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贡艺术”是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颇具广泛影响的流派,因13世纪发祥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畔的热贡而得名,并随着隆务寺的兴盛而发展。“热贡”藏语意为“梦想成真的金色谷地”。该艺术流派主要分布在热贡地区的吾屯、年都乎、郭玛日、尕沙日等藏族、土族聚居村,数百年来村中男子十有八九都传承着从宗教寺院传入民间的佛教绘塑艺术。其从艺人员之众多,群体技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故同仁有“藏画之乡”的美誉。
青海黄南州热贡艺术馆唐卡展厅
热贡艺术的发展历程
10世纪末至13世纪初,是整个藏传佛教“后弘期”,是藏传佛教美术的转变期,也是热贡艺术的发源时期。这一时期,日渐民族化的藏传佛教已经取得了广泛信仰。因此,作为其形象说教的藏传佛教美术,也开始自觉地从外来风格向符合本民族审美习惯的方向转变。转变期的藏传佛教美术遗存比较丰富。就绘画而论,如阿里古格王国的《历代赞普和王子世系像》壁画,造型质朴,设色单纯而稳重,呈现出浓厚的西藏高原文化色彩。另外,还有日喀则那当寺的《那当建庙喇嘛》、《滚嘎吉泽喇嘛》等富于装饰风味的唐卡。
热贡艺术也发源于雪域文化的中心西藏地区,但主要有先后三方面渊源:一是藏拉多的年智合尖措三兄弟在尼泊尔学画后到安多热贡定居传播佛画艺术;二是在四五世纪时萨迦派智合那哇及其徒弟们在热贡地区传播佛画艺术;三是1710年桑俄才培修建拉卜楞寺时,他的曼唐派画法传入热贡地区。所以渊源的不同使热贡艺术的画匠们有各自的特点。
热贡艺术不断走向外部世界,艺人们在早期长年累月地到处作画,足迹遍及青、藏、甘、川、新疆和蒙古地区,以及印度、缅甸和尼泊尔等国,广泛接触西藏塑绘、甘孜木刻、敦煌壁画以及其他民族或友好国家的艺术,吸收了丰富的养料。经过总结、提炼,逐渐形成了细腻生动、富有热贡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成为藏传佛教画坛上独具特色的一个重要流派。
热贡艺术早期的作品手法粗放古朴、色彩单纯,绘画带有较典型的印度、尼泊尔风格。其笔调雄迈,人物、山水、花鸟、草虫生动传神,画面给人以雄浑、博大之感。至17世纪中叶,热贡的匠师们技艺日趋精妙,线描简练流畅、刚劲有力,采用工笔重彩,庄重沉稳,设色清新浓郁、匀净协调,所画人物形神兼备,画风趋向华丽、精细;同时开始注重画面的装饰效果,进入热贡艺术承前启后的辉煌鼎盛时期。
青海黄南州热贡艺术馆的佛像
经过几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很多早期、中期优秀的绘塑作品已不复存在,但现在仍能在隆务寺、年都乎寺、吾屯寺院里零星地见到早、中期匠师们留下的气势宏伟的巨幅壁画和技术精湛的唐卡。
19世纪以后,为热贡艺术的近代时期。这个时期的作品色彩鲜艳,笔法细腻,特别追求装饰趣味;同时大量用金,使画面呈现出金碧辉煌的效果和热烈的气氛。近期的代表人物有更藏、尖木措、夏吾才郎(20世纪40年代曾随师受聘协助张大千赴敦煌临摹壁画),他们的作品构图疏密有致,人物造型严谨又不显刻板,色彩鲜丽和谐,富于装饰性;画面既有一种统一感,又显得生动活泼,艺术效果不同凡响。热贡艺术作为藏传佛教艺术中的一个流派区别于其他藏族地区艺术,在这一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作品一经拿出即知是热贡地区的佳作。
传统的热贡艺术主要在藏传佛教寺院内部创作、传承,并为藏传佛教服务。自1958年宗教改革以后,随着大量佛徒的还俗,热贡艺术开始流向民间,并在民间传播。热贡艺术的主要创作群体分布在黄南州同仁县的五屯村、年都乎村、尕沙日村、郭玛日村等村落,又自成体系。其中五屯村以绘画为主,兼事雕塑和堆绣;年都乎村以堆绣为主,兼事雕塑、唐卡和壁画创作;尕沙日和郭玛日村以唐卡和壁画创作为主。
金刚时轮坛城
金刚时轮坛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佛教沙盘画。保存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热贡艺术馆,面积12平方米左右,用料十分考究,所有材料都是天然的,其中有黄金、绿松石、玛瑙等贵重金属和矿石。画面起伏不平,凹凸有序,色彩艳丽。仅巴掌大小的吉祥狮子,有的安详、有的威猛,造型各异的花朵更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热贡艺术鼎盛时期,热贡画师在各地信奉藏传佛教的地区享有很高的威望。热贡艺术以其精湛的技艺、独特的风格,成为藏传佛教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热贡艺术作品造型准确生动,画工精细绝美,色彩鲜艳,富于装饰性。
A热贡艺术的制作过程之一——描金
青海热贡,五屯上寺,角八加和完马才让兄弟正在进行一幅唐卡的最后一道工序——描金。
B精心描绘线条
青海热贡,专心工作的热贡艺人极为重视线条的运用。
C西方广目天王像
青海热贡,热贡唐卡(西方广目天王),通常历经数月完成,精美绝伦。
热贡艺术的门类特色
热贡艺术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绘画造型艺术。
壁画的做法先要经过一道墙皮处理的工序:白灰底→抹细泥→磨光→涂胶和白土,待干透后作画,也有湿壁画。热贡地区主要是布壁画,作画前先把画布渗湿绷在木框上,然后用不太浓的白石灰水刷一遍,使布质软化,再把白布平铺在光滑的木板上,用卵石反复磨压,最后将水胶粉液刷到布上,绘制极工致的形象,画好后绷到墙柱上便成为“壁画”。
唐卡是藏语“卷轴画”的音译,最初可能是佛教徒随身携带的“行像”,后来成为藏传佛教室内供奉的主要形式。唐卡的制作方法有绘画、绎丝、堆绣等。绘画唐卡的布面处理和绘制技法,与布壁画相似。绎丝唐卡主要出于内地宫廷的制作,以通经断纬的技术织出图案形象。堆绣唐卡技艺独特,系依据构图需要将彩色绸缎剪裁后垫以羊毛或棉花绣于布幔之上。不论用何种方法制作的唐卡,最后都要经过一道“装裱”手续,即在画心四周镶缝锦缎,上下再装天地杆,以便使用时张挂。
堆绣在藏传佛教艺术中最具特色,是热贡地区民族民间艺术的又一瑰宝。堆绣是用绸缎制作的一种唐卡,先按规范的图画绘成画稿,再按画稿不同部位的要求选用各色绸缎面料,剪贴缝制而成,具有较强的立体感,便于携带,是理想的旅游纪念品。堆绣作品有堆绣唐卡、堆绣帏幔、堆绣柱饰及其他装饰品。其材料是选择多种颜色的、带有各种图案的丝绸锦缎,将画面人物、动植物等形象进行准确的裁剪和缝制。堆绣大则能制几百米,小则能制几厘米;雕塑高则能塑十几米,小则能塑几厘米,堪称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青藏高原上的一朵艺术奇葩。
五屯下寺
热贡艺术在建筑彩绘上表现尤为突出,五屯下寺内外,从门扉、门楣、墙裙、壁饰到横梁、柱头、藻井等,到处绘制着精妙绝伦、色彩绚丽的图案。
在热贡丰富多彩的艺术领域里,雕塑是一个较大的门类。热贡雕塑以泥塑为主,兼有木雕、石刻、砖雕等。木雕、木刻、砖雕、石雕作品风格多样,刀法刚柔相济,刀痕劲利婉转,有极强的立体感;不仅用于寺院建筑,还广泛地使用在藏族人民的建筑与日常生活中。
热贡艺术绘画的题材极其广泛,以宗教为核心的大千世界包罗万象,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民俗、文艺等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大体上可分为斯巴霍、传记画、偶像画、历史画、风俗画和故事画等。
热贡艺术凭借其精美的设计、艳丽的色彩和精细的线条,不仅在佛教盛行地区流行,而且也越来越受到港澳台地区以及世界各地艺术爱好者们的欢迎。在近十多年的发展中有繁荣的趋势。但是随着老艺人的相继去世(四个大师级的画家前后于世纪之交离世)、市场经济和商品意识的不断冲击、旅游业的不断繁荣,热贡艺术精品越来越少,而充斥市场的赝品、复制品和粗制滥造现象却越来越多,急需得到社会的重视与保护。
色彩斑斓,工艺精湛的堆绣艺术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