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白银象征着财富,16世纪的欧洲国家把国库里的财富的多寡看做一个国家是否富裕的标志。如同某人家里是否有钱就要看他的银行存款一样。在这种思潮下,欧洲各国的重商主义政策开始兴起,并一直流传到18世纪。
早期重商主义
15世纪末期,西欧社会建立起初步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商业资本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减少对银行家的依赖,西欧各国政府相继施行了一些使国家富强的政策。他们以专制力量支持商业资本的发展,从而促进国家农工商业的繁荣。在那时,人们普遍认为,一个国家富裕与否,只要看它的国库是否充满了金银就可以得到衡量。而对黄金的渴求正是伊比利亚半岛两个国家进行大航海的初衷。为了获得金银,他们开采本国的金银矿,随着地理大发现的成功,又在殖民地上掘金生财,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黄金。以黄金为中心的思想带动了国家对经济的一系列措施,后人称之为重商主义。
16世纪是早期重商主义时代。重商主义者认为,一个国家拥有的贵金属越多,就会越富有、越强大。除了开采金银矿能使国家富裕之外,对外贸易中的出超(出口大于进口)是使国家富强的真正来源。在这种思路下,执政者们通常会采取措施限制进口,并竭力鼓励出口。同时,各国都大力发展农工商业,促进国内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以期使对外贸易处于出超的有利地位。15世纪末期,地理大发现所带来的意义并不止于富裕了葡、西两个国家,而是从此打开了世界性的经济贸易,商业资本变得更加强大。英国、荷兰、法国先后加入到地理大发现的行列中,并在16世纪得到了丰硕的成果。在重商主义的推动下,各国政府制定的财政政策无可避免地干涉了人民的经济生活。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金银荒的背景下率先开启了地理大发现时代。当滚滚的黄金涌入伊比利亚半岛之后,这两个最先吃螃蟹的国家却只是强大了一时,随后为荷兰、英国所赶超。
不同的发展道路
英国从16世纪末期起就走上了崛起的道路。英国的早期重商主义兴起于都铎王朝统治时期(1485~1603)。在这个世纪里,英国发生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包括人口快速增长、价格革命、农业革命、宗教改革以及工商业扩张等。英国的道路之所以与西班牙不同,其原因在于英国政府采取了许多重要措施来应对不良的局势,从而令重商主义道路走得更远。首先,英国本身并未像西班牙那样进口大量的黄金白银,因而通货膨胀影响较小。在价格革命袭来时,亨利八世曾两次(1526~1544)实行货币大贬值的政策,作为应急手段。由于圈地运动带来的粮荒,亨利八世于1516年在伦敦率先禁止粮食出口,反对圈地。在此后对农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个具有重大发展战略意义的举措,令英国政府既在羊毛纺织业赚钱的同时,也没有忽视本国的粮食供应。此外,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一场政治与经济的双重改革。一方面它维护了专制王权,另一方面也维护了英格兰民族经济的利益。都铎王朝推行的宗教改革政策成为重商主义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16世纪中后期,伊丽莎白一世整顿英国币制,转向增加经常性收入的财政政策。关税、垄断特许权和粮食征购权成为王室收入的重要来源。
同样是重商主义,在独特的历史条件下,英国人灵活制定了有益于国家利益的政策,使得他们在重商主义这条道路上获得了成功,成为欧洲最先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国家之一。
18世纪油画:《布里斯托尔的船坞和码头》。布里斯托尔位于英国英格兰西南部,中世纪起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港口,直到18世纪末被利物浦、曼彻斯特等超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