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考生的价值取向
【教学目标】关注考生价值取向的原因、目的、方法。
关注考生价值取向。我们都知道新课标教学当中三个维度。第一是知识与技能,新课标侧重考察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应用;第二是过程与方法,新课标侧重考察考生们的思维方法及解题过程,而不是唯答案论;第三是关注考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什么叫考生的价值观,就是孩子的所思所想一定会体现在高考、中考的答题语言的字里行间,被阅卷老师所洞察,进而影响孩子的成绩。但是孩子心底最真实的想法,我们知道吗?
曾经有一道作文题,是看图作文。图中讲三个小猫在吃鱼,有一只老鼠跑过来,其中有一只小猫把吃到一半的鱼放下去抓那只老鼠,另外两只小猫嘲笑他,其中有只猫说道:“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去抓老鼠。”孩子的价值观决定了孩子如何去解读这幅图,孩子的解读又决定了这篇作文的写作方向,进而决定分数。比如有的孩子觉得,现在有鱼吃了,鱼比老鼠好吃,我没必要去抓老鼠;有的孩子认为,我们抓老鼠是本能,是天赋职责,是我们的生存本领,到什么时候都不应该丢掉,等等。有的孩子的价值取向是坐等吃鱼,不去奋斗;有的孩子的价值取向是鼓励不放弃生存本领,继续学习和奋斗。不同的价值观成文后,分数自然不同。您的孩子又会如何看待这道考试作文题目呢。这篇作文题目实际上隐含着一个背景——富二代的问题,在继承富辈的劳动成果前提下,我们富二代应该何去何从?事实上,生存本领、生存技能是不应该受影响的,还是要保留的,猫捉老鼠,天赋职责。每个享受良好环境的孩子也同样要居安思危,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再来看上海的一篇高考材料作文——郑板桥练书法:请根据下面这份材料自命题,800字,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形看是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郑板桥最有名的是他的画,有一天板桥先生心血来潮想练练书法,他就想学最有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的字,过去叫临摹,他临摹很长时间,发现怎么练也很难超越王羲之的水平。最后他悟出一个道理,凡事只学七分,自创三分,后来他写了一个“难得糊涂”举世闻名,这个难得糊涂实际上既是一种书法作品,也是一幅画,我们叫书画,郑板桥开创了书画体,凡事只学七分,自创三分。
这些背景材料要求孩子们写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是什么呢?几乎98%甚至99.8%的考生都知道,这篇作文要求的核心主题词是创新。但有一个孩子却是这样写的,题目是“不敢创新的创新”,文章原文如下:
不敢创新的创新
这个题目一看就知道你们想让我们写创新,我想你们在阅卷的时候已经有了基本统一的答案。比如说写了创新给多少分,不写创新就算偏题,等等,我估计全上海七万多考生,至少有六万人都会按你们的创新出题思路来写这篇文章,其余不写创新的一律按不会创新而跑题论处。
(这个孩子牛,上来就跟老师去叫板。我们接着往下看——)
别忽悠我们了,小学6年,中学3年,高中3年,老师换了一岔又一岔,有的连爹妈都换了好几岔(他在剖析社会现象)。哪个老师,哪个父母,不管是不是我们亲生的,会教我们创新?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我们学的,听的,就是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如何按照阅卷老师的喜好去答题,而现在阅卷老师又是以前应试教育的杰作,所以这些阅卷老师对于创新的理解就是一个,按照规矩做题就能得高分。他实际上是在抨击我们的应试教育的问题。
我们继续来看,还没有完。这样的环境下,你叫我们做这样的题目,不是让我们毕业最后一考继续撒谎,继续不说心里话吗,继续按照你们的思维方式写文章,中国的语文作文,应试教育最大的不创新就是什么,居然也会有类似于八股的标准答案,谁要是敢创新,另立山头,标新立异。呵呵!那你就看好吧,必须把你办了,否则中国的学生会冒出无数个不听话的学生,那时候,你们的唯一手段就是用极低得分数给这些敢冒天下大不韪的学生一记毁灭性的当头棒喝,现在看来,蛮喜欢创新的韩寒顶着七门红灯毕业就是例子。
在这样创新恐怖的教育制度下,你们还出这样的题目来和谐我们,表示一下你们有创新的主动愿望,谁信呢,又有几个能真正的发自内心在高考中写出好文章来。板桥同志离我们太远,他的创新行为运气不错,谁让他原本就是画竹子画得不错的名画家呢,权威就是权威,他成就了板桥体,那个有钱人办公室里常放的难得糊涂,应该就是了吧,我就是左看右看都不好看,那水平和我幼儿园时写的毛笔字差不多,居然大家都能看出“竹子”味来,看来中国确实应该有大熊猫。我就是不会创新,我就是觉得王羲之的书法写得好,不喜欢那歪七八扭的板桥体,我就是想在欣赏水平上创新一下,但是我敢肯定你们不让。
纵观我出生来这世上18年,我看到凡是想创新的活得都不怎么样,凡是山寨的、模仿的,越像越好,个个过得滋润无比。美国的高科技到了中国立刻可以变成低科技,模仿的结果让我们迅速地富了起来,我们的电视台把国外的综艺节目不花钱地盗版克隆过来,搞一个毁一个,这是社会现实,不需要创新,一个个赚的盆满钵满!光模仿不创新让我们过了30年的好日子啊!好了,字数够了,我只是想说在这个模仿快乐,创新痛苦的应试教育环境下,你让我们写创新不是忽悠我们吗。你们这种试图用不创新的方式让我们写创新,会不会讽刺了一点,当然,敢于写这篇可能是0分的文章,我仗的就是我不要这70分(注意上海作文满分是70分,和其他地方满分是60分是不一样的),咱凭实力照样能在剩下的数、外、综、物理上达到一本分数线(因为语文是第一科考),至少写完这篇文章,这几年的怨气一下子发泄了出来,心情好了很多。
看了这篇文章,各位家长作何感想?
第一,如果您是语文阅卷老师,这篇作文给多少分?有家长说,给二三十分吧,这是同情分。如果严格按照这个孩子所说的,按阅卷老师的标准来去判卷——0分。孩子们写得有文采也好,通顺也好,他所表达出的价值取向,他的所思所想,都和这篇作文所要求的标准是相背离的,和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违背的,那分数都会大打折扣,甚至一分不得。
第二,这个孩子能考上他理想的大学吗?提醒各位家长,别忘了我们现在的高考,不光是统考这条路,还有自主招生、港澳台招生、体育特长生,单考单招,等等。
第三,如果这个考生就是我们家的孩子,您怎么办?我曾经在哈尔滨做讲座的时候,一个爸爸说,“他敢,老子不要他小命才怪”,实际上孩子在考场上怎么写,我们是无法预知和控制的。但是我们可以经常跟孩子聊天,在沟通的过程当中让孩子把他的想法表达出来,再按照需要去引导他,避免在考试当中,孩子由于一时“头脑发热”而丢分,影响未来。
掌握孩子思想动向,沟通十分重要。我们每天跟孩子沟通的有效时段就是晚饭时间,亲子沟通的时间可能半个小时,也可能10分钟。曾经一个女同学跟我说她吃晚饭只用10分钟。为什么这么短?家长也会觉得好奇吧。女孩说,每次只要她一端起饭碗,妈妈的嘴就开始“工作”了。讲到这,我想很多读者都会心照不宣。无疑,家长这种沟通方式是无法打开孩子心门的。所以家长在这非常重要的沟通时段里要把握技巧,提供宽松的沟通环境,和孩子沟通时政热点、社会大事等,也鼓励孩子多表达,听听孩子的诉求,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如果我们平时也经常看新闻,要多和孩子分享和讨论,也许哪件新闻事件会成为考题的材料,无形中帮助孩子提分。这种沟通恐怕要比家长苍白的唠叨要好得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