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可以协调人的社会交往与人际关系
首先,情绪、情感通过表情传递信息,达到相互交往、认识和影响的作用。它是人类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人的情绪显露于外的部分是表情。表情与有声语言一样,是经过漫长的演化发展而来的。从人类进化和发展均角度说,通过表情传达的情绪、情感是人类社会化的媒介。人们在交谈的时候,感情交流有时输送着言语难以表达的细微信息。
人类是先有感情交流后有语言交流的。一个人从小到大也是一样,在他还没有学会说话的时候,就是通过感情交流建立了与社会沟通的纽带。
婴儿的情绪反应是呼唤母亲的信号。6个月以上的婴儿在处于陌生的、不能肯定的场合时,他们往往回望一下大人的表情,然后再采取行动。美国丹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曾做过的“视崖”实验,典型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视崖”是一种研究儿童心理的特殊实验装置。它由长250厘米、宽100厘米的一块大平面组成,四周有围栏。平面上铺着透明的有机玻璃。平面下边的深度从平面的中间看,两边是不同的:半边与玻璃板等高;另半边看起来是深陷下去的地面。陷下去的地面距有机玻璃平面的距离可在30~75厘米之间,可根据需要加以调整。实际上由于铺着有机玻璃,整个平面是一样平的。只是中间看起来像是个悬崖,因此称“视崖”。
实验开始时,婴儿被放在视崖的非凹陷的一侧,母亲站在另一侧(即凹陷的一侧),靠近母亲的视崖边上放着吸引儿童注意的玩具。婴儿爬向玩具。当他来到平面中间(视崖边壁)会停下来,表现得迟疑不决。这时候,婴儿会朝向母亲,观察母亲的表情。此时母亲的表现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孩子的下一步行动。在一次实验中,当母亲呈现微笑的面孔,对孩子试图接近玩具的行动表示鼓励和支持时,在20个1岁儿童中,有15个跨过平面悬崖,爬向母亲,取到玩具;当母亲显示恐惧表情时,17个儿童中没有一个跨过悬崖。这一结果证明,母亲的表情起着传输信息的作用。
人即使在学会说话,可以用语言与他人沟通之后,借助于表情实现的情感交流仍没有被废弃,它与言语交际一起,实现儿童与成人以及儿童与儿童之间的社会适应。
情绪的交流,协调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不但同言语交流一起,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沟通,而且在交流中还可以引起对方的感情反响和共鸣,从而相互受到感染,产生同情和移情。人们在生活中点头微笑,老朋友见面时热烈拥抱,都是感情传递、感染和共鸣的表现。
其次,在人际交往中,情绪、情感体验影响交往的亲、疏程度。例如,在你与某人的交往中,如果你能经常体验到愉快、高兴,你就愿意与他交往;反之,则不愿意与其交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