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认知可调控情绪
一个上初中二年级的女生患上了比较严重的考试焦虑症。她每天学习到很晚,为的就是在考试中有出色的成绩。但是,当到了考试的那一天早晨,家人发现她频频出入厕所。在考场上,发卷的老师发现她在发抖。她自己也说:“当我坐在教室里,看着老师分发试卷时,我觉得自己的脑子里一片空白。”她自然不能在考试中发挥出实际的水平。
后来老师向她了解情况,想知道她为何对考试表现得如此惊慌失措,因为尿频、发抖这些都是极度紧张的表现。在谈话中,这个同学流露出这样的想法:自己在上小学时在学习上是出类拔萃的,考试成绩经常在全校名列前茅,升到了这所市级重点学校以后,每次只能在班里考一个中等,因此颇有压力,很想再恢复“往日的荣耀”。这个同学对学习成绩非常看重,生怕考不好,越怕就越紧张,越紧张就越考不好,最后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类似上面的实例非常普遍。在这类情况下,之所以出现异常情绪,是由于人的认知有缺陷。因此,认知的调整是预防和消除情绪障碍的最基本的途径。认知的调整应当从调整个人的自我概念、改变不良的思维习惯入手。
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对他人、对环境有不同的认识,这些认识可能有一些是不合理的,它们往往可导致人的情绪障碍。因此,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与其说是外在的生活事件造成了人的情绪障碍,不如说是个人的认知偏差所致。生活事件对人的情绪有影响,但在同样性质、同样大小事件的刺激作用下,有些人产生了严重的情绪障碍,有些人只受到轻微的损害,另有些人却安然无恙。这是因为人的个性不同,对同一事件认识评价不一样,因此对生活事件的情绪反应也就不同。认知有缺陷的人看问题往往片面化、绝对化。“一次失败就永远不会再成功了”、“我的不幸绝对是外界造成的”、“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悲伤和不安”、“我应该做得比任何人都强,否则就是失败”等等,这些都属于错误的思维方式。另外,像重视过去,轻视现在;对自己估计过低,自信心差;以自我为中心,为人处事总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想法行事;心胸狭窄,一点小事拿不起、放不下;嫉妒心强,总是倾向于看事物的消极方面等,凡此种种都是一些不合理的或叫做非理性的思维方式。以这样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必定会引起心理上的不安,造成情绪障碍。
认知调整的重点是找出自己非理性的、不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或信念,代之以理性的、现实的思维方法,这样就可以预防和消除情绪障碍。
通过认知调整应达到树立以下思维方式的目的:
①客观地看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当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时,要面对它,不能回避。真正认知客观现实并非易事,因为客观现实并不一定符合人的主观愿望和想法,有的时候甚至事与愿违,所以不少人有意无意地曲解或片面地看待现实或逃避现实。
②合理地调整自己的欲望水平。人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期望、需要,如果没有这些,人也就没有了精神动力。但欲望的满足是相对的,而欲望的不满足是绝对的。问题在于欲望水平不能脱离现实,脱离自己本身的条件和所处的环境。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减少欲望不满足时的困扰。有的人患了某种重病,身体落下了残疾,总想着自己当初的愿望无法实现,一生都生活在怨艾、悲苦之中。实际上,结合自己的身体条件,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同样是有价值的,不能总与身体健康时相比,带着失落感生活。每个人都不是完人,因此要容忍自己的不完美之处。
③不以自我为中心。只有理解真正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之间的差别,才容易把握自己,否则,必然带来不断的冲突。自我评价要适当,自我评价过高、过低都是有问题的。
要树立上述思维方式,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平时要有一定范围的人际交往,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有一些爱好。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能了解自己的想法、愿望、做法是否符合实际,这有助于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增加对自己的了解。按照心理学里的“镜中我”理论,人是以他人为镜,从而达到对自己的了解的。与别人交往可以帮助个人发现自己的潜能。在此过程中,个人如果有意识地将别人身上的优良品质学习过来,纳入到自己的个性当中,就会使自己的个性更加健全。
②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品质。性格懦弱的人往往容易有情绪障碍。因此,加强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和自觉性等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自己在困难面前不畏艰险、审时度势、扬长避短、善于变通的内在素质,会使自己的情绪更加健康。
③面临失败、做了错事不要过分自责。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固然不足取,可如果面临失败、做了错事就过分自责,亦非积极的态度。当然,由于做了错事而产生自我责备、内疚感,这从积极的意义上讲可以使人审视自己的短处,激发人的上进心,但如果内疚心涉及的范围太大,持续的时间太长,情绪就不健康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