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著名“天才”,他在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希腊语等六种语言;他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卡尔·威特9岁考入哥廷根大学,14岁获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法学博士学位,23岁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此后一直在德国的著名大学教学。他的一生可谓是一种传奇,谁也不会想到,一个如此优秀的人在婴儿期竟被认为是个痴呆儿。回顾卡尔·威特的成长道路,他天才成就的取得和他父亲——老威特对他的早期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从卡尔诞生的那一天起,老威特就一心一意要将儿子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一个自由的人。
痴呆儿:上帝所开的一个玩笑
如果说卡尔·威特令人瞩目的成就是一个奇迹,那他的出生显然是上帝开的一个玩笑。每一个父母都渴望有一个健康的孩子,可是纵使老威特夫妇在怀孕期间非常注意自己的精神和体质,天却不遂人愿。卡尔刚出生时并不是一个令人称心的婴儿,相反,他明显先天不足。一生下来,他就四肢抽搐、呼吸急促。婴儿期,他的反应相当迟钝,显得极为痴呆,甚至连他的母亲也绝望地说:“这样的傻孩子怎么教育他也不会有什么出息,只是白费力气罢了。”老威特也曾哀叹:“这是遭的什么罪呀!上帝怎么给了我这样一个傻孩子呢?”万幸的是,老威特没有绝望,他坚信只要教育得法,大多数孩子都会成为非凡的人才,对孩子的成长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因此他决定要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最初的决心似乎只是出于父亲对孩子的疼爱,一种任何动物都会产生的与生俱来的本能,但天才的培养需要的不仅仅是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爱的方法。一味放纵的爱只会养出一个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而严厉压制的爱则会使我们的孩子过早地失去灵气,沦为教育的奴隶。正是老威特正确的教育法则造就了卡尔卓越的成就,也指引了无数父母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培养出了一个个“天才”。
让他成为一个接近完美的人
老威特的教育理想就是要造就身体和精神全面发展的人,使被教育者能发展先天的个性,能逐渐趋于完美,一生都能在充满情趣的幸福中度过。
老威特认为,要通过各种体能训练,让孩子有健康的体魄。天气晴朗时,老威特总会把卡尔带到田野里,让他眺望绿色的原野,让他的身体自由自在地活动。从出生后的两三周开始,老威特就让卡尔在光滑的木棍上作悬垂运动,并利用婴儿与生俱来的抓握反射,让他抓住大人的手指拉起自己的上身。
为了不让孩子成为四肢发达的愚人,从卡尔·威特出生开始,老威特就对他进行智力开发。老威特首先想到了刺激感官,通过语言、音乐、文字、图形来刺激孩子的大脑发育,在卡尔仅六周时,老威特就用短绳把气球扎在他手腕上,每周更换一种颜色,让他随气球的移动不时转动头部。
老威特认为,只重视智力,孩子会变成弱不禁风的病夫或社会上的恶棍。儿童的品质需要从小培养。从卡尔小时候起,只要他做了好事老威特就立刻进行表扬:“好!做得好!”为了培养他的善良品质,老威特还为儿子做了“行为录”,将他做的好事记在上面做永久纪念。
没有艺术的生活就如同荒野一般枯燥乏味,卡尔的母亲从儿子小时候起就给他唱一些悦耳的歌谣,一边唱一边有节奏地摇晃或轻拍怀中的儿子。当老威特发现卡尔喜欢画画时,就给他买了画笔和纸张。此外,老威特还注意培养卡尔对文学的兴趣,经常给他讲有趣的故事,不时地把好的文学作品推荐给他。
老威特说:“我从来不想把儿子培养成某一方面的天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看到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把自己的兴趣当作孩子的兴趣,完全不顾孩子自己的意愿,让他们学钢琴、练书法、学画画,在孩子很小时就给他们进行了人生的规划——成为艺术家、科学家、作家等等,结果搞得孩子逐渐地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产生厌学心理,甚至离家出走。许多孩子是被迫学习,而不是按照他们的天性自由发展。强迫施教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孩子的身心受到伤害。许多父母在花费了很大精力却没达到预期的效果时,不是跟孩子一起分析原因,而是一味地责怪孩子:“你让我很失望,你简直是无药可救了!”“我不想再管你了!”对孩子缺乏应有的尊重与肯定的结果是孩子会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一个没用的人,长此以往,孩子就容易形成自卑的人格特征。
打开智慧之窗
打开智慧之窗,迎接清晨曙光。在对卡尔的智力进行早期开发的过程中,老威特抓住了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他首先从训练五官开始:听觉上,在卡尔出生六周时,老威特就对他轻轻朗读维吉尔的诗《艾丽绮斯》,每次朗读时,卡尔就马上安静下来并随语调的变化而作出反应;视觉上,在卡尔出生两三个星期时,老威特在他的周围放上五颜六色的布制动物,通过移动玩具来刺激他的视觉;味觉上,给他以各种味道的刺激;触觉上,尽量让他的手发挥多种功能,每次卡尔醒来手张开的一刻,老威特就赶紧让他抓点东西,活动手指。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是在三岁以前。在卡尔出生仅15天时,老威特就向他灌输词汇,在他的面前伸出手指,当他捉住手指时,老威特就用缓和而清晰的语调发出“手指”的声音。在卡尔刚会辨认事物时,老威特就拿许多东西给他看,同时重复这些东西的名称,不久卡尔就能发出这些名称的音来。
老威特还特别注意对儿子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婴儿期大量词汇的输入,使得卡尔的记忆力大大发展。在卡尔两岁时,一次到卖雕刻仿制品的商店去,他问店员有没有《维纽斯·德·未罗》和《维纽斯·德·麦得衣齐》这两幅名画,让店员大吃一惊。每逢节日,老威特都带卡尔到田野里,摘下一朵花,拔下一棵草,砸碎一块岩石让他观察,并让他窥视小鸟的窝,观察小虫的生活状况等,这使他的观察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老威特还和儿子各交了一个想象的朋友,当独处的时候就把想象的朋友请出来玩。有一次,保姆对老威特说:“先生,你的儿子有点怪,他好像是在和幽灵玩。”儿童的想象世界会让他的生活变得幸福。卡尔两岁时,母亲就像报纸连载小说那样每天给他讲故事,每次母亲都是在精彩的地方打住,让卡尔自己想象下面的情节,说出自己的想法,就这样,卡尔的创造力在训练中培养起来了。对儿童的培养是越早越好,当我们在抱怨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时,我们是否注意了在孩子智力的曙光出现时就给予科学的开发与教育呢?
孩子刚出生时是单纯的、无瑕的,对世界是一无所知的,他对外部世界的一切认知都来自成人的引导,因此父母应教给孩子正确的知识。就像身体需要好的营养一样,大脑也需要好的精神食粮。老威特认为,在孩子学习语言时,应尽量不教他们不完整的话和方言,老威特从不教给儿子诸如“丫丫”(脚)、“汪汪”(狗)之类的话。为了给儿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老威特甚至忍痛辞退了几十年的老仆。在卡尔还不到一岁时,老威特有位朋友对卡尔说:“卡尔,我想看看你的汪汪。”卡尔纠正说:“这不是汪汪,是狗。”卡尔的回答让朋友大为惊讶。在生活中,一些不细心的父母以孩子发出的错音、说出的错话为乐,孩子的错误不能得到及时纠正,就无法发现自己的毛病,长此以往,就影响了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老威特还认为,在向孩子传播知识时,父母不管有多忙多烦,都应该做到孩子问什么,就答什么,决不能嫌麻烦,而且回答一定要真实、合理。有一次,卡尔问父亲一个天文方面的问题,老威特老实地回答:“这个爸爸也不懂。”于是两人一起翻书、查资料,一直到把问题弄懂。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看到,孩子问了一个父母不懂的问题,父母只是敷衍一下,应付了事,或者干脆在孩子面前充当权威,给一个错误的答案。不管是随便敷衍还是误导孩子,都会导致孩子不去探索和追求真理,而是迷信权威、不求甚解。
智力的开发必须有科学的、正确的指导方法。只有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进行智力开发,才能使儿童自然、快乐地成长。童年应是开心愉快的,应该让儿童在游戏中体验人生,顺其自然地掌握知识。一味地坐在书桌旁啃书本,使天真烂漫的童年在毫无乐趣的生活中度过,这与儿童的发展规律背道而驰。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家长应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游戏中学习,寓教于乐。在教卡尔乘法口诀的时候,老威特把5×7或8×9写在口诀卡片上,把这些卡片字朝下摞起来,让卡尔抽出一张并尽快说出答案。
在我们的学校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把知识一股脑地塞给孩子,把孩子当成了死板的知识接收器。儿童是天真活泼的,填鸭式的教育完全忽视了儿童的天性和主动性,把他们看作是被动和消极的。老威特对这种教育方式极为反感,他总是力图唤起卡尔的兴趣,进行恰到好处的教育。在教卡尔画地图时,老威特常常带儿子去散步,让他注意观察不同的地形、地貌、河流走向、森林分布等,通过身临其境的实地考察,对整个地形有了全面的了解之后,老威特再让他画出草图,然后一边走一边在草图上添上道路、森林、河流、丘陵等。“百闻不如一见”,通过直观生动的勘察,卡尔终于学会了画地图。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很多教师通常是把枯燥、空洞的概念和理论灌输给孩子,没有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这只能使孩子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光有书本知识却缺乏应用能力,满腹经纶却缺乏动手能力。
良好的习惯是智力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常听到一些父母抱怨孩子做事马虎、拖拖拉拉、学习效率低,但他们却很少考虑从孩子的习惯去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老威特在卡尔很小的时候就严格地教育他养成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老威特总是力图让卡尔明白,与其心不在焉地在那儿一边做作业,一边想着玩,还不如痛痛快快地玩,做事磨磨蹭蹭只会浪费时间,要想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就必须认真对待,认准一件事就应全力以赴。
让孩子拥有美好的品格
老威特认为,优良的品格需要从小养成,不要以为孩子太小不懂道理,等他们长大再说,殊不知小时不纠正孩子的毛病,长大后心灵早已被腐蚀得百孔千疮,到时候后悔就太晚了。在卡尔两岁时,老威特就教他在妈妈生气时给妈妈消气,妈妈生病时给予体贴,这些行为成功地培养了卡尔的爱心和同情心。
老威特总是在平常生活中让卡尔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爱心。在他的教育下,卡尔从小就学会了关爱他人、善待他人。在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黄昏,卡尔与父亲正在散步,一个流浪汉从他们身边走过,卡尔跑上去问道:“先生,您为什么要流浪?您需要什么?”“我需要一个面包。”流浪汉哈哈大笑。卡尔说:“先生,请你等一等。”说完,他便向家的方向飞奔而去,不久,他气喘吁吁地跑来,把两块面包递到流浪汉手里,那流浪汉大概做梦都没想到一个小孩子竟然会给他以这样的帮助。卡尔通过两块面包给一个陌生人送去了温暖和爱心。有些时候,我们并不是没有爱的能力,而是缺乏一定的爱心。父母对孩子爱心的培养要让他从小事做起,爱身边的花草树木,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卡尔三岁时,有一次正和人谈话,小狗跑了进来,他像其他孩子一样,一把抓住小狗的尾巴,把它拉到自己的身边。老威特看到后也伸手抓住卡尔的头发,脸色吓人,在卡尔放手的同时他也松了手。老威特问卡尔:“你喜欢被人拽着头发吗?”卡尔红着脸说:“不喜欢。”老威特告诉他对狗也不应该这样。
反思我们的学校教育,几乎每所学校都开设了思想品德课,教师在课堂上认真讲授爱祖国、爱人民的意义,强调要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甚至还进行一定的考核,可效果怎样呢?在公共汽车上,对身旁站着的老人熟视无睹,闭目养神不愿让座的学生大有人在;在公共场合插队,不讲社会公德的学生大有人在;满口脏话,不顾社会文明的学生大有人在。诚然,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对孩子进行一定的理论教育是必要的,但孩子的理解能力毕竟有限,他们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遵循人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小孩子来说,让他们从爱父母、爱朋友、爱身边的一草一木等小事做起,逐渐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同情心,效果可能要好得多。
俗话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孩子品格的形成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老威特一直主张孩子不要去接触那些有坏习惯的人,不加选择地让孩子跟他们在一起玩,这样只会让孩子沾染许多坏品质。很多父母以为没有伙伴孩子会感到寂寞,会失去童年的乐趣,殊不知更为重要的是,应给孩子选择好的朋友。
老威特认为,培养儿童品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他们形成自己的原则,从而达到自律。卡尔六岁时,老威特带他到另一个教区的E牧师家去。第二天吃早点时,卡尔洒了一点牛奶,按家里的规矩,洒了东西要受罚,只能吃面包和盐。卡尔洒掉牛奶后,先是脸稍红了一下,迟疑了一会儿,终于不喝牛奶了。E牧师家的人再三劝说,都毫无结果。只有通过内心的自我约束,才能让好的行为成为孩子的自觉。父母完全能够通过控制孩子内心的力量来让他们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从而让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孩子优良品格的形成离不开父母和教师的夸奖和表扬。老威特在儿子做了善事时,会对他说:“好,做得好,上帝一定会高兴。”当卡尔做了特别大的好事时,他会抱着儿子亲吻他。父母在对孩子品德培养的过程中,要充分鼓励孩子的善行,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夸奖的作用远比孩子做错事后的惩罚有用得多。通过不断的夸奖和表扬,孩子的善行就会形成一种习惯,成为一种自觉。
自己的事自己解决
老威特在对卡尔的教育中,鼓励他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尽量让他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因此,老威特常有意识地给儿子分派一些和他年龄相当的劳动,如打扫卫生、负责为花草浇水等。当卡尔刚开始尝试自己穿衣服时,常把衣服穿反,却从未受到过嘲笑或责骂。老威特还鼓励卡尔自己收拾房间,即使很糟,也总会表扬他一番。卡尔两岁时就主动帮助母亲收拾桌子,每当客人看到他拿起一个盘子时,总会说:“卡尔,小心,不要把它打碎了。”的确,卡尔在端盘子的过程中,随时有将盘子打碎的可能,但如果不许卡尔去碰盘子,或许会推迟他某种能力的发展。在不断尝试中,卡尔得到了锻炼。三岁时,卡尔就已经能帮母亲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如擦去桌子上的灰尘,帮忙把餐具摆好等。孩子虽然弱小,但他们并不是无能的,做事失败只能说明他们缺乏经验和技巧,父母应耐心地指导他们。在卡尔刚学会走路时,老威特就为他买来了小铁锹和小铲子等工具,在院子的一角开辟一个小园地,教他播种、栽花草、除杂草、浇水等,通过简单的园艺劳动培养他热爱劳动的习惯。
我们周围的许多父母习惯于自己包揽一切,总是担心做事会让孩子累着,会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结果自己操劳一生,换来的却是孩子自理能力的丧失。从孩子小时候起,父母总是重复着同样的话:“放着吧,我们来干。”“你去学习吧,这些活儿我们来做。”他们包办了几乎是书本学习以外的所有的事,他们含辛茹苦、任劳任怨,以致孩子唯一能做的就是“袖手旁观”。久而久之,孩子对父母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依赖心理,一些人到了20多岁生活仍无法自理,离开了父母就无法独立生活。这种状况显然与父母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因此,我们应让孩子从家庭小事做起,从简单的集体劳动做起,从小就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临风傲雪的松树,而不是经不起狂风暴雨袭击的藤萝,永远只会依附在父母羽翼下的小鸡。
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
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我们的孩子才能在未来的人生中从容地面对一切挑战,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性格的基础是早期生活奠定的,孩子成长中最初几年的生活习惯、父母的态度、家庭气氛都会对孩子的性格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卡尔的成长过程中,老威特总是尽量在维护其自尊的情况下去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尽力不让他把事闷在心里。有一次,卡尔独自一人在院子里出神,看起来有些忧伤,在老威特的循循善诱下,他才说他认为自己不是个男子汉,因为他觉得自己比不上一个农夫的儿子强壮。老威特郑重地告诉卡尔,真正的男子汉应该是有独立的头脑、不易被别人的评论所左右的人,是学识渊博、身体健康的人。听了父亲的一席话,卡尔重新找回了自信。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应关注可能会影响孩子性格形成的因素,善于发现可能会对孩子心理产生消极影响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从而帮助孩子形成开朗、乐观的性格特征。
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受到伤害,后果是很严重的。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孩子缺乏应有的尊重,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不准做这,不准干那,甚至欺骗孩子,却不知这种行为会让孩子时时刻刻处在一种畏畏缩缩、低入一等的生活状态中。老威特总是将卡尔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像尊重成人一样尊重他。他和儿子聊天,总是选择他能听懂的话题,充分尊重他的意见。
自信是孩子前进的动力,父母要鼓励孩子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把事情做好。当卡尔战战兢兢地把他的第一篇文章交给父亲看时,那确实是一篇糟糕透顶的文章:问题交代不清,句子不完整,还有许多错别字。正当卡尔忐忑不安时,老威特却告诉他:“非常不错,爸爸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比你差远了。”父亲的表扬让卡尔欣喜万分,他写作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了。当卡尔交上第二篇文章时,已有天壤之别。我们假设一下,如果老威特当初在看到儿子不尽如人意的文章时,立刻把他否定了,那结果可能就两样了。在我们的身边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当孩子一道题目解不出来或一件事情失败的时候,一些心急的父母会口不择言地骂道:“真笨!”“怎么这么蠢?”殊不知这样做会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们胆战心惊,在幼小的心灵里留下永难磨灭的阴影。聪明的父母都懂得,只要孩子有一点点可取之处,就应毫不吝啬地给予夸奖。
人生的道路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挫折与失败在很多时候不可避免。父母应教会孩子正确地面对失败,把挫折看成是一种财富,在失败和挫折中磨炼孩子的心理承受力。老威特告诉卡尔,为了避免失败而逃避工作,是劣等性格里最顽固不化的东西,坚强的人能从失败中找到成功的途径,不管有多痛苦,都要正视现实。每当这时,卡尔都会坚定地说:“我能做到。”
最近一段时间,媒体报道学生因无法承受学习的失败而轻生的事例时有发生,面对许多本不该发生的悲剧,我们是否想到应从小就对孩子进行一定的挫折教育,而不是等到事情发生了才追悔莫及呢?同时,我们对孩子的失败也应持一种宽容的态度。既然失败不可避免,那么我们就不应该苛求孩子。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挑剔、过高要求和过度催逼最终只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压抑和怨恨的心理。面对孩子的挫折和失败,父母首先应该帮助孩子找出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帮助孩子逐渐走向成功。
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战胜自己,情感的自我控制是一个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其走向成熟的标志。老威特曾用名为“平静下来”的游戏来训练卡尔的自我控制能力。在游戏中,卡尔要把绿棍下的红棍取出来,而这只有在不碰到黄棍且把红棍移动四分之一英寸的情况下才能办到。在游戏中,父亲对着卡尔耳朵吹气,弄出噪音,并不停地逗他,分散他的注意力,但卡尔暗暗告诫自己:“只看前面的目标。”经过努力,卡尔最终成功地完成了任务。父母只有教会孩子学会自我控制,才能使他们以一种冷静的心态面对一些突发事件。
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认为,幼儿的头脑宛如一张白纸,因此幼儿的精神卫生和身体卫生一样重要,它会影响到儿童心理是否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很多父母往往不加选择地把一些神话、传说灌输给孩子,甚至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听话,用可怕的故事来吓唬他们,这种教育方式的效果是很不好的。老威特给卡尔讲过很多故事,但他都是选择一些光明的、积极向上的故事。一次,卡尔问父亲世界上是否存在魔鬼,老威特告诉他可以说无,也可以说有,之所以说无是因为从未有人见过魔鬼,魔鬼是人编出来的,而说有是因为那些无恶不作的坏人就和魔鬼一样。从父亲意味深长的话语中,卡尔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怎样与人相处
我们所处的不是一个闭门造车、独善其身的时代,也不是一个“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任何人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都与他人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必要的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欣赏和相互支持,每个人都固执地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而别人永远是错的,那么我们的世界将会是一个冷漠、孤独的世界,我们的人生也将了无生趣。反之,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学会与父母、亲戚、朋友等周围的人很好地相处,那么在他步入社会以后,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将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老威特对卡尔的教育是从教会他和家人相互尊重、培养他善于倾听和沟通的能力开始,从而让他逐步掌握与人相处的技能。
相互尊重是与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如果没有充分的尊重,人与人之间有效的沟通是非常困难的。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应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和选择。父母尊重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人格也会赢得孩子的尊重。有一次,在家庭会议上,卡尔计划在周末搞一次野炊,他选定了地点,宣布了出发时间,并对食品提出了建议。老威特夫妇俩在对儿子的想法有不同意见时,没有急于提出批评,而是对卡尔的决定给予充分的尊重。在很多父母的眼里,自己与孩子是决策者与接受者的关系,是“上传下达”的关系,孩子对自己应该是绝对服从,平等和尊重是对和别人相处而言的。这种思想导致很多父母常抱怨孩子什么事都不愿告诉他们,而孩子总说父母不理解他们,于是,代沟就这样产生了。
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营造一种倾听的氛围会使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变得融洽。老威特和妻子每天在卡尔入睡之前,都要留一段时间听孩子讲今天发生了什么事。很多时候,在叙述事情的同时,卡尔自然就会作出评价,哪些事情做得很好,哪些事情做得不好。倾听是父母对孩子表示尊重、表达关心的方式,同时也促使孩子去认识自己。很多父母总是希望孩子对自己敞开心扉,什么事都与自己商最,征求自己的意见,但他们没有想到自己首先应该营造一种真心倾听的氛围,赢得孩子情感上的信任。倾听是一门艺术,也只有在很好地掌握了倾听艺术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才会真诚待人,善于倾听,以主动和积极的姿态与人交往。
良好的沟通是人与人之间友好关系的纽带,家庭生活应积极地为解决问题服务。积极的沟通是父母与孩子的对话,是教育孩子的重要途径。在卡尔三岁时,老威特就让他参加类似家庭会议的活动,与父母及女佣讨论某个问题,在餐桌上家里每个人都有机会讲出自己的想法。尽管卡尔那时还不能每个字都懂,但他已注意到发生了什么事,别人怎样相互交谈。有时,老威特还专门选择一定的时间与儿子去野炊,通过轻松愉快的谈心,倾听彼此的心声,共同分享彼此的感情。在与家人的沟通中,卡尔不仅加深了对父母的了解和感情,还学会了如何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很多父母往往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因此很少与他们谈自己的喜怒哀乐,很少与他们讨论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殊不知如果不让孩子从小在与家人的沟通中成长,他们是很难学会如何与人相处的。
相互理解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基础。卡尔的堂弟维尔纳曾住到他家,在一段时间内卡尔很是不高兴,他认为母亲把爱都转到弟弟身上了,在他和弟弟的争执中母亲总是偏袒弟弟。面对卡尔的气恼,母亲郑重地对两个孩子说:“以后你们自己要搞好团结,我不干预,你们已经是有理智的孩子了。卡尔,你是不会在感情上伤害弟弟的,对吗?”从那以后,卡尔意识到了自己作为一个关心者和照顾者的责任,与弟弟有了更亲密的手足之情。让孩子理解他人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将他放置于同样的角色上,巧妙地让他学会怎样去与人相处,使他能主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认真地加以纠正。如果父母直接用道理来教育孩子,孩子未必能接受,说不定反而会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那就收效甚微了。
一个人如果能够愉快地与人相处,轻松地与人沟通,开心地与人交往,那么他一定是一个幸福的人,快乐的人。
没有父亲的教育,卡尔·威特就不会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同样,没有老威特那样的教育法则,也就不会有像塞德兹、威纳巴尔、维尼夫雷特和刘亦婷等一大批通过早期教育成才的典范。所有的事例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天才可以是教育的结果!只有本着一切以儿童的发展为出发点,及早进行教育,培养纯粹的人,自由的人,我们的教育才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田月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