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良好的习惯
从日常生活小事着手,照样可以培养出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意志品质的形成过程中,从小事做起、加强自我锻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过程中,周围人们的影响、集体委派的任务以及榜样的教育,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我锻炼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研究表明,中学生是能够进行意志的自我锻炼的。例如,他们在学习自觉性和坚韧性方面的自我锻炼,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方法:①经常用名言警句对照自己、督促自己;②经常同周围比自己学习强的同学作比较,找出差距,奋力追赶;③认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包括学期、月、周的计划及每天的安排),严格执行计划,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逼着自己去完成;④每天坚持写日记,检查自己当天的活动,发现缺点,立即改正等。在自我锻炼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给自己不按计划完成任务找借口。“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原谅自己一回,就会有第二回,第三回。如此下去,所谓的计划就是一纸空谈,结果是意志品质没有锻炼成,而惰性则着实增强不少。因此,要在日常生活中从点滴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是指经常化、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如起床后洗漱、饭前洗手等都是习惯。可以按社会评价意义把习惯分为好、中、坏三类。中性的习惯没什么社会评价意义,可顺其自然,而具有好坏社会评价意义的习惯就不可等闲视之了。好习惯可塑造成功的人生,坏习惯可能误导人生的走向。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对此有过贴切而深刻的比喻:“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而坏习惯则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值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创举,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我们要教育孩子成人,从某种角度说就是教孩子养成好习惯。我国有句古语:“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教育孩子取得惊人成功的美国的斯特娜夫人断言:“孩子的心是一块奇特的土地……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获得命运的收获。”
习惯与意志培养有重要关系。
首先,坚强的意志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习惯。要养成一种好习惯,就必须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坚持到底。例如,要养成早起跑步锻炼的习惯,就要有坚持精神,不但每天都要早起,不能睡懒觉,而且不管严冬酷暑,刮风下雨,都要努力克服困难,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养成好习惯。可以说,没有坚强的意志就没有好习惯的养成。
第二,克服坏习惯需要意志努力。任何坏习惯的克服都是意志战胜惰性的过程,都是对人意志力的考验。一个习惯形成了,就是建立了稳固的暂时神经联系。而新的行为方式在形成习惯之前,其暂时神经联系是不稳固的。改变旧习惯形成新习惯,就是在大脑中破坏旧的暂时神经联系,建立新的暂时神经联系,并使之日益巩固的过程。旧的暂时神经联系因其已经“定型”而具有相当顽固的惯性,因而在克服旧习惯时,需要很大的意志力,这样才能以新习惯取代旧习惯。
第三,习惯形成后对意志行动具有重要作用。一种好习惯形成了,就是使一种良好的行为方式成为自动化的了。任何行为方式都可能纳入意志行动之中,成为意志行动的构成成分。而当一种行为方式自动化时,无疑有助于意志行动的完成。
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要强化。那么,什么叫强化?为什么习惯的养成需要强化呢?
例如,两个孩子争玩具,大孩子让给小孩子,就受到大人的赞许;大孩子打了小孩子,就被斥责,大孩子不打小孩子而让着小孩子了,也就避免了被斥责。经常如此,大孩子形成了不欺侮小孩子而让着小孩子的习惯。孩子得到的赞许和免除斥责,就是对他的行为的强化。强化有正有负,赞许是正强化,免除斥责是负强化,它们都可以使行为加强、巩固。正强化与负强化包括多种多样的方式,如,口头的表扬与批评,给予或撤销物质方面的奖赏,以及表示肯定或否定的眼神、语调、手势等。对孩子来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成人对其不断进行正负强化的结果。因为他们就是以避免惩罚求得奖励来发展行为的。甚至成年人,其行为习惯的养成或改变,也与正负强化密切相关。
既然儿童是以避免惩罚求得奖励来发展行为的,那么在行为习惯的培养上是多鼓励好,还是多惩罚好呢?有一个心理学实验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实验把150名儿童分为三段:第一组只批评不表扬;第二组只表扬不批评;第三组充分表扬适当批评。结果第一组效果最差,第二组居中,第三组效果最佳。就是说,多奖励少惩罚更有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然而,不幸的是,有那么多教师和家长总是把眼睛盯在孩子的过错上,于是,不少孩子得到的批评惩罚总是多于表扬奖励。
针对意志品质的培养,孩子要认识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公正。所谓公正,就是孩子行为的正负强化应该客观、准确、实事求是。比如在家里,妈妈今天高兴,孩子本不该得到正强化的行为却得到妈妈的笑脸相对;妈妈今天心烦,孩子本来好好的,却得到妈妈的怒目而视。
二是要及时。不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应及时,才能更好地起到强化和惩罚作用。比如惩罚,应在孩子不良的行为习惯发生后立即施予,这样孩子才能够清楚地意识到为什么受惩罚。否则,过了很久。孩子都忘了是怎么回事了,惩罚也就失去了意义。
三是要适度。表扬和批评都不能滥用或过于频繁。过多的表扬容易使人骄傲自满,自高自大,目中无人,意志也就松懈。过多的批评也容易毁灭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不利于习惯养成和意志培养。
四是要连贯。习惯的养成必须持之以恒,因而强化应保持连续和一贯性。心理学家威康·詹姆斯有段话说得好:“每一次破例,就像让你辛辛苦苦绕起来的一团线掉下地一样,一次滑手放松的线,比你许多次才能绕上去的线还要多。”这话形象而深刻地告诉我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能有一次放松。因为有了一次例外,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习惯养成成了一句空话,意志也随之垮掉。所以,孩子的行为强化应保持连贯,这样好习惯才能养成,意志才得以巩固。
五是要选择适当的强化物。强化物不外物质的(如食物、奖品、金钱等)和精神的(如语言、表情等)两大类。通常而言,对较小的孩子可以侧重物质奖励兼顾精神奖励。比如,孩子有了好的行为可以奖物品,有时成人的“真棒!”之类的话也是很好的鼓励。对较大的孩子可以侧重精神奖励兼顾物质奖励。比如孩子做了好事,教师和家长的口头赞许会使他们获得很大满足,当然也可以适当给予物质奖励。总的原则是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二者恰当结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体现物质奖励向精神奖励过度的原则,更多地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
惩罚是要触及心灵的。用来惩罚的东西也应以精神为主再结合物质的。有时,教师、家长的一个目光、一句话语,就可以有很好的效果。而且,目光未必是可怕的,话语未必是严厉的。一位父亲面带微笑的责备,却使女儿难过得掉下眼泪。这叫“温和的惩罚”。当然,适当的严肃是必要的,甚至可以严厉;只是严厉的惩罚用多了会像镇痛药用多了一样而不灵。
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过程是漫长的,而且又常常是反复曲折的,不同类型的学生,在执行意志行为的过程中又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及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科学评价和指导他们的意志行为,是形成良好意志品质的重要条件。成功会带来喜悦、积极的情绪,在学生意志行为的执行过程中,来自别人,特别是师长的赞许、鼓励,会激发其沿着成功的道路向着既定的目标更坚定地走下去,这样,意志行为的持续性就促进了意志品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学生意志行为的执行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也决不可忽视,及时进行批评,提出明确的要求,作出期望性评价,激发其道德力量,使之产生奋发向上的强烈愿望,也是十分重要的。意志行为的执行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出了偏差,要积极诱导、激发、挖掘其积极因素。通过期待性的评价,使他们从师长对他的关怀、期望中受到鼓舞,恢复其中断了的意志行为的执行,努力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