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喇家遗址中国唯一的史前灾难遗址

喇家遗址中国唯一的史前灾难遗址

时间:2023-05-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喇家遗址所处的官亭盆地就是其中的一个。这次正式发掘,不仅探明喇家遗址是一个具有宽大环壕的大型聚落遗址,在聚落内分布着密集的白灰面房址;在对房址的发掘中还发现了人骨遗骸,从而揭示出前所未有的灾害遗迹。喇家遗址出土的面条 这是中国考古过程中,发掘出的最具代表性的饮食文物。文物背后的史前人类生活从数量来看,喇家遗址出土的各类文物仅仅200多件。

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下喇家村,地处黄河上游的民和县官亭盆地。遗址距离官亭镇1千米,坐落在黄河北岸二级阶地前端,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遗址。喇家遗址发掘的重要性在于对齐家文化研究的重大突破;又是史前时期大地震自然灾害的重要证据;为探索黄河上游地区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提供了新资料。

喇家遗址的发掘历程

从地图上看,黄河在青海、甘肃两省之间奔腾而过,形成了许多峡谷和大大小小的山间河谷盆地。喇家遗址所处的官亭盆地就是其中的一个。应该说这里是青海海拔最低、气候最好的地方。它既是黄土高原的边缘,又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黄土覆盖在低矮平缓的山丘——红色岩层之上,构成了青海东部地区典型的地貌特征——黄土沟岭。4000年前,喇家人就生活在这些沟岭之间。

民和县是土族的一个聚居地。1998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分布极为密集的古文化遗迹,说明这里曾经是我国古代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地方。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队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开展官亭盆地古遗址群考古研究。同年秋,对喇家遗址进行初次试掘。

2000年5~9月,考古队对喇家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初步的钻探调查得知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400米,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根据发掘地点的不同,考古队将整个遗址划分为7个小区。当年的发掘主要集中在第Ⅱ区,同时也对第Ⅲ、Ⅳ和Ⅶ区进行了零星发掘。发掘面积为500余平方米。在发掘中,共清理出房址7座、墓葬两座、灰坑15座,出土陶器、玉器、石器、骨器共计255件。

这次正式发掘,不仅探明喇家遗址是一个具有宽大环壕的大型聚落遗址,在聚落内分布着密集的白灰面房址;在对房址的发掘中还发现了人骨遗骸,从而揭示出前所未有的灾害遗迹。

A喇家遗址雕塑
这个雕塑位于喇家遗址陈列馆右侧,雕塑家完美地再现远古时期,一位母亲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的瞬间反应:她的目光无比惊悸地望着苍穹,紧紧搂抱着一个孩童。她保持着前倾的姿态,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让孩子幸存下来。

B3号房址发掘出的母子遗骸
这是一个被定格的瞬间,真实的母爱从远古一直保持至今。这对母子的姿势是任何一个雕塑家都不能准确表达的。

被定格的灾难瞬间

喇家遗迹属于半地穴式,有着标志性的齐家文化白灰面。地穴面积很小,平面为方形,门朝北开,中心有圆形灶址。

在发掘现场第Ⅱ区的3号房址发掘出人骨遗骸2具,从遗骸判断应该是一对母子或者母女,女性身体朝北,右侧紧紧靠在东墙壁上,双膝屈跪在地上,臀部落坐在脚跟上,双手紧抱怀中的幼儿,幼儿双臂紧搂着母亲的腰部。而在另一处4号房址人骨竟然多达14具!14具人骨一组组地呈不规则姿态分布在居住面上,他们有的匍匐在地,有的侧卧在一旁,有的相拥而卧,有的倒地而亡。西南部也有人集中在一起,他们之中有些是孩童,有一位老年人伸开手保护着身下的人,5人或坐或倚或侧,头颅聚拢在一起。这个房址中间有一个圆形火塘,斜倒在上面的小伙子应该是这里最重要的男人,他身体向前倾斜,跨开两腿,上举双手,左臂骨折,似乎是在坍塌之际欲支撑住窑洞的土顶。但是所有的努力都无济于事,就如同整个远古聚落的命运一样,他最终还是被压埋在房址之下。

这样的发掘场景令考古队员们倍感震惊:在面积不大的房址里,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人骨遗骸?这些人为什么会一起死去?惊骇之余,人们开始思考原因。

种种迹象表明,这些人遭遇了突如其来的变故,并因此集体丧命。专家很快在这里找到了黄河洪水泛滥的依据:在遗址上面覆盖着红黏土层,而且整个官亭盆地也都覆盖着同样的红黏土层。红黏土是由黄河洪水带来的。它表明远在4000年前,这里曾发生了一场大范围的洪水,并且淹没了官亭盆地及其附近的山,喇家村只不过是其中一个不幸的角落而已。

4号房址考古发掘清理后的场景
14具遗骸散落在一个房间里,只有一名成年男子,其余都是妇女和儿童。根据考古发掘分析,这名成年男子是在水进入室内后墙体受损而去世的,他当时可能是为了封堵入水口而不幸遇难。这个成年男子表现的是作为大丈夫为挽救妇女和儿童在最后时刻的努力,虽然其他人的生命并未因此获救,但是他的精神却被灾难定格。

然而,单纯的洪水灾害并不能解释发掘所发现的一些现象。比如在发掘出的一些遗骨上,出现了骨架的变形、骨折、压扁等现象,这不是洪水所能造成的,显然是受到强烈重击、重压的结果。随着调查的进一步展开,人们又发现了新证据。在遗址中,塌陷、断裂、下滑的地层以及大量沙管沙脉地裂缝和喷砂现象被揭示出来。这些现象提供了史前地震的证据。据测算,当时的地震强度达到了7级以上。

现在,我们可以推想当时的情景:4000年前的一天,在喇家,人们在地震先兆的恐惧中带着疲惫和困惑围坐一起躲在家里。这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了:先是大地震,继而是地震引发的洪水,最终黄河泛滥,灾难给这个黄河边上的小村庄以致命一击,成为了它的命运终结者。

喇家遗址出土的面条
这是中国考古过程中,发掘出的最具代表性的饮食文物。这碗已经薄如蝉翼的面条遗留物,向人们展示了喇家人的生活,也为中国饮食文化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物背后的史前人类生活

从数量来看,喇家遗址出土的各类文物仅仅200多件。但是这些文物的价值,却绝不容小觑。就遗址本身来说,清晰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

4号房址中青年男子遗骸
这是一个年龄在15~17岁的青少年,他的姿势告诉人们在灾难发生的时刻,他依然试图摆脱灾难,依然挣扎着想要挽救自己,但是骨折已经使他失去了最后一线生存的机会。

考古队在一个窑洞遗址上,发现了一个烤制食物的壁式烤炉。烤炉倚墙而建,虽然不大,结构却十分清晰,内部保存也较为完好。壁炉由一块石板隔成上下两部分,上面平整干净,外面用小石板做挡板,应为放置食物的地方;下面尽是灰烬和烟炱,显然是炉膛部分。这个壁炉的发现证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烤制食物的技术,是对当时粮食作物生产和先民饮食结构的真实反映。

更令人惊奇的是,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个碗里的面条状遗物存留。后来经过中国科学院专家的鉴定分析,这是用小米做成的面条,其制作工艺类似于陕西的饸饹面。这是迄今最早的面条遗存。4000年前的那碗面,由于突如其来的灾难,被大地的抖动打翻在地,陶碗倒扣,坍塌的泥土覆盖在上面,之后洪水淤泥渗入,将陶碗密封,故而才保留至今。

喇家遗址文物的独特性还在于,它们是瞬间被灾难定格、保留下来的,其位置、组合、原貌和使用情况等都准确记录了先民们的原始生活状态。玉器在喇家遗址中最引人注目,大量的玉器残屑、下脚料、半成品以及玉料等说明当时在这里可能有专门的玉器加工作坊。经过专家的研究分析,这些玉料来源较广,并且以西部玉料为主,这表明当时喇家遗址的玉料主要来源于外部。而且这些玉料大多是开采的山料,证明当时可能已经存在玉器的开采、加工、流通、交换等社会分工。如此众多的玉器,也显示了喇家这个聚落非同一般的社会地位。

喇家遗址出土的石磬

在喇家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两件可以说是“王者之器”。其一就是石磬,可以说是磬中之王。形制古朴,呈长方形,长96厘米、宽61厘米、厚4厘米,中上部有一个悬孔,石质青色,敲之其音浑厚。经专家研究,这个石磬的制造完全符合黄金分割的规律。这说明在4000年前,先民们在制造这类器皿时已经掌握了很高的工艺水准。另一件可称为王者之器的是大玉刀。玉刀也是具有权力象征意义的礼器,而不是实用的武器。这把玉刀的制作非常精良,加工实属不易,说明其规格极高。

喇家遗址,在世人面前展现着罕见的史前文明奇观。窑洞建筑、窑洞式聚落、玉器、陶器、石器等,大大丰富了齐家文化的内涵。灾害事件的定格,为研究黄河上游地区中华文明的发展演变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奠定了喇家遗址的文化地位。

喇家遗址出土的玉璧
玉璧呈白色,局部打磨不光滑,直径9.4厘米。通过玉质分析,此玉璧的玉材很有可能来自和田地区,说明当时喇家人已经和西域有所交往及贸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