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太阳王与一群反法斗士鏖战正酣的时候,北方的波罗的海正在上演另一场世纪大战,瑞典与新兴的俄国为了波罗的海霸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当莱茵河和多瑙河因为《乌得勒支条约》而归于平静的时候,波罗的海依然沸腾不已。最终瑞典帝国陨落,波罗的海不再是瑞典的内湖,俄国几代君主的夙愿在彼得一世手中终于实现了,波罗的海成为俄国通向欧洲的通衢大道。
组建北方同盟
瑞典崛起于17世纪中期的三十年战争,在那场欧洲大陆各国混战不休的战争中,瑞典这个北方小国横空出世。在国王古斯塔夫的率领下,骁勇善战的瑞典军队叱咤欧洲战场,一度打到中欧。三十年战争之后,瑞典成为维持欧洲局势的中流砥柱,瑞典的领土遍布波罗的海沿岸,波罗的海成为瑞典的内湖。
古斯塔夫死后,给他的子嗣留下了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军队,这支军队成为瑞典横行波罗的海沿岸的利器。1697年,瑞典国王查理十一世因患胃癌撒手人寰,年仅15岁的王子即位,即查理十二世。经过几代君王的治理,瑞典国内贵族已无叛乱的可能性,但国外的敌人中,丹麦想夺回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的斯科尼亚,波兰想夺回利夫兰,而勃兰登堡则想得到瑞典在欧洲大陆的一些地盘。丹麦国王腓特烈和波兰国王奥古斯都看到瑞典新君是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且立足未稳,于是开始筹划反瑞典的联盟。
查理十二世于1697 年15岁时即位,图为查理十二世在马上。
当时的俄国在处于西南的土耳其、西部的波兰和西北部的瑞典的三面夹击下,通往西欧的交通完全被阻断。彼得一世游历欧洲,一边招募西欧的专家到俄国服务,一边寻找欧洲潜在的盟友,希望借助欧洲国家的力量阻止上面三国对俄国的进攻,同时能够在波罗的海沿岸取得一个港口。彼得一世在西欧转了一圈并没有找到可以向俄国施以援手的盟友,但是他却了解到波罗的海地区的形势正在发生变化。彼得一世积极与丹麦、波兰等国联络,三国虽然各有不同的利益,但是在反对瑞典这一问题上却是一拍即合,1699年,三国签订反瑞典的条约,组成“北方同盟”。
短命的北方同盟
1699年,正在野外狩猎的查理十二世得到丹麦等国的宣战照会,这位年仅17岁的少年国王并没有慌乱,他知道一展身手的机会来了。后来的事实证明,查理十二世的军事才能在这场战争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得到宣战照会之后,查理十二世立即进行军事部署,决定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既然丹麦首先发难,瑞典军队就给丹麦军队当头棒喝,这样一来腓特烈不得不退出战争。北方同盟的铁三角只剩下两角了。
1700年,波兰国王奥古斯都率领波兰—萨克森军队突入立窝尼亚,企图偷袭里加,结果失败而归。当时,彼得一世为了避免两线作战,正在与土耳其签订休战协定,以便将俄军主力调到波罗的海一线。当1700年8月30日,彼得一世向瑞典宣战的时候,丹麦已经与瑞典签订条约,退出了战争。反瑞典的北方同盟就此解体。战争变成瑞典与俄国之间的较量,直到九年后,丹麦才重新参与到北方大战之中。
彼得大帝像
从纳尔瓦到波尔塔瓦
1700年9月2日,彼得一世率领俄军向瑞典的要塞纳尔瓦开进,四天之后,俄军开始炮击纳尔瓦。不足2000人的瑞典军队固守要塞,顶住了4万俄军的猛攻。俄军在纳尔瓦挖掘了壕沟,修筑了栅栏,阻止瑞典的援军。查理十二世率领瑞典主力驰援纳尔瓦的守军。在风雪交加的战场上,查理十二世命令手下的8000士兵冲击俄军主力战线,人数超过对方8倍的俄军,居然溃不成军,狼狈逃窜,上万人沦为俘虏。由于没有足够的粮草供给这些俘虏,查理十二世将这些俘虏除军官外全部释放。初战告捷,让查理十二世信心倍增,从此之后,他便不再把俄军放在眼中。大败而归的彼得一世认识到俄军与瑞典军队之间的差距,因此加快了军队的改革和现代化的步伐。
查理十二世将北方同盟打得落花流水,本来他可以乘胜与这些手下败将议和,签订有利于瑞典的和平协定,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他决定继续进军。查理十二世首先向波兰进军,他决定首先制服奥古斯特。瑞典军队在波兰境内连战连捷, 1706年奥古斯特与查理十二世签订条约,宣布退出战争。查理十二世在波兰休整了几个月后,便率领军队义无反顾地攻入俄国境内。
纳尔瓦会战1700年彼得大帝与年仅18岁的查理十二世的军队在纳尔瓦开战,此战中俄军大败,瑞典军队的战斗力得到彰显。
在查理十二世进军波兰期间,彼得一世占领了瑞俄边境上的一些军事要塞,但是这些小小的胜利对于扭转战局并没有多大意义。当查理十二世制服波兰之后,他想的并不是将彼得一世占领的要塞夺回来,而是进军莫斯科,彻底消灭这个竞争对手。
数次与瑞典交手失利,让彼得一世不得不调整战略,决定以空间换时间,将查理十二世引诱到俄国境内,再伺机将其消灭。1707年,查理十二世率领4.5万人进入俄国境内,让查理十二世感到不安的是,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四处冒烟的俄国,彼得一世实行焦土战略,查理十二世根本找不到任何给养。查理十二世的补给部队遭到俄军袭击,损失惨重。查理十二世急欲寻找俄军主力会战,但是彼得一世似乎并不着急与查理决战,俄军一直在与瑞军兜圈子,搞得瑞军筋疲力尽。1708年的冬天格外寒冷,俄国平原上凛冽的寒风如同刀子一样划过瑞典士兵的脸,成百上千的瑞典士兵不是冻死就是冻伤。俄军还经常出其不意地骚扰、袭击,让瑞典人的这个冬天更加难过。
深陷困境的查理十二世并不气馁,他相信自己可以战胜彼得一世。严冬过后,春天来临,查理十二世包围了波尔塔瓦城,他手下只有两万多士兵可以参战,而他们要面对近五万装备精良的俄军。经过近十年的改革,俄军的战斗力已经今非昔比,无论是士兵素质还是武器装备都有很大提高。查理十二世围攻了三个月,迟迟攻不下,俄军援军却源源不断地赶来。1709年6月,双方展开波尔塔瓦会战,不幸的是,查理十二世足部中弹,不能下地,而且高烧不退,只能躺在担架上。瑞军大军的指挥权交给了伦斯彻尔德和雷文豪普特。可是两位将领意见不合,由于指挥不力,瑞军处处被动,三分之一的步兵尚未到战场便被消灭,剩下的三分之二要面对几倍于己的俄军,由于得不到骑兵的配合,他们多数被俄军歼灭。
海上的“酒会”
1709年,丹麦重新参与到北方大 战中,一个名叫彼得·维塞尔的舰长到卑尔根,在海面上遇到一艘悬挂英国国旗的军舰向他冲过来。维塞尔扬旗致敬,可是令他意外的是,对方撤下英国国旗换上了瑞典国旗。原来这艘瑞典军舰的舰长是英国人,于是双方开始了激烈的炮击。两个小时之后,维塞尔举白旗休战,派人告诉对方:“我已有炮弹了。”那个英国船长答道:“我的炮弹只够我自己用。”接着,两位船长站在船头举杯对饮,喝完便将酒杯扔到海里,然后调头返航。后来,两位船长在海上的这次“绅士”般的战争一直为人所乐道。
1709年6月27日,波尔塔瓦会战结束,瑞军损失惨重,仅剩下1.5万人在查理十二世的带领下开始撤退。查理十二世战败的消息很快传遍欧洲,丹麦、波兰重新加入到反瑞典的北方同盟;英国、荷兰、土耳其等国则害怕俄国过于强大,为防止瑞典过度衰落,开始干预战争。波尔塔瓦会战成为查理十二世又一个转折点,也成为瑞典盛极而衰的开始。
堂·吉诃德式的搏击
波尔塔瓦败北之后,查理十二世率领残兵败将撤退到土耳其。早在战争进行期间,查理十二世便派人与土耳其取得联系,希望与土耳其一起进攻俄国。但是彼得一世早已与土耳其签订停战协定。查理十二世的计划泡汤。兵败之后的查理十二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目标,他相信自己能够吞掉北极熊。即使落难于土耳其,他依然没有停止进攻俄国的策划。
1709年7月,波尔塔瓦战役后,瑞典士兵向俄国沙皇彼得大帝缴械。
远在土耳其的查理十二世依然控制着瑞典国内的局势,为了配合国王的军事行动,瑞典的一些王室顾问组成了国防委员会,专司国防之责,补充兵员、训练新兵、筹集粮草,保护瑞典边境安全。这一时期,丹麦人的进攻被阻挡回去,查理十二世将目光集中于东部战线。查理十二世与波兰贵族斯坦尼劳斯以及鞑靼可汗进行谈判,三方共同撺掇土耳其对俄国用兵。从1710年到1711年,土耳其先后三次对俄国进行了攻击,其中有一次还将彼得一世围困起来。查理十二世大受鼓舞,以为进军俄国的梦想即将实现,但是结果却令他大失所望,彼得一世很快与土耳其罢兵言和,因为土耳其并不愿意为了查理十二世的梦想而损兵折将。当查理十二世的将领斯滕博克率领大批瑞军越过波罗的海来到德意志领土,准备与土耳其合兵一处共同进攻彼得一世时,土耳其早已撤军,而且瑞典的后勤补给线被丹麦海军给切断。1713年,斯滕博克几乎全军覆没。
1713年,欧洲各国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泥沼中跋涉出来。英国、荷兰等国的目光随之转移到沸腾的波罗的海。各国不希望波罗的海的均势被打破,查理十二世此时已经不像是波罗的海的霸主,而更像是一个落难英雄。1713年土耳其国内发生叛乱,土耳其的统治者们认为这是查理十二世惹的祸。他们认为查理十二世是个铁石心肠的疯子,是土耳其的“祸水”,因此,他们将查理十二世的馆舍付之一炬。当查理十二世从熊熊大火中逃出来的时候,他对土耳其已经失望至极,决定回国。
1714年冬天,查理十二世乔装打扮,像堂·吉诃德一样,骑着一匹瘦马,带着一个随从潜回到国内。查理十二世的威望并没有因为波尔塔瓦失败而受到损害,国内的百姓依然崇拜自己的国王,贵族们也不敢动叛乱之心。只是瑞典国内的境况开始恶化,经过十几年的征战,瑞典的生产和贸易大受影响,同时瑞典的东部边境受到俄国的蚕食,有些战略要塞落入敌手。支撑瑞典以及查理十二世继续战斗下去的是瑞典人的忍耐精神,正是靠着这种忍耐性,查理十二世可以继续在国内征集粮食、兵员,为未来的战争做准备。
签订《尼斯塔得和约》
1718年11月,查理十二世到前线视察,一颗子弹正好击中他的太阳穴,查理十二世当场毙命。据说这是一场谋杀,查理十二世没有子嗣,他的妹夫腓特烈为了抢夺瑞典王位便派人刺杀了他。不过,查理十二世的去世对于他的子民而言,可能是一个福音。因为瑞典这个人口不过百万的国家经过近20年的战争,早已是民困国乏,百姓们普遍产生了一种厌战情绪,他们需要和平,需要休养生息。
查理十二世死后,彼得一世想继续进攻瑞典,丹麦也想趁火打劫,企图将松德海峡收入囊中,但是欧洲国家不允许彼得一世过于强大,也不愿意向丹麦缴纳海峡税。于是在各方的斡旋与调节下,瑞典与俄国签订了《尼斯塔得和约》,结束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北方大战。
一纸合约为瑞典帝国的霸权画上了休止符,瑞典帝国被肢解,其势力范围基本退回到本土。彼得一世如愿在波罗的海获得出海口,并掠取了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俄国成为波罗的海新的主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