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况钟的名声为何超不过包拯

况钟的名声为何超不过包拯

时间:2023-05-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苏州知府况钟冒着丢官的风险,复查此案,并亲至无锡现场勘查,终于使案情大白。随后,况钟取消了一些繁杂的苛捐杂税,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凡是那些对百姓不利的事情,他立即上奏朝廷,陈述利害,建议修正,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况钟不仅处处为百姓着想,而且不畏强暴,不向邪恶势力低头。况钟作为苏州的知府,并没有嫌弃昔日的这位恩人。苏州人民万分悲痛,聚集在一起放声大哭,并出资为况钟修建了祠堂。

《十五贯》剧情:

无锡屠户尤葫芦无本钱经营,借来十五贯钱。女儿苏戍娟问他钱从何来,尤葫芦酒后戏言,说十五贯钱是卖了她的身价钱。苏戍娟信以为真,赌气离家出走。赌徒娄阿鼠赌场输得精光,回来路过尤家,偷走十五贯钱,并将尤葫芦杀死。

富商伙计熊友兰为主人收来十五贯钱,路遇苏戍娟,二人同行。

邻居发现尤葫芦被杀,女儿失踪,遂一面报官,一面追赶苏戍娟。邻人和差役追来,见苏、熊二人同行,又见熊所带之钱正好是十五贯,便认定二人是凶手,于是二人被押送无锡县衙门。

无锡知县主观臆断,错将苏、熊二人以通奸谋杀罪判成死刑。苏州知府况钟冒着丢官的风险,复查此案,并亲至无锡现场勘查,终于使案情大白。真凶娄阿鼠被法办,苏戍娟、熊友兰被无罪释放。

另有同名电影、电视剧、连环画等多种艺术形式。

戏曲《十五贯》中的况钟,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明代前期深受百姓爱戴的一位清官。

据《明史·况钟传》记载,况钟是江西靖安人,家庭情况缺少记载。明成祖朱棣时期,况钟在礼部尚书吕震手下当一名小吏,因为他才华出众,被吕震推荐,当了礼部下属的一个重要部门——仪制司主事(正六品),后来又升任仪制司郎中(正五品)。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五年(1430年),因为很多地方长官不称职,再加上苏州等九个地方的知府空缺,于是朱瞻基命令相关部门推荐人才,填补这些空缺。况钟在吏部尚书蹇义、礼部尚书胡濴的推荐下,到最难治理的苏州担任了知府。实际上,朝廷把最难啃的一块骨头交给了况钟。

苏州是一个非常繁华富庶的地方,是应天巡抚的驻地。当时,苏州的豪强污吏相互勾结,盘剥百姓,各种赋税徭役十分繁重,治理这个地方非常困难。况钟上任后,开始时,苏州府里的那帮老油条都站在况钟四周,看他如何处理公务。况钟假装自己狗屁不懂,问了这个问那个,那帮老油条说该怎么办,况钟就按他们的意见处理。老油条们非常高兴,都觉得这个新任知府是个软蛋,好欺负。

过了三天,况钟将那帮老油条召集到一起,严厉地说:“那一天,某件事情是应该办的,但谁谁谁却不让我办;某件事情不应该办,但谁谁谁却强行让我办;你们有些人长期以来玩弄这种手段,该当死罪!”于是,当即将几个罪大恶极的老油条处死,并将一些贪腐或者庸碌的属僚一律辞退。这件事在苏州府里引起极大震动,所有人都一下子对况钟改变了看法。原来况钟并不是软蛋,而是一个铁手腕的强硬人物。从此以后,大家都规规矩矩,奉公守法,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

随后,况钟取消了一些繁杂的苛捐杂税,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凡是那些对百姓不利的事情,他立即上奏朝廷,陈述利害,建议修正,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

况钟不仅处处为百姓着想,而且不畏强暴,不向邪恶势力低头。御史李立、同知张徽奉朝廷之命,到苏州清理军籍,采取暴力手段,强迫400多县民补充军役。况钟到任后,顶住压力,使160人免除了军役,1240人免除了世役(世世代代都服军役)。同时,他多次向朝廷请示,减少百姓田租和赋税,减轻百姓负担。同时,他每年存积救济粮数十万石,除了赈灾之外,还代替百姓补缴拖欠的赋税。况钟还带领民众兴修水利,发展生产,除暴安良,被当地百姓奉为神灵。

众所周知,苏州的纺织业非常发达,朝廷在苏州、杭州等地设有织造局,由太监负责,专门向皇宫提供各种丝织品。同时,朝廷也经常派太监到苏州等富庶之地采购花木禽鸟等各种皇家用品。这些太监一拨接一拨,前一拨还没有走,后一拨又来了。这些太监耀武扬威,横行霸道,肆无忌惮,经常欺负地方官员。尤其是一些品级不高的郡县官员,稍微没有按太监的意见办事,就会被太监训斥,甚至遭到毒打。当地驻军也是目无军纪,经常欺负百姓。况钟来到苏州之后,跟这些欺负官员和百姓的太监以及驻军进行了坚决斗争。后来,这些太监和当地驻军再也不敢欺负官员和百姓了。有些上级官员和其他省的同僚路过苏州,对况钟都心存畏惧,不敢有任何不法行为。

况钟非常重视教育和文化,很多有志向、有才能的贫苦读书人都得到过况钟的帮助。有个叫邹亮的读书人,很有才能,而且非常正直,曾经把自己写的诗送给况钟,况钟打算向朝廷推荐,让邹亮做官。这时候,有人给况钟写了匿名信诽谤邹亮。况钟看完信后,说:“这是想让我更快地帮助邹亮成名啊。”于是,他当即给朝廷写了奏章,极力举荐邹亮。不久,朝廷就让邹亮担任了吏、刑二部的司务,后来又升任监察御史。

况钟不仅刚正不阿,爱民如子,而且有情有义,懂得感恩。吴江有个叫平思忠的人,跟况钟一样,都是从小吏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平思忠担任吏部司务的时候,对况钟有恩。具体来说他是在仕途上帮助过况钟呢,还是在生活上帮助过况钟?史书没有详细记载。总之,况钟一直记着平思忠对他的恩情。后来,平思忠在担任陕西参政的时候,一如既往地秉公执法,惩处了当地的一个推官(府里的佐官,掌管刑狱)。这个推官为了报复,竟然跑到京城诬告平思忠贪赃枉法。刑部将平思忠投入京城监狱,虽然查无实据,但最终还是免掉了平思忠的官职,让他去戍边。正在这时,朝廷派一个太监到西域买马,因为平思忠熟悉外交工作,这个太监提出让平思忠一同前往。平思忠随这个太监到西域买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但朝廷仍然没有给他安排工作,他只得回到吴江老家,靠种田捕鱼为生。

平思忠家的生活十分困难,两个儿子也在家种田。况钟作为苏州的知府,并没有嫌弃昔日的这位恩人。他多次与平思忠见面,对这位恩人十分恭敬。同时,他还把平思忠的两个儿子安排到自己手下工作。况钟对平思忠说:“我手下并非缺人,而是想借此报答你的恩情。”

明英宗正统六年(1441年),况钟在苏州任期已满,按规定必须离任。苏州人民不愿意让况钟离开,竟有两万多人请愿,要求朝廷让况钟留任。明英宗接受了百姓的请愿,下诏给以况钟正三品的待遇,让他继续在苏州任职。第二年十二月,况钟在苏州任上病逝。苏州人民万分悲痛,聚集在一起放声大哭,并出资为况钟修建了祠堂。

《明史·况钟传》最后评价说:“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就是说,明代在所有担任苏州知府的官员中,没有一个人能超过况钟的。关于《十五贯》的故事,《明史·况钟传》中虽然没有记载,但这已经无关紧要了。明代著名清官海瑞对况钟的评价是“胜作十年救时宰相”,就是说况钟在苏州任职十年的政绩,胜过了那些救时宰相。海瑞也是明朝人,他对况钟的评价虽然有那么一点点夸大,但足以说明况钟的政绩是非常突出的。

况钟被苏州人民誉为“况青天”是当之无愧的。按说,况钟的政绩不比包拯差,他在当时百姓中的声誉也不比包拯差,但为什么他的名声超不过包拯呢?主要原因是有关包拯的各种文艺作品很多,而反映况钟的作品却很少。尤其是包拯断案的故事,被演绎得神乎其神,简直成了中国的“福尔摩斯”。单就戏曲来说,有关包拯的戏曲很多,包拯在各种戏曲中“露脸”的频率很高,而况钟“露脸”的机会却很少。这就使包拯在民间的形象越来越“清晰”,而况钟的形象却越来越“淡化”。特别是近年来,有关包拯的影视剧更是红极一时,使包拯在民间的影响大增,甚至出现“包拯热”。相比之下,文艺作品却“冷落”了况钟,甚至有被“遗忘”的迹象。

《十五贯》是昆曲的代表性剧目之一。1956年4月,《十五贯》晋京演出。4月17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兴致盎然地观看了演出,对此剧大为赞赏。4月25日,《十五贯》在国务院直属机关礼堂演出,毛泽东又亲自去看了一次。他指出,《十五贯》是个好戏,全国各剧种有条件的都要演《十五贯》;这个戏全国都要看,特别是公安部门要看。周恩来也于4月19日观看了演出并接见全体演职人员,鼓励大家说:“你们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十五贯》有丰富的人民性和相当高的艺术性。”5月17日,文化部和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邀请首都文化界知名人士200多人,在中南海举行昆曲《十五贯》座谈会。周恩来亲自出席座谈会,作了长篇讲话。他把昆曲誉为江南兰花,并盛赞《十五贯》是“改编古典剧本的成功典型”,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榜样。从4月10日至5月27日,《十五贯》在北京公演40多场,观众达7万人次。5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的社论,把昆曲和《十五贯》推到了舆论的高点,北京、上海出现了“满城争说十五贯”的盛况。一出戏达到这样的状况,确实是不多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