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要真挚
1.拥抱真情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文心雕龙·知音》)这些古人精辟的言论都昭示了一个真理:要写出真正使人感动的文章,首先要自己真正地“情动”。也就是说作者首先要真情投入,真情拥抱。用作者的“情动”来唤起读者类似的生活体验而产生强烈的共鸣。胡燕同学写了篇颂父亲的文章《懂你》,作者写了“铁石心肠”的父亲用破旧的三轮车默无声息地把“我”拉到车站后,有这么一段文字:
我下了父亲的车,上了辆公共汽车,坐在靠窗的位置上,父亲不留一句话,继续踩着他的车前进了,渐渐消失在我的视线中。
车终于启动了,我坐着,无聊地望着窗外的景色,呆呆地看着车窗外行人匆忙的身影。忽然,我一怔,前面不远处那个踩着三轮车的不正是我的父亲吗?看着父亲高大的身影渐渐近了,我的车跟父亲的车擦肩而过。父亲看见了我,我下意识地叫了一声“爸爸!”父亲仿佛听见了,高兴地朝我点了点头。就在那一刹那,父亲离我近了,我差点流下激动的眼泪,从没这么近,也没有这么清楚地看过父亲。父亲那双眼中流露出慈祥的目光,冲破了层层阻挡,温暖了我的心房。
就这么一件小事,作者深深地感动了,理解了父亲,作者在《后记》中这样写道:
一直以来我都不是很了解父亲。与父亲之间有一条深深的代沟,父亲那张严肃的脸,我从不正视。可就在那一天,那一刹,我感触很深,父亲脸上的皱纹让我懂得,父亲也爱他的子女,并且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
假如没有作者的真正感动,并用真情抒写出对父亲发自肺腑的爱,我想读者是不会产生这样的情感共鸣的。
2.袒露真情
冰心说:“你的感情只要有一点不真实,读者一下子就会念得出来。所以,要对读者真实,首先要对自己真实,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写作经验琐谈》)只有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袒露在读者面前,才有可能与读者进行情与情的交流,心与心的撞击。如果“以无情之语而欲动人之情,难矣”。(沈德潜《说诗语》)我读魏巍的《我的老师》已经二十多年了,但蔡老师与作者的师生之爱一直拨动着我的心弦。特别是作者在暑假想念蔡老师而深夜迷迷糊糊起来寻找的情景,在我的脑海中一直挥之不去:
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走。母亲喊住我:
“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
“不是放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
学生对老师的感情是多么的纯真。正如作者所说:“我是多么的想念我的蔡老师啊……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读了这样袒露真情的文章,哪一个读者会不感动呢?
3.体悟真情
要给读者以真正的持久的感动,光有作者的感动和一腔真情还是不够的,还应该去体悟真情,升华真情,让读者在热情的冷却过程中得到理性的启悟,以丰富他们的人生。如《沸腾的生命》:
经历了黑色七月,我并没有取得自己梦想中的好成绩,尽管分数上还说得过去,但进了不是清华、北大的大学。放寒假在家时,父亲向我问起了大学生活。我告诉他说:“其实真的很没劲。”
我的父亲是个铁匠。他听了我的话后,脸上一直很惊愕。沉默了半晌之后,转过身用他那双粗壮的手操起了一把大铁钳,从火炉中夹起一块被烧得通红通红的铁块,放在铁砧上狠狠地锤了几下,随之丢入了身边的冷水中。“滋”的一声响,水沸腾了,一缕缕白气向空中飘散。父亲说:“你看,水是冷的,然而铁却是热的。当把热热的铁块丢进水中之后,水和铁就开始了较量——他们都有自己的目的,水想使铁冷却,同时铁也想使水沸腾。现实中,何尝不是如此呢?生活好比是冷水,你就是热铁,如果你不想使自己被水冷却,就得让水沸腾。”听后,我感动不已。
第二学期开始了,我反省自己,并且不停地努力,学习终于有了一点起色,内心也开始一天天地丰富起来。
如果你不想被平庸无色的生活“冷却”了你的斗志,你就得用生命的激情与辛勤的汗水把这盆冷水煮沸,不是吗?
父亲对儿子的深爱运用了独特的方式——“从火炉中夹起一块被烧得通红通红的铁块”,“丢入身边的冷水中”,以此来开导作者,作者听后“感动不已”。其实读者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如果作者只写到这里,没有感情的升华与飞跃,就马上会“冷却”的。文章便有了作者对父爱的体悟:“如果你不想被平庸无色的生活‘冷却’了你的斗志,你就得用生命的激情与辛勤的汗水把这盆冷水煮沸,不是吗?”读者由此也得到理性的沉淀,且给读者以永恒的启悟:沸腾生命。
写作链接
两碗水饺
马列锋
这是一家小型的餐馆,坐落在县城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顾客光临,一天,它迎来了两位不寻常的客人。
他们是一对母子,儿子红润的脸上包着两块白纱布,微微有些瘦小的手搭在母亲的肩上,母亲约莫是一位四十出头的中年妇女——从她儿子的年纪看来;脸有些苍黄,夹杂着深深的皱纹,深陷的眼睛下面是黝黑的眼袋;手中还拎着印有鲜红十字架的塑料袋。
母亲找了位子让儿子坐下,问:“小强,你要吃什么?”
“听护士说这里的水饺很好吃,就吃水饺吧!”
“好的,你在这里等我,我去买,噢。”母亲不知道要先买票,再凭票购买,她向服务员询问了好几次,总算排在了买水饺的队伍中,儿子双手捧着塑料袋,抬起头,可他看不到,他只好侧着耳朵听着,好久没有听到母亲的声音了,他竟急得直跺脚。
大约过了一刻钟,母亲端着放有两碗水饺的盘子来了,儿子有些责怪似的说:“这么久呀!”“人多,我又走了好几趟冤枉路,所以……”母亲用手背擦了一下额头,说,“吃吧,尝尝味道如何!”母亲给儿子端了一碗,并把碗勺也交给儿子,儿子饿狼似的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母亲只是坐在一旁,喝着她那碗里的汤,看着儿子吃得这么香,她会心地笑了。
“妈,我还想再吃一碗。”儿子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出了口。“我早就知道这里的水饺好吃,想到你一定爱吃,所以呀,我买了三碗。”母亲把自己未吃过的一碗水饺挪到儿子的面前,又把儿子的那碗汤移到自己跟前,说:“吃呀,儿子。”
儿子满足地吃着,母亲还是在一旁微笑着,喝着剩余的汤,满足地微笑着。
“妈,你饱了没?我还有几只多,你吃吗?”儿子打了个饱嗝,“这碗水饺汤这么少,吃得我腻死了。”母亲拿过那碗水饺说:“那碗水饺在拿来的时候把汤给荡出了,所以汤就少了。”母亲安心地吃着儿子吃腻的那碗水饺。
等母亲吃完,儿子看了看桌上的碗,才两个:“妈,你不是说有三碗吗?可是,现在只有两个碗了?”“噢……那是服务员拿走了。”母亲说着还掏出一张褶皱的纸巾递给儿子,“没错,呃……刚才你吃另一碗的时候拿走的。”
“哼,什么人嘛?连儿子都骗。”一旁的观者愤懑地说,“真是的,哎。”“是呀,这世上什么事都会有。”不知从哪里闪出一声:“不要这样说人家,别人也是有苦衷的呀!”“……”
母亲拉着儿子走开了,走开了旁人对“两碗”和“三碗”的议论。
后记:很多时候,都以为自己家境很好,是一个中等家庭,可是寒假那天,我和妈妈去绍兴时,她竟为省几块钱,走了大约三公里的路去吃了一碗水饺,还问我:“吃肯德基吗?”要知道,母亲身体不好,晚上又没有安稳觉可睡,每天都只有四个小时的熟睡时间,白天又要为整个家操劳。一段三公里长的路,对她来说是一个多么远的行程呀!
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慈母,就是我妈。我非常感激她为我做出的一切。看着母亲的苍老,我无法忍受,那次我做了一件傻事:为妈妈买了化妆品。我用一个学期节余的几百块钱生活费——本来想生日的时候大家开心地吃一顿(明天就是我生日)——买了化妆品,希望留住母亲的青春。
点评
作者用极质朴的语言真实而本色地记录了母子吃水饺的事。就是这极平常的生活小事让人感动,究其原因:一、材料真实本色——几乎是原汁原味的,绝不掺假;二、主题表现的是人类的共同主题——母爱、人性;三、作者真正感动过(就是作者与母亲亲身经历的事),并在写作时还继续感动着——含泪写完(据作者自己说);四、描写极为细腻,如母亲的外貌,说话的语气、表情以及喝水饺汤的动作,都描绘得栩栩如生,给读者深刻的印象。
本文与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 和 你
包丽萍
九月不语,西河早已缄默。
秋叶伴着桂花淡淡的纯香,迎着与夕阳交错的方向,漫漫长风中,我又轻轻走到你的身旁,与你耳语:“你好吗,西河?”
我从村里搬出已有八年。阔别的朋友已不再找得到,唯有西河仍驻守在这里。仍记得那时,河水涨上了岸,我与小伙伴卷起了裤腿,争着抢抓小鱼小虾。而你总是毫不吝啬地让我们满足。你温柔的流水缓缓流经我们的小脚丫,你我心中溢满了幸福,那是赤足的快乐呀!
还记得每年七月十五的夜晚,村子里的人都拿着蜡烛、纸灯笼,纷纷向你涌来。你是否还记得那个捧着精致的荷花灯,引来无数艳羡眼神的小女孩?那就是我。也总记着和你的约定,将你装点成今夜最亮的一员。我拉着爸爸妈妈的手,深情地看着你,企望你满足我一个小小的心愿。
还记得你那两个忠实的朋友——石桥和老屋吗?它们陪伴了你百年,也和你一样,充实了我的童年。那时我常常来回踱步在小桥上,听脚尖触及青石板发出的“嗒嗒”声。我喜欢与你分享在学校获得的知识,从儿童歌谣到古诗,还发不清楚的口齿让你见笑了吗?而当我回首时,老屋也摇曳着藤蔓,正浅笑着。
还记得……
“还记得”。人们往往以这三个字追溯历史,然而有多少人懂得这字背后的甜蜜与酸涩。若不是失意与怅惘,多少人在生活的激流中体味记忆的美好,又有多少宝贵的往事在不经意中流失着。
我和西河正如西河自己诉说的那样,细水长流,淡泊如水,那份恬静也让我在迷乱中找回了自己。
重回老家,已不再有小时候的炊烟袅袅与涨水季节了。徐行在小河旁,“吱”的一声开门声,一个老公公走了出来,“老长寿公公”,他满头的白发我仍记得。又在他家吃了饭,我时时体味,人间有味是清欢。尽管许多人已不能被我想起,而那全部的美好就溶解在西河的清波中。
我和你,西河!我的快乐、悲伤、成长,由你而生,因你而长。那份经历忙乱后重拾的素淡也将陪伴我,于是,在某个时候,我会常常想起你,想起和你的经历,在远方问一声:你好吗,西河?
点评
作者深情地记录了离别八年重回故乡西河的事,包括八年后沉淀珍藏在作者心中的几个值得回忆的生活片段或生活细节。这些细节经过岁月的风化,情感的过滤,显得有情有义而倍加珍贵。语言亲切、煽情,运用第二人称,更显亲切、自然、感人。
真情美文精品鉴赏
《爱的奉献》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人间需要爱,生命需要爱,没有爱,如同没有空气,没有阳光,生命就会窒息;有了爱,病危的生命也会康复,衰老的生命也会年轻。不信,请看——
爱心的力量(英)劳拉·琼斯
这是一个守墓人亲身经历的一件颇为奇特的事。一连好几年,这位温和的小个子守墓人每星期都收到一个不相识的妇人的来信,信里附着钞票,要他每周给她儿子的墓地放一束鲜花。后来有一天,他们见面了。那天,一辆小车停在公墓门口,司机匆匆来到守墓人的小屋,说:“夫人在门口车上,她病得走不动,请您去一下。”一位上了年纪的孱弱的妇人坐在车上,表情有几分高贵,但眼神已哀伤得毫无光彩。她怀抱着一束鲜花。
“我就是亚当夫人,这几年我每星期给你寄钱……”她说。
“买花。”守墓人说道。
“对,给我儿子。”
“我一次也没忘了放花,夫人。”
“今天我亲自来,因为医生说我活不了几个星期了。死了倒好,活着也没意思了。我只是想再看一眼儿子,亲手献上这些花。”亚当夫人温存地说。
小个子守墓人眨巴着眼睛,没了主意。他苦笑了一下,说:“夫人,这几年您总寄钱来买花,我却一直觉得有点可惜。”
“可惜?”
“鲜花搁在那儿,几天就干了。无人闻、无人看,太可惜了!”
“你真这么想?”
“是的,夫人,您别见怪。我是想起以往自己常跑医院、孤儿院,那里的人可爱花了。他们爱看花、闻花。那儿都是活人,可这儿是墓地,哪个活着?”
老妇人没有作答。她只是默默祈祷一阵,没说什么便走了。守墓人后悔自己说的这番话太直率、太欠考虑,让老妇人受不了。
这之后,老妇人再也没寄钱来了。
可是几个月后,这位老妇人又忽然来访,把守墓人惊得目瞪口呆——她这回是自己开着车来的。
“我把花都送给那儿的人们了。”她友善地向守墓人微笑着,“你说得对,他们看到花可高兴了,这真叫我快活!想不到我的病也好多了。医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可我自己明白,我觉得活着还有些用处!”
点评
作者写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病重的亚当夫人在守墓人的建议下,把每天送给死去儿子的花转送给了医院、孤儿院的人们,而自己的病反而神奇般地转好了。这个故事充满了爱心的力量,亚当夫人由对儿子的爱扩展到了对社会上所有需要关爱的人们,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爱,像阳光温暖了人们的身躯,像春雨滋润了人们的心田。与此同时,亚当夫人也从中体验到了爱的滋味、爱的真谛,汲取了爱的力量。文章因“爱”而燃起了真情的烈火,因“情”而感染了所有的读者,因“理”而启迪了世间的人们——“活着要对别人有些用处才能快活。”
朋友,想必你读过或听说过世界短篇小说大王契诃夫的短篇《打赌》吧。一个银行老板和一个有些文化的人打赌,要是那文化人能够住在一间房子里,老是看书,不出门,不和人来往,这样一直住满十五年,老板愿意输给那人两百万卢布。那人答应了。在临近十五年限期届满之时,那人却不愿意领取即将到手的巨款,只留下了一张纸条,而悄悄地跨出了那间房子。你是否为那人惋惜呢?别急,现在也给你个机会,如果有“财富”、“成功”和“爱”三件东西任你挑,规定只能挑一件,你会挑哪一件呢?为什么?请欣赏——
财富、成功和爱
佚 名
三个白须飘然的老人坐在妇人家院前歇脚,三人中,一个是“财富”,一个是“成功”,一个是“爱”。妇人邀请他们进屋,三个老者笑呵呵地谢了她,身子却没动。
妇人惑然。三个老人说:“我们不能同时进屋呀!不过,你可以去和你的家人商量,看你们最需要我们中的哪一个。”
妇人便进屋把老人的话说了。丈夫惊喜道:“既然如此,我们就邀请‘财富’老人吧,请他进来,让我们的屋里装满财富!”
妇人不同意:“亲爱的,我们为什么不邀请‘成功’老人呢?做一切事情都能成功,那感觉会有多好!”
这时候,儿媳插嘴进来,说:“我们还是邀请‘爱’吧,让我们的家时时处处都充满着爱。”
“那我们就听儿媳的吧!”这对夫妇朝儿媳点点头。
于是妇人出门,邀请“爱”老人进屋做客。谁知“爱”老人起身,“成功”老人和“财富”老人也都跟在后面。妇人感到惊讶:“我们邀请的是‘爱’老人,你们两位怎么也一起来了?”
三个老人乐了:“哪里有爱,哪里就有财富与成功!”
点评
财富、成功与爱,是每个社会人所孜孜以求的。但功利的人,浮躁的人,总会选择财富或成功,他们认为在商品经济社会中,财富驾驭一切——金钱万能,是葛朗台式的拜金主义者。他们没有想到,也不可能想到,真正支撑财富或成功的基石是“爱”——真爱、博爱。“爱”能赢得一切。即使在资本主义的金钱社会,真正称得上无价之宝的还是“爱”——亲情、爱情、友情等。所以《财富、成功和爱》的结尾,写到邀请到了“爱”老人,“成功”老人和“财富”老人也都跟在了后面。这是作者真诚的愿望,希望天下所有的人以“爱”为本。因为“哪里有爱,哪里就有财富与成功”。寓言的寓意深刻,它给每一个生活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的人指出了正确的人生观(追求观),给读者以深刻的思考与启迪。寓言既有形象的美,又有哲理的美。
有人认为,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人缺少了人文关爱,缺少了对生命的珍视与真爱,特别是人对动物的生命越来越趋于无视,甚至敌视的态度,因而“春眠不觉晓,处处无啼鸟”。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这里,我可以帮你提供一个范例——
失去声音的鸟
哑 樵
18只麻雀、3只乌鸦、2只喜鹊飞进罗布泊无人区之后……
一群鸟在天上飞。
它们飞着,没有方向,没有目的。只是因为它们还能飞。只有飞着,它们才知道自己还活着,生命还没有像遗落的阴影一样弃它们而去。
这里是死亡之海——罗布泊无人区。
没有人知道这群鸟是什么时候飞进来的,只知道,它们从飞进来,就没有吃过一点食物,喝过一点水。因为罗布泊无人区根本没有食物与水。
在鸟儿们的字典里,“天高任鸟飞”这句话永远是正确的,它包含了人类的经验和它们自己的体会。
哪儿有鸟不能飞的地方呢?直到自由的翅膀将它们带进罗布泊。
这是个陌生的世界,没有它们所熟悉的任何东西。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因为树,也只不过是死了若干年的枯桩而已。
它们飞着,互相安慰着,喊着,直到完全发不出声音,只是依赖生命的本能,机械地飞。直到一群探险者来到罗布泊,它们才看到一线生机,跟着探险的车队一路飞着。一位有经验的探险者喊:停车。他知道,鸟儿们对自己将要飞往哪里已经不关心,它们最需要的是水和食物。
探险者们停下来,拿出随身带的水、食物,放到地上,鸟儿们纷纷狂喜地栽落地上,不顾一切地吃喝起来。
探险者们小心翼翼地把一只只筋疲力尽的鸟儿捧入纸箱内,他们明白,必须用这种办法才能把它们带出无人区。
有四只麻雀在途中死了。它们已飞到了生命的极限。如果没有遇上探险者,它们可能会在飞翔途中掉落下来,同自己的影子一起在黑沉沉的大地上消失。
点评
在罗布泊无人区这个特殊的环境里,一群面临死亡的鸟与路过此地的探险者竟然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灵性和情感。鸟儿们从探险者身上“看到一线生机,跟着探险者的车队一路飞着”。而探险者“拿出随身带的水、食物,放到地上”,让鸟儿们吃喝,还小心翼翼地把一只只筋疲力尽的鸟儿捧入纸箱内。在每一个探险者的眼中,不再把这些鸟儿看做是动物世界里的飞禽,而是看做是与人平等的一个生命体。正视生命、关爱生命是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体义不容辞的职责。探险者把生的希望送给了鸟儿们,而把死的威胁留给了自己,这种人文关怀发挥到了极致。如果世上每一个人与每一个生命体都能这样和谐、友好、关爱地相处,我们的世界将会是一个怎样美好的世界呢!本文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与百倍的信心及深深的启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