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慢节奏,有张有弛
慢些,我们才可以更快。
——(美)卡耐基
小鹿在森林中,被野兽追赶,为了生存,它拼命地奔跑,这种敢于超出自我极限的奔跑叫拼搏;小草生长在石缝里,在极其残酷的情况下,开出美丽的花朵,展示自身的美丽,这也是一种拼搏。人的一生都在拼搏,为了拼搏,街上的行人匆匆奔走,路上的车辆匆匆飞驰……
拼搏的人生没有什么错,是值得赞赏的。错的是,我们在拼搏的时候,丢掉了很多宝贵的东西,许多人因为拼搏失去了从容享受生活的心态,忘记了从容优雅的微笑,匆匆的脚步只知道赶路,而忘记了赶路的同时,还要学会欣赏身边的美景,学会悠然享受生活恩赐的一切。
我们不乏见到有人呐喊着“时间就是金钱”的口号英勇地“冲锋陷阵”,他们透支着健康、冒着生命危险去“拼杀”人生,并且乐此不疲。我们也不断看到一些“成功人士”英年猝然辞世,他们留下英名、留下财富,也留下了遗憾!
究竟是什么拨快了生活的节奏,让人们争先恐后的奔向死亡的边界,是房子还是车?是权力还是名利?抑或是虚荣?总之,当今社会很多人,被各种各样原因诱惑着,匆匆已经成了习惯,已经放慢不了自己的脚步。难道,快,是成功的唯一选择么?
老祖宗告诉我们,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鸡肉要用小火慢慢的炖,才会好吃;拜师学艺,至少三年才会有成;无论何种工匠,讲究的都是慢工出细活。可是,我们早已经把老祖宗这套宝贵的生活哲学搞丢了。有“速度”挂帅,大家都不愿脚踏实地、按部就班,一蹴而就是大家的共同理想。
看完下面《读者》上刊载的这则故事,相信你一定会陷入沉思,至少会让你心生波澜,让你对“快”有更深刻的认识,或许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
故事说:有个小孩在草地上发现了一个蛹,他把蛹捡回家,要看蛹如何化成蝴蝶。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艰难挣扎了好几个小时,身体似乎被什么东西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小孩想“助它一臂之力”,于是他拿起剪刀把蛹剪开,帮助蝴蝶脱蛹而出;可是此时的蝴蝶,身体臃肿,翅膀干瘦,根本飞不起来。小孩以为几小时之后蝴蝶的翅膀会自动舒展开来,奋翅飞翔;可是他错了,几小时后,一切依旧。孩子拿起剪刀的一刻,已经改变了蝴蝶的命运,从此它只能拖着臃肿的身子与干瘪的翅膀,爬行一生,再也无法飞向大自然的怀抱。
大自然有着无穷的奥秘,每一个生命的成长都有它自己的过程与路数,所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蝴蝶蛹中痛苦挣扎是它生命的必须,只有强壮了双翅,才能有力破蛹成蝶。小孩善意的帮助,是好的念头做坏了事,拔苗助长毁了蝴蝶的一生。
直径通幽——王逸飞 摄
这个“快”的故事告诉我们,欲速则不达,物极必反。炖、熬、磨炼、挫折、挣扎,这些都是成长必经的过程。想要急于成 功的人,别忘了日本名将德川家的一句名言:“人生必须背负重担,一步一步慢慢地走。”
作家周宁说:“慢慢地走,稳稳地走,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是那走得最远的人。”
一位日本知名大学博士生,本来拥有一份很有前途的职业,但是有一天这位朋友却突然宣布自己要回到乡下,去经营父亲留下来的水产养殖,他所学专业与水产养殖相差万里。这让他的中国朋友很惊讶,而且更让他的中国朋友吃惊的是,2007年的时候,中国朋友想劝说这位日本朋友来中国投资房地产,这位朋友一口回绝,尽管中国朋友一再劝说,在中国房地产可以很快就把投入的钱赚回来,但是他丝毫不为所动。放慢脚步,稳稳向前,这就是日本的产品为什么总出精品的原因,尽管这些企业发展较慢,但是大多数企业都是专注于一个行业,即使外界有再多的诱惑,它们也只是细细雕琢自己的产品,很少涉足行业外的业务,因此公司大多数情况下发展的极慢,只有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后,才会出现短暂的快速发展。
能够长期生存下来并在行业内占据优势的企业并不是靠快取胜,而是以专注取胜,以稳取胜。也正是因为慢稳,他们的产品都有艺术的美感,是工作,同时也是生活的享受。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邹广文在《人民论坛》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0年,这30年里,“快”,成了我们今天生活中的主色调。的确,在对“快”的追寻中,我们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巨变,用一句流行的话“中国用30年走完了西方150年的发展历程”。在“快”的氛围中我们告别贫穷步入温饱和小康,并日益赢得世界的关注。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快”的追求背后,我们的发展也出了一系列问题,物质环境、社会生活、心灵感受等都在“快”节奏中产生价值错位,与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如:文化要快餐的,工作要高效的,发展要加速的,升迁要飞速的,爱情要速配的。
古谚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下一个30年如何发展,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经济发展方式要转变,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所有的目的都为提高国民的尊严,提高人的生存与发展质量,造就21世纪中国人的幸福生活。总体价值观的转变,也使得我们对“快”与“慢”的追求有了新解读。
当我们的整个生活都向快节奏迈进,慢已经变成了非常奢侈的事情。如果说前“河东”的30年我们强调快是迫于生活的压力,是不得已而为之,那么今天我们以社会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就应该有一颗平常心,避免浮躁与急功近利,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文化品质的提升。慢应当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生活状态。
静下心来深思,我们会感到快从来都不是生活的目的。因为在快的追赶中,心灵往往会追不上身体,错过一路的美景,只关注目标和结果,忽略了对人生过程的感受,丢失了生命中最可宝贵的东西。
慢,是一种哲学追求,贵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因为在慢的思绪中,事物的真相才逐渐变得清晰,在这种情形下,慢就是一种快,就是一种智慧。同时慢还有利于提高人们达成目标的耐力,积累文化与文明的真正成果。例如对于科学家的科学活动而言,深度的意义远远要大于速度,速度永远是与正确率成反比的,速度越快正确率越低;速度与深度也是成反比的,速度越快越不细致,越不能够深思熟虑。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艺术创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活在当代的我们的确不可能像古人那样优哉游哉,但至少我们还能够忙里偷闲,每天用些许的时间来品味一下生活:浇浇花草的同时欣赏一下花的美丽,喝喝茶的同时品品茶特有的香浓,看看杂志的时候再读些有营养的知识,回到家的时候给父母谈谈小时候的事,和朋友在一起吃饭时慢慢回忆一下过去的时光……就这样,慢慢地,不急不躁,远离尘世的烦恼,让自己的灵魂得到由衷的放松,这时候看生活,会感觉生活原来这样丰富多彩,渐行渐近地向慢开进,生活自然会变得有滋有味。
当然有人会说,没一个傻瓜不想享受生活,但我们是迫于无奈。即使如此,生活也没有理由让你马不停蹄,你还是可以放慢脚步,享受人生。放慢脚步,不代表拖拉、散漫、懒惰,“慢”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智慧、随意、细致而浪漫的生活方式。它会让人更加懂得珍惜生命、高效工作,生命将更优雅、更健康、更幸福!慢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暂时搁置烦恼,和家人好好享受一顿团圆饭,谈谈彼此开心的事;饭后和家人出去散散步,感受一下晚风的清凉,星空的灿烂……这样的慢慢放松也是给自己充电补充能量啊,从而让你拥有更清醒的头脑去面对接下来的挑战。
慢的智慧也因人而异,需要自己去感悟提炼,每个人可以给予慢不同的诠释,但只要自己觉得适合自己,能让自己的灵魂得到满足、生活质量得到提高都是可取的。
总之,人不应该被快节奏的生活驾驭,而应该成为生活的驾驭者,一张一弛,在快中享受慢的乐趣,在慢中享受生活的幸福和美好。毕竟生命中大部分的美好事物都是短暂易逝的,只有慢下脚步,才能好好地享受它们、品尝它们。
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慢》中写道:“大多数的城中男女,一心想着超车(以最快的速度,赚更多的钱,住更大的房子,穿更好的衣服,爬更高的位置,做更大的事业)。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全力以赴,全然无趣的生活了。”
按理说,为实现理想而全力以赴,乃人生乐事;若梦想成真,则更是幸事一桩。然而在大师眼里,怎么反成了“全然无趣”的生活了呢?
大抵是因为我们在人世间风风火火浑浑噩噩,已经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脚步快得无暇顾及理想的初衷,来不及欣赏沿途的景致,最终的结果反而是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己。
毕竟,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机会和压力永远并存。不如适当放慢自己生活的节奏,抛下暂时的困扰,以求心灵的宁静充实。
当然,放慢脚步不是瞻前顾后畏缩不前,更不是心如止水闭关自守。而是选择一种更从容的方式,更饱满多姿的心态,投入到生活中去。
小孩子和长辈们一起爬山,都喜欢风风火火地往山顶赶,得意地超过那些沿途悠然赏花觅景的人们,可刚汗涔涔地站到山顶,就又嘟囔着无聊了。因为小孩子还未明白:爬山,其实也是寻觅、享受的过程。
从儿时起,我们就不停地受着“占尽先机,快人一步”的教育,只有这样,方能“脱颖而出,出人头地”。于是乎,在这样的教导中,大多数人都开始疲于奔命,我们便渐渐身处一个快节奏的时代。
《西游记》中,孙悟空一个筋斗把唐僧背上西天无疑是最快的取经方式,但是吴承恩,却要让他们必须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取经的过程,远远比结果重要。我们所有人也都更爱看他们一步一坎地降妖除魔,因为体验经历才是生活的真谛。
木心先生在《明天不散步了》一文中说:“生活是这样的,有些事情还没有做,是一定要做的……另有些事情做了,却没有做好。”生活就是这个样子,有些事情急也急不来。
个人的精力、注意力、时间都是有限的,通过放慢节奏我们可以使他们能尽善其用。慢,是时间送给我们的最好礼物,岁月匆匆,时光荏苒,在慢中,我们的心灵才会本能地拥抱和感受生活,我们才能逐渐懂得去关注生命里真正重要的事物,去感悟生命的意义,而不被细枝末节所纠缠。用从容自在的心情去体验时间,用享受的心态面对我们的学习、工作,你会意外地发现生活中许多不曾被发现的快乐。
智慧之光:只要用心并细心地做好一定要做的事,无论平凡或伟大,都是生命最华丽的乐章。如果我们只追求数量和速度,囫囵吞枣般地做了许多事,那到头来还不是滋味全无?难道每个人注定要在心里造一座让自己累却不放弃攀爬的大山……我们需要做的是从山底踽踽向上,且行且欣赏,且看且珍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