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对比
有时为了把主题表现得更鲜明,或者使中心更突出,我们可采用几则对比性的材料组合在一起。如《揩拭心灵》就运用了两则对比材料: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男孩上初中时十分贪玩,成绩自然惨不忍睹。老师开始还对他心怀有希望,后来便死了心。但为了照顾他的自尊心,以免一二十分的成绩让他面子扫地,于是批他的试卷时便尽量放宽尺度,有时甚至根本不看,匆匆批上个60分就完了。这位学生也知道是怎么回事,每次发了试卷也只是匆匆一瞥,就随手扔到别处。
不久调来一位新老师,这位学生考试只得了十几分。最后老师说:“你是学生我是老师,批改你的试卷是我的职责。你答对几道题我就只能给你相应的分数,只有这个分数才真正属于你自己。”
几年后,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一位大学生走到这位老师面前,自我介绍说:“可能您已经忘记我了,但我永远记得您。您就是那个重新给了我自尊的人。是您的行为和言语让我走到今天。”
没想到老师简简单单的几句话,竟使一个处境窘迫的人重新树立了自信,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面对一个陷入困境的人,怜悯似的施舍只会使他的自尊蒙上灰尘,这并不是真正的帮助。我们应该做的,是帮他拂去心灵的尘埃,让他重新看见自己的价值与尊严。
对同一个“十分贪玩”的学生,两位老师采取的方法截然不同:“一个是批他的试卷时便尽量放宽尺度,有时甚至根本不看,匆匆批上60分就完事”;一个是答对几题就给相应的分数——真正属于这个学生的分数。由于采取的方法不同,因而产生的效果也完全不同,特别在人格塑造方面。几年后,这个学生竟成了大学生,并见到第二位老师感激地说:“我永远记得您,您就是那个重新给了我自尊的人。是您的行为和言语让我走到今天。”这个对比材料,对作者与读者的心灵撞击力同样巨大:“面对一个陷入困境的人,怜悯似的施舍只会使他的自尊蒙上灰尘,这并不是真正的帮助。我们应该做的,是帮他拂去心灵的尘埃,让他重新看见自己的价值与尊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