篆文书写,故称为“古文经”。“古文经”虽然发现很久,但并没有设立学官,只是在民间私人传授。今、古文经学的区别,并非仅仅是书写文字和读法的不同,随着经师传授的源流不同,家法与师法逐渐显现,而对文字的训诂和内容解释也就有很大的差异,表现的政治观念和历史观念也就有所不同。一般而言,今文经学喜讲义理,阐明“微言大义”,视孔子为托古改制的“素王”,是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古文经学侧重训诂,考证典章制度,尊孔子为“先师”,是古代文化的保存者。经学今、古文之争,有义理和训诂的学术分歧,也有狭隘的门户之见,但核心则是经学正统之争和如何统一经学思想。究其实质而言,是争立学官的权利、利禄之争。西汉末年,古文经学派兴起,向今文经学的官方垄断地位公开挑战。王莽当政后,古文经学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而古文经书《周礼》更成为王莽托古改制的工具。但随着王莽新朝的败亡,古文经学的官学地位也被废除。但是,古文经学在士人中间广泛传播开来。至东汉初年,古文经学、今文经学和谶纬神学形成鼎足而立 的状态。

熹平石经(局部)
据《后汉书》所载,汉灵帝于熹平四年(175)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刻石立于太学门外。过去通常认为石经为蔡邕一人所书,从书法工拙分析,似为数人所为。官立石经有极高的权威性,对统一书籍文字和思想有重要意义。

青龙瓦当
在古代,龙是皇权的象征,又是祥瑞之物。龙在汉代五行观念中又被视作代表东方的神兽。

谶纬之学

“新儒学”中所宣扬的“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使得儒学自身讲究阴阳灾异和符瑞之说的迷信色彩更浓重,也使得今文经学的《易》和《春秋》等儒家经典成为附会灾异迷 信的渊薮,谶纬的泛滥和儒学的神学化,成为东汉前期经学的显著特点。“谶”是以神秘预言对人间吉凶祸福的启示,或附有图,故又称图谶;“纬”是假托孔子之言,以经学作神学的解释与比附。谶纬内容相当复杂,或解经,或述史,或说天文、地理、历数等,更多的是将经学与神学迷信融合于一体,使之更加神秘化,但其中也或多或少蕴含有一些科学意义。汉代儒生为了迎合上意,追求利禄,大都兼习谶纬。光武帝刘秀格外崇信谶纬,甚至正式“宣布图谶于天下”,确定图谶的法定经典地位。谶纬的地位,从某种意义而言,甚至超过了经书。“白虎观会议”对董仲舒以来儒学神秘主义哲学的总结,使得阴阳五行思想和谶纬之学的系统内容与今文经学融合为一体。

王充像和《论衡》书影

王充与《论衡》

当谶纬神学泛滥之时,也有少数学者对之进行批判,反对神学迷信,反对虚妄邪说。最著名的学者,莫过于王充。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自幼聪颖好学,后到太学学习,师从著名学者班彪。他经常到书肆中阅读所卖之书,得以博通百家之言。他曾做过几任小官,后来离职还家,闭门潜思,著书立说,写作《论衡》一书。王充以批判的眼光对汉代及此前的学说、观点加以衡量,评论是非,铨定轻重,批判谶纬神学。他自称其思想违背儒家学说,符合黄老之义。他对自然作了唯物论的解释:他吸收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在继承前人“元气”的基础上提出了元气自然论。他认为天与地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元气是构成天地实体和自然界万物的最初物质元素。他指斥新儒学家“天人感应”学说是虚妄的,因为天道自然无为,如果谴责人,则是有为,显然是非自然的了。他认为精神依存于形体,鬼神迷信是愚妄的欺骗。他在书中,甚至对儒家经典也敢于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质疑。他反对迷信圣人,反对崇拜偶像,在当时被斥为“妖变”。他的思想在当时没有什么影响,《论衡》到了东汉中后期才渐渐的流传开来。

郑玄遍注群经

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经学家们称之为“后郑”,以与“先郑”—即东汉前期经学大师郑众相区别。郑玄刻苦向学,曾到太学学习。他师从今文经学家,学习《公羊春秋》等;又跟从古文经学家学习古文《周官》、《礼记》等。后来他又拜古文经学大师马融为师,勤奋治学不已。游学十余年后,他返归故里讲学,学徒达数百千人。党锢祸起,郑玄也被禁锢。兼通今、古文经的郑玄,对当时传经中的门户之见、相互排斥的风气大为不满,因而想要打破壁垒,各取所长,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之言。他闭门不出,遍注群经。郑玄注经,多博采众长,如笺证《诗经》时,以毛《诗》为主,兼采其他三家;注《尚书》用古文经,但又不同于马融;注《仪礼》时则并存今、古文经。他以比较方法注释儒家经典中所记述的典章制度,少有“微言大义”。而且,他从整体上把握经书源流,整理篇帙,辨析学术,确定编排。郑玄注经,集汉代经学之大成,促进了今、古文经学的融合与统一,影响深远,以致被后世称为“郑学”。他的著作号称“百万余言”,在整理古代历史文献上贡献很大。

朱雀瓦当
朱雀在古代的影响与龙不相上下,成为谶纬玄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被视作代表南方 的神兽。

白虎瓦当
白虎一般出现在汉代画像石墓的墓门上,或与青龙分别作为单独画像刻在墓室的过梁两侧,用以辟邪。在汉代,白虎是代表西方的神兽。

带罩铜灯
此灯 三足圆腹,灯体带有手柄,可以转动。灯顶带 有铜管通往下腹,以吸纳烟尘。

黄巾起义之后,东汉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诸侯割据混战的不止,烽火相连。社会的动 荡与不安,使得儒学的社会功能大大减弱;而佛教的传入及传播,道 教的创立及兴盛,也对儒学形成前所未有的挑战,经学的衰落成为历史大势所趋。儒学的统治地位日渐瓦解和士大夫个人自觉意识进一步发展,直接推动了魏晋“玄学”的兴起。

玄武瓦当
玄武,是龟蛇合体之物,为北方之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