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撒拉族黄河谷地的少数民族

撒拉族黄河谷地的少数民族

时间:2023-05-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撒拉族的历史沿革撒拉族自称“撒拉尔”,系“散鲁尔”的变音,简称“撒拉”。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撒拉族”。撒拉族独特的文化绵延至今,尤其婚姻习俗富有特色。撒拉族在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方面,处处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撒拉族男子头戴无檐白色或黑色六牙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乡、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在青海省西宁市、黄南、海北、海南等州县以及甘肃省夏河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县、乌鲁木齐市等地,撒拉族也有零星分布。

A循化街子清真寺
街子清真寺最初兴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历朝历代都有所修葺。可惜在20世纪动荡的十年中被毁。1982年重建该寺,其中大礼拜堂共有2200平方米,可以容纳1200多穆斯林同时做礼拜。街子清真寺内收藏有撒拉族先祖从中亚撒马尔罕东迁时带来的手抄《古兰经》,非常珍贵。

撒拉族的历史沿革

撒拉族自称“撒拉尔”,系“散鲁尔”的变音,简称“撒拉”。据考证,“撒拉”这一名称最早可追溯至7世纪西突厥时期乌古斯部的撒鲁尔部落。撒鲁尔又译作“撒罗尔”或“撒卢尔”,为乌古斯汗6个儿子中五子塔黑之长子,撒鲁尔意为“到处挥动剑和锤矛者”。我国汉文文献对“撒拉族”这一称谓记载有十几种之多,大部分是“撒拉尔”或“撒拉”的不同译名,如“撒剌”、“撒剌儿”、“沙剌”、“沙剌簇”、“萨拉儿”、“撒喇”等,而邻近藏、汉、回等民族称之为“撒拉”,土族称之为“撒勒昆”。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撒拉族”。

撒拉族的族源,根据民间传说有多种说法,一说是从土耳其来的,一说是从哈密来的,一说是从撒马尔罕来的。学术界目前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撒拉族源自中亚撒马尔罕。

撒拉族的祖先是怎样迁来循化的,有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传说故事。

传说撒拉族始祖尕勒莽、阿哈莽兄弟两人原居住在撒马尔罕,在伊斯兰教门中很有威望。由于他们反对压迫,遭到国王的嫉恨和迫害。一天,国王派人偷来一条牛宰杀了,偷牛人吃了牛肉,把牛头、牛蹄等包在牛皮里,偷偷地放在了尕勒莽的屋顶上。接着,牛主人到国王面前告状,说他家的牛被人偷了。国王派人到尕勒莽家搜查,在屋顶上查获了牛头等物。于是,国王以偷牛罪逮捕了尕勒莽。审讯时,国王特地召唤来许多老百姓,说:“这就是你们素所尊敬的人,却干出偷牛的勾当,证据确凿,你们说该怎样处置他呢?”百姓们在国王的淫威下,只得说:“国王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吧。”尕勒莽被判了死刑。临刑前,当着众多百姓,尕勒莽请求说:“我愿就死,但请允许我念经,向胡达(安拉)祈祷。”经念完了,在真主的默佑下,国王当即变成了一个怪物。于是,尕勒莽的沉冤得申,性命得保,真相大白。这时,尕勒莽认为此地不能再继续待下去了,宁肯放弃家产,也不愿舍弃教门,便和阿哈莽带领同族18人,牵了一峰白色骆驼,驮着《古兰经》向东方寻找新的乐土。当地一位“外利”(伊斯兰教法中学问道德很高之人)叫他们带上故乡的一瓶水和一袋土,并告诉他们:哪里的水土与家乡的相同,哪里就是居住的乐园。他们向东走了17个月。经天山北路、吐鲁番,进嘉峪关,经肃州、甘州、凉州,到宁夏。再东南行至秦州(天水),折而西返,到伏羌(甘谷),又到洮州(临潭)、黑错(合作),经拉卜楞,进入夏河县的甘家滩。尕勒莽等人离开撒马尔罕后,又有45人追随他们,经天山南路进入青海省境内,沿青海湖南岸东行。他们先到贵德,走尖扎滩,又到同仁县的龙车(即龙布、隆布,今隆务),折到元珠沟,疲惫不堪,有12人留了下来,以后繁衍为元珠沟12族。其余33人继续东行,在甘家滩与尕勒莽等18人巧遇,同行进入循化境内。他们在甘家滩朝西北方向行走,经夕厂(夕昌)沟,越孟达山,攀上奥土斯山。这时天色已晚,苍茫中走失了骆驼,便点起火把在山坡寻找,撒拉语叫“奥特贝那赫”,意即“火坡”。当他们到了街子东面的沙子坡时,天正破晓,后人又称沙子坡为“唐古提”,即“天亮了”。在曙色中,他们眺望街子一带,眼见土地肥美、清流纵横,确实是一块好地方。下了山坡,发现一眼泉水,清澈见底,走失的骆驼卧在水中,已化为白石一尊。众人试量了水、土,与所带故乡的水、土重量相同,这就是他们建立新家园的乐土,于是决定在此地定居下来。现在街子的骆驼泉、骆驼石,即源于此。骆驼所驮的《古兰经》,成为撒拉族世代珍藏的传世之宝。

B来自中亚的撒拉人
青海由于地处中西交通的通道上,因此不断地有来自西方的民族进入青海。现今青海的撒拉族700多年前来自中亚的撒马尔罕(乌兹别克斯坦),他们信仰伊斯兰教。如今,大部分定居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撒拉族独特的文化绵延至今,尤其婚姻习俗富有特色。照片是循化的一户人家,展示的是一次婚礼的嫁妆。

循化撒拉族农家庭院

撒拉族祖先到循化定居后,与周围藏、回、汉、蒙古等族长期杂居融合、繁衍,逐步形成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撒拉族。

撒拉族妇女

撒拉族的风俗习惯

撒拉族是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之一,严格遵守伊斯兰教的宗教制度和基本信仰,实行念、礼、斋、课、朝五项功修,尊奉《古兰经》、圣训。撒拉族在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方面,处处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

在居住习俗方面,每一户人家自成院落,称为“庄廓”,由堂屋、灶房、客房、圈房四部分组成。堂屋在正中,灶房和客房分设两旁,圈房建在院落的东南或西南角。撒拉人家在堂屋的正中墙壁上挂着用阿拉伯文书写的伊斯兰教经文中堂,表示虔诚的敬仰。

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是撒拉族人的三大节日。每当节日来临,撒拉族都要宴请宾客,煮手抓羊肉、炖鸡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馓子,做“比利买海”(油搅团)、“木丝日”(一种以油、熟面等为馅的包子)和各种烩菜。

撒拉族日食三餐(农忙时根据情况适当加餐),食物以小麦为主,辅以青稞、荞麦、马铃薯及各类蔬菜。主食通常做成花卷、馒头、烙饼、馄锅馍、面条、面片、拉面、擀面、散饭、搅团和糊糊等。肉食以牛、羊、鸡肉为主,肉食及家禽均由阿訇宰杀。婚嫁喜庆日要杀牛宰羊,水煮油炸,食物更为丰盛。

撒拉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节,彼此见面,互道“色兰”问安(“色兰”,阿拉伯语“和平”、“安宁”之意),尊老爱幼,和睦邻里。男女见面,要保持一定距离。到撒拉族家中做客,首先须向主人问好,然后才能落座;主人沏的茶,客人要把茶碗端在手上;吃馒头和面饼时,要把馒头掰碎送进嘴里,切忌狼吞虎咽;与主人分别时,要表示谢意。撒拉族十分敬重“舅亲”,认为“铁出炉家,人出舅家”。

撒拉族男子头戴无檐白色或黑色六牙帽或小圆帽,身着“白布汗褡青夹夹”,腰系红布带或红绸带,短衣宽,长衣窄。老年人穿的长衣衫,撒拉语称为“冬”。做礼拜时,头缠“达斯达尔”。撒拉族妇女喜欢色泽艳丽的大襟花衣服,外套黑色坎肩;多佩戴长串耳环、戒指、手镯、串珠等首饰,戴“盖头”。撒拉族服饰具有伊斯兰教色彩,同时也受到回、藏、汉等民族服饰的影响。在化隆的“外五工”卡日岗工一带,部分撒拉族的衣饰已和藏族相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