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感悟人生真谛

感悟人生真谛

时间:2023-05-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感悟人生真谛感悟是人对客观世界本真的感受与体悟,是一种情与理的升华。我们一旦有了感悟力,就能在风光旖旎、山峦险峻的地方,看到山势的奇伟,触摸到流水的冷热,听到小鸟的啁啾,嗅到野花的芬芳,尝到山果的酸甜,同时能过滤、沉淀出人生的质地,透视出人生的真谛。《远山》以两个人在风景如画的路途上奔向远山的过程来演绎“追求在理想中闪光”的哲理,来感悟其人生的真谛。

感悟人生真谛

感悟是人对客观世界本真的感受与体悟,是一种情与理的升华。我们一旦有了感悟力,就能在风光旖旎、山峦险峻的地方,看到山势的奇伟,触摸到流水的冷热,听到小鸟的啁啾,嗅到野花的芬芳,尝到山果的酸甜,同时能过滤、沉淀出人生的质地,透视出人生的真谛。《远山》以两个人在风景如画的路途上奔向远山的过程来演绎“追求在理想中闪光”的哲理,来感悟其人生的真谛。让我们欣赏《远山》吧。

苏格拉底和拉克苏相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游览一座大山。据说,那里风景如画。人们到了那里,会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许多年以后,两人相遇了。他们都发现,那座山太遥远太遥远。他们就是走一辈子,也不可能到达那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拉克苏颓丧地说:“我竭尽全力奔跑过去,结果什么都不能看到,真叫人伤心了!”

苏格拉底掸了掸长袍上的灰尘说:“这一路有许许多多美妙的风景,难道你都没有注意到?”

拉克苏一脸的尴尬神色:“我只顾朝着遥远的目标奔跑,哪有心思欣赏沿途的风景啊!”

“那就太遗憾了。”苏格拉底说,“当我们追求一个遥远的目标时,切莫忘记,旅途处处有美景!”

在我们的生活周围,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事一物都是我们感悟的对象,只要我们用心去感悟,一个简单的圆也能感悟出许多人生的真谛:它像一个人生的大舞台,可尽情挥洒自己的青春;它像一座严严实实的围城,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它像一块处女地,要用我们的智慧与汗水来开垦。如果我们能把这种充满个人智慧的独特感悟表现在我们的作文中,那么不仅能表现我们的个性与才智,而且能给人以丰富而深邃的哲理美,哪一个读者会不折服呢?

写作链接

背包的故事

沈 阳

读初三那年,街上开始流行那种双肩式背包,包很小,背带却特别长,一直挂到腰上,很别致,也很青春。

在书堆中困乏了的我禁不住诱惑,好想拥有一只漂亮的双肩背包。我想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无奈积攒了一个多月的零花钱还不够买一条拉链,只得向母亲求援。一直被我视为心无浪漫的母亲竟一口答应了,只不过有一个条件:考上重点高中再说。于是,那个夏天,我为了一只美丽的背包苦战了一个多月,发榜的那一天,我兴奋之极,倒不是因为考上了重点高中,而是因为我可以拥有一只美丽的小包了。七月里的夏天很热,可母亲还是陪了我一个下午,最后我挑中了一只黑色带小白点的皮包,买回来后,没用多久,背带居然断了,我有些懊恼,想把它扔掉,母亲却接过包,找出针线,为我缝补。

母亲边缝边说:“现在的东西真不比以前,我年轻时用过一只,结实多哩!”哦,母亲年轻时居然也有过一只小包。“可不哩,那时年轻,只觉得那种跨肩式的草绿色书包很好看,就央求着你外婆也买一只,那时常常穿着一身绿军装,背着一只绿书包,走在街上,蛮神气的。当时我不知道什么是美,只晓得街上的女娃子们都背这种包,挺好看的。”母亲说着,脸上漾起一阵幸福的红晕,一种沉浸在少女梦幻年代的幸福。我一直以为已有几缕银丝的母亲早已抛弃了那份浪漫,却不料一只包竟勾起了她的青春情愫。

那个下午,阳光很暖,母女俩就这样谈着那只包。后来母亲又为我打开了已逝外婆的那只箱子,箱子已多年没开,落满了灰尘,打开箱子的一刹那,我的心也飘了起来,看到箱子的底层,居然放着一只精致的小皮包。母亲说这是外婆年轻时曾祖父给她的礼物。我可以想象,当年年轻的外婆会怎样地欢天喜地,就如同我刚拥有那只包一样。我也可以想象,这只包陪伴着外婆走过怎样一个浪漫的少女时代。也许,小皮包里装着外婆的青春秘密呢。

那个下午,我突然明白:每个人都有着年轻的温馨,哪怕白发苍苍。然而,青春会在无边无际的琐事中流逝,少女美丽的笑靥会在岁月的打磨中消失,然后渐渐地变成一种历经沧桑的成熟,唯有留下一丝回忆的芳香,即使多年以后,那份少女特有的心境也不会变,就如母亲的回忆和外婆的遗物一样年轻。

点评

作者用背包这个道具,把三代人——外婆、母亲和“我”巧妙地联结在一起,并且把三代人年轻时对美的憧憬凸现出来。三代人(特别是母亲与“我”)对美的追求还烙上了不同时代的印记。

背包还负载着三代人人性之美、人伦情怀,特别温馨——都有长辈的呵护,长辈的挚爱;都留下青春的印痕,飘逸青春的芬芳。给读者以纯爱的滋润,真美的芳香。

人格美文精品品读

有的人是一座丰碑,有的人是一抔黄土。你认为导致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的关键是什么呢?请让我们一起来关注——

人格,最高的学位

唐 锰 徐树雷

这是一个关于季羡林先生的真实故事。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位外地来的年轻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大包小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迎面走过来,年轻学子走上前去说:“您能不能替我看一下包呢?”老人爽快地答应了。那位年轻学子就轻松地去办理各种入学手续。一个多小时以后回来了,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履行着自己的使命。学生谢过老人,两人各自离去。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奇地发现,主席台上的北京大学副校长季羡林先生正是那天替自己看包的老人。

还有一个故事:有一个叫魏林海的淘粪工人,家住在北京海淀区六郎庄乡,爱好书画。香港回归时,魏林海与乡间几位朋友拟搞一个书画展,以表香港回归祖国的喜悦,并想请一个名人写个条幅以壮声色。最初找了一个小有名气的画家,不料此人倨傲十足。魏林海一气之下,发誓非请一位大名人题写不可。于是斗胆找到季羡林先生。季老得知是淘粪工人求题,欣然提笔,“六郎庄农民书画展”的横幅很快就写好了。缘此,二人遂成忘年之交。

点评

季先生是北大著名教授,是我国的学术泰斗。他能以极普通的教员和画家身份关爱学生与淘粪工人,令人感动。一滴滴水珠汇聚成奔腾的大海,一件件小事铸造成人格的丰碑。臧克家为纪念鲁迅而作的《有的人》中写道:“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季先生与鲁迅先生一样,甘愿做人民大众的“牛”,赢得了人民的崇敬与爱戴,“群众把他抬得很高很高”。同时也体现他们人生的价值观与幸福观。而有的人喜欢干一番大事业,却不屑于身边的小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可从季先生等老一辈伟人身上汲取人生的力量,获得有益的启示。

商品经济社会中,似乎有金钱、有地位的人活得最潇洒。假如你的父母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实人,没有金钱,没有地位,你会抱怨吗?假如你有了金钱、地位,你还会像你的父辈那样勤勤俭俭地生活吗?请看——

人生最好的教育

小 梅

一个青年来到城市打工。不久,因为勤奋工作,老板将一个小公司交给他打点。他将这个小公司管理得井井有条,业绩直线上升。

有一个外商听说之后,想同他洽谈一个合作项目。当谈判结束后,青年邀请这位也是黑眼睛黄皮肤的外商共进晚餐。晚餐很简单,几个盘子都吃得干干净净,只剩下两只小笼包子,他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外商当即站起来表示明天就同他签合同。

第二天,老板设宴款待外商。席间,外商轻声问青年受过什么教育。青年说:“我家很穷,父母不识字,他们对我的教育是从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父亲去世后,母亲辛辛苦苦供我上大学。她说俺不指望你高人一等,你能做好你自个儿的事就行。”在一旁的老板眼里溢出亮亮的液体,站起来激动地说:“我提议敬她老人家一杯!你受过人生最好的教育!”

点评

一位外商非常赞赏中国人勤俭质朴的美德,这表明这种美德是超越国界的。我们民族传统的美德,雕琢着一辈又一辈人的心灵,塑造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人格。我们从青年的言行举止间发现他的魅力就在于高尚的人格——从父母那里受到熏陶的传统美德,他赢得了上司与员工的赞许,赢得了外商和老板的信任。本文的几件小事,向人们昭示:高尚的人格是一笔无形的资产,它的价值远远胜过一时的金钱与地位。我们应继承与发扬传统美德,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读过法国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的人,一定不会忘记那感人的一幕:罪犯冉阿让偷了银烛台后被警察抓回到了教主那里,教主不但没有指控他,反而主动地把银烛台送给了他。从此改写了冉阿让的人生,他改邪归正,专做善事,道德走向完善。在中国某农村也发生了类似的却是真实的故事——

听懂母亲讲的故事

王宏甲

母亲已经老了,头上寻不见一丝黑发。母亲在满头乌发时代讲过的一些故事,至今仍在我心中绿油油的。

“我的外公,从前偷过东西。”母亲说,“有一天,他去别人的菜园偷菜,被人看见了。谁看见?就是菜园的主人呗。可是,那主人看见后却不制止外公,反而转身就走。”这情节让我十分好奇。母亲继续说:“外公以为那人要去告官了,连忙追上去。不料菜园主人进了自家的门,还把门关上。外公想了想,上前敲门。门开了,外公说:‘我被你看见了。’那人说:‘看见什么?我今天连门都没出。’‘是被你看见了,偷你的菜。’外公说,‘我现在没法做人了。’那人笑道:‘你说什么话?咱们是邻居,你只是想知道我那菜为啥长得漂亮。对么?我那菜,好看,也好吃。不信?你先尝尝。’说着,他真的去井边的悬篮里抱出两棵菜,硬是塞到外公手里。后来外公成为邻里众口称赞的好品行的人。”

小时候听故事,我只想笑。童年时,我们的精神被熏陶得相当无私,所以,故事中的偷菜人即使是母亲的外公,我也认为:看见坏人应该冲上去,菜园主怎么能掉头就跑呢?听懂母亲讲的故事,我费去了二三十年时间。也许是某个极糟糕的日子,忽然发现母亲讲述的故事原来饱含着对人的尊严和爱护。原来,在老掉牙的故事里,同样蕴藏着生活智慧和人生哲理啊。

点评

读了这个故事,最让读者感动的是谁?是母亲的外公,还是菜园主人?一个人犯错误是难免的,我们应怎样对待犯错误的人。我们对菜园主人的人格表示极大的赞赏,因为他对人宽容,善解人意,善于爱护人的尊严。由于主人高尚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了偷者外公,使外公的人格也自觉地走向了完善,后来“成了邻里众口称赞的好品行的人”。假如主人缺少完善的人格,把外公当场抓住,并公布于众,则可能他会破罐子破碎,一落千丈。在日益提倡公民道德建设的今天,难道对教育者不是一个有益的启示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