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探寻三权分立

探寻三权分立

时间:2023-05-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723年,孟德斯鸠向法兰西科学院提出申请,希望加盟这一团体。三权分立与法的精神1728年2月孟德斯鸠当选院士之后,便开始筹划他的旅行计划。

虽然生活在一个君主专制的时代,但是孟德斯鸠终其一生都在寻找民主之道。他身为贵族,却没有沉迷于灯红酒绿之中,而是放弃高官厚禄投身学术。他一生著作并不多,但是本本都是经典,一部《论法的精神》更是经典中的经典,远隔重洋的北美哲人将孟德斯鸠的思想灵活运用到他们的宪法当中,三权分立成为美国宪政的灵魂所在。

富裕的家境

孟德斯鸠原名查理·路易·德·色贡达,色贡达是一个有几百年历史的贵族世家。孟德斯鸠的祖辈购买了一块“孟德斯鸠领地”,后来国王为了嘉奖其贡献,便将这块领地提升为“伯爵辖地”。孟德斯鸠的祖父当了波尔多议会的议长,其伯父继承了议长的职位,后来孟德斯鸠又继承了伯父的职位,被称为孟德斯鸠男爵,孟德斯鸠其实是他的爵位,而非其真正的名字。

1709年,孟德斯鸠来到巴黎,经人介绍在一位律师手下实习。在此期间,孟德斯鸠阅读了大量的法学著作,并做了大量的笔记。这些笔记的内容庞杂而精细,包括各国的国法的摘录,也许孟德斯鸠那部最出名的《论法的精神》就是在此期间酝酿的。孟德斯鸠饱览群书,向学者虚心请教,在巴黎的这四年多时间里学术思想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孟德斯鸠喜欢罗马时期的西塞罗,在他眼中,西塞罗是品格高洁的伟人。西塞罗的书,他不知道翻过多少遍,《论法的精神》一书在遣词造句、构思运势等方面就透着西塞罗之风。

孟德斯鸠像
孟德斯鸠不仅是18世纪法国启蒙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也是近代欧洲国家比较早的系统地研究古代东方社会与法律文化的学者之一。

1713年,孟德斯鸠的父亲去世了,于是孟德斯鸠回到了波尔多。1715年,26岁的孟德斯鸠与一个富家千金结婚,他的妻子不仅带来了10万英镑的嫁妆,而且因为岳父只有一个女儿,所以岳父的财产也将由孟德斯鸠夫妇继承。这样一来,孟德斯鸠的家境更加富裕了,没有了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之中。

《波斯人信札》

1721年,孟德斯鸠化名为彼尔·马多出版了第一部著作《波斯人信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这部作品文笔辛辣、构思新颖,很快就广为传颂。在这本书中,孟德斯鸠假设两个波斯人到法国旅行,然后以他们的口吻对法国的宫廷与波斯人的宫廷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这本书信体的著作被认为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但是孟德斯鸠却认为它是一部小说,在那个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时代,也许只有小说才能让人反思与警醒,才能够对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有所补益。孟德斯鸠将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与东方宫廷的阴谋结合在一起,使这本书的可读性与思想性有了很好的结合。

《波斯人信札》终归是贵族阶层对王权的反抗,虽然他们也认可商人的经济地位,但是并不愿意轻易退出历史舞台。他们想依靠自己的金钱、爵位和权力继续留在历史舞台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波斯人信札》中,孟德斯鸠讽刺了法兰西科学院院士们终日拿着那些无用的概念做游戏,没有正事儿。没想到孟德斯鸠这些为了一时之快而写下的词句居然成为了他日后进入法兰西科学院的最大的绊脚石。

法兰西院士

法兰西科学院是法国最高的学术机构,只有四十名最具才华的人才能跻身其中。孟德斯鸠对学术有强烈的兴趣,自然也不愿意放弃进入法兰西科学院的任何机会。虽然孟德斯鸠拥有过人的才华,但是他是个外省人,所以他很难被有强烈的自我优越感的巴黎人所接纳。

1723年,孟德斯鸠向法兰西科学院提出申请,希望加盟这一团体。此时的孟德斯鸠在巴黎并不是什么知名人物,同时,他还在波尔多担任议长,并没有在巴黎常住。1726年,孟德斯鸠卖掉了议长的职务,因为他对议长的职务已经厌倦了。这一买卖让孟德斯鸠收获颇丰,据说他卖了60多万英镑。

卖掉议长的职务之后,孟德斯鸠便全力争取法兰西院士的头衔。当时法兰西科学院的大门与巴黎的沙龙是相通的。因为各界的名流都齐聚于巴黎名媛佳丽举办的沙龙,连法兰西科学院的院长都会出入其中。

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认识

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们对东方的中 国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孟德斯鸠也不例外,他年轻的时候曾经与到法国留学的中国人黄嘉略有多次交流。虽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将中国列为专制一列,但是他后来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中国实行的是混合政体,有三种政体的特点。孟德斯鸠认为这是气候特点造成的,而且辽阔的地域会让中国走向专制政体,但是却是最好的专制国家。时至今日,中国在西方依旧是个难解的谜团,何况是三百年前的孟德斯鸠呢?

孟德斯鸠混迹于巴黎的沙龙也已经有数年时间了,尤其是朗贝尔夫人举办的沙龙。朗贝尔夫人的沙龙齐聚了当时大量的有权有钱有学识的名人,包括科学院院长丰特纳尔。朗贝尔夫人非常喜欢才思敏捷、谈吐若定的孟德斯鸠,在朗贝尔夫人身边的那些人也非常希望孟德斯鸠能够进入科学院。

科学院的人数是既定的,只有老的院士死去才能有空缺的名额。1727年10月,路易·德·萨西去世,终于有个空缺。朗贝尔身边的人都积极行动起来,四处活动,为孟德斯鸠进入科学院做准备。正当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时,反对孟德斯鸠的人推出了自己的代表马莱与孟德斯鸠竞争。他们手中有杀手锏,那就是孟德斯鸠1721年出版的《波斯人信札》。这本书使孟德斯鸠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孟德斯鸠承认《波斯人信札》是自己的作品,那么书中对朝廷、贵族、科学院的嘲讽之词就变成为孟德斯鸠亵渎科学院的证据,一个对科学院如此不屑的人为什么要申请加入科学院呢?如果孟德斯鸠不承认自己写过《波斯人信札》,那么他凭什么要申请院士的头衔呢?

《论法的精神》书影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这部综合性的政治学著作,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律理论发展的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人对东方政治与法律文化的看法。

好在朗贝尔夫人手下都是“能臣干吏”,经过无数次的秘密交易,1728年孟德斯鸠如愿进入科学院,获得了梦寐以求的院士头衔。

三权分立与法的精神

1728年2月孟德斯鸠当选院士之后,便开始筹划他的旅行计划。当时,欧洲名流几乎没有人躲在书屋里,埋首于故纸堆的,他们践行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念。1728年10月,孟德斯鸠开始了环绕欧洲大陆的旅行,他先后到奥地利、匈牙利、意大利、瑞士、荷兰、德意志各地,开阔了视野,结交了欧洲各国的名人,包括曾经把法国经济搞得鸡飞狗跳的约翰·劳先生。

在旅行途中,孟德斯鸠做了大量的旅行日记,这些日记成为日后《论法的精神》一书的素材。欧洲各国的政体迥然不同,完成了对欧洲大陆的旅行之后,在英国驻荷兰的大使的帮助之下,孟德斯鸠到了英国。孟德斯鸠在英国住了近两年时间,在这期间,孟德斯鸠系统地了解了英国政体的特性以及运作过程,通过比较,孟德斯鸠对英国的政体大加推崇。

1731年,孟德斯鸠从英国回到法国,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他的第二部重要的著作《罗马盛衰原因论》出版。虽然这是一部探讨罗马兴衰的历史书,但是在这本书中却孕育着权力分立与制衡的思想,罗马的强盛来源于一种健全的共和制度,而罗马的衰亡则是因为君主权力过大,对人民的统治残暴,由此造成社会风气的败坏。

1748年,孟德斯鸠最重要的著作《论法的精神》一书出版,不过这本书不是一部法律著作,其中的“法”更多的是指国家政体,而“精神”二字则是指意图和合法性。这是一部探讨政体优劣的著作,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曾经对政体做过分类,孟德斯鸠继承古希腊的政治思想,对政体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他将政体分为共和制、君主制和专制三种类型。孟德斯鸠对 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加褒扬,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相互分离,彼此制约,保证了英国政治的运转。孟德斯鸠也承认,三权分立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英国的权力运作并不是严格的三权分立的模式,但却是最接近的一个国家。此后,美国开国先贤们将卢梭的观念用到建国实践中,从而树立了一个三权分立的范例。

孟德斯鸠雕像
1755年,孟德斯鸠在旅途中因病去世。虽然孟德斯鸠去世了,但是他的思想对后世的思想家们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批判,对有关自由、平等和私有制的论断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