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活在乌托邦

活在乌托邦

时间:2023-05-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之后,托马斯·莫尔便散发出浓厚的人文主义学者气质。在1504年,26岁的莫尔被选为下议院的议员。在托马斯·莫尔的笔下,乌托邦是一个没有斗争、没有饥饿的理想国度。1523年,经大法官沃尔西提名,莫尔当选为下院议长。在迟而未决的情形下,心急火燎的亨利八世在1529年把沃尔西撤职,改由托马斯·莫尔继任英国大法官,这是英国仅次于英王的第一号要人。

当美好的理想不容于现世,没有几个人能不屈服其中。只有那些对理想怀有执著信念的人,才敢于和整个现世作对抗。如果说活在《乌托邦》是他的空想,即便如此,他也不惜以身相殉,来成就纯真的信仰。

青年英才

1478年初,英国伦敦的冬雾仍未散去。2月7日,在一个不太显赫的富有家庭里,传出了婴儿的啼哭声。这是皇家高等法院法官约翰·莫尔的儿子,对他的出生,父亲约翰当然寄予了厚望。他给他取名为托马斯·莫尔,让他受到当时伦敦最好的教育。在他年幼的时候,唯一不幸的事就是母亲因病离开了他,所以小莫尔是在父亲的照管下长大的。聪明的小莫尔在孩提时代就很好地掌握了拉丁文。13岁时,父亲安排他到当时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坎特伯雷大主教莫顿家里当少年侍卫。在莫顿那里,莫尔树立起坚定的天主教信仰,同时也学到许多有益的知识。莫顿常惊奇于这个孩子卓尔不凡的表演才能和雄辩的口才,他预言说:“在我们桌旁服侍的这个孩子,将来会向每一位能看到他成长的人表明他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后来的事实果然证实了莫顿的预言。

14岁时,才华出众的莫尔进入牛津大学攻读古典文学,他陶醉在柏拉图、伊壁鸠鲁、亚里士多德的诗歌散文哲学典籍中,尤其是柏拉图的思想对他影响至大。除了古典文学,他还学习了不少人文主义学科,与学校的著名人文主义者科利特、格罗辛、林纳克等交往甚深。在此之后,托马斯·莫尔便散发出浓厚的人文主义学者气质。可是,指望子承父业的老约翰,却逼着爱好文学的莫尔改学法学。无奈之下,莫尔被迫于1494年离开了牛津大学,进入新法学院学习法学,师从著名法学家,后又在林肯法学院攻读英国法,很快就获得了一流律师的资格。已经身为律师的莫尔始终没有放弃对古典文学的喜好。1499年,著名人文学者伊拉斯谟访问英国,与莫尔相结识,二人志趣相投,很快结成终身挚友。

在1504年,26岁的莫尔被选为下议院的议员。他廉洁正直,光明磊落,不畏权贵。一次,亨利七世向议会无理索取一笔巨额补助费时,莫尔当众义正词严地否决了国王的要求,就连出席议会的王公大臣们也感到惊恐。他们向亨利七世禀报“一个没长胡子的男孩打乱了陛下的全盘计划”。莫尔因此受到亨利七世的憎恨和迫害,一度离开了政治活动。直到1509年,亨利七世病故之后,莫尔才重新从事社会活动。1510年,莫尔担任了伦敦司法长官,由于他良好的名声与公众的信任,在英国商人的敦促下,英王亨利八世两次委派莫尔到荷兰以及加莱,对海外商务纠纷进行调解。

托马斯·莫尔
托马斯·莫尔是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1516年用拉丁文写成《乌托邦》一书。

《乌托邦》

1515年,莫尔作为伦敦商界的代表出使荷兰的商业重地弗兰德斯。在此期间,日趋严重的圈地运动给普通农民带来深重灾难,莫尔以人道主义立场写就了《乌托邦》一书。他以游记体小说的表现形式,以旅客拉斐尔的见闻,描述了假想岛屿国家乌托邦的政治制度。该书深刻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辛辣嘲讽了统治阶级的专权残暴、厚颜无耻,对广大下层群众的悲惨处境表达了深切的同情。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莫尔在《乌托邦》中向统治者寄予了社会改良的呼声。然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这个呼声只不过是个美丽泡泡罢了。尽管如此,《乌托邦》仍以其人文主义精神和斐然的文采成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名著之一。

莫尔自始至终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人道主义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贯穿了他的一生,直至最后的死亡关头,他也没有放弃他的执著。1517年4月底至5月初,伦敦的手工业者和帮工们举行了一次反对外国商业霸权势力的起义。被镇压之后,有411名起义者面临绞刑的危险境地。莫尔闻讯后,会同伦敦金融中心的代表们一起向国王求情,这些濒死的起义者才最终得以被赦免。不过,像许多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一样,莫尔并不相信起义是一条有效的斗争途径。

莫尔的良好声望与政绩,吸引了亨利八世的注意。作为坚定的天主教徒,在英国最初的宗教改革时期,莫尔的主张与亨利八世对待宗教改革的态度相吻合。在那时,莫尔曾创作过一首长诗,名为《献给英国最光荣和最理想的国王的亨利八世加冕纪念日》。1518年,亨利八世委任莫尔为王室请愿裁判长兼枢密顾问官。1521年,莫尔出任副财务大臣,并受封为爵士。这一年,他协助亨利八世创作了为七项圣礼的辩护,以论战的方式回应马丁·路德关于天主教会罪恶的囚禁。在论战中,双方互不宽容。莫尔辱骂路德是“下流书籍的作者”,是“魔鬼”,并把他们的学说视为“异端邪说”。作为正统的基督教人文主义者和虔诚的天主教徒,莫尔不主张彻底推翻和重建教会,而是强调与罗马教廷保持一致,在天主教内部进行自我革新,达到消除腐败以及维护现存社会秩序的稳定。可惜,这也只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愿望,最后,竟然为莫尔带来了杀身之祸。

在托马斯·莫尔的笔下,乌托邦是一个没有斗争、没有饥饿的理想国度。图为莫尔《乌托邦》一书的插图。

殉道者莫尔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只是半吊子,其终极目的是为了统治阶级在政治和经济利益上的需要。在宗教改革初期,亨利八世在政策上与莫尔的天主教信仰并无突出矛盾,莫尔也因此一路提升。1523年,经大法官沃尔西提名,莫尔当选为下院议长。1525年,他又被任命为兰开斯特公国的首相。1527年,亨利八世决意与凯瑟琳王后离婚,娶宫女安妮·波琳,命令枢机主教沃尔西向教皇申请离婚,但根据《圣经》禁令,教皇拒绝批准此事。在迟而未决的情形下,心急火燎的亨利八世在1529年把沃尔西撤职,改由托马斯·莫尔继任英国大法官,这是英国仅次于英王的第一号要人。此时的莫尔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担任大法官时,勤勉敬业,以公平为念。他手执大权,却并未沾沾自喜,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危险境地。

陷入爱河的亨利八世逐渐相信新教徒所说的教皇只是罗马的主教,因此教皇并无权管理全部的基督教教会。以亨利八世为首的脱离罗马天主教的气氛在英国统治阶层内部日益浓厚。这对于秉承理想主义和天主教信仰的莫尔来说,显然是致命的。此时的他面临一个选择,要么是王权,要么是上帝。最终,他选择了后者。当他的朋友诺福克说“托马斯,我怕你将要付出很高的代价”。莫尔回答道:“自由的代价的确很高。然而,即使是最低级的奴隶,如果他肯付出代价,也能享有自由。”这段经典的对白,被后世视为莫尔至死捍卫信仰的名言。

由于莫尔在英国改教活动中坚持己见,不愿脱离罗马天主教,同时又对亨利八世离婚一事持反对态度,在不肯委曲求全的情形下,1532年莫尔主动辞去了他所担任的职务。这一行动激怒了亨利八世。1533年,莫尔因拒不出席新王后的加冕典礼而被控犯有叛国罪。之后,又因不在信仰上宣誓效忠亨利八世而被关进了伦敦塔。他说,他不相信世俗的法律能使国王成为教会的领袖。他被控犯有叛国罪,罪名是:“意欲剥夺国王的尊严、称号或其他王室的身份名位。”18位法官(大多是他的政敌)组成“听审委员会”,陪审团只花了一刻钟便裁定莫尔有罪,并于1535年7月7日执行了死刑判决。

大名鼎鼎的托马斯·莫尔的头颅被砍下来悬挂在伦敦桥上示众。无数天主教徒包括新教徒都对其惋惜不已。对于莫尔来说,他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信仰的自由。他的《乌托邦》和对信仰坚定执著的精神影响了无数后世人。

托马斯·莫尔家族其中包括有托马斯·莫尔本人、他的父亲以及他的子孙后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