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美、法两国革命的旗手,手中如椽巨笔为大西洋两岸的两场革命架设了桥梁。他就是托马斯· 潘恩,以《常识》闻名北美大陆;《人权论》让他在英伦三岛声名鹊起;《理性时代》则使他孤苦终老,死无葬身之地。他用最简单平易的语言诉说着人权与平等;他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为革命四处奔波,但是却被每一场革命遗弃。潘恩的理想与勇气如同他的忠骨一样虽然不知去向,但却无处不在。
为什么叫潘恩
托马斯·潘恩1737年生于英国一个普通的裁缝家庭,父母都是穷裁缝。虽然13岁的时候迫于家境潘恩不得不辍学,但是他还是阅读了不少书籍。启蒙思想中关于平等、自由的言论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潘恩像托马斯·潘恩(1737~1809),英裔美国思想家、作家、政治活动家、理论家、革命家、激进民主主义者,著有《财产的平等》、赞成北美独立的《常识》、颂扬法国大革命的《人权论》,被史学家称为“两个世界的英雄”——北美新大陆和欧陆。1792年,因出版颂扬法国大革命的《人权论》,遭英国通缉,被迫离开英国前往法国。
为了维持最基本的生存,潘恩做过胸衣匠、店员、税吏等,遍尝底层百姓的辛酸。潘恩在底层痛苦地挣扎,深受英国贪污腐败之害,对政府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加上他个人生活一直不如意,虽然两次走进婚姻殿堂,但是都以失败告终,这使他对英国的社会制度更加反感。潘恩担任低层税吏期间,上层官僚屡屡克扣工资,于是潘恩便起草了《收税官们的状况》并向政府请愿,希望能够提高税吏的工资待遇。可是,潘恩的要求非但没有得到政府的正面回应,反而被指控为聚众闹事。1774年,潘恩被革职。在此期间,潘恩结识了北美大陆驻伦敦的代表富兰克林。富兰克林对潘恩的才华非常欣赏,认为潘恩不但有才华,而且颇有节操。
在富兰克林的介绍下,1774年10月,潘恩踏上了去往北美大陆的航船。他对英国政府已经彻底失去了信心,他认为,富人的财富是建立在穷人的贫困之上的。为了表达对英国社会的不满与反抗,他以pain作为自己的姓氏,表示英国社会只能给底层人民带来无尽的痛苦。
来到北美
来到北美大陆之后,凭借自己的才能及富兰克林的推荐,潘恩很快谋到了职业,在《宾夕法尼亚日报》当编辑。潘恩发现,北美人民也跟自己一样对英国政府不满,反抗英国的革命思潮涌动。1775年,潘恩撰写了《在美洲的非洲奴隶》一文,大力抨击北美奴隶制度是不人道的,北美人应该立即废除这种制度。这是废奴运动中最早、最有力的文献之一,在其影响之下,北美成立了废奴组织,潘恩成为其中一员。
从这篇反对奴隶制度的檄文中,可以看出潘恩作为革命宣传员的巨大能量。当时北美人民虽然对英国政府不满,但是北美上流人士包括华盛顿在内都不敢明确地提出“独立”二字。在华盛顿做领导人的军官俱乐部中,军官们每天都会为英王的健康而举杯,1774年的第一届大陆会议上,那些代表们希望恢复到1763年前的状态,与英国政府达成和解。
鼓舞人心的《常识》
对于北美大陆日后的前途,有不同的说法。潘恩在朋友的鼓动之下撰写了一本50页的小册子,这就是《常识》。其实,这并不是一本稀松平常的普及读物,而是鼓舞革命战斗的宣传册。之所以取名为《常识》,是为了使之更具有煽动性和鼓动性。
潘恩在这本小册子中系统地提出了自己对北美未来前途的看法:唯有革命一途,除此都是死路。他反对任何与英国政府和解的幻想,因为英国王廷是腐败而无信的,国王不过是统治与残害人民的皇家畜生而已。北美目前正处于革命的最佳时期,无论是人数还是作战经验都是如此,如果北美居民过多就可能因为意见纷杂而难以形成统一的力量;如果再将革命延后几年,可能就缺少拥有作战经验的军官。
潘恩不但批驳了比较幼稚而懦弱的意见,而且提出了战争的方略。他主张建立一支海军,保护美国的商业利益。北美本身就具有强大的造船能力,有丰富的原材料,只要北美拥有英国海军二十分之一的舰艇就可以与英国海军对抗。因为英国的利益遍布全世界,所以它的海军不得不分散到各地,而北美海军只要保护自己的海岸安全就可以。同时,他希望北美明确地提出独立的口号,并且与其他欧洲国家达成贸易协议,这样便可以得到这些国家的援助。
当然,潘恩并不是战争狂人,他鼓舞北美人民起来革命的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推翻英国的统治,而是在北美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政体。这本小册子的第一部分并不是分析北美的革命形势,而是告诉读者什么是社会,什么是政体,并且对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他认为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实际上是世袭君主制,这种政体使心智不全、自高自大的人成为统治者,不符合人类自由平等的原则。所以,北美革命之后,要建立起全新的政体,而不能模仿英国。
其实,潘恩在这本《常识》中将最艰深晦涩的理论用最平白优美的语言讲述了:我们要独立,独立之后建立民主共和国政体。这就是《常识》要表达的最基本的意思。这本小册子在北美前后印行50万册,当时北美只有200万人口,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成年男子都会有这本小册子。在当时,《常识》的分量可以与《圣经》相媲美,穷苦人家都以拥有一本《常识》为荣。
这本小书对北美革命发展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每个阅读过此书的人对北美的未来的认识都发生了变化。也许今天还在为英王举杯,明天便要将英王的画像踩在脚下。此外,在《常识》一书中,潘恩提出了北美建国的一些原则,这些原则为《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所采用。在这本小小的《常识》中,蕴藏着治国的大智慧,这就是为什么《常识》一直为世人,尤其是政治家所珍藏的原因。
为法国革命辩护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之后,潘恩投身其中,成为一名坚定的战士。战争初期,大陆军并不占有优势,在华盛顿的邀请下,潘恩又在马背上写了《美国危机》这本小册子,成为鼓舞士气的精神武器。
战争期间,潘恩被任命为大陆会议外交事务委员会秘书。潘恩一心想着革命,当他看到大陆驻法国的商务代表迪安等人假公济私,将法国的援助据为己有,便在报纸上公开揭发迪安等人的丑行。可是事与愿违,潘恩的正义之举非但没有得到回报,反而遭到了报复和白眼,大陆会议中的一些人认为,外交委员会秘书不能让潘恩这种不名一文的冒险家来当。后来,有人陷害潘恩透露军事秘密,潘恩一气之下辞职不干了。
托马斯·潘恩和他的著作《常识》的扉页。
从此以后,潘恩在美国成为不受欢迎的角色,再也不像几年前《常识》刚出版时那样受追捧了。他虽然在革命战争中居功至伟,但是由于并不是北美土生土长的人,所以处处受到排挤,直到战争结束,他依然身无长物,不名一文。1783年,当美利坚合众国已经冉冉升起的时候,潘恩却被遗忘在角落中,他向纽约议会请愿说:“我从一个国家流亡至此,既不为名也不为利,为这个新生的国家殚精竭虑,但是现在却不能温饱,我与逃难的灾民有何区别?”后来经过无数次讨论与争辩后,议会决定给他3000美元的补贴。
3000美元,这就是潘恩革命十几年的回报,美国建国之后不需要潘恩这样的宣传家了,于是潘恩回到英国。法国大革命的枪声让潘恩重新燃起激情,当埃德蒙·伯克撰写《法国革命论》抨击法国大革命时,潘恩挺身而出,撰写《人权论》作为回应,为法国大革命辩护。伯克认为贵族和教会是一个社会存在与发展的中流砥柱,而法国的暴民正在摧毁社会赖以生存的纽带。潘恩则认为法国的底层人民有权利得到自由与民主,他用最朴素的语言阐述了穷人的权利,并且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方案,此书一出便成为“畅销书”。
街头巷尾都在议论潘恩的《人权论》,英国当局非常惊慌,认为潘恩在煽动另一场革命,于是潘恩的书被悉数收缴焚毁。潘恩逃亡法国,他前脚刚跨出海关,抓捕他的人就到了。潘恩到了法国受到热烈的欢迎,法国人把他视为英雄,潘恩成为法国议会的外籍议员。法国大革命发展的形势超出潘恩的预料,潘恩反对雅各宾派的专政,结果潘恩成为被专政的对象。
在美国驻法国公使门罗的营救下,潘恩回到美国,带着他反宗教权威的著作《理性时代》回来了。不过令他失望的是,美国人都将他视为魔鬼,最后他只能在孤独困苦中走完一生。
潘恩的雕像
托马斯·潘恩是美国独立革命时期的启蒙思想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