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挖掘本质
鲁迅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深”就是立意的深刻性——反映社会的本质性问题。学生的文章一般定格在表面现象,就事论事,写得肤浅。这固然与学生的理性思维发展有关,但也不排除写作技巧的运用。
1.运用前后对比
前后对比可以是跨越时空的回忆性对比,也可以是不同性质事例的对比。通过对比来凸现中心,表现深刻的主题,反映社会的本质意义。鲁迅的《故乡》要揭示的是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小说插入了20年前“我”与闰土的故事,20年前闰土是个活泼可爱的小英雄形象,而眼前的闰土已成了一个木偶人。通过回忆性对比,拉开了时空链,形成了一条历史大峡谷,给读者以历史的纵深感,引起闰土从外形到内在变化与家庭生活变化的思考,从而来揭示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如果没有20年前后的纵深对比,小说的主题不会如此突出,立意也不会如此深刻。
学生周洁的《羽化的人性》,巧妙地运用了回忆性对比:“8岁那年,我生病发烧,难过得要命,可家里却只有我一个人。10岁那年春节,我想要买一个绒毛娃娃,于是拿了父亲5元钱,然后被父亲大骂一顿。”所以作者要逃离这个没有人性的地方。通过网络,夏之女神的循循善诱,作者神奇般地“像是换了一颗心”,于是出现了与前一幅截然不同的画面:“8岁那年,我生病了,一个人在家,然后我昏倒了,等我醒来时我已躺在医院,旁边站着哭红了眼的母亲。10岁那年,我想买娃娃,拿了父亲5元钱,被父亲痛骂一顿,第二天醒来时床头放了一个娃娃。”作者渴望大家都能像来自西方的夏之女神那样,让世界充满人性,“去拯救一些将要陷落深谷的人类……真诚地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那个被夏之女神催化的人。”
福建考生的满分作文《莫让浮云遮望眼》,就运用正反事例对比来强化观点,深化主旨:对待事物要站在正确的角度,切不可让情感因素干扰你对真相的审视。
西晋王室广封王,欲使天下尽归司马氏之手,殊不知诸公之中良莠不齐,终于导致八王之乱、五胡乱中原的下场。三国时孔明因对马谡偏爱有加,忘却先主对马谡“华而不实”的评价委以重任,终使《出师表》空有“真名世”,也不免“长使英雄泪满襟”。
岳家军威震四海,正是由于岳飞超越亲情,以军规处罚岳云,军风大肃,才有了“撼泰山易,撼岳家军难”的美谈。孔明事后挥泪斩马谡,以肃军纪,才没有因感情亲疏而再误军国大事。
2.置于一定的背景
作文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来反映客观现实的媒介,总带有一定的时代社会的印记,因为任何一个人或一件事总是处在一定的环境或背景中的。如果背景越有时代性,文章的中心就越突出、越深刻。《阿Q正传》中,作者把阿Q置于辛亥革命前后未庄落后闭塞的环境中,因而阿Q的所作所为是当时社会的具体表现,阿Q的悲剧就不是他个人的悲剧了,而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一个社会的悲剧,也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这样的立意就深刻多了。
学生赵列纲的《人性不泯》,写的是一个美国中尉与一对德国兄弟的故事。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次战役结束时,中尉发现了两个受伤的德国军人,要将结束他们生命时,弟弟向中尉请求,希望把哥哥的信烦交给他在德国的未婚妻。中尉不仅没有杀死他们,还把他们背回了营地疗伤。有一天,中尉留下了一封信,突然回国了。作者要表现的主题,在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样写道:“世上总充满着很多感动,而这个故事,曾经让我震撼不已。面对敌人,还能救他。是什么在引导着这个美国中尉?是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在和平的年代,人性虽被经常提起,但只有在最艰难困苦的时代,表现出来的人性才是真正闪光的。”本来两个国籍的三个军人凑在一起并不怎么样,但作者善于把他们三人置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中,并且还是死对头。又巧妙地让中尉去完成一桩遗愿。中尉在人性的选择中所表现出来的伟大令读者强烈地震撼。置于这样特殊的背景来塑造人物形象,不仅形象高大,而且立意也深刻了。
浙江考生的满分作文《让理性主持宣判》,文章要阐明的是“面对世俗,要有理性思维”的观点,作者采用的不是一般人就事论事或其他的方法,而是把它置于哲学道德的高度来俯视、来剖析。
从哲学角度上看,有善恶逻辑与是非逻辑之分。很明显,三国一直上演着善恶逻辑的悲剧——其实在历史上,文化的沉淀一直追溯着道德的魅力。只有站在道德的足印上,你才会明辨是非逻辑的韵味与事实的感动。依稀记得堕泪碑的美谈——晋将羊祜与吴将陆抗在兵刃相见的战场边,留下了一幕幕送汤药,彼此互相敞露真诚的感动;在法西斯纵横的时光中,是谁给了美国黑人运动员一个真诚的眼神,一次无私的鼓励。论感情亲密上,他们都是人生的陌路,在彼此各自的同列面前矮了一大截。但岁月最终证明,所有的一切都是真,都是事实。他们都用理性的头脑接受了彼此间的那份祝福。
这样的分析,不仅赋予了一定的理论色彩,而且观点鲜明,富有较强的思辨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