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求异思维入手

从求异思维入手

时间:2023-05-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求异思维入手对材料提取感点,我们大多采用的是“求同”思维,很少从“求异”角度去反弹琵琶,因而感点较少,而且缺少新意。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从“求异”的角度去提取,可能会另有一番天地。从“求异”提取感点:①思维方法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事情的成败;②思维定式具有负效应;③力避孤立静止地考虑问题。

从求异思维入手

对材料提取感点,我们大多采用的是“求同”思维,很少从“求异”角度去反弹琵琶,因而感点较少,而且缺少新意。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从“求异”的角度去提取,可能会另有一番天地。如《察今》中的“刻舟求剑”的故事,从“求同”提取感点: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否则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从“求异”提取感点:①思维方法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事情的成败;②思维定式具有负效应;③力避孤立静止地考虑问题。

以上三种方式,在具体操作时可灵活选用。愿考生能提取又准又新又深的感点。

写作链接

四读《红楼》,感悟多多

丁 琳

三月艳阳天,清风习习,一本《红楼梦》轻落我梦中。得此书,如获至宝;阅读此书,似品橄榄,回味无穷。

初读《红楼》,口齿噙香。

我如香菱,因此书而学会吟诗。

每每风起,黄叶飞,便欲吟“秋湍泻石髓,风叶聚云根”;看到花叶凋零,就想起“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听到爆竹烟火声,便欲吟“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提防”;看见有人凭栏远眺,就想起“凭阑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偶赏得奇花异草,便欲吟“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小雪后,檐落晶莹珠,就想起“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

金陵十二钗,红楼十二曲。且让我也略沾一丝雅韵,口齿噙香,小吟《红楼》。

再读《红楼》,泪满长襟。

我如黛玉,因此书而学会落泪。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颦儿的悲中略带着豪气,如陶潜“归去来兮”的豪情,但她的悲却又是到了骨子里的,“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女人如水亦如花,岁月荏苒,转眼间花容月貌尽老去,怎寻觅!痴颦儿当你轻吟“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时,我泪如雨下,就算有“莫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稍作慰藉,怎奈何已寒之心非微热可解。

当秦可卿病卧枕榻,只待幽魂归情天时;当黛玉含冤泣血,梦断痴情时;当尤二姐处身狼穴,吞金自逝觉大梦时;当龄官蔷薇篱下,痴情划“蔷”时……我哭了,红颜唤不回……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若世间真有“情”,我只能泪满长襟,小叹《红楼》。

三读《红楼》,修身养性。

我如宝钗,因此书而学会处世。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有人说《红楼梦》是一本百科全书,雅的,有教人吟诗作对,谈曲弄琴,挥毫作赋,立社叹韶华;俗的,有教人风俗礼节,济世救人,布景建筑,猜拳行酒令。

曹翁有才,在他笔下的那些痴情梦中人个个满腹经纶。最爱的还是那副偶得的佳联:“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是史湘云的大胆,林黛玉的悲情,两厢融合才有了这悲极喜极的绝世之对。抑或是悼红轩内,风雨凄凄,青灯照壁,曹翁一时有感而发,才有如此骇世之作。

黛玉虽冷,却也会抓一把碎银给小丫头坠儿;宝钗聪慧,巧应金桂之泼,护香菱而使其免受凌辱;凤姐虽辣,却也能接济穷苦亲戚,积阴德,留予巧姐解围;袭人敏智,“娇嗔箴宝玉”,教会我待人处事,多做好事,终有好报。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穷则独善其身,也容我,修身养性,小诵《红楼》。

四读《红楼》,时喜时忧。

我如湘云,因此书而学会长大。

一个大家族的兴盛,靠的却是那些弱质女流。贾元春是头一个牺牲在家族利益中的人,“二十年来辨是非”,她可辨出了什么?第二个是王熙凤,偌大的荣国府,若无她一手操持,还不知要乱成什么样,但最后也只能是“一从二令三人木(休)”。第三个是薛宝钗,可怜蘅芜君,“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再一个便是迎春,她也如其姐,“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于此,我欲哭。

海棠社初建,咏白海棠,争诗魁,好不惬意;大观园始成,人间诸景皆备,宝玉施其应景作对之能,好不轻松;观美人,颦儿“才貌世应稀”,宝钗“唇不点而朱,眉不画而翠”,迎春“腮凝新荔,鼻腻鹅脂”。于此,我欲笑。

时喜时悲,见宝、黛二人小吵小闹,我含泪而笑;见老祖宗拥黛玉直呼“心肝”时,我含笑而泣。四读《红楼》,我已不再只是我自己,时喜时忧,小感《红楼》。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点评

作者读《红楼》,是用心在读——融“我”于其中,联系自身与社会现实,为人物的悲喜而悲喜,所以感悟多多又独特,次次有“感点”,处处有新意。在当下这个浮躁的社会,在高考压力这样沉重的现实中,作者还能多次读《红楼》,确是难能可贵。

作者读《红楼》,用《红楼》,活用了许多诗词,不仅保留了《红楼》的汁味,也包装了自己的作品,足见文化底蕴之深,可读性之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