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纳顿会三川土族的文化记忆

纳顿会三川土族的文化记忆

时间:2023-05-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纳顿会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纳顿会的渊源传说纳顿会又被称为纳顿节,是民和三川地区土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和规模盛大的民俗活动。纳顿,土族语译音,是“娱乐和玩耍”的意思。纳顿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艺术地反映了古代西部少数民族与自然的抗争、生存的忧患意识和克敌制胜的狂热激情。最后推选出七月纳顿会的总负责人和执行负责人,称之为大牌头和小牌头。杀过将 《杀过将》是纳顿会的保留节目之一。

地处青海东部农业区黄河北岸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三川地区(指赵木川、中川、下川),依山傍水,土地肥沃,气候温暖,雨水充裕,景色迷人。这里瓜果飘香,物宝天华,人杰地灵。这里生息着近四万土族人,是青海高原上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创造了自己丰富而浓郁的乡土文化艺术。纳顿会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纳顿会白色帐房内部
纳顿会中的白色帐房,实际上是供奉本村神庙里神的所在,供桌上供奉着二郎神、龙王爷、娘娘、黑池爷、先生爷等神。在供桌上还摆放着大个馒头,可以说是农民对于神灵最虔诚的供献,是对神灵保佑丰年的最高回报。

纳顿会的渊源传说

纳顿会又被称为纳顿节,是民和三川地区土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和规模盛大的民俗活动。其活动范围达方圆数十里,规模之宏大、场面之热烈,胜过春节。纳顿,土族语译音,是“娱乐和玩耍”的意思。纳顿节从农历七月十二日至九月十五日,前后持续63天,堪称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纳顿”主要分布在民和县的官亭镇、中川乡、峡口乡、杏儿乡、甘沟乡、前家乡、满坪乡等七个乡镇,其中中川乡的纳顿颇具特色。另外,在汉族居住的古鄯镇三岔村于农历八月十五日也举行纳顿会,当地亦称“馒头会”。

关于纳顿的来历,在当地有着神奇的传说。

传说三川地区过去十年九旱,庄稼难得有好收成,村民们请文家寺的喇嘛背着《甘珠儿经》(佛经名称)转山诵经求雨,未能奏效。后来有人从四川灌县的二郎神庙背来一尊木雕二郎神像,村民为之兴寺修庙,虔诚供奉。说来也怪,那一年天公作美,果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喜得大伙眉开眼笑,于是用八抬大轿抬着二郎神像逐村转悠,一路上锣鼓喧天,人声鼎沸,沿途村民伏地跪拜,烧香磕头。人们盼来了丰收年,欣喜若狂,载歌载舞,一直从农历七月十二欢庆到九月十五。这一活动流传至今,演化成今天的“纳顿”节。

据说在20世纪30年代初,当地土族知名绅士朱海山先生为了纳顿会于农忙时节在各村进行时互相不冲突,按夏收早晚不同排列村庄纳顿会的会期,即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从收割庄稼最早的中川乡宋家村开始,共有21个较大的村庄依次轮流举办。每村一天,相邻两村共同欢庆,至九月十五日在中川乡朱家村结束,于是形成了今天纳顿会的基本程式。

关于“纳顿”源于元代中叶,完善于明代初期之说,虽没有翔实的史籍记载,但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文史引证等多维空间可管窥出它的端倪来。纳顿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艺术地反映了古代西部少数民族与自然的抗争、生存的忧患意识和克敌制胜的狂热激情。

跪迎神轿的大小牌头
在将本村的神请到帐房之后,还要去迎请二郎神。照片里表现的是官亭镇鲍家村的大小牌头身着正装,在村口跪迎二郎神的情景。

纳顿会的流程和内容

早期,纳顿会只在丰收年景举办,歉收年不办。从清明节伊始,各村老人、青壮年在村庙前举行祭祀仪式,祈祷和拜谢在神灵的佑护下喜获丰收。所用祭品多为羯羊、公鸡,祭拜的神祇是整个土族人所信奉的二郎神和地方神。他们在村庙前扎制若干麦草人,寓意能抵挡冰雹和暴风雨。最后推选出七月纳顿会的总负责人和执行负责人,称之为大牌头和小牌头。大牌头多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者,小牌头有七八个,多为干练的青壮年男子。大小牌头们不但要筹集当年纳顿会所需经费,在日常生活中还要负责田间管理、村庙的日常供奉、维护本村的社会秩序和治安等,此举曾对本地区社会治安稳定起过积极作用。

多达百人的会手队伍
会手队伍前导是头戴礼帽、身穿长衫马褂、手持箫管,摇着绿叶柳梢和彩扇的数十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其后数十位老人怀抱三角旗,手执仿制的古代兵器,最后是按辈分、年龄、军中品级而排列的旗手,头戴红缨帽的锣手和头戴柳圈帽的鼓手组成。

纳顿会首先在夏收最早的中川乡宋家村拉开序幕。“家家酿酩馏酒,户户蒸大馒头”,杀猪宰羊,除尘去污,男女老幼身着节日盛装,走亲会友,宾客往来,处处呈现出一片欢歌笑语,整个三川沉浸在热烈兴奋、其乐融融的喜庆气氛中。大小牌头们忙于筹备活动,如向每家每户化缘(村民向牌头提供酒、烟、钱财和大馒头),以招待宾客。会场扎一顶坐北朝南可容纳百人左右的白布帐房,帐房顶部四角镶嵌云水图案,中间为五只蝙蝠围着“寿”字的图案(喻为五福捧寿)。从北向南约50米间距按金、木、水、火从东南西北方位竖立四根较低的桅杆,中间为土,竖立最高的桅杆(高约13米)。每根杆顶系着黄白两色纸做的经幡,中间最高的杆顶用红布条系着一个大馒头(直径约50厘米),馒头下面挂着长长的各色经幡。

A宋家村的跳会手

B抱鸡还愿的村民
为了答谢神灵,曾经许愿并且愿望得以实现的村民在第二年要向神灵还愿,还愿的祭品是鸡或者羊。照片中抱着鸡还愿的村民,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神灵已经接纳了他的敬献。

C跪拜神灵的村民
在神轿经过村子的时候,村中的男女老幼都会虔诚跪拜,让神轿从头顶经过,以期获得神灵的庇佑和赐福。照片中表现的是大庄村村民跪拜神轿的场景。

D杨家村的《庄稼其》面具舞表演是纳顿会最热烈的时候。“庄稼其”在当地的意思是种田的人,四名男子戴上不同的面具,装扮成老人、儿子、儿媳,有的还让小孩装扮成耕牛,在广场上舞蹈,教育儿子儿媳认真务农,反对经商。

大小牌头到本村神庙内将保护神迎请到帐房,供在香案上(各村的保护神不尽相同,有龙王爷、娘娘、黑池爷、先生爷等)。纳顿会头天凌晨四五点钟,大小牌头抬着八抬大轿,敲锣打鼓到朱家村去迎请二郎神像,前面鸣锣开道,沿途焚香化表,燃放鞭炮。当二郎神到来时,本村的村神也要抬出来以示迎接。二郎神像供放在上位左边,村神如同主人供放在下位右边作陪。全村每户派一人手捧祭供品来跪拜迎接,一些发了财、交了好运的善男信女,牵羊抱鸡向二郎神或地方神还愿,感谢神恩。在还愿时要向羊和鸡头上洒净水,洒水时如鸡羊摇头摆尾,以示祭品被神悦纳;若表明神不喜悦时,需另换一只。

杀过将
《杀过将》是纳顿会的保留节目之一。这张照片保留了传统的出场模式——用梯子将表演者抬到场上,增强了表演的震撼力。

此时,庙主要进行占卜。占卜器具是竖立分为两半的锥体,当锥体正负两面各落在地上,表明神已受用领事。还愿的人随即宰杀牲祭,待熟后从牲祭身上各部位割一块先祭神,其余给众人分而食之。众牌头请来喇嘛在帐中诵经,喇嘛边念经边把一条条红头绳供在神像前,被视为吉祥符。人们认为将符带在身上可消灾免难,都要争抢红头绳。诵经结束,牌头给喇嘛布施钱物,以示酬谢。当天下午进行的仪式为“小会”,第二天的仪式为“正会”。

盛会开始,四方商贾云集会场,场内外人欢马叫,各种摊点鳞次栉比。无论来自何方的客人和村内外老人认识与否,都要请到帐房里喝大碗茶、饮酩馏酒、吃大馒头,整个会场洋溢着祥和、喜庆、欢乐的景象。

纳顿会的表演艺术

纳顿会是由“跳会手”、“跳面具舞”、“跳法拉”等内容组成的大型文化娱乐活动。

“会手”队伍由百人至几百人组成,全体参加人跪拜神像前,磕头上香,祭拜和感谢神灵保佑今年庄稼已获丰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大牌头致感谢神灵的颂词,念“嘛呢”的老人再诵经颂神。会手队伍前导是头戴礼帽、身穿长衫马褂、手持箫管,摇着绿叶柳梢和彩扇的数十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其后数十位老人怀抱三角旗,手执仿制的古代兵器,最后是按辈分、年龄、军中品级而排列的旗手,头戴红缨帽的锣手和头戴柳圈帽的鼓手组成。会手们在欢快的锣鼓伴奏下,踏着优美的舞步缓缓向前行进。逢桥梁路口,还要格外狂欢一番(喻为过关)。锣鼓手不断变换着花样动作,如“鹞子翻身”、“丹凤朝阳”等,队尾的青少年儿童挥动彩旗,模仿大人狂欢劲舞。“会手”队伍有主队和客队(客队为邻村的会手队),两队会合时锣鼓喧天、鞭炮轰鸣。主队迎客队时互相用大碗敬酒,人们呼号着“大好,大呀好”(此时称为“合会”)。整个会场群情沸腾,欢天喜地,十分壮观。合会之后即摆阵法,如“一字长蛇阵”、“天上龙门阵”、“中心八卦阵”、“二龙戏珠阵”等,据说是古代军队打仗时队形的转换与变化。合会结束,凡参加会手的人跪于神帐前,听人祷颂请神的“搭头词”和唱给各位神听的“报喜”。祝完“搭头词”、唱完“报喜讯”小戏,面具舞蹈把整个纳顿会推向高潮。

从各乡镇“纳顿”会表演的舞蹈节目看,以《会手》、《庄稼其》、《五将》、《三将》、《杀过将》五个节目为主,中川乡撒马湾和鄂家村还要演出《关王》、《五官》。这些舞蹈中以《庄稼其》、《杀过将》为重头戏,前者开场,后者压轴,三川土族人视之为根本。

三川土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灿烂的多民族文化中形成具有浓厚的原始信仰、原始文化的古韵色彩和独特的乡土民间艺术。

上口钎的老法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