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启蒙运动之父伏尔泰

启蒙运动之父伏尔泰

时间:2023-05-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伏尔泰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望子成龙的父母把他送到当地最好的学校接受启蒙教育,更幸运的是,伏尔泰遇到了许多良师益友。他的启蒙老师将他引荐给尼侬夫人,这位夫人非常喜欢聪明伶俐的伏尔泰,称他为神童。辅政的奥尔良公爵将伏尔泰请到府上予以款待,邀请伏尔泰为政府效劳。伏尔泰不愿意充当御用文人,婉言拒绝了奥尔良公爵的美意。祸福相依,当伏尔泰春风得意之际,一场灾难也随之降临。

伏尔泰才华横溢、酷爱自由,对法国的专制统治深恶痛绝,少年时代就有强烈的叛逆倾向,曾两度成为巴士底狱的“贵客”。他游历英伦三岛,对英国褒奖有加;伴随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三年有余,结果不欢而散。他一生著作等身,语言诙谐,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成为法兰西最著名的文化领袖。

叛逆少年

伏尔泰1694年11月出生于巴黎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当地声名显赫的律师,母亲有贵族血统。伏尔泰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由于母亲生育伏尔泰的时候年龄已经很大了,所以伏尔泰出生之后就体弱多病。家里人都以为他会幼年早夭,没想到他一直活到84岁才去世。

以伏尔泰的家境,他可以不费什么力气就混迹于上流社会,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如果是那样的话,人类历史上不过多了一位如同尘埃一样的庸俗小贵族,而少了一位精神百花园中的奇葩。不过,伏尔泰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望子成龙的父母把他送到当地最好的学校接受启蒙教育,更幸运的是,伏尔泰遇到了许多良师益友。他的启蒙老师将他引荐给尼侬夫人,这位夫人非常喜欢聪明伶俐的伏尔泰,称他为神童。1705年,尼侬夫人病逝的时候,给伏尔泰留下了2000法郎以备他日后求学之用。

伏尔泰10岁的时候,父亲便将他送到巴黎最负盛名的圣路易中学,这是巴黎最好的中学,只有很少数的贵族子弟能够进入这所学校学习。伏尔泰在这个中学里学习了七年,正是这七年的学习锻造了他坚毅而完整的心智,也让他发现并发展了自己的爱好。圣路易中学沿袭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传统,在学校中可以排练法语和拉丁语的戏剧,伏尔泰对古典文学尤其是戏剧颇感兴趣,12岁的时候便写了一出戏,这为日后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圣路易中学是个贵族学校,那些纨绔子弟养尊处优、不学无术,终日趾高气扬,伏尔泰对他们深恶痛绝。

中学毕业之后,伏尔泰便打算以文学创作作为自己的事业。他的这一想法遭到了父亲的坚决反对,他希望伏尔泰要么当教士,要么当律师。伏尔泰早就对那些穿袍子的伪君子们厌恶至极,他根本不相信有什么地狱,也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所以他不愿意当教士。

既然不愿意做教士,父亲便逼迫伏尔泰子承父业,学些法律知识。可是耗费了三年时光,那些枯燥无味的案例在伏尔泰头脑中只不过激起了些许的涟漪而已,他讨厌法律,觉得它们是一些毫无用处的东西。

被投入监狱

父亲看伏尔泰无意从事法律工作,便央求即将到海牙出任法国驻荷兰大使的夏托那夫侯爵带自己的儿子出去。伏尔泰随即跟从侯爵到了海牙,但是伏尔泰到了海牙并没有安心做一个外交随员,而是热烈地追求一位少女居瓦诺耶。居瓦诺耶的母亲坚决反对伏尔泰追求自己的女儿,并且向法国驻荷兰大使馆告状。第二年,伏尔泰便被打发回国了。

回国之后,伏尔泰的父亲大发雷霆,这个儿子实在是太不让人省心了。为了让儿子回到正轨上,父亲使尽了招数,1714年他命令伏尔泰到一位检察官手下做秘书,希望他日后可以进入法律界。

1715年,路易十四去世,伏尔泰写了好几首诗讽刺法国混乱荒唐的政坛,结果招来牢狱之灾。1716年,伏尔泰被法国当局投到巴士底狱,坐了11个月的牢。此时的伏尔泰已经有了独立的政治立场和追求,开始了与教会和法国政府长达半个世纪的斗争。

伏尔泰像
伏尔泰(1694~1778)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主要人物,也是著名的诗人、剧作家、散文家、小说家、历史学家、启蒙思想家、哲学家,自由思想和自由主义的倡导者。原名弗朗索瓦·马里·阿鲁埃,伏尔泰是他最
著名的笔名。

旅居英伦

父亲去世之后,伏尔泰得到了一笔遗产,更重要的还有自由,再没有人干涉他的个人选择。他专心于戏剧创作,很快便在巴黎上流社会混出了名声。巨大的成功给伏尔泰带来了荣誉,也引来了当权者的嫉恨,因为伏尔泰的作品字里行间都透着反政府的气息。

辅政的奥尔良公爵将伏尔泰请到府上予以款待,邀请伏尔泰为政府效劳。伏尔泰不愿意充当御用文人,婉言拒绝了奥尔良公爵的美意。此后,伏尔泰便成为奥尔良公爵重点关注的对象,法国政府难以容忍伏尔泰这样激烈批判政府的文人继续存在下去。

祸福相依,当伏尔泰春风得意之际,一场灾难也随之降临。一次,伏尔泰到剧院看戏,不经意间得罪了一个名叫洛昂的小贵族。谁知,洛昂怀恨在心,设计报复伏尔泰,他假借伏尔泰圣路易中学同学苏利公爵的名义给伏尔泰写信,邀请伏尔泰共进晚餐。伏尔泰得到信件之后,便欣然赴约,没想到刚下马车便遭到洛昂事先雇佣的打手的暴打,伏尔泰落荒而逃。

1726年,伏尔泰找洛昂决斗,没想到又一次被陷害,洛昂一方面假装接受挑战,一方面又向当局控告伏尔泰,最后法国当局把伏尔泰又一次投入巴士底狱。几个月之后,伏尔泰愤然离开了法国,跨越海峡,来到英国。

费尔奈庄园1760年,伏尔泰定居法国和瑞士边境的费尔奈庄园,这期间他与欧洲各国人士保持了频繁的通信联系,并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撰写了大量小册子,揭露宗教迫害和专制政体下司法部门的黑暗。

当伏尔泰踏上英国的国土后,他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国度。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每个人都过得那么从容。伏尔泰认为这是因为英国已经消除了君主专制的流毒,自1688年以来,君主专制在英国已经成为历史陈迹,英国人已经建立起稳固的君主立宪政体。

当伏尔泰沉醉于英国的人情风物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手中持有的2万法郎的汇票已经变成了废纸,因为承兑的那家银行已经破产了。好在有个旅居英国的商人欣赏伏尔泰的才华,给了伏尔泰很多帮助,他才可以在英国生活下去。

伏尔泰手中还有英国驻法国大使馆的介绍信,凭借这个,伏尔泰很快跟英国文学、政治等领域的精英人物建立了联系。为了更好地阅读英文作品、与英国人交流,伏尔泰开始学习英文,到1726年年底,伏尔泰已经可以用英文进行写作了。

伏尔泰将在法国创作的《亨利亚特》在英国出版,非但没有受到书报检察官的阻挠,反而受到了上流社会的热烈欢迎,就连英国国王和王后也对这部书感兴趣。此书一出版便被抢购一空,连续加印了数次,依然供不应求。这部书不但给伏尔泰带来了赫赫名声,还给他带来了15万法郎的收入。伏尔泰依靠这部书赚取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桶金,此后伏尔泰以此作为资本进行商业活动,赚取了巨大的财富,这为他日后独立创作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

伏尔泰在英国与当时的大文豪斯威夫特交游甚欢,两人相处三个月,斯威夫特鼓励伏尔泰创作小说,伏尔泰也为斯威夫特的才华所折服。伏尔泰认为斯威夫特是英国的拉伯雷,但是在文才上却胜出拉伯雷一筹。伏尔泰不喜欢莎士比亚的戏剧,认为莎翁是个文雅的野蛮人。伏尔泰不仅与当时英国文学界的人有所交流,他还将视线转移到哲学与科学领域。伏尔泰被洛克的经验哲学深深地吸引,他仔细地研究了洛克的哲学著作,从中获益匪浅。他原以为自己找到了真理,后来才明白那不过是一些弯路。当他回归到洛克的哲学中时,就像一个走失的孩子重新回到父亲身边一样。

除了洛克的哲学外,牛顿的物理学理论也让伏尔泰痴迷。牛顿的自然科学理论因为比较晦涩所以在法国影响甚微。伏尔泰将牛顿的理论用简单平易的语言叙述出来。很快,牛顿成为法国知识界中的响亮的名字,成为一个可以与笛卡尔分庭抗礼的大科学家。

伏尔泰在英国生活了三年,后来他以书信体的方式将在英国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即《英国通信》。在25封信中,伏尔泰系统地介绍了英国的政治、社会、科学、艺术等方方面面的成就。伏尔泰的著作开启了法国了解英国的序幕,后来大量英文作品被翻译介绍到法国,伏尔泰在英法之间搭建起一座文化沟通的桥梁。

伏尔泰最后的抗争

年过八旬的伏尔泰回到巴黎,万人 空巷,各界人士热烈欢迎这位文化斗士、戏剧大师归来。伏尔泰被授予法兰西学院院长一职,这是对伏尔泰最高的肯定与奖赏。令人没想到的是,接连不断的庆祝让伏尔泰难以消受,很快便卧床不起。弥留之际,家人请来了牧师,伏尔泰讨厌这个家伙,他一生不信上帝,怎么会在死的时候向上帝忏悔呢?当那个牧师絮絮叨叨没完没了的时候,伏尔泰用最后的力气让牧师滚蛋。这是这位与教会斗争一生的文化巨匠最后的抗争。

柏林之行

回到法国之后,伏尔泰依然不为法国当局所接纳,巴黎已经不适合伏尔泰继续居住下去。于是,他与自己最挚爱的女人夏德莱侯爵夫人来到法国与瑞士边境地带的小城西累居住。夏德莱夫人才华出众,精通多国语言,并且对文学艺术有极高的造诣,伏尔泰流浪多年一直未能找到一个精神上的知己,等到他快四十岁的时候才遇到夏德莱夫人。

他们两个人在这个边境小城生活了十几年,远离了巴黎的繁华与喧闹,在这个宁静的小城里,伏尔泰更能够安心于文学与历史创作。他的《路易十四时代》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虽然最终伏尔泰与夏德莱夫人也没有结婚,但是他们却是思想上的知音。

伏尔泰虽然远离巴黎的文化中心,但是他已经名扬欧洲,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早在做王储的时候便邀请伏尔泰到柏林。伏尔泰本来想去,但是夏德莱夫人却认为腓特烈二世不过是在作秀而已,伏尔泰如果到了柏林也不过是腓特烈二世手中的玩物。于是,伏尔泰一直未能成行。

后来,夏德莱夫人病逝,伏尔泰伤心欲绝,世间已经没有第二个女人能够像夏德莱夫人那样理解伏尔泰了。此时已经贵为普鲁士国王的腓特烈二世向伏尔泰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够到柏林做客。伏尔泰应约而行,一是为了排解失去夏德莱夫人的苦闷;二是伏尔泰被腓特烈二世情真意切的言辞所感动。

无忧宫的圆桌会议
油画,1850年阿道夫·冯·门采尔绘。1789年6月20日,波茨坦无忧宫,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中)招待著名的艺术家、哲学家,在座的包括伏尔泰(腓特烈二世右手边第二位)。

伏尔泰到了柏林之后受到腓特烈二世热烈的欢迎,几乎成为他身边第一红人。腓特烈二世任命伏尔泰为御前大臣,年薪2万法郎。事实上,伏尔泰只是个文人而已,对于治国理政并没有什么经验,腓特烈二世将伏尔泰请来不过是为了装点普鲁士宫廷而已。腓特烈二世在刚刚结束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中侵占了西里西亚,而且是以一种非常不体面的方式占领的,欧洲宫廷都认为腓特烈二世是个战争狂人,为了扭转自己比较恶劣的形象,腓特烈二世决定将伏尔泰请来为自己唱和平的颂歌。

伏尔泰刚开始认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可以公开、自由、平等交流哲学的庇护所,以为腓特烈二世是一个开明君主。可是后来,他才发现腓特烈二世是个彻头彻尾的唯利主义者,为了普鲁士的利益,他不惜发动战争。伏尔泰在宫廷中不过终日帮助腓特烈二世修改那些拙劣的法文诗歌和哲学作品而已。

腓特烈二世骨子里面还是看不起伏尔泰的,他跟自己的随从说:“伏尔泰就是我的橘子,当我把其中的汁水榨完之后,我就会把它扔掉。”这句话很快就传到了伏尔泰的耳朵里面,伏尔泰怒不可遏,自己一生与君主专制斗争,没想到自己却成了欧洲最严厉的专制君主的玩物。

伏尔泰是不会轻易向君主专制低头的,他在寻找机会。机会很快就来了,腓特烈二世的红人、柏林科学院的院长发表了一本荒诞不经的小册子,里面谈到要挖一个直通地心的洞以此来研究地球的构造;将金字塔炸开以揭开金字塔之谜;足够的鸦片可以使人神志清楚……伏尔泰就此写了一篇讽刺性的文章,挖苦德国最高学术机构的领导人竟然如此低能,由此可见,德国是个愚蠢的国度。

伏尔泰的这一举动让腓特烈二世大怒,他将伏尔泰的小册子收缴起来进行焚烧。伏尔泰便将腓特烈二世授予的勋章交还回去,他准备离开德国。当伏尔泰离开的时候,腓特烈二世只是给了一句不冷不热的“一路顺风”。腓特烈二世想起自己还有一本诗集在伏尔泰手中,便派人强行从伏尔泰手中抢走。伏尔泰与腓特烈二世友好的关系即宣告结束。

巴黎先贤祠里的伏尔泰雕像
伏尔泰雕像后的棺木上写着:“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他拓展了人类的精神,他使人类懂得精神应该是自由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