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商教育和中外财商教育状况
【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家长能够了解到什么是财商以及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的意义,使家长了解到,无论家庭富裕或者贫穷,每个人都需要财商教育,从而初步激发家长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的兴趣,然后辅以国际上一些名人对财商教育的点评,巩固家长的这一认识。在此基础上,和家长一起分享国外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的不同做法,拓宽家长的视野,唤起自己对孩子进行财商培养的热情。
一、财商和财商教育
2010年1月,江苏省某市一家珠宝有限公司老板的儿子大婚,这位1986年出生的“钻石富二代”的婚礼可谓风光无限,其婚车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富二代迎亲车队”:兰博基尼蝙蝠小牛,法拉利、保时捷911. 玛莎拉蒂GTS、宾利GT,R8. 迈凯轮SLR……可谓空前绝后。
但2010年10月15日,当地人民法院因为民间借款纠纷贴出公告,公告对象竟为新郎全家及其所属公司。
这9个月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能让一个曾经辉煌的“钻石家族”悄然湮灭?
2011年2月9日,该市知名门户网站的论坛上,一条“猛帖”骤然吸引了众多网友的注意力,大致内容是说,根据江湖传闻,该新郎去澳门赌博输了15个亿,借媳妇家8000万也输了,最后小夫妻离婚,企业破产!新郎和父母一家三口人间蒸发,不知所终。
另一个21岁的富二代男青年杨威的经历与这位钻石家族的少东家极其类似:2010年11月1日,《重庆晚报》的记者见到了住在重庆的桥洞里的杨威,当时天气渐冷,他就靠捡来的一床被子一张毯子御寒。杨威曾做服装生意,在四川老家输掉了家里的几百万后,还欠了高利贷,家人卖掉家里所有的东西,帮他还了赌债,他后来就离家出走,到重庆靠拾破烂为生。面对《重庆晚报》的记者,仍扬言:“迟早我会把那些输的钱都赢回来的!”,即使沦落到如此,仍然不知悔改。
还曾有一个非常有钱的女企业家,作为一个单亲母亲,她把全部的爱都给了儿子,儿子17岁时,给他买了宝马,18岁时,给他买了房子,到儿子20岁时,有一天孩子忽然问妈妈:“你知道我哪天最高兴吗?就是等到你死的那天,因为到那时你所有的钱都是我的。”妈妈这才知道自己的教育彻底错了。
我们有很多的大老板在公司管理着数千名员工,却管不住年仅10岁的孩子。每月花在娇生惯养的小孩身上的钱,比全家的开支还要厉害!这就延续了中国家庭财富的传承轨迹:一代创业,二代守成,三代败光,这就是“富不过三代”的“富人的诅咒”。
有很多的老板,感觉自己有万贯家财,孩子乱花一点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如果孩子相应的财商教育跟不上的话,即使有金山银山也会一夜败光,刚才我们讲的一年输掉15亿的事例不就说明了这一点吗?
再说,谈及财富,谁能比得上他——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但是他在处理金钱和孩子的关系时,他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在接受英国BBC电视节目访问时,他表示将把自己580亿美元财产全数捐给名下慈善基金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一分一毫也不会留给自己子女。并表示这是他和妻子梅琳达的共同决定,他说:“我们决定不会把财产分给我们的子女。我们希望以最能够产生正面影响的方法回馈社会。”
其实不光是外国人,我们中国古代也有很多类似的家庭教育的优秀案例,晚清重臣林则徐曾有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意思是说,如果子孙后代像我这么廉洁,留钱给他干什么,他本来就很贤慧和聪明,我把财产留给他反而损害了他奋斗的意志。子孙不如我,留钱给他,反而使他好逸恶劳,坐吃山空,留的钱越多,他就越是胡作非为,越是增加其过错。可谓语重心长。
也许有家长会说,我们家既非官宦,也非富商,家里没有多少钱,我们的孩子也从不乱花钱,没有必要对孩子进行什么财商教育。那么大家和我一起回想一下,我们身边的孩子中,有没有上小学时肆意挥霍乱消费的?有没有上中学时沉迷游戏高消费的?有没有读大学时互相攀比讲排场,家长给多少花多少的“月光族”?有没有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或不愿工作,留在家里的“啃老族”?有没有工作后好不容易买房了,但不敢消费怕生病的“房奴族”?我并不是说,我们现在所有的孩子都是这样,但我们不可否认,我们身边的确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无论是有钱没钱、钱多钱少的家庭,出现这种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孩子从小没有接受一定的财商教育所致,由此可见,财商教育的必要性和家庭的贫富状况无关,任何人都需要财商教育。
如果我们周边的环境好的话,我们不对孩子施以任何正面的教育,孩子有可能会发展得很好;但如果周边的环境不好,我们又没有通过言传身教对孩子施加一定的影响或教育,孩子就很可能会养成一些非常不好的消费习惯,从而对今后的人生产生负面影响。
谈到这里,我们一起来看三个几乎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回答的问题——
如果你不富裕,你希望你的孩子继续贫穷下去吗?
如果你比较富裕,你希望你的家业在你的孩子手中断送掉吗?
无论你贫穷还是富裕,或者是生活状况中等,你希望你的孩子长大后没有生活能力,结婚后夫妻两人甚至两代人窝在你家里“啃老”吗?
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不言而喻的!而这三个问题都涉及我们今天要讲的财商教育。
(一)什么是财商?
想知道什么是财商,就需要先了解与财商相对应的两个词——智商和情商。所谓智商,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叫智力,智力包括多个方面,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情商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财商是指一个人认识、掌握和运用金钱或财富运动规律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使用的时机与方法,一个是对处理金钱的看法和态度。前者是方法论问题,后者属于世界观范畴。由此可见,财商是赚钱能力、管钱能力和花钱能力的集合,财商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够有效地进行财富积累,能否有效地利用好手中拥有的资产,能否有效地实现合理消费。
总的来讲,孩子的智商可能与先天的因素联系较多,人与人之间的情商也基本没有什么明显的先天差别,除了性格上的可能遗传外,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但财商却几乎全部靠后天的培养。在当前,财商和智商、情商一起,被教育学家们列入了青少年的“三商”教育。财商不是智商,智商高并不代表财商高,很多智商高的人并不一定是富有的人。我曾看到过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一位农夫和一位学者同乘一条小船,船漂游于河中。闲着无聊,学者觉得自己见多识广,提议做猜谜游戏,并商定,如果学者输了,就给农夫10元。反之,若农夫输了,就给学者5元。学者以此来“谦让”,显示其智慧超群。
首先由农夫出题:“什么东西在河里是1000斤重,而在岸上是10斤重?”学者绞尽脑汁,百思不解,遂付10元给农夫,接着问农夫题目的答案是什么?农夫说:“我也不知道。”一边拿出5元钱给学者,一边笑着说:“不好意思,我赚了5元。”
学者愕然。
一个人智商不足,可以用情商、财商来弥补;情商不足,还可以用财商弥补;但是,财商不足,智商和情商再高也难以弥补。现实中,人们或许都见过硕士博士打工,中专生高中生当老板的现象,我们分析其两者的“三商”:论智商,硕士博士肯定在高中生之上,论情商,那就难以比较了,但能当老板的高中生,其财商肯定比打工的硕士和博士要高。这种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学历高或者说智商高不一定就财商高。
当然,我们看到的更多的现象是,高学历的人在做白领甚至金领,低学历的人在从事着繁重而廉价的体力劳动。所以,我在这里绝对不是要否定智商和情商的重要性,或者认为应该用财商教育来代替智商教育。而是说,财商教育是保障人生幸福的重要一环,是智商教育的必要补充,孩子如果同时拥有良好的智商、情商和财商,其人生必将更加完美和幸福。
在财富日益增多的今天,很多人认为,成功=(智商+情商)×财商。也就是说,一个人在拥有足够的智商和情商的前提下,如果再拥有相应的财商,其成功的几率和程度会翻倍地提高。
(二)财商教育的意义?
对孩子进行财商培养的教育就是财商教育。在财商教育中,基本的计算和选择体现了一个人的智商,创富的欲望和沟通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情商,所以说,财商是智商和情商的综合体现,财商培养是最能体现智商和情商发展的形式。
在此我想强调的是,财商教育不同于理财教育,其内涵有着质的不同:首先,理财教育是教会孩子有了财富之后学会打理的过程,就是已经有了鸡或者蛋,设法让鸡生出蛋或者让蛋孵出鸡;而财商教育则是无论有没有鸡或者蛋,都能设法找蛋孵出鸡或者找鸡生出蛋;其次,财商教育除了方法论方面的理财技能外,还应该包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方面的内容。因为我们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的目的绝不是想让他们只会赚钱甚至成为拜金主义者,而是想让他们学会正确看待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使孩子日后更好地适应这个商品社会的发展,提高他们获取财富的能力和手段,同时培养出孩子积极的金钱观,使他们懂得合法地赚取,理智地消费,过上富足、幸福的生活,成为钱的主人,因钱而快乐富足;而不是成为钱的奴隶,被金钱和物欲所毁灭。
在当前,一个我们都不可否认的现实是,由于金融及银行业的高速发展,信贷消费已经变成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凡事“有利必有弊”,过分方便的同时,亦给大家带来不少负面的影响。有些学生在大量透支信用卡后,发现自己根本无力负担分期付款的高额利息,只有申请更多其他信用卡,来偿还所欠的金额,直至最后负债累累,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时候,才开始后悔自己养成了无节制地盲目借贷消费的坏习惯。如果我们从生活现实中的细节入手,从小就对孩子进行相应的财商教育,把孩子的努力和他的收获挂钩,把孩子的学习和现实生活挂钩,孩子亲自体验赚钱的过程,就会认识到父母工作的艰辛,就会更加自我控制,长大后既不会有不劳而获的想法,也不会挥霍浪费金钱。所以正确科学的财商教育不仅可以使孩子在成年后能迅速适应社会的要求,获得好的经济状况,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引导孩子学会规划梦想和管理人生,引导孩子感恩父母,建立责任感,获得独立、自尊和健全的人格。
对家长来说。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所面对的两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孩子缺乏学习的动力和自己无法对孩子提要求,我们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需要家长把家庭环境尽量模拟成为孩子未来所要面对的社会,一方面训练孩子不能不劳而获,另一方面训练孩子必须通过劳动致富。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必须付出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它就有了内在的动力;而家长把自己的要求和孩子的努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就解决了如何向孩子提要求的难题。曾有一个孩子向家长要求买一台电脑,家长没有直接满足,而是和孩子商定,每月给孩子100元补助,让孩子通过积攒生日、节日的钱以及完成一些额外家务赚取的钱来实现愿望,一年后,孩子如愿以偿时欣喜若狂。这个家长这样处理的好处是,一是延迟满足了孩子的欲望,让孩子学会了等待,训练了孩子的自制力;二是教会了孩子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付出,孩子懂得了不劳无获;三是在家长向孩子提一些学习或者家务方面的要求时,虽然家长不说和孩子目标实现的关系,但孩子为了自己的目标的实现,肯定会高兴地答应,这既促进了家庭的和谐,又能促进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劳动能力的提高。
对学校来说,为了让孩子取得好成绩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但学校只专注于学习,无从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如果在学校里开展财商教育,孩子在赚钱、存钱和花钱的过程中,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这就可以最有效率地训练孩子的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培养孩子的情商。等到走向社会,在这种财商教育训练下毕业的孩子肯定比那些死读书的人更有竞争优势。
对于社会来说,一个人无论将来从事怎样的职业,无论过什么样的生活,都必须要和金钱打交道。因为一个人成就的大小,体现在对社会所做的贡献的多少,而很多时候,他直接或间接地创造的物质财富正是对社会贡献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所以成功的财商教育不但能极好地促使孩子对社会做更大的贡献,也会大大提高其奉献于社会的心理满足感。
(三)名人谈财商
综上所述,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财商教育对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海内外有很多对当今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人都对财商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
如果不想因为错误的理财决定而遗憾终生,就必须从小接受理财教育。
——格林斯潘(原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
高财商的人可以将财富意识渗透到生活每一件事中去,甚至是一举手一投足。充满财商的人,赚钱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李嘉诚(世界华人首富)
美国家长在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的问题上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在孩子智商、财商、情商的教育培养中,财商的教育培养最重要。要想子女成才,就一定要从他们小的时候开始进行财商教育。
——夏保罗(美国教育基金会会长)
二、中外有别的财商教育状况
(一)中国的财商教育状况
千百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一直是以科举为中心的教育,在科举时代,人们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做官,从小接受的教育观点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学生所学和考试的课程都是和做官有关的儒学经典,没有科学、艺术、地理,也忽视和忌讳谈钱。中国还有一句老话“君子言义,小人言利”,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离金钱越远越好,似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专心读书,才能纯洁心灵。尽管科举制度已经废除了一百多年,但由此留下的文化影响至今尚在,“钱”一直是中国家长与孩子之间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学而优则仕”的概念仍然是人们教育孩子的主流价值观,现在每年公务员考试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在新中国的计划经济时期,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只要孩子考上了大学,就会分配到一个好的工作,自然也就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和幸福的未来,所以国人一直推崇的是纯粹的智商教育,人才的标准就是高智商和高学历。
随着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被推向了社会,市场和人才开始了双向选择。这时人们忽然发现,很多学业成绩优秀的孩子不懂得与人相处,不会与人沟通,无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取得竞争优势,于是又有很多人惊呼,情商教育比智商教育更重要。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一种渐渐普遍的社会现象又开始引起全体国人的重视,那就是由于家长一方面希望孩子远离“钱”,轻视“利”,另一方面又不愿意让孩子经历自己小时候的贫穷生活而毫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望,给孩子钱后又从来不问孩子把钱花到了什么地方。这就造成了很多孩子在财商认知和使用上的严重缺失和错乱,越来越让我们担忧。
其实,这能怪孩子吗?出现种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都是因为我们的整个教育中缺乏财商方面的教育所致。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孩子从出生到独立生活的这三个环节:孩子从生下来,就一直生活在我们的家庭中;此后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一直是在学校中;到毕业后,无论财商水平高低,都要开始踏上社会独立谋生,就开始融入了社会中。
那么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环节中有为了孩子自由生存而进行的财商教育吗?
我们先看学校,在传统的学校教科书里,除了在一二年级有认识钱币这样的零星课程以外,没有任何系统的财商知识。不但如此,有的教材还出现了这样的内容:“在资本主义国家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尽管我们现在的社会体系更加务实,但今天除了极其个别的学校开展了理财教育课程外,绝大部分学校多年来的教育现状仍然没有改变,一直是过分强调智商,忽视情商,财商教育几乎为零。
再看我们的社会教育,可以说同样存在问题。如果曾通过网上的搜索工具查阅“少儿财商教育”这个关键词,累计几十页的资料中,大多数资料来源都是投资公司、理财公司以及各大银行针对一些儿童理财产品活动的背景资料和文章,还有小部分是一些理财书的介绍,没有关于孩子财商教育的系统内容。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整个中国社会财商培养的空白。
我们的家庭中又是怎样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的呢?个别家庭有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
一是有求必应,不求也应。现在的孩子处在“4+2+1”的家庭环境中,家里的大人完全不顾孩子的成长需要,丝毫不制止孩子获取金钱的欲望膨胀,放手给孩子钱,却不理会他们怎样花,甚至有意无意地推崇某些“明星”“大款”“大腕”挥金如土的生活方式,未成年人潜移默化地受到这种扭曲的金钱教育后,会被家长带入盲目消费、高档消费、炫耀消费的误区。这种孩子小时候没有学习动力,长大了没有工作创造力,严重的还会败家。
二是百求一应,甚者万求不应。这类家庭过度强调金钱的重要性,完全不给孩子钱,或者给孩子很少的钱,孩子会感到,在父母心目中,任何东西都没有钱重要,这会使孩子成为小小的“守财奴”,或对金钱产生过度的占有欲,最终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的人格养成,严重的则会把孩子逼上偷钱的绝路,从小偷家人,长大偷外人,甚至可能走上犯罪的不归之路。
第三是有的家长把孩子的学习、考试与零用钱、奖金挂钩,刻意强化孩子为父母读书、为父母打工的意识,这种做法也是极其不可取的。南昌一家庭有两个儿子,一个14岁,一个9岁,都不爱学习,做餐馆老板的爸爸于是就用钱来奖励孩子学习。结果到后来,孩子学习任何东西不给钱不动身,而且砝码越来越重,几乎要他挪一下步都得花钱。这位家长把自己当成了老板,把孩子当成了员工,当孩子像员工一样用“偷工减料”、“磨洋工”的方式对待“工作任务(作业或考试)”,像“员工”一样要求“老板”“发奖金”、“涨工资”时,家长除了自食苦果还能怎么样呢?
当然,也有一些家长说,他们已经在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了,但有些方法、方式过于偏激,目的性太强。例如为了达到一定储蓄的标准就让孩子一段时间内一分钱都不花,或者为了鼓励孩子省钱而设定巨额的现金奖励,这都容易使孩子形成畸形的财务观念,反而不利于孩子正常的成长。也有些家长给孩子制定了比较详细的“财商”教育计划,但多流于教育本身的形式,往往忽视了行为背后的思想教育。例如要求孩子省钱,除了要教育孩子省钱对家庭、对成长有好处外,还要教导孩子节俭是中国传统的美德。家长完全可以用实例教导孩子国内还有很多偏远山区的孩子生活很困难,他们需要我们的资助,而且节俭也可以帮助国家节省资源。让他们懂得,能够节省的不仅仅是金钱,省水、省电也是一种为国家资源着想的“宏观财商教育”。
大家看,通过对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环节财商教育缺位状况的分析,我们已经基本上可以判断出,在对待钱的问题上,为什么有的孩子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我们不愿意看到的问题了。一句话,就是这三个环节的财商教育的缺乏所造成的。我们对孩子平时的财商教育不到位甚至严重缺乏,但在孩子走上社会后,生存的压力又要求我们的孩子必须要具有一定的财商水平,怎么办?
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充分利用孩子开始独立生活前的这三个环节,对孩子进行有效的财商教育。
但我们能够改变学校和社会这两个环节的目前状况吗?
当然不能!
所以,事实上唯一有效的一块财商教育的主阵地就是我们的家庭!我们应该认识到,为了孩子明天的幸福,我们必须义无反顾地担负起这个重任。虽然我们并没有相关的教材,虽然我们的家长自身也没有从自己的父母那里接受过完整、系统的财商教育,虽然我们家长自身的财商水平也并不高。
那么,我们国人的财商指数目前究竟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准上呢?
2011年8月4日,中国平安联合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经过深入调研,专门针对国人的国内首份财商指数报告《2011中国平安国人财商指数报告》正式对外发布,这是迄今为止完成的首个针对全体国民开展的财富商数调研活动。
报告显示:
在财富的关注和追求方面:我们的城市居民90%以上的人关注投资、房产、股票这样的信息,有75.1%的受访者崇尚主动追求财富,有61.8%的受访者认为“只要能赚钱的活动,我就会参加”。
在财富的获取和管理方面:超过90%的受访者将储蓄作为其投资项目之一,选择股票投资的仅有32.1%。
在财富的期待和回报方面:我们的城市居民都期待较高的投资回报,有超过46%的居民的预期收益率高于10%,而2010年,我国银行一年期整存整取存款利率不超过3%。
由此可见,我们的国人在财商方面普遍具有高态度、低行动、缺知识的“一高两低”的特点。
而另外一项专门针对大学生所做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大学生对财商几乎没有概念,虽然他们对于潮流明星和各种各样的国际品牌非常熟悉,而且据了解,在大学里,攀比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虽然他们绝大部分在经济上要全部依靠父母提供。而在国外大学不是这样的,韩国只有70%的大学生在经济上依靠父母,日本是34.8%,而在美国,这个比例仅为13.8%。
中外孩子的财商水平差距之大,引人深思,有着优良财商教育传统的国外究竟是怎么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的呢?
(二)国外的财商教育状况
1. 美国。
其实美国社会理财教育的历史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长。1997年,有一个专业团体对美国十二年级(相当于中国的高中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有关金融知识水平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学生成绩不及格。在当时,信用卡债务成了美国最深刻的社会问题,有的年轻人因无法承受债务所带来的压力,甚至结束宝贵的生命。1997年中央俄克拉荷马大学一位名叫米奇·波尔的一年级学生,1998年同一所大学的三年级学生萨姆·莫伊,就分别选择了自杀,结束了他们年轻的生命。萨姆·莫伊生前持有多达12张信用卡,自杀到处都是信用卡凭单。这些社会事件让大家感到非常困惑,也让政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悲剧的发生让大家明白,不会珍惜和管理钱财的“理财盲”才是酿成悲剧的真正元凶。所以现在的美国人认为,一个人的理财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一生的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美国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懂得自立、勤奋与金钱的关系,同时也得到了美国政府的重视。后来美国政府正式规定4月为“青少年理财教育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理财教育。由美国教育部资助,全国3000所中小学校参加了——“为美国而储蓄”计划。2002年5月美国政府特别在财政部下设立理财教育办公室,2003年年底时美国已有48个州在小学阶段就排入了理财教育课程。
第一、理财从3岁开始。
在美国,父母从孩子3岁起就开始利用零用钱由浅入深,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美国家庭培养孩子对钱的认识和理财能力具有系统性,并从3岁到12岁,规定了社会对孩子财商的基本要求,到12岁以后,基本等同于成人看待了。
具体地说,美国人教育孩子:
3岁时开始辨认钱币,能够辨认硬币和纸币。
4岁时知道每枚硬币是多少美分,学会用钱买简单的用品,如画笔、泡泡糖、小玩具、小食品。让孩子懂得,我们无法把商品买光,必须在购买时作出选择。
5岁时知道钱是怎么来的,能明白钱是劳动得到的报酬,并正确进行钱货交换活动。知道钱币的等价物,例如:25美分可以打一次投币电话等。
6岁时能数较大数目的钱,能够数大量硬币,开始学习攒钱,培养“自己的钱”意识,能够找零。
7岁时能够看懂价格标签,并和自己的钱比较,确认自己有无购买能力。
8岁时知道自己要想办法挣零花钱,如卖报、给父母买小物件获得报酬。懂得在银行开户存钱,学会把钱存到储蓄账户里。
9岁时可制定自己的用钱计划,能和商店讨价还价,购物时知道比较价格,学会买卖交易。
10岁时懂得每周节省一点儿钱,以备有大笔开销时使用,如买溜冰鞋、滑板车等。
11岁时知道从电视广告中发现有关花钱的事实,学习评价商业广告,从中发现价廉物美的商品,并有打折、优惠的概念。
12岁时懂得珍惜钱,知道钱的来之不易,有节约观念。能够制定并执行两周的开支计划,懂得正确使用银行业务中的术语。
12岁以后,则完全可以参与成人社会的商业活动和理财、交易等活动。尝试商务、打工等赚钱实践,比较各种储蓄、投资方式的风险和回报,比较利率,决定钱存到哪里,从哪里借钱。
第二、要花钱打工去。
美国每年大约有300万中小学生在外打工,他们有一句口头禅:“要花钱,打工去”。在美国,鼓励孩子打工是教会孩子处理财务的重要手段之一。一个九岁的男孩,每天下午放学花1小时骑车送报纸,为的是获得自己的零花钱,这就是他的赚钱方法。这成为了美国人的教育文化,并形成了一定的规范。比如,美国孩子首先要给家里做工,洗衣服(3美元/桶),擦地板(3美元),修剪草坪(4美元),清洗汽车(5美元),做这些家务,一个美国孩子一个月平均可以得到86美元左右。
第三、从小学会售卖。
在美国,人们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几岁大的小孩会将自己用不着的玩具摆在家门口出售,以获得一点收入,剩余物品全部捐给慈善机构。这样能使孩子认识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应该有工作的欲望和社会责任感。
第四、适当帮家庭付账。
为了帮助孩子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一些美国家庭还让青少年为自己的电话费和车费以及一部分家庭开支付账。孩子稍微大一点后,父母常会翻开账本,告诉他家中的钱是怎么花的,以帮助孩子了解如何掌管家庭“财政”。
在这种教育下的孩子,从小就有工作欲望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各种切合实际的金钱教育,美国孩子具备很强的独立性、经济意识以及经济事务上的管理和操作能力,懂得做人的技巧,也很难有“铜臭味”。一个十五六岁的美国少年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大都不成问题。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在18岁时家长就让他离开家庭自谋生路。
2. 英国 。
第一、财商教育成为必修课。
根据英国政府一系列新的教学改革计划,自2011年秋季开始,储蓄和理财成为英国中小学生的必修课。
第二、提倡理性消费。
英国税率和物价都很高,但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不低,英国人的平均工资折合人民币每人每月3万多元,但他们认为能省的钱不省很愚蠢。英国人的理财教育方针是提倡理性消费,鼓励精打细算,并且把这种理财观念传授给下一代,尤其是善于理财的英国女性,年轻的时候她们省吃俭用,热衷于在各地购买房产,退休后,把多余的房产出租或出售,以获得大量收益。
第三、儿童储蓄盛行。
在英国,儿童储蓄账户越来越流行,大多数银行都为16岁以下的孩子开设了特别账户,有三分之一的英国儿童将他们的零用钱和打工收入存入银行和储蓄借贷的金融机构。
3. 以色列。
《福布斯》杂志曾经报道,世界前400名亿万富翁中,有60人是犹太人,占总数的15%。在全球只有1500万的犹太人,在世界总人口中只占0.3%,犹太人的财富却占世界财富的36%。犹太人在美国560万,占美国人口比例1.9%,但是在排名前400名的美国富翁中,有100人是犹太人。美国犹太人的平均家庭收入高出美国平均水平40%。世界上很多人都知道犹太人对孩子的理财教育很有一套。他们并没有明确地按年龄段划分为小孩子专门开设的理财课程,但是在犹太家庭中,他们对孩子的财商教育有其独特的做法:
第一、自信、节俭与责任。
犹太家庭让孩子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犹太人讲究节俭,生活基本功能得到保障就可以;还要懂得付出,懂得慈善,不光是为个人,也是为社会。
第二、明确的物权概念。
犹太家长告诉孩子要保护自己的财产,同时要尊重别人的财产,损害要赔偿,侵占要付出代价。
第三、延后享受。
所谓延后享受,就是指延期满足自己的欲望,以追求自己未来更大的回报,这几乎是犹太人教育的核心,也是犹太人成功的最大秘密。《犹太人赚钱的七大秘密》一书中写道:
“如果你喜欢玩,就需要去赚取你的自由时间,这需要良好的教育和学业成绩。然后你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赚到很多钱,等赚到钱以后,你可以玩更长的时间,玩更昂贵的玩具。如果你搞错了顺序,整个系统就不会正常工作,你就只能玩很短的时间,最后的结果是你拥有一些最终会坏掉的便宜玩具,然后你一辈子就得更努力地工作,没有玩具,没有快乐。”
在现实世界里,玩具就是汽车、房屋、衣服、唱片、外出吃饭和度假,显然,如果你赚不到这些玩具,或者太早追求这些玩具,快乐很快就会变成不愉快的结果。
第四、智慧永远是最重要的。
在聪颖、精明的犹太人眼里,任何东西都是有价的,都能失而复得,只有智慧才是人生无价的财富,它引导人通向成功,而且永不会贫穷。
1974年,美国政府为清理给自由女神像翻新扔下的废料,向社会广泛招标。但好几个月过去了,没人应标。一位犹太人却未提任何条件,当即就签了字。纽约许多运输公司对他的这一“愚蠢举动”暗自发笑。因为在纽约州,垃圾处理有严格规定,弄不好会受到环保组织的起诉。就在一些人要看这个犹太人的笑话时,他开始组织工人对废料进行分类。他让人把废铜熔化,铸成小自由女神;把水泥块和木头加工成底座;把废铅、废铝做成纽约广场的钥匙。最后,他甚至把从自由女神身上扫下的灰包装起来,出售给花店。不到3个月的时间,他让这堆废料变成了350万美元现金,每磅铜的价格整整翻了1万倍。
或许有家长说,犹太人天生就会赚钱,中国人几千年来奉行“君子言义,小人言利”的古训,财商水平先天就低。
事实真是这样吗?
曾有一位上海母亲带领三个孩子到以色列谋生,起初时,这位母亲依旧做着她合格的中国式妈妈:把孩子们送去学校读书,然后她就卖春卷。到了孩子下午放学的时候,他们就来春卷摊,母亲则停止营业,在小炉子上给他们做馄饨下面条。但当一天,3个孩子围坐在小炉子旁边等待母亲做饭的时候,邻居过来训斥老大:“你已经是大孩子了,你应该学会去帮助你的母亲,而不是在这里看着你母亲忙碌,自己就像废物一样。”
邻居的话很伤人,这位母亲回家后就安慰老大:“没事的,妈妈能撑住,我喜欢照顾你们。”可是,老大说:“也许,她说得没错。妈妈,让我试着去照顾弟弟妹妹吧……”从此后,孩子除了帮妈妈做春卷,还提出由他们带着做好的春卷去学校卖给同学。每天早上,他和弟弟妹妹每人带20个春卷去学校,放学回来的时候,会把每人10谢克尔的卖春卷的收入全部上交给母亲。
家里的任何东西也都不再无偿使用,包括母亲提供的餐食和服务。在家吃一顿饭,需要支付100雅戈洛的成本费用,洗一次衣服需要支付50雅戈洛……在收取费用的同时,母亲也给予他们赚钱的机会:以每个春卷30雅戈洛的价钱批发给他们,他们带到学校后,可以自行加价出售,利润部分可自由支配。
第一天下午回来以后,这位母亲得知3个孩子卖春卷的方式竟然截然不同:老三比较老实,按照老价钱,50雅戈洛一个零售,赚到了400雅戈洛;老二则使用了批发手段,40雅戈洛一个直接将春卷全部卖给了学校餐厅,尽管只有200雅戈洛的利润,但他告诉我,餐厅同意每天让他送100个春卷去;老大的方式比较出人意料,他在学校举办了一个“带你走进中国”的讲座,由他主讲中国国内的见闻,讲座的噱头就在于可以免费品尝美味的中国春卷,但是需要买入场券,每人10雅戈洛,每个春卷都被他精心分割成了10份,他接待了200个听众,入场券收入2000雅戈洛,在上缴学校500雅戈洛的场地费用后,利润1500雅戈洛。
除了老三的方法在这位母亲意料以内之外,老大和老二的经营方式都超出了她的想象。短短数日之间,以前只会黏着母亲撒娇的孩子摇身一变成了精明的小犹太商人。
而且当老大在法律课上学习了移民法后,他告诉母亲,像他们这样的家庭应该可以去移民局领取安家费。母亲半信半疑地去了,结果一下领回了6000谢克尔的安家费,这对他们一家来说可是一笔了不得的财产。然后,老大跟母亲说因为他提供了信息,母亲应该付给他10%的酬金。这位母亲犹豫很久,终于决定把600谢克尔这笔大钱给他,他拿到钱后,给妈妈和弟弟妹妹都买了很漂亮的礼物,剩下的钱,他说他会拿去变成更多的钱。
大家看,孩子发生了变化仅仅是因为母亲的教育思维和教育方式发生了变化而已,和孩子属于哪一国家、哪一民族没有任何关系。现在的很多中国父母都活在一种左右摇摆的矛盾心态中,既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成为大富翁,却又似乎害怕孩子过早地沉迷于金钱——就好像,既希望孩子将来能有个幸福的家庭,却又害怕孩子现在会早恋一样,这是一种典型的叶公好龙心态。
4. 日本 。
第一、勤俭持家。
在日本,很多家庭每个月给孩子一定数量的零用钱,家长会教育孩子节省使用零花钱以及储蓄压岁钱。而在给孩子买玩具时,无论高收入的家庭还是低收入的家庭,都会告诉孩子玩具只能买一个,如果想要另一个的话就要等到下个月。在孩子渐渐长大后,一些家长会要求孩子准备一个账本,用以记录每个月零用钱收支情况。
第二、自力更生。
日本人认为孩子要自力更生,不能随便向别人借钱,并从小给孩子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一起出游,不管孩子多小,都要自己背一个小背包,哪怕贵为公主也不例外。
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在校外打工挣钱,即使是富裕人家的孩子也不例外,比如去饭店洗碗、端盘子,到商店当售货员,去养老院照顾老人,或者做家庭教师等,以此来挣零用钱和学费。
5. 瑞士。
瑞士的小学里面没有理财课程,但有一些实习的理财内容。比如,一个学期里面会有一天,让小学生走出校园到任意一家公司或店铺打工,体验工作挣钱的艰辛。学校还会让孩子从家长那儿“进货”,比如进一些吃的、喝的或者小玩意,在学校定期组织模拟市场,让学生自己来卖。每逢节假日,一些中小学校学生会拿自制的小食品和手工艺品到集市上或者路口叫卖,路人一般都很支持。孩子挣到的钱就可以用作出去参观、露营等活动的经费。
6. 法国。
在过圣诞节的时候,法国的父母会给孩子1—5欧元的零用钱,并鼓励孩子合理地消费掉,而不主张攒起来。等孩子把这笔“小钱”花掉以后,父母亲会和孩子交流感受,问孩子花得是否满意,是否合算,同时帮他们分析这次消费的合理之处和不合理之处,让孩子从中吸取经验。
到孩子10岁以后,父母一般为孩子设立一个个人的独立银行账户,并划入一笔不少的钱,甚至可以高达数千法郎,他们想让孩子从小就学会科学、理智地理财,而不是盲目、机械地理财。
7. 德国。
德国的父母从不为孩子包办任何事情,而且法律还规定,14岁的孩子就要开始在家里承担一定的义务,比如替家人擦皮鞋等。既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更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
8. 比利时。
孩子8岁以后,比利时的父母开始每周给孩子零用钱,但多为几枚硬币,如果孩子想要自己喜欢的物品,就一定要慢慢积攒。因此孩子在支配自己的零用钱的时候一定要有计划,如果真的想要,攒的钱又确实不够,可以先向父母借,之后再用自己的零用钱偿还。这样让孩子明白消费欲满足以后一定要付出代价,同时还学会了在买东西之前应有的思考和谨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