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当好青春期孩子的家长
【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家长能够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与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学习如何引导孩子健康地发展,帮助孩子顺利地度过青春期。
一、青春期家长的任务
前面家长了解了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孩子从童年时对父母的依赖到青春期的独立自主,这是长成大人的必经之路,也是一个痛苦的蜕变。他们是个矛盾体,成人感与幼稚、自信与自卑、成就感与挫折感不断交织,青春期是人一生中最艰难的几年,家长要理解孩子成长的痛苦。
我在讲座中跟家长说,青春期是生理心理上的特殊时期,青春期的孩子就跟我们更年期的母亲一样,家长要把孩子当作病人一样呵护。有个家长说自己一下子明白了,不会再跟孩子斗争了。当家长的角色调整过来的时候,很多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如果把人生看作是在水里游泳的话,儿童期的孩子是套着救生圈由家长带着游,青春期的孩子是脱掉救生圈自己学习游泳的过程,游泳的姿势或许很难看,或许笨手笨脚,或许经常有险情。但家长不要抱着孩子游,也不要嘲笑孩子。家长要做的是在边上教孩子游泳的技巧,游泳的规则,保护孩子不受伤害。当孩子掌握了较好的技巧和规则的时候,家长就可以放手让孩子畅游生活的海洋了。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家长的帮助,而不是家长的替代和指责。
青春期家长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孩子顺利地度过青春期,家长应该做三件事:鼓励孩子发展自身的能力;帮助孩子建立客观的自我概念;给孩子设立必要的界限,让孩子懂得是非的界限,不要走太大的弯路。
二、家长要克服自身的焦虑
青春期的孩子好争辩,又过分自信,行为偏激,孩子的变化给父母带来了很大压力,让父母产生焦虑,担心孩子变坏、走弯路,很难用平常心对待孩子。青春期的父母往往会夸大孩子的缺点,用紧张的态度对待孩子。当青春期孩子的家长说到孩子的问题时,我都会叫他们把孩子带来,他们反映的孩子问题常常与事实出入很大。
家长为什么焦虑?一个原因是家长不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因为看到孩子不像小时候那样听话了,家长担心孩子学坏,担心孩子成绩不好。家长不知道这些青春期现象是暂时的,是会改变的。有一次我在做家长沙龙的时候,有个初二孩子的家长跟我说了很多青春期的正常现象,比如,他的孩子不听话、爱打扮、半夜打电话等。我跟他说过一段就好了,他不相信。我就问在场的高中家长是不是这样?高中家长都点头。有个家长跟他说:会好的,过1. 2年孩子就会长大成熟的。这个家长听后心里踏实了一些。
家长焦虑的另一个原因是家长自身的问题。有个家长有段时间天天在QQ上给我留言说她孩子的问题。比如,孩子去参加同学聚会回来不学习了,不应该让他出去活动,又说孩子对她不尊重,孩子说话太直,还有孩子放假爱玩游戏,等等,都是小事。一会担心孩子长大人际交往有问题,一会又担心孩子以后生存有困难。我跟她说:孩子没有问题。建议她做两件事情,一是去做她自己兴趣的事情,不要盯着孩子;二是每天表扬孩子一次。这种家长不少,过分关注孩子导致放大孩子的缺点,引起自身的焦虑,再把焦虑传递给孩子,造成恶性循环,家庭气氛很差。
家长与孩子争执的焦点大都集中在学习上,有些家长看不得孩子不读书,只有看到孩子在读书才能减轻他的焦虑,不让孩子做别的事情。根源还在于家长无法消除自身的焦虑以及对未来的不安全感。这与家长自身的生存状态有关,怕孩子读书不好没有出路,担心孩子未来的生存,担心自己老无所依。生活状态不容易改变,只是希望家长能够意识到这一点,适当地克制自己的情绪,才能减少与躁动的青春期孩子的冲突。
关于家长焦虑的内容在本书的《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中还有讲解。
三、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青春期孩子最让家长担心的是他们的控制力,怕孩子做出格的事情。有些家长就给孩子设置种种规矩,孩子反而更加逆反,互相失去信任。规矩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孩子对家长的信任,愿意让家长了解自己在做什么、想什么,这才是家庭教育的前提。所以,青春期的家长如果想帮助孩子的话,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一)做一个让孩子敬佩的家长
孩子愿意与什么样的家长沟通呢?青春期的孩子不会屈服于权威,但会敬佩家长的学识和为人,孩子敬佩爱学习的家长、与时俱进的家长、尊重孩子的家长、平和包容的家长。这样的家长都会与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
如果家长整天打麻将、喝酒、玩到半夜回家,抱怨、懒惰、苛刻、思想落伍、不学习,那么,孩子是很难听从你的指导和意见的。青春期的孩子不会因为你是家长就听你的话,也不会像小时候那样从心理上依赖家长,他们自己有独立的见解,而且也会对家长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从态度、修养、品行上让孩子对自己有敬意,孩子才会重视和接受家长的意见。
有一个男生被认为行为不良,他不仅逃学,还抽烟、喝酒、泡吧,还带女孩回家过夜,最后被学校开除了。了解到他是单亲家庭,跟着父亲生活,他父亲也抽烟、喝酒、泡吧、带女人回家过夜。孩子的行为跟他父亲一模一样。所以,家长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
(二)教育的标准是轨道不是直线
有的家长对孩子设置了很多限制,希望孩子走在他画的那条直线上,一旦孩子不在那条线上就会引起他的焦虑。首先,家长的那条线不一定是正确的,其次,孩子是不可能沿着家长画的那条轨迹成长的。所以这样的家庭中亲子冲突就会比较多。
教育的标准应该是一个轨道,而不是一条直线。什么是轨道呢?轨道是两根线,只要孩子走在轨道内,允许孩子在轨道内曲折地前进。家长的责任是看着孩子在轨道里不出轨。有一次我在上午的讲座中讲到这个观点,在下午的沙龙中有个家长说:“您说的轨道的观点我非常认同,我想了一个中午,就是不知道这个轨道到底有多宽?”
确实,轨道到底应该有多宽呢?我觉得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标准,要由家庭亲子关系来决定,如果亲子关系不佳,或者孩子出现大的问题,那么说明你的轨道需要做些调整。但是不要照搬别人的教育标准,因为教育是个延续的过程,十几年的教育方法改变太大的话,孩子和家长都无法适应。
讲个最常见的买手机的事情。每个家长的做法都不同,有的家长给孩子买最好的手机,有的家长不给孩子配手机,有的家长不买智能机。很难评价哪个家长的做法更正确,因为每个孩子的自制力不同,关键看手机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有什么样的影响。如果有不良的影响家长就需要调整一下自己的做法。
轨道太宽或太窄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近几年来,过分严厉的家庭教育一直被认为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例子我就不多说了。而溺爱孩子和放任也一样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日本一位警官历经30年,调查了身边10387名失足少年的犯罪原因,第一位的是溺爱占62.1%,放任是第二位占21.9%,严厉占4.3%。
现在溺爱孩子的家长很多,家长溺爱孩子的心理根源是家长希望通过溺爱来控制孩子,让孩子依赖自己。也有心理学家认为家长溺爱孩子是补偿家长自己童年时代的缺失。溺爱会造成孩子缺乏生存能力、没有责任心、不守规则、自私等许多问题。
前面提过的那个不读英语的孩子,家长是属于放任型的。在孩子没有能力决定自己未来的时候,把决定权交给孩子,看似很民主,其实是另一种不负责任。有个孩子读完初中跟家长说:学校读书没意思,我不想读了,我要去工作。家长就让孩子去工作,孩子走了很多弯路以后对家长有些怨言。
现在有一些家长过分宽松,孩子没有规矩,抗挫折能力极差,遇到一点挫折就离家出走,甚至自杀。这个问题在“婚姻关系与亲子教育”章节中有详细讲解。
家庭教育轨道的边界要明确,也就是说,家庭教育的底线不能触到。虽然每个家庭的规则不同,但家长对自己的界限态度要坚决。比如,有个家长说,初中的女儿想在女同学家过夜,他坚决不同意,一点没有商量余地,下次她就不会再提这事了。
家长与青春期的孩子是在斗智斗勇,家长并不了解孩子,而孩子早已看透了家长。孩子提个要求,只要看一下家长的脸色就知道有没有戏,家长态度暧昧,孩子就会一直磨到家长同意。同时,父母的意见一定要一致,否则孩子就会按有利于自己的那个意见去做,有恃无恐。
家长“轨道”的宽度是家庭教育的基调,而家长的态度则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
(三)态度比内容更重要
很多家长说孩子不听话。我问:“你的话换个人说他听吗?”“会听。”我说:“你说的话都没有错,孩子拒绝的不是你的内容,而是你的态度。孩子不喜欢你对他说话的表情,对他说话的语气。”
如果家长的态度是信任孩子的,孩子会接受。如果家长是怀疑的,孩子就会拒绝。比如,孩子迟半个小时到家。如果家长说:孩子,你怎么这么迟才回来,我很担心你噢,没出什么事吧?孩子就会跟家长说明晚回家的原因。如果家长说:你怎么这么迟回来,又跑哪里去玩了?一直说你就是不会改。我们可以想象孩子的表情和态度,他会拒绝跟你沟通。
如果家长的态度是平和的,孩子会顺从。如果家长的态度是焦虑的,孩子就会是逆反的。比如,孩子考试成绩退步了。如果家长心平气和地跟孩子分析退步的原因,是卷子太难了,还是理解的问题,或者是情绪的问题。孩子会接受,并会努力去改进。如果家长说:怎么又退步了,就是因为你平时不好好学,只知道玩,你看别人家的孩子多懂事……那么孩子可能把门重重一甩,一个晚上书也读不进去了。
(四)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
青春期孩子的封闭和不稳定会让一些家长心里不安,有些家长通过各种方式窥探孩子的内心世界,比如,偷看孩子的日子、手机,有些家长还通过一些软件查看孩子的QQ聊天记录。如果看到的内容超出家长的想象,会让家长非常焦虑。
听到几个孩子在谈论自己的母亲,有个孩子说:我妈很厉害,我把日记藏在抽屉底下她也找得到。另一个女孩说:我把男同学写的信夹在书里,我妈都找得到。还有一个孩子说:还是我妈最厉害,她简直可以当间谍了,我把钱卷起来塞在笔管里,第二天就被她翻出来了。
到底该不该窥探孩子的隐私呢?尊重孩子不仅有助于孩子建立自尊,被尊重也会让孩子感到被信任、有自尊、有成人感。所以,建议家长不要偷看孩子的隐私。有的家长会担心,不知道孩子想什么,那家长如何控制和引导孩子呢?
前面说过,家长的职责是看着孩子在自己划定的“轨道”里,不要出轨就行。至于孩子在轨道里做什么,家长不需要每件事情都知道。还有家长问:如何知道孩子在不在轨道里呢?如何知道孩子想什么、做什么呢?家长了解孩子是通过良好的亲子沟通,通过观察孩子的言行、情绪、作息时间、交往的朋友等,看孩子是否有异常的行为,而不是偷看孩子的隐私。
家长偷看孩子的隐私还有一个坏处,就是有时孩子会夸大自己的感觉,通过日记或与朋友聊天释放自己的情绪。家长偷看日记或聊天记录,会引起不必要的担忧。有个家长有一天很紧张的给我QQ留言,说她的孩子有自杀倾向。我问孩子有什么异常行为。家长说自己偷看孩子的日记,发现她有悲观情绪。我让她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过了一天,家长又给我留言了,说没事了,她今天跟同学一起去看电影了,可能是孩子前一天心情不好。所以,我建议家长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不要偷窥隐私,而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和行为,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沟通。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亲子沟通的重要因素,那么与青春期孩子沟通有什么有效的技巧和方法呢?
四、如何与孩子有效地沟通
为什么沟通不畅呢?青春期孩子与家长的想法会有一定的差距,一旦孩子觉得正确的东西被家长一棍子打死,交流之门就关上了。孩子要么骗你,要么不告诉你,家长说什么他都当耳边风。有的孩子说:“我有事才不跟家长说呢,多说找骂。”
如果家长都不知道孩子在做什么、想什么,那怎么引导孩子?其实,只要沟通是顺畅的,就是孩子肯跟你说实话,孩子就不会出大的问题。那么如何沟通呢?
(一)以讨论的方式沟通
“沟通”是双向的,“听话”是单向的,沟通是对话不是听话。孩子完全听家长的话就很难超过家长,孩子都按父母说的去做,那么他就跟家长一样是个中年人了。家长与孩子沟通应该放下架子,因为在信息时代你懂得未必比孩子多。家长也要多听孩子说,而不是一味地说教。
家长发现孩子的问题不要直接说他,可以跟他讨论别人的同类事情。比如,孩子早恋,可以跟他讨论报纸上早恋的事情,或者别人家孩子的事情。当然,这适合亲子关系还算比较好的家庭。有个家长说:“这招不管用的,青春期的孩子敏感得要死,我刚说别人的事情,孩子就说了:你不就是想说我吗?有话你直说吧,不要拐弯抹角的。”
这位家长说的情况也很普遍。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可以这么做。爸爸和妈妈谈论别人的问题,让他听到,但眼睛不要去看他,也不要他参与。父母亲在谈论别人的问题时把家长的底线告诉孩子,把事情的风险和后果传达给孩子。孩子肯定都听进去了,跟他有关的事情他都很敏感,也想知道父母的态度。比如,说到早恋的事情,父母可以说一下报纸上的事情,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
报纸上曾经报道过一则消息:广州一所学校给孩子发避孕套。这类消息可以作为家庭性教育和早恋问题的很好题材。如果亲子沟通好的家庭,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讨论。沟通不够好的家庭,父母可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让孩子知道家长的底线。
(二)措辞得当不唠叨
前面提过青春期的孩子很敏感,对家长说话的措辞咬文嚼字。所以,家长说话要注意,想好了再说。
另外,一定不要唠叨。家长唠叨实际上是在释放自己的焦虑,孩子不但没听进去,还有反作用,这符合心理学里的“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有些母亲难以克服自身的焦虑,往往会通过对孩子唠叨来释放压力,影响到亲子关系。有一个爱唠叨的妈妈,女儿实在受不了她,一吃完饭就把自己关到房间里,孩子说:妈妈敲门我不开,但她打电话给我,继续唠叨,实在受不了。
还有一个爱唠叨的妈妈,女儿正处在青春期,母女冲突很大,亲子关系很紧张。有一天妈妈嗓子哑了,女儿很高兴,妈妈总算骂不出来了,家里安静了很多。妈妈嗓子哑了一个月,妈妈说不出话,有一次看到孩子很难过,她就去拍拍孩子的背,抱抱孩子,跟孩子亲近了很多。一个月以后亲子关系明显改善,女儿在妈妈生病的时候变得懂事了,因为没有了妈妈的唠叨,孩子的焦虑感下降,情绪稳定,学习的自觉性也提高了,成绩自然就上去了。
(三)文字沟通更有效
前面说了态度比内容更重要,文字有斟酌、有思考,它过滤了态度和情绪,仅仅是内容的表达,当产生亲子冲突的时候,文字沟通是比较有效的方法。短信、纸条、QQ都可以交流。
比如,晚上妈妈跟孩子有冲突,第二天妈妈可以给孩子发一条短信,或者在孩子的书桌上贴一张纸条,孩子放学回来就会看到了。有个家长说:“我这么做了,孩子没反应呀。”青春期的孩子不是小孩了,他们表达情感的方式不会那么直接,不要指望他会跑过来抱你或者喜笑颜开。表面上看孩子没反应,其实心理接受了,家长可以继续写,肯定没有坏处的。
(四)不要只关心成绩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中只关心成绩,不关心孩子的情绪。我描述一个场景家长看看有没有自己的影子。
下班回家一推门就问:“昨天考数学,卷子发下来了吧?考几分?”回答:78分。再问:“在班上第几名?”回答:20名。家长就开始唠叨了:“怎么又退步了,就是平时不好好学习,考试前晚上还在玩手机,你这样以后怎么考得上好大学,怎么找得到工作……”
还有一个孩子回答:考90分。家长说:“你怎么会到考90分,班上90分以上有多少人?回答:15个。“难怪,卷子很容易吧?”
这样的场景发生在家里,孩子肯定一个晚上不开心。
有些家长跟孩子说的话都是围绕着学习成绩:“考15名还有心思玩?”“考第5名你就能保证下次还能第5名?还不快去读书。”“你一天要多读1小时的书就可以再前进2名”。青春期的孩子有很多情绪的问题,身体的问题,他们不可能像机器一样地学习,家长要多理解孩子,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不要只盯着成绩。
家长不要一到家就问成绩的事情,可以先问一下孩子在学校开心不开心,中午吃什么?班上有什么有趣的事,等等。亲子沟通最好的时间我觉得是家长做饭的时候,叫孩子一起帮着摘菜、洗菜、摆碗筷等,这个时候两个人都很放松,交流起来比较轻松。有的家长担心耽误孩子的学习,其实耽误不了的。孩子的学习不差这20分钟,他的心情好起来,学习的效率会更好。有的家长说孩子不肯帮着做家务,那是家庭前期教育的问题,可以鼓励孩子慢慢改变,不要把家务当作任务强迫孩子去做。
(五)不要与别的孩子比较
与别的孩子比较是家庭教育的大忌。因为每个孩子不一样,每个家庭的环境也不一样,孩子之间是不可比的。与别的孩子比较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有个孩子跟我说:“我妈老是说别人的孩子怎么好,我是不能去回应她,我想说别人的妈妈比你好。”
有个家长说:“我不能说别的孩子比他好,但我说和他一起玩的同学不好,他也不高兴。”批评他的同伴和夸别的孩子优秀这是一码事。夸别人的孩子比他好是贬低他,说他的同伴不好也是贬低他。前面说过,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归属感,同伴对于他们很重要,能够在一起玩的同伴都有一些共通之处,批评他的朋友其实就是批评他。
青春期的孩子敏感又脆弱。所以,家长跟他们说话一定要注意。有的家长想不通:我是孩子的父母,我为什么还要小心翼翼地跟孩子说话。因为他们在青春期,过了这个阶段就好了。
(六)批评要到位
家长批评孩子有时不是态度的问题,而是批评不到位,让孩子不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里?这样不利于孩子吸取教训,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有个初二的孩子因为老师让班上没做作业的10个学生回去写800个字的检讨,他觉得800个字太多了,就在学校的贴吧上用脏话骂老师。孩子肯定做得不对,家长也批评孩子了。她是这么批评的:“你怎么这么傻,那么多人写检讨,别人都不吭声,就你去骂老师。”这样的批评让孩子不知道自己到底错在哪里?这个孩子错在哪里呢?我觉得至少有几个问题:不服从权威;不懂得尊重别人;不知道如何处理情绪。家长应该从这几个方面教育和引导孩子,孩子才会从错误中成长。
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除了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外,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孩子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当然,这需要家长自己有明确的是非观。
五、如何纠正孩子的毛病
经常有家长说自己孩子的毛病一直说就不会改,比如马虎、懒惰、不爱交际、字写不好等。我觉得家长所说的孩子的“毛病”很大一部分不算毛病,只是孩子的个性特点,是家长的追求完美而成了“毛病”。独生子女承载着家长对孩子的所有期待和要求,有些父母希望孩子具有别的孩子身上的所有优点。比如,有个母亲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善交际,怕孩子沟通能力不够强影响到未来的生存竞争力,就经常带着孩子跟她朋友的孩子去交际,孩子都烦死了。其实孩子很健康,孩子说:“我从小就是一个人,我不需要经常跟人交往,我跟同学关系也处得挺好的。”还有一些家长说自己的孩子不够勇敢、不懂得拒绝别人、不爱运动等。这些算毛病吗?需要改变吗?如何纠正孩子的毛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什么算毛病?
很多家长反映孩子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从家长心态的角度,我把孩子的毛病分为下面三类。
第一是成长中的正常过程。比如小学低年级孩子的学习问题,很多是因为孩子的心智发展还没跟上,以后会自然消失。有些是青春期的特点,长大后也会消失。
第二是家长的焦虑。家长的焦虑来自几个方面:社会不公带来的不安全感,网络上过多的负面消息让人觉得孩子以后的生存会非常艰难,如果孩子读书不好就没法生存。有些家长喜欢把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较,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压力,考试成绩一出来就打电话问别人的孩子考得怎么样,如果自己孩子考得不如别人就会产生焦虑,进而把焦虑传递到孩子身上。家长的生存压力也会让家长没有一个好的心态去对待孩子。还有家长本身性格的问题造成心理的过度紧张,把孩子正常的事都当成了问题。
第三是孩子真的有些与众不同。有些只是个性的问题,比如有的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内向,内向不算问题,家长把个性当作问题。确实是问题的话,还要分析这个问题对于孩子目前的年龄是否可以改变?比如一个家长跟我说她孩子19岁,生活很马虎。我说:“你应该也做过很多努力去改变她了吧?”她说没有效果。我说:“19年养成的习惯是比较难改变的,除非她自愿地改变,你就留给她的男朋友去改变她吧,爱情的力量比较强大。”
家长们参照前面介绍的孩子成长的规律,分析一下自己孩子的毛病属于上面的哪一类。是家长焦虑还是孩子的问题?是不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家长能改变吗?还是需要激励孩子自身的成长去改变?
那么,孩子毛病从哪里来的呢?
(二)孩子的毛病是家长强化出来的
就算孩子确实有点小毛病,这些毛病也大都是被家长不断地强化出来的。家长的本意是通过重复批评,让孩子改正缺点,而对孩子来说,则是不断给他下定论。家长每天告诉孩子你有这样的毛病,孩子最后只能接受自己有这个毛病了。当孩子的毛病成为家长的眼中钉时基本是改不掉了。就像有个母亲说孩子很懒,孩子回答:我确实很懒。下面讲两个例子。
有一位父亲说自己的孩子字写得不好,天天说就是不改。他看了书上说要带孩子去参观书法展览,看看别人优美的字迹。书法展览看了不少,孩子的字迹依然潦草。他又听一个专家说家长要以身作则,自己的字先要写好,然后他就天天练习书法,现在家长的字写得非常漂亮了,孩子的字迹还是天马行空。
有一位母亲说自己读初中的孩子数学的一元一次方程总是错,说了多少次还是不会改,上周考试送她到学校,开车门的时候还提醒她不能错,结果考回来还是错。我说:这个错误她本来都忘了,又被你提醒了,一紧张自然又错了。
不断提醒孩子的毛病,会给孩子很强的心理暗示,觉得自己就是这样。二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在招募的一批行为不良、纪律散漫、不听指挥的新士兵中做了如下试验:让他们每人每月向家人写一封说自己在前线如何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奋勇杀敌、立功受奖等内容的信。结果,半年后这些士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真的像信上所说的那样去努力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标签效应”。标签效应实际上也是一种暗示作用。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当家长不断强调孩子的缺点,给孩子贴上“胆小、内向、粗心、没上进心、磨蹭、懒惰、浮躁、字写不好、理解力差、不爱运动、不爱惜东西”等标签时,孩子的这些毛病就固定下来了。
那么,对于孩子的这些毛病,有什么有效的方法吗?
(三)什么是有效可行的方法?
既然家长一致认为孩子的毛病屡教不改,说明这种“屡教”的方法是不可行的,那就不要再用了。重复地批评孩子的毛病,除了能够释放家长的焦虑外,只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无助于纠正孩子的毛病。12岁以后家长不要再刻意跟孩子斗争了,实际上孩子的很多习惯已经难以改变了。
有的家长讲,那我就没办法了吗?并不是这样,0-6岁,我们通过游戏和赞扬培养孩子的好习惯。7-12岁通过鼓励调整孩子的一些习惯。13-15岁是青春期,要跟孩子保持良好沟通。16岁以上就要激励孩子的自我成长。所以我跟中学生家长说,孩子的成长是一生的,他是会改变的,但不是你强迫他改变他就会改变,而是他自己想改变他才会改变。家长在孩子上中学的时候要做的事情是激励孩子内在的成长,不能像小学、幼儿园一样强迫他改变。
家长或许会问:如何才能激励孩子的自我成长呢?激励孩子的自我成长需要家长把孩子当作成年人,而不是当作孩子。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成人感,发现孩子的职业梦想,肯定孩子除了学习成绩之外的进步。家长还要适度控制孩子的物质满足。
对于12岁以上的家长,建议家长看到孩子毛病的时候能够“忽视”它,当孩子稍有进步的时候“鼓励”孩子,简单地说就是用“忽视+鼓励”替代“批评”。当然,改变毛病需要时间和家长的耐性。
六、青春期孩子的学习问题
学习成绩是家长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在孩子的学习阶段,学习是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一)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因素
1. 智力因素。
我常问家长,智力之间有差别吗?家长都点头。智力之间确实有差别,不过大多数人的智力差别不大。什么叫智力呢?智力包括理解能力、记忆力、推理能力、想象力、观察力等,这些本身就是学习的能力。所以说在应试教育中,智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测量孩子的学习能力。虽然智力对人一生的成长起不到决定的作用,但在学习阶段还是比较重要的因素。智力在小学阶段对学习成绩影响不大,到了中学,特别是高中,智力对学习成绩就会有一定的影响。
是不是学习需要很高的智商呢?应该这么说,考上大学只需要普通的智商,因为现在大学录取率已经达到80%左右。而如果想上一个顶尖的大学,名牌大学,智商确实需要高于他人。因为985大学的学生仅占适龄人群的1%。(985大学是39所全国名牌大学。)
2. 习惯与方法。
学习的习惯和方法需要在小学阶段培养,中学阶段比较难纠正。好的习惯和方法也是影响学习成绩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我在大学教书,在很多学校也兼过课,教过专升本,专升本的学生是从专科升到本科的,在高考的时候是考上专科的学生,还有三本,二本,一本我都教过。这些学生中,除了名牌大学的一些学生,智力上差别并不大,更多的是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差别比较大,这个是需要小学阶段培养的。如何培养学习习惯在本书的“好习惯成就好前程”一章中有介绍。
3. 专注力。
专注力是学习能力中特别重要的一个因素,专注力不强的学生,往往会导致上课的效率低,一节课45分钟,他可能只能听25分钟,知识漏洞特别多,学习就会有困难。专注力在小学阶段对成绩的影响不会那么明显,因为小学阶段的老师会说三遍,初中就说两遍,高中只说一遍。专注力和学习习惯如果没有在小学阶段养好的话,他到了初中阶段,成绩差距就拉大了。小学阶段可能是五分、十分的差别,到初中阶段可能就是三十分、五十分的差别。有些孩子看起来很聪明,但成绩就是一直在中等水平,这跟他的专注力和学习习惯有关系。
我把上面三个因素叫做学习力。学习能力当然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除了学习能力以外,“努力”也是重要的因素。
4.努力。
就算学习能力差一些,如果能够努力,成绩也还是可以提高的。你的学习能力再强,如果你都不读书的话,一样不会取得好成绩。“学习力”与“努力”之间的关系不是加号,是乘号,也就是说如果你很努力的话,成绩还是会成倍提高的。
(二)努力也是一种能力
家长都会这么一句话:我的孩子再努力一点成绩就会提高。确实如此。但是孩子就是不会更努力。要知道努力本身就是一种能力。那么,孩子为什么不能更努力?为什么不爱学习呢? 孩子不努力学习有多方面的因素。这部分内容在《梦想激励与学习动力》一章中有详细的讲解。我在此提醒家长两点:
1.不要过度满足孩子的需求。
经常听家长说孩子无欲无求,问他今天吃什么,他说随便。问他想去哪里旅游,他说随便,你说去哪里就去哪里。我说这些孩子很淡定,淡定得像老年人,因为他们过分地满足。有个家长跟我说,他孩子11岁,什么都没兴趣。我说你是不是过分满足孩子的需求了?他说:“我们家庭条件比较好,我们总不可能亏待孩子吧,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我孩子11岁已经走过全国的20几个省份,也出国过了,有什么办法让孩子有热情呢?”我说:“孩子什么都满足了,他体验感受过的东西太多了,享受很难再刺激他了。”建议暑假的时候把他带到父母的老家去看看,或者去看看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看看人家在艰难的环境下还那么积极地生活,或许对孩子会有一些刺激。我也建议他带孩子去做一些公益的事情,有助于孩子从帮助他人中获得一种生活的乐趣。当然,这需要家长有一份公益心。
一位职高的老师跟我说,职业高中的学生都是考不上高中的,很多学生没有自信心,也没有学习热情。但是他那个学校特别重视孩子学习热情和生存竞争力的培养。只有两类学生他是一点办法也没有,一类学生是智商比较低,另外一类学生是家庭条件特别好的。他说:“对家庭条件太好的学生我们一点办法也没有,没有东西可以刺激他。”所以我建议家长不要为了长孩子的见识,给予孩子过多的体验和满足。体验是不可以过度的,过度体验和没有体验一样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的。
2. 要奖励孩子的努力和进步。
家长应该多鼓励孩子的努力,而不要只盯着成绩。
有一个孩子成绩在班上排名36名,家长说如果前进10名达到26名,就买个苹果手机给他。孩子就开始努力了,前进10名哪有那么容易。孩子考到了32名,苹果手机就拿不到了。孩子说10名太难了,家长就说那就28名吧。孩子又继续努力,考到30名,孩子努力了,进步了,但手机还是没拿到。从此以后,孩子再也不肯学习了。
我建议家长要奖励孩子的努力和进步,不要奖励孩子的名次。另外,也不要都用物质奖励孩子,也可以奖励孩子做他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周末出去玩等。
(三)关于学习问题的两个误区
在学习问题上,家长有一些普遍的教育误区。你们说过这三句话吗?第一句话:其实你都懂,就是粗心。第二句话:你很聪明,就是不努力。第三句话:你只要把书读好,别的都不用操心。基本上每个家长都说过其中的一句到两句,大多数家长是三句都说过。这三句话你说了有效果吗?没有效果。我告诉你们,不止没有效果,而是会加重孩子的粗心、不努力,为什么?我们来分析一下。
第一句“其实你都懂,就是粗心”。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潜台词是理解比细心更重要,孩子就会认为,粗心没关系,懂了就好。家长这样说孩子,其实就是不断地暗示他理解更重要。孩子为什么一直改不了粗心,家长的暗示起了很大的作用。粗心肯定要直接影响到你的中考和高考的成绩,因为像中考80%多的题目都是基本分,基本分里面粗心丢掉十几分,难的题目又不会做,成绩就不行了。
专升本学生,三本、二本、一本的学生,他们差别在哪里呢?对照他们的高考成绩由低到高,粗心程度是由高到低。也就是说,越粗心高考成绩越差。我叫他们做很简单的事情,就是每个表格中的日期写对,专升本的学生往往改三遍都没改清楚,这里日期改好了,那里日期还没改好,就是因为从小粗心习惯了。粗心不只决定了中考、高考的成绩,更决定你将来做事的效率和准确度。所以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在这一点上,家长以后不能再讲这句话,这是纵容孩子粗心。
家长会问:那要怎么说?粗心就说粗心,不要跟懂不懂放在一起。而且家长也要分清楚,有时孩子不是粗心,是理解的问题,但家长都当作粗心了。比如,小学生写字多加了一撇,家长也当作粗心,其实是字不会写。
如何纠正孩子的粗心?首先家长要认识到细致的重要性,才能够让孩子引起足够的重视。除了不要说“其实你都懂,你就是粗心”这句话以外,家长还要注意几点:第一,不要鼓励孩子快,要鼓励孩子准确。第二,粗心的孩子生活大都也马虎,要纠正孩子生活马虎的习惯。第三,要正确检查孩子的作业。多数家长都会帮孩子检查作业,检查完就指出孩子的错误,这是不对的。等到考试的时候没人帮他检查,他就错了。家长检查作业应该根据孩子年级的高低,告诉孩子这一行有错,或这一句有错,或这一段有错,或这一页有错,让孩子学会找出错误。
第二句“你很聪明,就是不努力”。这是很多家长爱说的话。对于孩子来讲,这句话家长的意思是:你很聪明,只要你更努力,成绩就会提高。孩子怎么理解呢?我很聪明,我不努力就能够读到这样的成绩。他心里会想,我如果更努力而成绩没上去,那不是说明我不聪明了吗?而且,不努力对孩子是最不伤自尊的批评。可以把能力的问题、怕困难的问题都挡在了不努力的背后。因为他不努力,你就发现不了他的这些问题。批评孩子懒,批评孩子不努力,对孩子都是无关痛痒的,而他恰恰会以此回避人们对他能力的评价。所以家长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了,说了孩子一定不会更努力。那么,家长该怎么说呢?你就说他不努力,不要把聪明掺和在里面。
七、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提高学习成绩是家长觉得最重要的事情,从哪里入手呢?除了学习兴趣之外,小学生和中学生提高成绩的途径是不同的。小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主要是养好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磨蹭、细心,训练专注力。
(一)补知识缺漏
到了中学阶段,学习的问题就不一样了,知识缺漏是影响中学生成绩的主要因素。为什么会有知识缺漏,我前面已经说过了——专注力差。专注力差的孩子知识漏洞特别多。因为中学阶段老师不会反复讲,你上课不注意听,就漏过了很多知识。就算他下课回家反复做习题还是不会提高,因为他上课没听进去,靠回家自己看是很难理解的。反复做题只是把解题过程记下来,题目稍微一变他又不会做了。这类孩子因为知识漏洞多而导致学习基础差,越学越困难。
注意力训练在12岁之前比较有效,那么中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呢?要靠孩子的自我约束,家长也可以要求孩子上课做好笔记,通过检查孩子的课堂笔记来督促孩子上课注意听讲。
中学知识前后有连贯性,所以学习基础很重要。有个初三的孩子数学学不好,家长请大学生家教教他初三的知识,孩子做了很多题目但成绩一直上不去。因为孩子的知识缺漏是在初二,光补初三的知识是不行的。所以,孩子在校外补习的时候,家长要让老师把孩子以前的知识缺漏补上。
中学阶段,特别是到了高中,学科之间的知识互相渗透,物理的问题或许是数学没学好,政治、历史的问题或许是语文没学好。有一次我看一个孩子补习物理,是物体上坡的受力问题,物理老师讲得满头大汗,孩子还是似懂非懂。因为解决物体上坡的受力问题是需要数学三角函数的知识,这个孩子的三角函数没学好,所以物理老师把物理的知识讲得再好,他还是不会做。
在中学的学习中,知识基础以及对知识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专注力差的孩子,家长让孩子把知识缺漏补上,把基础打扎实,不能光做题目。
中学生的学习科目增加、内容也增多,如果在小学阶段没有养好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合理安排时间、做事有条理、不磨蹭、细心等,那么在中学阶段学习就会出现比较多的问题。特别到了高中阶段,有些孩子面对8、9门功课学得焦头烂额,这与孩子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中学阶段孩子比较叛逆,也很难配合家长纠正不良习惯,所以还是建议家长在小学阶段培养好孩子的学习习惯。
(二)学习应试技巧和方法
中学阶段还有学习方法的问题。中学阶段的学习方法有一部分是需要理解的,别人的方法未必都用得上。所以,一些高考状元写的关于学习方法的书,未必人人都学得会。学习方法中还有一些是属于应试技巧,这些技巧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得到的。如果学校老师比较好,他会教给你一些技巧。学校老师如果水平不够高的话,也可以通过校外补习获得应试的技巧。其实应试教育中是有很多技巧的。
(三)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
情绪问题是影响中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初中生,情绪问题很多。影响情绪的因素有哪些呢?首先是家庭关系,这个时期孩子很叛逆,特别是初中生的时候问题很多。如果家长不能够很好地了解青春期孩子的成长规律,跟孩子的冲突就会比较大。青春期是孩子成长中最艰难的阶段,这两年有生命的蜕变,有心灵的成长,所以有很多成长的烦恼。我建议家长把孩子当成“病人”,如果家长把孩子当作敌人,最后家长会变成病人。我这么说的时候家长都会笑。我说你们斗不过孩子的,因为青春期能量特别大,家长最后都要妥协。
家长往往辅导不了初中的孩子,不是因为家长水平不够,而是因为你会着急。你看到孩子作业不会做会说:这么简单为什么不会做。你只要讲一句他就不理你了,他不像小的时候,你批评他,他不会生气,初中生自尊心特别强。对自己的孩子我们很难心平气和,你一着急,你的情绪一表达,他的情绪就来了。青春期孩子的家长用唠叨释放情绪,唠叨了五遍,焦虑没有了,因为焦虑跑到孩子身上去了,孩子开始焦虑了。所以我们家长有时候要忍住,孩子的情绪直接影响到他的学习成绩。心情不好的时候他没心思读书,你看他坐了一个晚上,磨蹭来磨蹭去书没读进去。
师生关系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青春期孩子与老师冲突的情况比较多,冲突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教师处理问题的不公平。教育专家把这类问题归因于家庭教育,认为是孩子的逆反心理严重,通过发泄对老师的不满来反抗家庭。而在我接触到的师生冲突的案例中却发现很多是来自于民主家庭的孩子。为什么民主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也会有问题,在本书第十一章《婚姻关系与亲子教育》中会详细解释。
还有同学关系不好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同学不跟他说话了,早恋的问题,或者别的事情都可能让孩子没心思读书。所以家长要多关注孩子情绪的问题,多关注孩子成长中的烦恼,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
八、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
教育部要求“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实际调查却呈现出截然相反的结果: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中只有18%能做到每天一小时体育运动,而有40%的学生竟然达不到平均每天0.5小时的锻炼时间。
现在的孩子锻炼时间普遍不够,而对青春期的孩子体育锻炼尤为重要。因为外形是青春期孩子建立自信的重要因素。男生的高大健美的身材,女人苗条匀称的身材,都会让他们自信倍增。建议家长让男生多去参加集体的项目,比如足球、篮球。女生可以去练健美操、游泳等项目。特别在寒暑假要多让孩子运动。健康的外形不仅能让孩子更自信,也是孩子未来生存的重要竞争力。外形佳的大学毕业生,不论男生还是女生都可以找到不错的工作。国外有过统计,外貌好的人收入比普通人要高。
青春期的孩子身体能量过剩,在孩子性器官成熟而又不能有性行为的时期,体育运动是释放身体能量最佳的方式。
体育锻炼除了上面说的好处之外,还能培养孩子的其他能力。
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都以孩子为中心,考虑自己多一些,孩子比较缺乏合作精神。需要协作的球类运动,如排球、篮球、足球等,对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有很大的帮助。
体育运动还可以锻炼孩子的心理素质,因为比赛就有输赢,经常参加比赛,孩子会有更好的心理承受力去承受失败和挫折。
体育运动会让孩子的生活更有热情,爱运动的孩子性格也都比较阳光,比宅在家里上网的孩子身心更健康。
家长都说知道运动对孩子有益,但总担心占用了学习时间。这里我说一件事。有一次我跟一个重点中学的校长聊天,他说他去世界各国考察过,国外孩子能做到的,他的学生也能做到,因为他们学校的学生是全省最优秀的学生。唯独一点做不到,就是体育运动。孩子不肯参加,家长不肯配合,总觉得是浪费时间。他提出一个口号:7+1>8,意思是7个小时的学习+1个小时的运动>8个小时的学习。运动不会浪费时间,反而会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