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点题聚焦
运用具体可感的材料和化具象为抽象的写作方法,固然能够达到化大为小的写作目的,但如果在运用材料的过程中没有对该材料的本质意义加以分析议论或抒情,即使具体的材料用得再多,没有一个意义的指向——点题,读者还是不能了解作者的用意。因为每个材料适用主旨范围都比较广,即材料具有多向性。如海伦·凯勒的故事,既可以表现“只有与命运抗争,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主旨,也可以表现“一个残疾人要赢得尊严,只有靠自己顽强的拼搏”的主旨,又可表现“一个人要取得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外,别人的支持与帮助是分不开的”主旨。
如果对文中的具体材料进行个性化处理,即侧重或突出某一点,并用议论或抒情的方式,点出材料的本质意义。这样,材料的角度就会变小,就能完全显示材料个性——定向的一面。如果把所用的每一个材料都能点出意义,并都聚焦在全文的一个主旨上,那么才有可能真正达到化大为小的写作目的。
有篇习作表现的境界是“静”,小作者在每个材料运用后都有一段聚焦主旨的议论:
……
静,人生最好的境界,让人耐得住寂寞。
……
静,人生最好的境界,让人活在闲适中。
……
静,人生最好的境界,让人在无声中顿悟。
三段议论,都聚焦在一点,使读者一目了然。
学生作文之所以写得大而空,与运用材料以后没有直接点题,更没有反复地聚焦性地点题有很大关系。
大题目,小作文,要求解读题目深意,目的是为了揭示题目的内涵,选好角度,切合题意展开。要求确定写作目的与读者对象,目的也是有利于选好写作的最小最优的角度,并切合题意。要求具象演绎抽象,目的是在有限的800字中,用经典的材料与最佳的表达方式,演绎出无限的意蕴。要求反复点题聚焦,目的是揭示材料的内涵,永远朝着你选定的最切题的最佳角度,不偏离方向。在具体写作中,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其实是同时进行的。
写作链接
境 界
丁小军
残缺,失去了完整,获得了完美,这是残缺的境界。
——题记
我不相信世界有绝对的完整,就像地球是方形的。
我认为那些因人的意念而造成的完整,也是一种残缺,残缺得令人遗憾。
满月自古就备受人们的喜爱,但对我来说,只是天上多了个闪亮的碧玉盘,也许不曾别离,也许不曾尝到相思之苦。
我喜欢仰望夜空那一轮残月,它的光虽然微弱,但在黑暗中能让世人感受到无比的光明与温暖。
残月照着荒芜破败的城堡,城堡又恢复了金碧辉煌;残月映照着早已斑驳的古壁画,壁画又开始了歌舞升平;残月映照着风蚀模糊的石碑雕刻,那碑上的字又显出遒劲有力。
残月,我喜欢这残缺的美,欣赏着,追求着。
城堡和壁画的残缺为岁月而留,心的残缺却为生活和成长而留。无数次的小挫折划下一道道不可弥补的伤痕,我开始听到玻璃破碎的声音,清脆地在胸腔中回荡。
残缺的心泛着空虚,几经折射,才在心中映射出一个残月的影子。
心静如水,没有任何波浪。
突然想到一句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人生百年匆匆而逝,但天地依旧,一轮残月依旧。蓦然回首,看我已走过的路,一半阳光,一半月光;有坦途,有坎坷;有鲜花,有荆棘:已组成我逝去生命的五分之一。
幼时由无知遭到责骂,上学后由失败而滴下眼泪,以及由成长换来的哀叹和皱眉,便组成了生命的残缺。
人生起步的十年很迷茫,我看到了天空的残月。
残缺的我便注定生活在这个不完整的世界中。
阳光刺痛了我的眼,但我依然好奇地张望。看见了很多。但丑陋也在阳光下肆无忌惮地释放。
我选择了与残月为伴,我需要的是借残月微弱的光,看着脚下。
残月升高了,放着微弱的光照着残缺,残缺模糊了,神秘了。我相信,残缺和残缺叠加在一起,能勾勒出最完美的完美。
这便是残缺的境界。
点评
作者巧妙地借助月亮残缺的境界以及本人逝去的五分之一生命的“残缺”,来告诫在生活或生命中“残缺”的朋友,不要抱怨,不要气馁,因为人生的完美,是由无数个“残缺”叠加而成的。读者对象明确,写作目的清晰,所以文中所有的议论点题都了然于心,不管是题记,还是对残月、自己的人生,都聚焦在写作目的上。要达到写作目的,作者不是空对空,而是借助于残月的意象,尽情演绎,让读者去感悟内在深刻的道理。只要有感性、形象化的画面为依托,抽象的大道理就能得以承载,“大”就有可能趋向于“小”。
境 界
刘常春
没有山水的日子,是枯燥乏味的日子。这样的日子,便使我常常想起天台的山水。天台山水之奇遍拟天下名山,犹见名有不及处。清朝有个学者叫潘来的,跑了不少地方,还为此作了文章。我的眼中,华山的高旷,幽溪的苍寒,螺溪的峻峭,明岩的诡异,桃源的隽永,赤城的秀丽……还有一石横空两龙争斗的石梁飞瀑,比之“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与有“天下第一瀑”之称的雁荡大龙湫,却另有一种雄奇巧妙的意境。游石梁时,曾与允观法师邂逅,论及天下山水,他说:“出奇无穷,探索无尽者,恐怕只有天台山水了。”我暗自猜度,他说的就是山水之境界了!
禅家有妙悟。说是:先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再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后来是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
因此,我想起,在这个世界上,在人的一生中,有许许多多的境界,而所有的境界都是需要有心灵默默体会的。
比如爱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一种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又是一种境界。
比如说禅。天台国清寺里的两个诗僧,一名寒山,一叫拾得,走在月光里林木摇曳的石桥上,开始了这样的一问一答:
寒山问: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
拾得答:只是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你且看他!
红尘如网。为人处世,达到了这样一种境界,心如月光一样空明,和林子一起可以遍挡多少人世的烦恼与忧愁。
各人有各人的人生,各自的人生有各人的境界。
遗憾是一种境界,苦难是一种境界,孤独、超脱、静守、陶醉也都是境界。
此时,我又走在国清寺那条幽深而没有市声喧闹的林荫路上,一眉瘦月,几缕清风。大山缄默不语,松涛和蔼地抚摸,东、西两涧的水似一张琴,弹奏着一种宁静。人生在世,想透了真是什么都不奇怪,心自会安然。得失苦乐算不了什么,那些小名小利的争斗,那些经济大潮冲击下的种种诱惑,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山水,是大自然为人类专门创造的清洗带。人,一旦进入山水,宠辱皆忘,清洗了燥热,清洗了烦忧,清洗了苦恼,清洗了不平……没有山水的人生是黯淡的;疏远山水的思想是驳杂的。所以,我常常希望走近山水,亲近山水,在月光下孤独地或是与人一起漫步,“只有在忘掉自己时才更韵味无穷地进行思考和遐想”(卢梭语)。感受着山水的一种宁静、博大和忍耐,换取一个平和的心境,然后面对生活,那便是自己人生的另一种境界。
探索无尽的山水境界,也是人的境界。
点评
本文是写给世俗生活中为名利、得失而烦恼的人的。作者想告诉他们山水是条“清洗带”,只要走近、亲近山水,就能宠辱皆忘,清洗燥热、烦恼与不平等。作者善于从山水入手,把山水看作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一种抛弃了世俗荣辱、烦扰,独自感受宁静、博大、忍耐的人生境界。从意念上加了“山水”的限制语,使写作的角度缩小了,便于以小见大,深入开掘。
境 界
盛华美
你呱呱坠地就预示着你来到了凡尘俗世,你不可避免地进入人生的俗境,慢慢成长。你奋起过,你迷惘过,你高兴过,你忧伤过,你经历着人生的顺境、逆境。你成熟了就开始追求人生更高的境界。
人们总是说:“心静自然凉。”我想人生最好的境界应该是“静”界吧。
失意的李白虽然舍不得繁华的长安,但他却在花间找到了人生最好的“静”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这是一种寂寞,也是一种静谧。“花间独酌”的静,把诗情与心情连在一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在李白心中。
静,人生最好的境界,让人耐得住寂寞。
同样失意,壮志难酬的陶渊明,他曾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铁骨,却无奈地去找他的桃花源,那里没有战争,没有剥削,人与人和谐相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也是一种静,“躬耕垄亩”的静,让人的心在田园之中得以释怀。
静,人生最好的境界,让人活在闲适中。
为了寻找人生最好的境界,人们来到佛门,因为佛门是清净之地,有人说:“拈花微笑是一种静。”因为佛祖与弟子完成传承,弟子顿悟,他们是心灵的交流,不用什么再多的语言。
静,人生最好的境界,让人在无声中顿悟。
静静地听,风吹动树叶的声音变得如此美妙。似乎还能听到唤醒沉睡心灵的声音。
静静地看,树叶在空中划出的轨迹变得如此美妙。似乎还能看到人生未来的方向和目标。
静静地嗅,花朵散发的阵阵幽香变得如此美妙。似乎还可以嗅到生命的活力。
静下你的心,静静地看看尘土,静静地体味浮华。当你迈入人生最好的境界——静,你将收获富足。
点评
本文从大处追求人生境界立意,却从小处“静”——耐住寂寞、活在闲适中、无声中顿悟——的境界切入,化大为小。又通过李白、陶渊明与佛祖弟子追求“静”界的典型例子以及对“静”界三段文字的议论点题,使感性的“静”升华到了理性的“静”。本文最后的三个排比段与一个总结段,不仅用形象的画面对“静”界进行了横向的拓展,使点面结合,而且最后一段文字照应上文,画龙点睛,升华主旨,照亮全篇。让读者真正感受到“大题目,小文章”的妙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