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早期教育对成长的影响

早期教育对成长的影响

时间:2023-05-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早期教育对成长的影响幼儿的发展水平、习惯、性格特征等与父母的教育水平有很大关系,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问题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的家庭”。广义的早期教育是指从孩子出生到小学以前阶段的教育,狭义的早期教育主要是指上述阶段的早期学习。(二)案例分享:迈克尔·杰克逊的早期教育对他一生的影响1. 杰克逊的古怪行为。

早期教育对成长的影响

【教学目标】幼儿的发展水平、习惯、性格特征等与父母的教育水平有很大关系,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问题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的家庭”。由此可以看出,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终身不能下岗的老师,其教养方式对孩子成长影响是多么的至关重要。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让家长领悟、检查自己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孩子性格、人格特质的影响,在反思中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与态度。

一、追溯家长对孩子的早期教育

(一)早期教育定义

早期教育是指在孩子0-6岁这个阶段,根据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敏感期的发展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为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的教育。广义的早期教育是指从孩子出生到小学以前阶段的教育,狭义的早期教育主要是指上述阶段的早期学习。家庭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既表现在生物性的遗传影响上,更表现在家长的情感态度、个性、价值取向及心理品德对孩子的影响上。

1. 早期家庭教育中不恰当的教养方式。

由于几千年传统观念及当今社会竞争异常激烈的影响,大多数的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不少家长盲目地希望孩子有一技之长,能一鸣惊人。忽视了孩子们的心理需求,更不愿让孩子去干能干的事,去克服能克服的困难。

在有的家长看来,家长的任务是让幼儿吃好,穿好,不生病。家长对幼儿的衣食及身体保健舍得投资,却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现代家庭中,存在重知识灌输,轻行为习惯培养;重饮食营养摄入,轻情感需要的满足;重成人包办代替,轻幼儿独立性培养。独生子女现象更是造成对孩子的溺爱,如有一个小女孩的裙子被别人摆了一下,她冲上去抓别人的脸,老师刚要准备和她谈谈,她就大声哭着说:“ 我爸爸知道你批评我,会心疼的。”而家长知道这事后,却一笑了之。又如孩子在家中谈论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的开心事或问一些遇到的问题,家长嫌烦,不爱理睬。孩子感受不到情绪上的快乐和满足,长久下去自然就会变冷淡。

2.家庭教育中父母榜样的作用。

家长总是希望孩子改掉坏毛病,一旦发现孩子的问题,都免不了一通数落甚至责打。然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在孩子身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了。例如,家长的性格很随意,对发生的事情不介意,得过且过,他想要求孩子事事严谨就很难。另外,离异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孩子看见了准备离婚的父母之间的战争,感到很害怕,会变得非常胆小。也有孩子为避免受欺负而主动出击,打骂同学。所以,孩子身上发现的心理问题,家长首先要分析一下自己是否也有行为不当之处。

3.不同的教育方式,造就不同的教养类型。

(1)溺爱、娇惯型。独生子女是很容易受父母溺爱的,其结果是使孩子容易养成依赖性,难于离开父母,缺乏对环境的适应力,日后也难于适应社会。溺爱还容易养成娇惯蛮横,过分欲求,放肆任性,以我为中心等消极性格。

(2)放任型。有的父母借口工作忙,或认为孩子很乖而不加管束,这类孩子常常独自玩耍,想干啥就干啥,容易形成自由散漫、目无他人的消极性格,又由于孩子缺乏社会经验,一旦遇到坏人引诱,很容易上当受骗,走上犯罪道路。

(3)严厉粗暴型。有的家长信奉“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封建教育,对孩子实行苛刻的手段。虽然家长的愿望是好的,但这种压服专制的方法不但不能奏效,反而使孩子对家庭产生敌意,对父母产生对抗,形成粗暴性格。由于家长过分地羞辱,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导致孩子自卑心理的产生。

(4)忽视型。由于不和睦或父母离异等原因,孩子往往成为“被遗弃的人”。这类孩子容易形成妒忌的心理,情绪不稳,自制力差,甚至有厌世轻生情绪。这类孩子也容易出现我行我素,放荡不羁的性格,在坏人引诱下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5)矛盾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口径不一致,甚至父母中一方包庇孩子的错误,使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或有恃无恐,以致助长他的不良行为。或者使孩子形成优柔寡断,爱说谎话以致两面讨好的性格。

(6)民主和谐型。一个民主和谐且讲究教育方式的家庭,容易使孩子形成勤奋、勇敢、诚实、自信、快乐、进取等性格,这是科学教育理念中最提倡的教育态度。

(二)案例分享:迈克尔·杰克逊的早期教育对他一生的影响

1. 杰克逊的古怪行为。一个大男人喜欢迪斯尼、布娃娃,并和《小鬼当家》的主演成为好友,后竟因“超人是否能打败蜘蛛侠”的争议而翻脸。有一次他和朋友外出,看到一个小男孩在人行道上玩耍,杰克逊忽然停下车,对同伴说:“我要你去把那小孩的玩具偷来,然后我们开车就跑!”他将自己的家打造成“梦幻庄园”。在庄园中,杰克逊会像猴子一样爬树,或者在园子里开卡丁车自娱自乐,或者和被邀请来的孩子们一起玩。

2.没有快乐的童年。他所有的古怪行为,都可以从他的童年经历中找到答案。杰克逊说:“我是人世间最孤独的人”。在一次颁奖礼上,他说:“我根本没有童年。没有圣诞节、没有生日。”他的父亲在他5岁时,将他和4个哥哥组成“杰克逊五兄弟”乐团。他的童年是从早到晚没完没了的排练,在人们尽情娱乐的周末,他四处奔波,直到星期一的凌晨四、五点才可以回家睡觉。那不是一个正常的童年,没有童年应有的快乐!

3.“怪行”缘于心理补偿。杰克逊在《童年》中唱道:“人们认为我做着古怪的表演,只因我总显出孩子般的一面,我仅仅是在尝试弥补从未享受过的童年。”心理学认为,在缺失中寻求补偿是人的正常心理。人的“基本需要”如果缺失,必然会产生失落感、缺失感,乃至空虚感,造成生理的不适和心里的苦闷彷徨、焦躁不安。而当这种缺失感、失落感出现时,人必然会采取“补偿行为”,以平衡其生理和心理。杰克逊的“心理补偿”,其实并非只是古怪行为,还有“资助众多的儿童慈善组织”等。另外“补偿”让他还惹上了官司。杰克逊在1993年和2003年两次受到“儿童性侵害”案件的困扰,原因是他有个癖好:跟孩子们同眠。其实第一次官司后他已接受教训,没有再与孩子同床共眠,而是自己睡在同房间地上的睡袋中。为何要与孩子睡在一起,他说:“跟孩子睡在一起。让我感到安全和放松!”

他为何生活不幸福?他浑身上下充满着神秘的力量:他挑动手指,可以疯狂一群人;他一转身,可以疯狂一座城市;他的音乐节奏,能带动全世界的脉搏,但是他不快乐。原因如下:

(1)畏惧成人社会。这位舞台的王者说“我从来没有真正幸福过,只有演出时,才有一种接近满足的感觉。”曾任杰克逊舞蹈指导的文斯·帕特森说:“他对人群有一种畏惧感。”在家中,杰克逊时常向他崇拜的“戴安娜(人体模特)”倾诉自己的胆怯感,以及应付媒介时的惶恐与无奈。马斯洛的理论告诉我们:没有“爱”,就没有“自我实现”。爱的滋润是生命成长的核心。人只有被爱、被接纳、有归属、被承认才能产生安全感,才能自信大胆地去探求外部世界,成熟到足以能融入到成年人的社会生活中去。而杰克逊的童年缺失爱!

(2)缺少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据介绍,杰克逊家中子女众多,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管教孩子的方式简单粗暴。排演都是在父亲的监督下完成的,稍有差错父亲随便抓起什么就是一顿痛揍。演出的路上,还得忍受父亲的唠唠叨叨,每个孩子的失误,都会成为他责骂、发威的借口。这个暴君式的父亲让5个孩子战栗不已,“我们怕他怕到反胃”!

(3)内心深深地自卑。童年的杰克逊,努力想得到父亲的认可,他“8岁成名,10岁出唱片,12岁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冠军歌曲歌手”,但却仍得不到父亲的赞许,仍是时常遭到打骂。12岁前的孩子,父母的话就是权威。当他们不能达到父母过高的期望而被否定、责怪时,他们即便再有委屈,但内心深处仍然坚信父母是正确的。杰克逊长大后的“强迫行为、自卑心理”等,和父亲的否定评价有关。父亲还时常嘲笑他:“天哪,这鼻子真大,这可不是从我这里遗传到的!”杰克逊说,这些评价让他非常难堪,“想把自己藏起来,恨不得死掉算了。可我还得继续上台,接受别人的打量”。迈克尔·杰克逊的“自我伤害”,多次忍受巨大痛苦整容,当和童年的这段经历有关。

(4)内心深深的孤独。他和猫王的女儿莉莎结婚,当时轰动了整个地球,但两人婚姻生活并不愉快,莉莎说:“对很多事我都感到无能为力……感觉到我变成了一部机器。”1996年他又与黛比结成连理,但幸福的日子持续也并不长,1999年两人离婚;之后,他又与布兰妮交往甚密,但布兰妮却一直强调:“我们只是好朋友”。杰克逊直言不讳地承认:“没有人能够体会到我的内心世界。总有不少的女孩试图这样做,想把我从房屋的孤寂中拯救出来,或者同我一道品尝这份孤独。我却不愿意寄希望于任何人,因为我深信我是人世间最孤独的人。”

(三)父母的早期教育方法,塑造不同孩子的性格和行为

1. 打骂孩子会产生不良影响,使孩子形成畸形性格。

邓颖超曾经说过:“打骂孩子,使孩子一时表面服从,心里反感,甚至也学着对待别人。用这种方法不但不能把孩子教育好,反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养成自卑、胆小、孤僻、撒谎等不正常的性格。”家长打骂孩子,其目的是想使孩子克服缺点、纠正错误,帮助他们分清是非,明确努力的方向。但是打骂本身并没有指明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所以起不到教育的作用,随之而来的却常常是儿童的消极情绪。

2. 儿童撒谎问题的成因。

家长都会对自己孩子撒谎的问题感到生气和恼火,但是孩子为什么会说谎呢? 有些时候孩子撒谎并不是故意去说谎话,而是他们需要借口去逃避来自父母的惩罚。比如,当孩子不小心弄坏了东西后,诚实地把经过告诉了妈妈,但是得到的却是妈妈的训斥,这使得孩子以后在遇到同样问题的时候,以撒谎来躲避严厉的惩罚以保护自己。

另外,由于父母不当的行为模式也可以诱发孩子的说谎动机。比如,当小孩子间相互打架时,如果父母直接问道:“是不是他先打的你?”或者孩子不愿去幼儿园时,妈妈往往很焦急地问:“宝贝,你是不是肚子疼啊?”这些带有倾向性的问话,往往会使小孩子为了某种理由或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刺激说谎的行为产生。

孩子是很容易被影响和潜移默化的,父母无意识的行为也极容易造成孩子学会说谎的可能性。当孩子不听话时,或者父母想让孩子达到自己的要求,经常会做出一些承诺而不做出兑现。例如:孩子打针时,父母会骗他们说打针不疼;还有孩子不听话时,父母会说你如果安静些,我就给你买礼物,最后孩子做到了家长却不付诸实践。这些举动往往在父母的不经意间对孩子产生了影响,既降低了孩子对父母的信任程度,又促使了他们撒谎行为的产生。因此,父母对于自己的言行和态度都应加以注意和留心,以避免孩子用谎言为自己辩护的心理动机,不应为孩子提供说谎的机会,给孩子做诚实的榜样。

二、童年时代的家庭关系,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1. 父母吵架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经常吵架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坏榜样。

(1)心理学研究者认为,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之一是学习,也就是模仿。其模仿的来源包括:暴力电视、父母及教养者的行为、同伴的行为等。夫妻吵架过程中,不仅仅是合理的争论,往往会丧失理智,许多刻薄的话、粗话乃至脏话也会脱口而出,有的夫妻甚至大打出手。幼儿的模仿能力非常强,父母吵架时的神态、姿势、语气语调、用语他们都有可能学到。日后小孩子在游戏时,就对着洋娃娃嫩声嫩气地骂,狠狠地打娃娃,或者对小朋友说粗话、脏话。

(2)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强烈的冲击,产生消极情绪。如恐惧、悲伤、无助感等。夫妻吵架时往往吵得脸红脖子粗,用高八度的嗓门大喊大叫,常常把幼儿吓得不知所措。夫妻俩吵得激烈的时候,对孩子的哭喊也听而不闻。幼儿不由得以为爸妈不要自己了,倍感伤心和无助;而看到自己认为最亲密的人之间也针锋相对,孩子会感到自己认为最安全的避风港也不复存在,内心涌起深深的恐惧。

(3)对孩子进行了错误的社交技能训练,使孩子误以为吵架、谩骂乃至打架都是解决冲突的办法。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不同意见或者冲突是正常的,问题在于如何解决社交中的冲突。夫妻之间出现了意见分歧,就是吵架或者打架。往往使孩子误以为吵架、打架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不知道应该克制自己的怒气,不会采用其他的、真正有效的办法去解决冲突。

(4)使孩子的情绪、性格、行为出现问题。长期生活在不和睦家庭中的孩子,除了攻击性显着增强以外,孩子的情绪、性格发展都会出现扭曲,变得感情冷漠,对他人缺乏信任,为人刻薄、爱挑剔、脾气暴躁,或者性格内向、压抑、容易退缩,对外界事物丧失兴趣。这样长大的孩子,容易走入歧途。

2. 缺失父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父爱缺失指由于分居、离婚、死亡等原因而导致的儿童缺少父亲的关怀,缺少父爱的现象。在家庭中,父亲和母亲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儿童心理的发展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渴望父爱,这是男孩最深沉和迫切的心理需求。他渴望一位强健而富于幽默感、粗犷而温和、自信而关爱、智慧而谦逊的男人在他身边,向他注入真正的“男人气”。男孩需要与父亲待在一起,帮助他建立起对周围世界的安全感与自信心,从父亲那里学会做一个男人。女孩则需要通过父亲了解男人并学会与男人相处的技巧。

不良的家庭因素对孩子心理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常被父亲拒绝、否定的孩子,容易焦虑。

我们说,在孩子成长中父母因性别角色、社会分工、家庭分工的不同,应各自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担负起不同的教育任务。一般来说,母亲偏重于生活和情感,父亲偏重于精神和心理;母亲强调稳定,父亲强调创新发展;父亲传递给儿子的是坚强、勇敢、承受力强等阳刚之气;母亲传递着细腻、呵护、富有同情心等阴柔的一面。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才造就了孩子健全的心理素质。相反,如果过分地强化或弱化某一方面,都将影响孩子的心理成熟和性格完善。

父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在一些单亲家庭中,母亲一个人带着孩子,她们认为再婚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就为了孩子而不再选择婚姻,或是害怕结婚,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我们在咨询中发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缺乏父亲的影响作用,男孩容易变得女性化,女孩容易依恋年长男性,或惧怕、不信任男性。还有的离婚母亲会不自主地把对丈夫的埋怨、仇恨灌输给孩子,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投下了抹不去的阴影,在他们长大后就会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择偶观念和婚姻生活。

父爱缺失的女孩子,由于在幼年时没有得到成年男性的接纳和认可,容易怀疑自己作为女性的存在及其价值。由于缺乏男性偶像,她不知道男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应该怎样对待女性才是平等的关系,有的会穷尽一生、付出很大的代价去讨取男人的欢心。对于她来说,爱是痛苦的。她会不由自主地爱上比她大很多或者对她漠不关心甚至虐待她、抛弃她的男性,因为她没有从父亲那里得到正常的男性的爱、呵护与尊重。她们的内心会产生严重的不安全感,对两性间的亲密关系也会更加渴望,以至难以把握男女之间的尺度,出现情感冷淡或狂热的极端现象。

3. 祖辈与保姆代养的问题对孩子性格形成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父母忙于工作无法全身心照顾孩子,必然会请老人或保姆帮忙照看孩子。一方面祖辈和保姆的知识水平通常较父母要低,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看管孩子而不是教育孩子,所以他们给孩子心理成长上的帮助远不如父母。另一方面祖辈和保姆为避免孩子受伤,总是限制孩子的活动,或吓唬孩子有危险,这也使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受到影响,比如运动能力差、不敢尝试新事物、胆小懦弱、夸大危险、依赖等。请老人或保姆带宝宝的问题,是许多家庭尤其是有了宝宝以后,家庭最先遭遇的难题。

(1)保姆一般来自农村或相对贫困落后的地方,卫生习惯不尽如人意,我遇到过拿刚擦完桌子的抹布就去擦小孩手脸的保姆,对她的行为进行纠正时,她会理直气壮地说“这抹布刚才搓过了呢!”

(2)要注意因为保姆失职而造成小孩受伤后保姆一走了之无从追究责任的情况。

(3)保姆一个人带小孩也很不方便,很多时候需要有人换换手。

(4)保姆不是育儿专家,绝大部分不具备较好的语言能力和科学喂养知识,也不懂得如何科学地教会孩子一些最基本的生活习惯,比如拉便便、系扣子、穿衣裤等,不可能给予孩子很好的喂养和教育,年轻的妈妈们不能因为保姆错误的行为和引导耽误了孩子。

(5)有些保姆是单独在家带小孩的。如果遇到缺乏素养的会动不动就吼、骂孩子,将导致孩子越来越胆小怕事,没有健全的心智与人格,可能会严重影响孩子未来的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6)有些会特别地宠溺孩子,以致小孩很黏人,独立性较差。

当幼小的孩子离开熟悉亲近的家人换成陌生人带的时候,或者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难免会产生害怕、焦虑的、退缩的情绪反应,有的幼儿甚至用发脾气的方式来掩饰自己恐惧的心态。

三、现在的早期教育存在有哪些误区

你能让三岁的孩子背100首唐诗,或者儿歌吗?你能让三岁的孩子从1数到1000吗?你能让三岁的孩子认识几千个汉字吗?我做不到,但是我们很多家长,期待让自己的孩子做到。很多父母都想把孩子培养成才,对其严加管教,孩子考了99分,父母会问:“为什么没考100分?”并让其参加各种培训班,各种竞赛,这对孩子的成长—童年时期的“自我实现”,会有何深刻的影响。

在今年的五月份,北京八中有一个神童班公开招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因为这个神童班只招收30个孩子,实际上有1700个学生被家长带着去应试。我们想想,那不是我们家长不想让孩子输到起跑线上的一种心理需求吗?天下哪有那么多神童啊!所以,我们很多家长在攀比的过程中,早早地就在家庭战役中摆开了擂台,过早、过多的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错误的做法和错误的认知。

(一)现代家庭早期教育中的一些误区

1.不知道孩子在0-6岁儿童发展过程的时候,存在着各种的敏感期。

0-6岁的宝宝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其内在生命力驱使,在某段时间内会专心吸收某一特质。

九大敏感期包括以下内容:语言敏感期(0-6岁)、动作敏感期(0-6岁)、秩序敏感期(2-4岁)、感官敏感期(0-6岁)、书写敏感期(3.5-4.5岁)、阅读敏感期(4.5-5.5岁)、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文化敏感期(6-9岁)。

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幼儿的生命助力,如果敏感期的内在需求受到妨碍而无法发展时,就会丧失学习的最佳时机,日后若想再学习此项事物,不仅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时间,成果亦不明显。而如何运用这股动力,帮助孩子更完美地成长,正是家长的职责。

2.错把知识的灌输当早教。觉得让孩子知道的东西越多越好,不能让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实际上,当我们的孩子在学前就学会了一年级的这种课本的知识,甚至比一年级的知识学得还要多的时候,造成了孩子学习逆反的情绪。另外,还会助长孩子有一个上课不能专心听讲的坏毛病。

3.以代步车代替孩子学习走路。在这里提醒我们的家长,千万不要用学步车去代替,一定要让孩子爬行。在早教的过程中,我们很多的家长,早早让孩子学走路的时候,把孩子搁在学步车里面,孩子可以满世界地跟着那个车一起走路。但是,因为他没有脚踏实地的感觉,这样早早学走路的孩子,长大了会踮着脚走路。

4.正确的处理孩子的哭闹情绪。3岁前是帮助孩子建立良好性格的开始。我们的孩子在依恋期的时候,他是通过哭闹的方式去引起家长的注意,然后达到自己的心理的满足。如果他这种心理需求通过他一哭一闹的方式就可以满足了,那他今后就会继续反复使用这样的方式。我们家长带孩子到超市买东西,之前要和孩子说好一个规则,比如说买一样玩具,就买一样玩具;而有的任性的孩子,或者是这种娇生惯养的孩子,或者是老人带大的比较溺爱的孩子,到了超市以后如果不能满足他的需求,他就会在地上撒泼和打滚,弄得家长十分尴尬,但是孩子一定要闹到他达到目的为止。这时候我们要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性格,要正确地去处理他哭闹的情绪,一定要看他哭闹情绪的背后,有什么样的心理需求。

5.2岁的孩子越制止,越爱打人。有一段时间,孩子越是去制止,他越止不住地打人,我们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确实有这种攻击性的行为。所以很多家长要问:这孩子老打人怎么办呢?是制止他还是让他打呢?我前面讲了,他有一段时间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不要反复告诉他,“别打人,别打人”,越是这样说,就越强化他打人的行为和结果。所以我们建议淡化他,他过了这段时间自然就会好起来。

6.不要把孩子当成马戏团的演员。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家长,有时候加班或者工作比较忙,就把孩子带到单位。带到单位以后,“来背首唐诗吧”,“给阿姨跳个舞吧”,“给大家展示一下书法吧”。在孩子的潜意识里面,接受的就是当一个马戏团演员的角色。这样场合的表演,实际上是不科学的。孩子一定要去适和他的舞台展示他自己的这种才华。

7.传递许多负面或者消极的信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大多数母亲承担了主要的抚养和教育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可能父亲工作比较忙,或者是自己和爷爷奶奶家这些情感处理上有一些情绪,或者是工作有一些压力。我们可能就会在不知不觉当中把一些负面的东西传递给我们的孩子。孩子就会被动吸纳了这些负面的情绪,今天如果有一个唠叨、抱怨的妈妈,明天就会有一个抱怨、指责的孩子。所以这一点请我们家长一定要注意。

8.奶话连篇的孩子是父母的语言教育不当。有的孩子可能都挺大的了,我们家长还教他很多非常幼稚的话,睡觉觉、吃果果、拉粑粑……还用这样的话去教育孩子,我们一定要注意从小使用正确的语言去教会我们的孩子学习说话。

9.让孩子愉快地遵守规则,并将这个规则内化到他的心中。当家长跟孩子建立规则的时候,一定是让他愉快地去接受。比如说我们规定6点到7点是看电视时间,这就是一个规则。这个规则制订出来了以后,不要轻易地去改变它。比如说到7点的时候,你要跟他说,“快关电视吧,我们要看书了”,这时候他会说“好妈妈,再看5分钟吧”,你第一次允许他了,下次他再看5分钟,下次再看5分钟,因为他第一次破坏了这个规则,他下次就会继续把他自己的界限往后推。所以,差5分钟7点的时候你要提醒他“还差5分钟,我们就要到时间了。”到了7点的时候,如果他不关,你可以告诉他“是妈妈关电视,还是你来关电视?”要告诉他,“这个规则我们制订了就要遵守。”他从小养成了这样一个规则,今后长大也会是个守规则的人。

10.处理孩子在交往过程中抢夺玩具的问题。现在孩子在家庭当中都有很多好看的玩具,有很多智能的东西。那么到了幼儿园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可能都比较自我,家里都是独生子女,什么都是自己的,什么好吃的都是自己的,什么好玩的都是自己的,都是自己先享受,他就觉得整个世界都是我的。所以在幼儿园的时候,处理孩子抢夺玩具的时候,一定要有规则:先来后到,要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学会分享。因为只有在幼儿园建立好这种秩序感,今后他到上学的时候,在跟同学交往的时候,才能够正确地和同学处理他们的人际关系,这些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二)早期教育不当会有什么样的危害呢?

1.让孩子产生一种挫败感,不自信或者厌学。这一点主要是指那些过早地让孩子接受知识的家庭,在这个过程当中,因为他过早的去做就有一种竞争的威胁,竞争当中比如他的能力达不到,如四岁的孩子和六岁的孩子去PK的时候,如果他只能考95分,别人都能考100的时候,他就有一种挫败感。那我们的孩子还不懂得分别年龄大小,只要是失败就有挫败感,他就会有一种不自信的感受,时间长了他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厌学是什么?就是不喜欢学习,没有兴趣。

2.能力发展的不平衡。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很强,特别能表演,特别能说,但是可能是家长注重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而忽略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我见过一个二年级的孩子,到学校来补数学。我们想二年级的知识怎么需要到专业机构来补习呢?因为从小这个孩子语言的发育,出现了一些障碍,到三四岁才开始说话,所以家里把所有的注意力都倾注到培养孩子说话问题上,而忽略了对他数学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开发。就出现能力发展的不均衡。

3.过早、过多的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现在很多的机构,特别小孩子都留作业,每天回家以后还要做各种训练,孩子学钢琴回家每天还要弹钢琴,很多妈妈们都想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钢琴家,考多少多少级。那么这个孩子从一开始带着兴趣从四岁就学钢琴,学到了六年级,她每天要完成学校的学业任务,还要每天练习一个小时的弹钢琴任务,所以很多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就选择逃避。

实际上这样大剂量的学习任务压下来,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是不利的。我们家长要尊重孩子生命的规律,幼儿阶段是孩子在游戏当中学习知识的阶段,孩子该玩的时候,就应该让孩子快快乐乐地玩,不应该在孩子游戏的阶段,就接受大量的知识学习。

4.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一个现在遭到很多人都提出质疑的提法,但是,多少年来都是被家长们奉为金科玉律,乃至于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前一段教育部出台了一个关于小幼衔接的征求意见稿,说上一年级前,孩子只需要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即可,对汉字不需要掌握多少,只要他对字符有认识就可以。教育部出台这个文件是从孩子身心健康和发展的角度去考虑,从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角度出发。我在河北电视台录节目的时候,和一些家长沟通时发现,家长会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为自家孩子不学,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学啊!所以会给孩子在学前报四、五个班,各种各样的珠心算、剑桥英语班、书法班、奥数班,这样的家庭有的是,他们都是希望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看得出来,实际上这也许是家长们一个比拼,只是拿孩子的快乐做了牺牲。

这一点建议我们年轻的爸爸妈妈,一定要有这样的理智,适当地让孩子掌握适龄儿童应该掌握的那些知识,让孩子在快乐的游戏当中学会学习,找到学习的兴趣,这就够了。

(三)科学的早期教育给大家的几个建议

1.尊重差异,切勿盲目攀比。我们街坊有个小孩的妈妈,周五孩子放学当天可以不写作业,但从周六早上八点半开始,就拽着这个孩子上补习班,一直到周日的晚上九点。她说:“不上不行啊老师,我们孩子的同学妈妈都是这样带着孩子去上课的。”她这是在攀比。给孩子这么早报这个班、那个班,不尊重孩子之间的差异,这是对早教的一种曲解,是不尊重孩子生命规律的一种表现。大家知道孩子的智力的发育有早有晚,男孩比女孩发育得更要晚一些。男孩子比较好动,女孩子比较好静。把他们所有人都一样对待,都要去接受共同的东西,都要去攀比,都要参加各种各样的班,这样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不健康的,是不恰当的一种做法。

2.适时教育不是越早越好。很多人会说潜能开发,早期教育就必须是越早越好。“我的孩子,三岁能不能学钢琴”很多人就在问我这个问题。

假如说您的孩子,即便是到了六岁都对钢琴不感兴趣,您说是越早越好么?所以,一定要针对自己家孩子的特点,他有什么样的能力,就让他去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孩子从四岁起对音乐有特别的敏感,适时的、对他们进行音乐素质的培养是没有错误的。孩子一定要感兴趣,还要因人而异。

3.不要教条地、照着书本去带孩子。很多的妈妈从孩子一生下来,甚至娘胎里怀孕的时候就对着书本一一教孩子知识,孩子生下来以后,要吃多少克的牛奶,要添加什么样的蔬菜汁,要加什么样的营养,都是照着书本去带孩子。但是每个孩子在生长的过程当中,都有每个孩子自己的特质,所以书本提供给大家的是一个共同的大家都能遵守的原则,但是我们的孩子是独特的,每家只有一个,要根据自家孩子的个性化,根据孩子自己的特点去带孩子,不应该教条地照着书本去带。

4. 早教机构能够培养出天才么?很多的爸爸妈妈现在都推崇一些非常出名的早期教育机构,觉得这样的机构就一定能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天才。当然在这个问题上,老人跟年轻人的看法还是不一样的。老人会觉得,那些机构是挺好的,有很多的玩意我们家里没有,但是他们会觉得花这么多钱,把孩子培养成天才,那不太可能。

我们说早教这种机构,能够拓展我们家长教育的范围,可能比我们家庭当中的教育方法,游戏的方式更多一些,理念更先进一些,让我们的孩子发展的空间更大一些。但是,天才是一个特定的词,天才有没有?有。但是占的比例是非常非常的小,并不是说送到早教机构就能够把你的孩子教成天才,而是首先要看你的孩子是不是具有天才的潜质,所以早教机构并不是一定能够培养出天才来。

我们说,孩子发展都是应该有一定的空间,这种空间一定要给孩子留出一定的距离,并不是把我们的期待放在那里,然后让孩子就去够,如果够不到就会有一种挫败感。

那么,这个距离是多大呢?是站立与踮起脚尖的距离,让孩子够一够就能够到的距离,就是最合理的距离。

所以,我们说的早期教育的目标,不是造就一个天才,而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我们的儿童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潜能,为他们今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