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新思想从来都不是无来由的。欧洲中世纪末期,在尼德兰出现了一个辉煌巨星,他的思想成为新旧时代交替的桥梁。如果说路德是宗教改革的创始人,那么伊拉斯谟就是孕育其改教思想诞生的土壤。
幸运的私生子
约在1466年10月26日,伊拉斯谟出生于荷兰的鹿特丹。他的父亲是一位神父,名叫罗格尔·基拉德,母亲玛格瑞特是当地一位医生的女儿。小小年纪,聪颖过人的伊拉斯谟便已能熟练运用拉丁语,精通古典文学。1483年,父母让伊拉斯谟去当地最好的修道院学校学习,在那里他受到了当时最好的教育。但就在那年,双亲便相继死于一场流行鼠疫之中。1486年,20岁的伊拉斯谟由一位可信赖的监护人送入了鹿特丹附近的修院。尽管他自由的天性并不适合在受禁锢的修院里发展,不过在这里他却奠定了深厚的神学知识。同时,他也目睹了教会的腐朽,以至于在25岁受坎伯里主教按立成为一名天主教神甫后不久,就找机会离开了那个职务,成为主教秘书。
伊拉斯谟画像
伊拉斯谟,荷兰哲学家,16世纪初欧洲人文主义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1495年,伊拉斯谟进入巴黎大学进修神学和古典文学。为了生活,他给富裕家庭做家庭教师,一群喜爱他的朋友们也不时资助他。随后,他便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人文主义者,对《圣经》有了新的理解。其《对话集》以假想的对话方式,表达了有关伦理哲学的思想,出版后,仅巴黎的一个出版商便印刷了24000本。
1499年,伊拉斯谟游学到英国,此时的他在欧洲已经有了极高的知名度,结识了当时的政教要人托马斯·莫尔、圣保罗大教堂首席牧师寇勒以及年幼的亨利八世。由于他与莫尔在古典文学与神学之间的共识,他们结成了终身挚友。寇勒则在神学方面给予他重要引导,即神学必须从枯燥的经院学派回到《圣经》本身,从教条演进到实践。随后,伊拉斯谟又在牛津大学攻读希腊文和神学,建立起新的神学认识。他愈来愈意识到,天主教必须要有所改进,但这种改进他希望是内部的,而不是彻头彻尾地改教。1506年,伊拉斯谟游学意大利,在文艺复兴的洗礼下,他的神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愚人颂》与《新约圣经》
1509年,伊拉斯谟再次来到英国,住在好友莫尔家里。当时他有感于教会腐败,撰写《愚人颂》。该书以讽剌文体写成,文笔犀利、机智而幽默。指出当时许多哲人名士的愚昧。例如,他写道,教皇亚历山大死后想要进天堂,被圣彼得揍耳光。其语句通俗诙谐,却并不低级。他与莫尔两人在晚上同读手稿时,常相对大笑。该书出版之后,成为那时最受欢迎的畅销书。数月之内,再版七次,在伊拉斯谟有生之年,至少再版了27次。就连教皇利奥十世也从头读到尾,非常喜爱。
从1505年夏天起,伊拉斯谟偶然受瓦拉的《新约注解》的启发,开始收集不同抄本,参考古教父的著作,编订他自己的希腊文新约批注。该书以希腊文为主,参照希伯来文,加上他纯熟的拉丁翻译和注解,以尖刻辛辣的笔调对当时的宗教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1516年,《新约圣经》于巴塞尔出版,大受学者们的欢迎,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中,尤以路德为重。路德的许多灵感来自伊拉斯谟,比如其中对《圣经》的阅读、对传福音的重视等。这本希腊文新约圣约后被路德译为德文。
1536年7月12日,70岁的伊拉斯谟离开了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他见证了过去,也沟通了未来,其光辉的思想持续影响了后世无数人。
《基督教君主的教育》书名页,伊拉斯谟(约1466~1536)著,约1520年,德国巴伐利亚印刷商约翰·弗罗本在瑞士巴塞尔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