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雾
周五放学前,秦老师来到教室,“同学们,天气预报说明天有大雾,请大家尽量待在家中,好好做作业。”听了老师这一番话,大家都议论起来。马小跳问道:“老师,为什么大雾天最好待在家里啊?”“这个嘛,主要是为了大家的健康考虑。现在城市的工业污染和车辆排放的尾气比较多。在平时,这些污染物不容易聚积,而在雾天就很容易被我们吸进肺里。”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每次呼吸,都往肺部深处吸入大约50万个微粒,可是在受到污染的环境中,吸入的微粒会比这多100倍。由于微粒极小,因此它们能滞留在空气中,并能进入人的肺部深处。
空气污染导致的最常见的疾病是哮喘,最致命的危险是导致心脏病和中风。微粒与心脏病的关系,可能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机制。第一种是物理方面的。微粒进入肺部深处,结果就作为经常性刺激物留在那里,这种刺激物会导致肺部炎症并产生黏液,从而导致呼吸困难,此时心脏有问题的人就会很痛苦,有时甚至会死亡。第二种是化学方面的。微粒可以充当把化学污染物质带入肺部深处的媒介。有关的污染物质包括酸类物质和铁等金属,这些物质会加速一种被称为游离基的有害物质的产生。
空气污染最典型的事件是20世纪50年代伦敦的冬季烟雾污染。1952年,伦敦当时使用煤发电,距市中心不远处有许多工厂,居民家庭用煤取暖,蒸汽机车拖着列车穿梭于伦敦和各大城市之间,卡车和小汽车尾气污染也很严重。这些污染源产生大量的碳、硫化物,这些物质和其他化学烟雾飘浮在空气中。12月5日一场浓雾笼罩伦敦,空气中的污染物与雾混合在一起,彼此产生化学反应。12月7日这天是星期日,市中心能见度降低到5米以下,因而被称为“黑暗的星期日”,汽车无法行驶,泰晤士河上的船也无法航行。流动的烟雾进入了莎士比亚剧场,人们无法看清舞台,正在上演的歌剧《茶花女》演到第一幕结束就被迫中止。4天后污染浓度增强了10倍,毒性加强。当12月10日大雾散去时,已有4000多人丧生。过后的两个月中,又陆续有8000多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老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