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瞿昙寺号称“小故宫”的西北古刹

瞿昙寺号称“小故宫”的西北古刹

时间:2023-05-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亦因循先制,“兹于瞿昙寺继作后殿,循先志增益闳规”。瞿昙寺的建筑特色瞿昙寺修建于瞿昙河北岸,负山抱水,地势前低后高,占地约1万平方米。官式建筑与地方手法交相辉映,是瞿昙寺建筑的一大特色。瞿昙寺的建筑年代久远且包罗万象,有着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被专家们誉为“国宝中之国宝”。瞿昙寺石雕数量多,种类繁,均为官式须弥

瞿昙寺位于青海省乐都县南20千米处的南山脚下,规模宏大,风景秀丽,是青海著名的寺院,也是目前我国西北地区保存完整的明代建筑群,更是全国屈指可数的有名的大寺院之一。在这样一座藏传佛教寺院里,有着仿明故宫的汉式建筑、壮丽的明清壁画以及精美、尊贵的稀世珍品,是一份丰富而厚重的民族文化遗产。

瞿昙寺的历史轨迹

据文献记载,瞿昙寺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年间,创寺的开山僧为三罗喇嘛。

三罗喇嘛原为西藏山南洛扎卓陇的一名僧侣,名桑儿加查实,后于青海湖湖心山修行得道,受到环湖及敦煌一带罕东卫藏族诸部的尊崇,被誉为“大成就者三罗喇嘛”或“白象骑士”。洪武二十五年(1392),凉国公蓝玉追击祈者孙至罕东地(今嘉峪关西南,敦煌一带),当地的部族因战乱而窜徙他乡。这些部族后来在三罗喇嘛的传书招抚下,又陆续迁复原地而归顺明朝。三罗喇嘛在地方上博得声誉,同时也受到朝廷的青睐。

瞿昙寺全景

洪武二十六年(1393),当时河套蒙古族进入青海,而居住在环湖地区的一些藏族部落不堪其扰,后来在三罗喇嘛的带领下东迁至乐都,于现在的寺址上建起一座小佛堂。随后,三罗喇嘛又向明廷贡马,以表归顺之心并请求明廷的“护持”。明太祖朱元璋赐“瞿昙寺”,并赐金书匾额一块,是为瞿昙寺最早的建筑——瞿昙寺殿。后来,明政府又设立西宁僧纲司,以三剌(即三罗喇嘛)为都纲,使主管西宁卫一带宗教事务,管理十三族。

永乐初,明廷派太监孟继指挥使田选等协助瞿昙寺扩建殿宇,先后建成宝光殿、金刚殿、前山门、护法殿、三世殿以及前院回廊。永乐六年(1408),立敕谕碑一通,对寺院以皇谕的形式加以保护。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亦因循先制,“兹于瞿昙寺继作后殿,循先志增益闳规”。于宣德二年(1427),建成瞿昙寺内规制最为宏阔的隆国殿,并立敕谕碑两通。又于成化年间,建成如今坐落在前院的碑亭。

从明初洪武年间到成化年间,瞿昙寺历四代皇帝,经过四十多年的经营,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尽管瞿昙寺当初所具有的政治意义和皇权象征今天已不复存在,但其规模宏大和质量精粹的建筑实体在中国文化中永远占有一席之地。

A瞿昙寺山门
瞿昙寺山门宽三间,深两架,为单檐歇山式,面积为240平方米,门外设八字形砖墙,内有永乐敕谕碑和御制金佛像碑。

B瞿昙寺隆国殿
隆国殿居于寺院最后,是全寺最大、最为辉煌的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为重檐庑殿顶,高16米,宽7间,深5架。大殿雄峙于3.2米的花岗岩台基上,前面是束腰式月台,左右设踏垛九级,四周为玉石栏杆。

瞿昙寺的建筑特色

瞿昙寺修建于瞿昙河北岸,负山抱水,地势前低后高,占地约1万平方米。总体布局为三进:外院、前院和后院。中轴线上有五座大殿,依次为山门殿、金刚殿、瞿昙寺殿、宝光殿和隆国殿。两边对称有东西御碑亭、小钟楼、小鼓楼、大钟楼、大鼓楼,七十二间游廊及四座配殿、四座香趣塔。

寺院内最宏伟的建筑隆国殿及两侧抄手斜廊,是依故宫太和殿之前身明奉天殿为蓝本建成的。隆国殿前左右对称的大钟楼、大鼓楼,亦模仿奉天殿两边的文楼和武楼(清代的体仁阁和弘义阁)。从建筑的大木结构、斗拱形制到隔扇细部“蔟六雪花纹”、枋头“霸王拳”、垂脊截兽小跑、平座滴珠板、柱础等,均与故宫建筑一致。抄手斜廊是唐宋时期宫殿寺庙建筑格局遗规,屡见于唐宋壁画、石刻和文献中,而隆国殿两侧的抄手斜廊是国内现存的唯一实物。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的明奉天殿,面阔九间,重檐庑殿顶,两侧有抄手斜廊。清康熙三十四年重建太和殿时,两侧抄手斜廊被拆除代以卡墙。建于宣德二年(1427)的瞿昙寺隆国殿,面阔五间,重檐庑殿顶,两侧抄手斜廊至今完整无损,其以烘云托月之 势使主体建筑更加巍峨壮丽,呈现出一派皇家殿堂风范。

瞿昙寺中院建筑宝光殿、瞿昙寺殿、金刚殿、小钟楼、小鼓楼及配殿宝塔却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其大木结构和木装修为甘青地方手法。尤其是小钟楼、小鼓楼及四座小配殿的前檐木结构是典型的青海地方做法,俗称“平枋假猫儿头”,亦称“拱檩悬牵”。另外,四座香趣塔是藏式传统形制。官式建筑与地方手法交相辉映,是瞿昙寺建筑的一大特色。

瞿昙寺的建筑年代久远且包罗万象,有着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被专家们誉为“国宝中之国宝”。

瞿昙寺壁画
瞿昙寺画廊壁画面积370多平方米,描述释迦牟尼从降生到圆寂的生平经历,用矿石颜料绘成,历经500多年风雨,至今仍鲜丽夺目。这里的两幅壁画一为佛说法图,一为佛涅槃图。

瞿昙寺艺术三绝

瞿昙寺的壁画、彩画、石雕堪称艺术三绝。

壁画总面积为1523平方米,仅数量就十分惊人。其中明代早期壁画占79%,余为清代壁画。瞿昙寺壁画使祖国西部壁画艺术有了一个完整的阶梯。绘制于宣德二年的隆国殿内墙壁画级别最高,内容为三世佛及藏密宗欢喜佛,画面高达5米的巨幅佛像全部沥粉贴金。其绘制精美,色彩艳丽,估计出自藏传佛教绘画高手之笔。大钟楼南廊和大鼓楼南廊明代壁画又别具风采,内容为佛本生故事,人物造型逼真,形象优美。线条运用钉头鼠尾铁线描,柔中含刚。人物所持器皿,如玉碗、熏炉、提壶、兵器均为宫廷所用,仅宫廷团扇就有9种之多;人物服饰为宋代中原打扮或宫廷装束,每幅画题有七言诗一首。这段壁画应出自宫廷画工之手。大钟楼北廊和大鼓楼北廊壁画为清代壁画,是甘肃凉州平番县(今甘肃永登县)民间画工所为,设色艳丽、线条琐碎、保存较好。匠人利用画中屏风巧妙地留下了姓名。另外小鼓楼北三间殿内墙壁画,佛教题材,画中人物服饰为蒙古打扮,画风迥异。

瞿昙寺的建筑彩画保存较好的内檐彩画约800平方米,十分精美,与壁画有着同等价值,是研究明代早期彩画的珍贵实物资料。隆国殿及大钟楼、大鼓楼一组建筑彩画为明代早期官式彩画,外檐脱落严重,内檐保存较好,均绘一整二破旋花图案,枋心留空。用色以黑、绿、白三色,以晕色和相互串色增加层次。隆国殿内檐彩画石榴旋花心以黄色代金,级别较高。这部分彩画色调统一,图案严整,与北京地区明代早期官式彩画同出一范。中院金刚殿、小钟楼、小鼓楼及两廊彩画,应绘于永乐十六年宝光殿建成后,特点是找头用大如意头,一整二破图案,更简练明快,是瞿昙寺最早的明代彩画。

瞿昙寺石雕数量多,种类繁,均为官式须弥座形象,规制统一,雕刻细腻,精美绝伦。种类有宝光殿、隆国殿佛台莲花座、象背云鼓、六伏狮曼陀罗。鼎座、罄座、灯座、御碑须弥座螭首,隆国殿、御碑亭须弥座望柱栏板等,按石质分有花斑石和当地红砂岩。花斑石出自河南浚县,青海没有这种石材,石质呈淡紫色,匀布浅黄色花斑,磨光后莹润细腻,色彩斑斓。石雕代表作“象背云鼓”,雕一小象跪伏在莲花座上,温驯敦厚、憨态十足,身披璎珞,长鼻卷起一朵莲花,背负净瓶上起云纹鼓座,座上置一桶巨鼓,雕技精湛,形象生动优美,属宫廷石雕艺人高超手笔。另有“六伏狮曼陀罗”、“须弥山”等石雕均为宣德佳制,是明初石雕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宝。

瞿昙寺是青海的骄傲,融合着汉藏两种文化,记载着六百年汉藏交流的历史沧桑,是历史文物与建筑艺术的一座辉煌殿堂,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