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的特点
【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家长能够从生理和心理层面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点,解释了上一节的例子中孩子的行为,让家长理解孩子成长的烦恼,减少与孩子的冲突。
一、青春期的生理变化
(一)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青春期是个体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通常人们把青春期与儿童期加以明显区分,区分的界限是性的成熟。女孩大约11-12岁时开始进入青春期,男孩则在13-14岁开始发育。当然,个体的差异也很大,有的孩子8、9岁就开始,有些则到16岁才开始。对于男性来说,性成熟的标志是遗精,女性是月经初潮代表着青春期的开始。进而出现第二性征,男孩声音变粗,胡须和腋毛开始长出,生殖器官也逐渐向成熟的方面发展。女孩音调变高,乳房丰满而隆起,出现腋毛及阴毛,显现了女性特有的体态。自第二性征发育成熟至生殖功能完全成熟、身高增长停止青春期结束,女孩大约16-18岁,男孩大约到20岁。
女孩的发育期与生活环境有关系。经济发达国家中女孩的月经初潮要早于贫穷国家,即使在发达国家,富裕家庭的女孩月经初潮也会早于不太富裕家庭的女孩,这与营养有一定的关系。现在的孩子营养过剩、吃不健康的食品也都会导致孩子发育提早。家庭关系也会影响女孩的月经初潮时间,父母离异、严重家庭冲突、父亲角色缺失等都会导致月经较早开始。
(二)早熟和晚熟的男孩与女孩
早熟的男孩身材比同龄人高大,更容易获得自信,晚熟的男孩会因为身材的瘦小而有一些自卑感,但他们会更有洞察力。早熟的女孩则相反,会因为身材的过早发育遭到同学的嘲笑,晚熟的女孩的苗条身材更符合社会的审美。当然,身体的变化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只是一个方面。孩子的心理健康还与家庭关系、成长经历和学习成绩有关。
(三)青春期激素对情绪的影响
大量激素产生促发了青春期的开始,男孩经常会生气和烦恼,这与较高的激素水平有关。而女孩的较高激素水平是伴随着怒气和抑郁。
(四)青春期变声
变声期是指青春期的孩子嗓音也由清脆、稚气的童声向成人嗓音转变。这个时期嗓音变化决定着一生嗓音的好坏。多数孩子在14岁左右进入变声期。女孩子比男孩子的变声期通常要早一些,变声期的持续时间平均为1年,最短为3-6个月,最长可持续两三年。这个时期家长要注意提醒孩子要保持心理和情绪的稳定,情绪紧张常常会造成声带水肿、长息肉等病态。要提醒孩子注意保护嗓子,不要大喊大叫、大声争辩、高声唱歌,这样最容易使声带受损。
(五)青春痘
青春痘属于青春期正常的发育现象,男生多于女生,与个人的体质和肤质有关。青春期的孩子本来就特别关注自己的形象,青春痘久治不愈容易造成心理问题,出现自卑、人际交往障碍等。对于青春痘不是很严重的孩子,家长要注意疏导孩子的情绪。对于青春痘比较严重的孩子,建议家长带孩子去正规医院治疗。
二、青春期心理变化
(一)青春期大脑
青春期孩子的独立性变强,思维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与青春期的大脑变化有很多的关系。这个时期随着神经元数量的不断增多,他们之间的连接越来越丰富,青春期孩子的认知能力得到很大的发展。
大脑前额叶是人们进行思考和做出复杂决策的区域,也负责控制冲动的脑区。青春期的前额叶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导致青春期孩子危险和冲动行为的出现。这也是青少年频惹麻烦和冒险的原因。
脑科学专家把青春期的大脑称作“冲动、探索的大脑”。青春期的孩子求知欲很强,但做事很情绪化,对有兴趣的事情很投入,对没有兴趣的事情则逃避。对学得好的课程感兴趣,愿意花时间去读,而对自己不擅长的科目消极逃避,所以偏科的现象也很严重。家长不要一直表扬他学得好的科目,比如,孩子数学好,语文不好,家长不要总说他数学能力很强,越表扬他越爱学。也不要一直说他别的都好就是语文不好,越说他越不爱学语文,而应该在孩子语文有一点进步的时候鼓励他。
有个家长说自己的孩子英语比较差,一直跟孩子说:只要努力一点英语就能读好。但孩子就是不爱读。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家长总跟孩子强调他的英语不行,让孩子对自己的英语能力产生怀疑。还有一些家长怕孩子偏科,让孩子过度地补课,孩子产生逆反和厌倦也是导致孩子偏科的一个原因。
偏科问题是初中孩子常见的问题,因为青春期孩子特别在意别人的肯定,所以家长对孩子比较弱的科目一定不要经常提醒和强调。
(二)抽象思维能力增强
青少年推理能力的增强导致他们日常行为的改变,对父母和权威提出质疑。青春期的孩子更喜欢争辩,找出别人说话中的漏洞。对家长和老师的批评觉得不客观。
家长都反映青春期的孩子很会辩,你说一句他应一句。就像前面说的爱顶嘴的孩子。家长会很生气,觉得孩子不尊重家长,变坏了。其实是孩子的思辨能力增强了,他喜欢找别人说话中的错误,是孩子长大了,不是变坏了。
(三)能力的转变
青春期的语言能力、数学能力以及空间能力得到增长,青少年的反应更加敏捷,吸收知识的能力更强。同时注意能力得到增长,青少年能够更有效地分配他们的注意力,比如一边听音乐一边做作业。而这种注意能力在40岁以后就衰退了,所以,家长自己做不到,也就不相信孩子一边听音乐一边还能做作业。前面我们讲到的这个事情的例子,遇到孩子一边做作业一边听音乐的情况,家长要注意孩子的学习效率高不高,要看重效果,而不要过分关注他能不能学进去。
青春期的孩子更有能力理解自己的心理过程,不仅记忆能力增强,也具备对自己记忆能力的评估,他们可以估计自己记住学习的内容需要多少时间。所以,中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的内容,也可以比小学生更能判断自己需要花多少时间可以完成作业。家长如果像对待小学生一样天天催着孩子:快点做作业,要不就做不完了。孩子就会觉得很烦。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可以估算做作业需要花多少时间了,不要家长一直催。很多家长觉得孩子拖拉,可孩子觉得自己能够安排时间,虽然他经常在估算做作业的时间上会出现错误。
(四) 自我中心
青少年思维能力的发展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也可以想象到别人思维的细节。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意识。他们感觉全世界都在关注自己,比如脸上有颗青春痘会觉得大家都在看,走进餐厅也觉得大家都在看他,他们会像演员一样地做作,有时还会脸红。青春期孩子特别注意自己的形象,爱打扮,在卫生间半个小时都不出来也就可以理解了。包括前面提到的爱洗头的女孩,都是因为青春期特别在意别人怎么看她,觉得大家都在关注她。这个时期的孩子很敏感,别人无意的一句话也会让他觉得是针对他,在嘲笑他。
青少年考虑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他自己,觉得自己的经历是独一无二的,感觉别人都不会经历他这样的痛苦,比如失恋、被误解等,觉得没有人能理解他的感受。他们会夸大自己的感受,经常忧郁、伤心。有些女孩喜欢看小说,把自己当作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在别人的故事里体验自己的感受。有些孩子会有自闭的倾向,用写日记、画画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苦闷和孤独感。
自我中心的意识让青春期的孩子非常自恋,自尊心极强,对批评特别地敏感。他们不接受别人的批评,但又喜欢指出别人的错误,特别是对父母和老师充满了批判精神,对权威既敏感又反抗。所以师生冲突和亲子冲突在青春期孩子身上就会经常发生。
三、“我是谁?”的困惑
青春期的成长始终围绕着“我是谁?”的问题。当青春期的孩子意识到身体和大脑开始变化的时候,当他们意识到别人看待他们的眼光不同于儿童的时候,他们的自我概念和自尊发生了至关重要的变化。他们需要重新认识自己,建立新的自我概念。
(一)重新认识自己
孩子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包括对自己外表、能力的评估和认识。我们会发现青春期的孩子喜欢照镜子,他们经常对着镜子做出各种表情,也是这个原因。青春期的孩子不是过高就是过低地评价自己,既像成人又像小孩。他们觉得自己什么都会做。有个小孩说:我除了不会挣钱,什么都会。这就是典型的青春期想法。
大脑认知能力的发展让青春期的孩子有很强的进取心和求知欲,经常设定很高的目标,但往往因能力不足而失败。比如有个孩子喜欢下国际象棋,平时在学校下得不错。去参加全省的国际象棋比赛,他觉得自己至少能拿到前几名,结果小组都没有出线。失败对青春期孩子的打击会比较大,但是他们会在期望与挫折中认识自己的能力。家长要多鼓励孩子。
(二)从父母的眼中认识自己
孩子需要从外界的评价中建立自我概念,他很在意在别人的眼里他是谁,别人怎么看待他。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孩子是那么敏感,那么在意父母对他的评价,对父母的话咬文嚼字了。当孩子纠正你的用词的时候,你不用恼火,其实是孩子在意你,在意你怎么看他。
前面说到的爱顶嘴的孩子就是这个原因。其实他是在意父母对他的看法,他们要求父母就事论事,不喜欢父母给他们贴上永久的标签。所以,家长跟孩子说话的时候要注意措辞,今天的事情就说“今天”,不要用“总是”“经常”“你都是这样”等词汇。更不要给孩子贴上“懒惰”“不求上进”等标签。
在孩子建立自尊和自我概念的过程中,父母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父母需要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客观地评价孩子,鼓励孩子积极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前面提到有的孩子喜欢跟比他差的人比较,是因为你批评他,让他没自信,他需要跟差的人比,由此获得一点自信。
父母对青春期的孩子的期待要切合孩子的能力。这个时期看起来孩子总是跟父母冲突,实际上他们非常在意父母的看法,如果总是达不到父母的要求会让他们对自己很失望,有的就会显得浮躁,有的会变得自卑,不利于孩子建立自信和自尊。前面提到的那个浮躁的女孩就是这个原因。
(三)与同伴比较中认识自己
孩子还需要从与同伴比较中建立自我概念。比如,为什么别人比我长得高?我以后还会不会长高?同学发育了,我还没有发育,我的身体是不是有问题?别人会不会像我这样经常忧伤?包括身体变化的秘密、家里的秘密、心里的秘密他们都需要与同学交流,看看自己是否正常。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孩子在学校已经跟同学在一起一天了,回家还要煲电话粥。为什么同学对于他们这么重要,后面我们还会讲到。
(四)在探索世界中认识自己
异想天开是青春期孩子的典型特质,他们容易将生活理想化,看不到社会的真实面目和自己的差距,也就无法准确定位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就像前面提过的那个要去选秀的孩子。这个时期的孩子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或者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是很正常的。他们的想法还经常变化,并且言行不一。家长不要过分地打击、嘲讽孩子,应该给予孩子一些恰当的建议,告诉孩子现实的状况。
有个女孩看到杂志上那些完美身材的模特,认为自己也能做模特。家长就跟孩子说:就你这身材还想当模特,也不照照镜子,还不快去读书,书读不好哪有饭吃。这样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家长应该告诉孩子,这些模特身材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节食、锻炼,甚至手术才能达到的。知道这么痛苦和麻烦,孩子就会打消这个念头。
有的孩子在青春期会赶时髦,穿奇装异服,或者把头发剪成很夸张的样子。这是因为他们需要引人注目,也是他们在探索自我的过程。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打扮适合自己?他们并不太清楚。家长不要责骂或嘲讽他们,应该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讨论,帮助他们认识自己。我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有一次剪了个不对称的发型,看了吓了我一跳。他看我吃惊的样子问:“这个发型不好看吗?”我说:“这个发型很酷,但好像跟你的气质不是很吻合,你是一个阳光、可爱型的男孩,这个发型不太适合你。”他听了没作声,后来就换了发型了。
青春期的孩子在幻想——现实、自卑——自信、成就——挫折中不断摇摆,最终会形成稳定的自我概念,会知道“我是谁?”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自己的认识会越来越准确,他们能够全面地看待自己,如实地描绘自己,从而发展出他们的自尊。青春期是孩子各方面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孩子从儿童到成年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需要建立自尊、自信和较为客观的自我评价。
有些人在这个时期没有形成客观的自我概念,就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人际关系。比如,现实中有一些过于自恋的人和一些过于自卑的人,这些人特别地难相处。自恋的人过分夸大自己的优点,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而自卑的人因为敏感、多疑更容易生事。这跟他们在青春期没有建立起客观的自我概念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家长要特别关注孩子的这方面的心理成长。
四、青春期的同伴关系
(一)同伴交流是生命线
青春期的孩子从心理上与父母剥离的过程中,需要在同伴中找到新的归属感,所以同伴关系在青春期孩子心里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与同学朋友的交流被青春期的孩子视为不可缺少的生命线,手机是同学之间的纽带。
为什么同伴关系对青春期的孩子如此的重要?
因为青春期的孩子需要通过与外界比较来认识自己,建立自我概念。而父母无法给孩子提供这种参照和比较。父母早已过了青春期,也往往忘记了自己青春期的叛逆和冲动。那么孩子从哪里获得参照和比较呢?唯有同伴。
前面说过孩子需要从同伴的比较中认识“我是谁?”。他们需要从同伴这个集体中与他人比较(从生理、心理到能力),调整自己的行为,获得别人的认可,从而建立自我概念,获得安全感。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这个时期的孩子跟父母疏远而与同学那么亲近了。
(二)选择什么样的同伴?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选择与自己某一方面相似的人做朋友,能够互相肯定,建立自信。比如学习好的同学一起玩,喜欢运动的一起玩,喜欢追星的一起玩。一个小群体里的人一般都会有某些相同点。
也有例外的情况。有个初一的女孩,因为成绩不好,成绩好的孩子不跟她玩。家里比较宠她,从小不懂得让别人,人际关系有点问题,同学就不喜欢跟她玩,也就无法加入到其他群体中。这个年龄的孩子害怕孤独,需要朋友,她只能跟品行不太好的同学在一起玩,因为她有钱,那些品行不良的孩子会接受她。跟这些坏孩子在一起后,她逃课、参与打群架。一年以后才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其实她并不是坏孩子,只是人际关系不好而不被人接纳,走了很大的弯路。所以,那些人际关系有障碍的孩子往往加入什么群体由不得他自己选择。
有个母亲说自己读初三的女孩子跟品行不太好的同学来往很密切,她很担心。因为那些孩子的品行是不是像那位家长说的那么坏我不能肯定,我就问她自己的家庭是不是正常的。她说正在闹离婚。青春期的孩子特别敏感,这个时期如果家庭出现大的问题,孩子的压力会很大,需要找人倾诉,或许她觉得这些同学更能理解她。孩子选择朋友的标准跟成年人不同,孩子跟什么人玩,他们之间一般都有某些共通之处。建议家长先要找一下自己孩子身上的缺失,不要一味地在孩子面前说他同伴的不好,这样会让孩子更逆反。
这里特别提醒家长,青春期的孩子很敏感,如果这个时期父母的关系出现问题,或冲突很大,孩子的心理压力会增大,还会出现叛逆行为。所以,家长在孩子青春期的时候要注意改善夫妻关系,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在青春期的早期,就是初一、初二的学生,因为强烈的叛逆心理,往往中规中矩的孩子对同伴的吸引力会下降,而行为叛逆的孩子反而更有吸引力。这也是家长和老师比较伤脑筋的地方。所以常常有家长问我,为什么学校里努力学习的孩子会受到嘲笑。当然,这也与学校的氛围有一定的关系。
(三)顺应同伴的压力
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屈服于同伴的压力。小时候孩子顺应父母,青春期的时候则会把这种顺应转移到同伴群体中。青春期有个别孩子参与到不良活动中有的并非孩子的主观意愿,只是因为参与不良的群体,屈从于同伴的压力。
有些中学生抽烟,很多就是因为玩伴不好,别人都抽烟,他不抽的话就会被群体里的人排斥。
有个初三的男孩,属于胆小不会打架做坏事的。但是不爱学习,爱玩,就经常跟一群同学到处玩,其中有一个同学因为争风吃醋叫了一帮同学去打另外一个学校的学生,他也跟着去了,每个人踢那个学生一脚,大家让他也要踢一脚,他也照办。最后学校把参与的学生全部开除了。所以,在初中阶段家长要关注孩子来往的群体。
虽然看起来是偶然的事情,其实都有家庭教育的问题。这个孩子的家长比较宠孩子,平时对孩子不守规则的问题没有引起重视,造成孩子没有明确的是非界限。所以,对于青春期孩子,家长要教给孩子明确的是非观念和做事的底线,也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要充分肯定与鼓励。
当孩子到了高中阶段会更加自信,更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那时对同伴的屈从就会少很多。
五、崇拜明星
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喜欢崇拜明星,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孩子进入青春期,从心理上想脱离父母,但能力并未达到,内心也不够强大,他们需要寻找一个强者来崇拜和学习,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以获得安全感。
其次,“知道我是谁”与“希望我是谁”这两者之间还是有差别的。当孩子能够比较清晰地认识自己以后,他们往往对自己并不满意,他们就会到明星那里寻找精神寄托。在现实的自我面前,青少年意识到生活理想和梦幻无法实现,于是通过痴迷于偶像的容貌、才能、家庭背景、财富、社会地位、个人魅力等来调和“我是谁”与“我希望自己是谁”之间的差距。
青春期孩子崇拜明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孩子的从众心理。这个时期的孩子害怕被孤立,害怕被同伴抛弃。如果身边的朋友都喜欢乔丹或者喜欢周杰伦,而你不喜欢,那么跟朋友就没有共同语言,甚至会被人瞧不起,排挤出圈子。
崇拜明星是青春期常见的现象,家长不需要太担心。有些家长说,不喜欢孩子崇拜那些明星、歌星。我知道,家长最喜欢孩子崇拜科学家,然后好好读书。但时代不同了,价值取向也改变了。现在的明星是包装出来的,他们满足了孩子对完美人物和完美生活的向往。
家长对孩子崇拜明星不需要压制,让孩子自行调整。随着自信和自尊的建立,对明星的依赖会慢慢消失。如果孩子过分地迷恋,那么需要调整孩子的现实生活,看看孩子现实生活是不是有比较大的缺失,比如缺乏肯定、缺乏安全感、缺乏爱,等等。
六、青春期的家庭关系
青春期孩子与父母的冲突现象比较普遍,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亲子关系紧张的根源就是孩子对自主的要求
孩子自主意识的增强,而父母不信任孩子的能力,这是亲子冲突最主要的原因。孩子长大了,但父母还没有做好准备,父母不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还把孩子当作儿童。这里有两种典型的家长。
第一种是控制欲过强的家长,害怕丧失对孩子的控制力,他们不愿意接受孩子的成长,孩子不听话会给家长带来很大的压力,家长再把这种焦虑传递给孩子,亲子关系非常紧张。对孩子情感过度依赖的家长也不愿意接受孩子的成长。
有一次我见到一个当厅长的母亲,一看就是一个强势的女人。她有个读初二的儿子,非常逆反,不去上学,喜欢玩游戏,打桌球,经常跟她吵架。她说自己在单位谁都能搞定,就是搞不定自己的儿子,只要你们能帮我搞定儿子,我花多少钱都愿意。主要原因就是这位强势的母亲控制欲过强。孩子小的时候很听话,到了青春期一旦自主需求得不到满足,就跟母亲对抗上了。
有一个全职母亲,情感上非常依赖孩子。她说孩子小的时候多么听她的话,多么乖,怎么最近变了个人似的,不听她的话,经常跟她顶嘴。我跟她解释这是孩子长大了,她无法接受,她从内心里希望孩子永远像小时候那样依赖她。
第二种家长是不信任孩子的自主的能力。因为青春期的孩子对自己的认知不客观,往往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孩子觉得自己可以做得到,家长认为做不到。特别是在前期教育中对孩子包办过多的家长,他们不信任孩子的能力。
家长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而孩子对自己能力评价过高,这一对矛盾是亲子冲突的主要原因。家长一方面要接受孩子的成长,对孩子逐渐放手,同时也要教给孩子防范危险的能力,因为青春期孩子有着很强的探索冲动。
比如,孩子要跟同学一起去远一些的地方玩,家长认为不安全不让孩子去,就会引起一些争执。有一些家长则不会过分阻拦孩子,而是让孩子知道会有哪些危险,需要注意什么。当然,说的时候不要太啰唆,那样孩子听不进去等于没说。回来以后可以与孩子分享他的收获,这样才能够帮助孩子成长。
对孩子放手这个问题既要让孩子去探索和成长,又要延续每个家庭前期的教育,不要让孩子做自己能力达不到的事情。比如,前期的教育包办太多,孩子根本没有能力解决简单的问题,就不应该过分放手。
青春期孩子的家长需要学习孩子成长的规律,但不要照搬别人的方法,每个孩子前期的教育不同,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逐步放手,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二)父母与孩子的代沟
青春期孩子的推理能力增强使得他们能够有自己的想法,不像小时候那样完全听从父母的意见。他们能够看到父母身上的缺点和问题,思考父母的规定是否正确。而网络的出现加剧了两代人接受信息的差距,两代人在价值观、生活态度上都会出现较大的分歧。这种分歧给家长带来很大的压力。这部分的内容在“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这一章中还会详细讲解。
虽然在青春期的早期很多家庭在亲子关系中都会出现冲突,但是大多数孩子与父母的关系还是不错的,孩子也深深地爱自己的父母。大多数父母会慢慢接受孩子的成长,并在孩子的成长中给予支持。当某一天家长感觉孩子说的也挺有道理的时候,孩子的好斗性就会下降,亲子冲突也会减少。
对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