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中国基础教育改革风起云涌,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与素质教育的阵阵呼声,把初中教育推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初中教育步履维艰,进退维谷,在夹缝中求生存——发展与等待,创新与固守……就在这教育的岔道口,在苏南,两所普普通通的农村初中横空出世,创造了令人惊叹称奇的“青桃现象”。
10余年前,如果有人对你说起“青云”、“桃源”这样的词语,也许你不会联想到那是两个江南小镇,可是,今天,你听到这两个词,就自然地会联想起“青云中学”、“桃源中学”。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青中、桃中使青云、桃源闻名遐迩。
青云与桃源,位于江浙交界处,是江苏省吴江市西南部两个小镇。2001年10月,两镇合并为“桃源镇”。青中与桃中,两所名不见经传的初中,在初中教育面临种种困境的时候,脱颖而出,成为苏南农村初中的明珠。
我们今天看到的青中、桃中,虽然还远不能说是一流的漂亮,但那种花径亭楼、釉瓦瓷墙、小桥流水、花香鸟语的景观,现代建筑特色与江南园林风格相融的景点,计算机校园网、校园电视台等等教育手段齐全的现代气息,让人一进入校园就能感觉到一种书香之气,体验到一种向上拼搏的精神状态。
但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青中、桃中,却是土而又土,普通又普通。没有人知道这里藏龙卧虎,没有人能想象这里会崛起两所名校!没有人会企盼《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报刊会载文报道他们……然而人间有着许许多多的不可能,人间也有着许许多多让一个个“不可能”变为现实的人们!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忽然地,吴江市出现一股择校风,这股择校风强劲得难以抵挡,我们且不去评说“择校现象”本身的好与坏,我们就看看吧,吴江初中几乎要失重了,“孔雀东南飞”,吴江初中的学子却是“西南飞”,他们中的很多人刚刚脱离稚气,刚刚升入初中,父母就把他们送到青中、桃中去;何止是吴江,苏州市的学生也来了,他们离开了城市,却要“上山下乡”到桃中、青中,父母说,他们把所有希望的砝码都押在“青桃”之上了。省内外兄弟县市的家长送孩子们来了,南京的孩子来了,浙江的孩子来了,北京的孩子来了,甘肃的孩子来了……他们千里迢迢地来了,他们满怀希望地来了。
人们不禁要沉思:是什么力量使他们远离父母亲人来到偏僻的“青桃”?
你可以不相信理论,但不能不相信事实;
你可以不相信报道,但不能不相信历史。
青中桃中,以鼓舞人心的事实创造着辉煌的历史。
——众多的优生让人惊奇,众多的特长生让人惊奇:
自1994年起,四所国家理科试验班(清华附中、北大附中、北师大附中、华师大二附中)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招生,每年共招收80—90名学生,考入该班的学生将获得免试进入清华、北大的资格。目前桃源中学已有17名学生考取该班(苏州市共19名学生入选)。宋庆龄奖学金,是全国中学生综合素质得以体现的最高荣誉,而单桃源中学一校,就有三位同学先后获此殊荣。
在青云中学,唐建峰同学品学兼优而获“半月谈”中学生奖学金;王利新同学在青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读苏州中学只两年,就提前被中国科大录取,现在攻读博士,获美国最高奖学金……
近五年,桃中与青中学生在各级竞赛中获奖的人次均超过一千,都有三百项左右的全国奖,都有四百项左右的省级奖,都有大量学生被苏州中学国际班录取!
桃源中学有着“冲击国家理科实验班的摇篮”之称,而青云中学也有着“吴江教史上的马家军”之美誉!
也许有人会说,那些同学本来就天资聪慧,在任何一所学校,他们都会出类拔莘!诚然,这样的学生,到哪里都会很突出,可是,如果没有进入桃中、青中,他们未必会如此的杰出!——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一个个偶然里,正蕴含着一个必然啊!
“没有差生”的断语不是神话。“这里没有差生”,这是一个上级教育调研组在那里住了一个星期以后作出的断语,更是家长与社会对这两所学校朴实的评语。稍接触教育的人都知道,“没有后进生”比“有很多优等生”在教育上恐怕是一个更难达到的境界。大家都知道,“青桃”不可能全部接收了优秀的学生,但有目共睹的是,这两所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超越了自我,让每一次的中考都以无言的数字告诉社会:这里没有差生!
其实,进入青中、桃中的大部分学生原本也并不十分突出,但他们一旦进入青中、桃中,一个阶段以后,就会有一种“脱胎换骨”式的进步,他们就会一步一步地飞速前进。从1992年到2002年,两校中考跟踪合格率居吴江市前两位,且遥遥领先于吴江其他学校,入学率、合格率、毕业率均为100%,学生每年升入省级重点高中学生比例超过60 %。
什么叫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什么叫面向全体学生?什么叫对每个家庭负责?这就是最好的回答。
这里的孩子有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内化为良好的素质。你认为成绩优秀就要靠死读书?你错了。走进“青桃”校园,校园里的一切会告诉你,那里的孩子有着良好的习惯,有着极强的生活能力。校园里从来不会有一张纸屑,因为所有的孩子都早已没有了丢纸屑的习惯,即使偶有新生乱丢纸屑,只要有人看到——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是普通教师还是一校之长,都会把它捡起来。当良好的习惯内化为素质,这里的孩子们便与众不同。小学才毕业,就离开父母,独自来到青中、桃中,他们怎么照顾自己的生活?——但事实是,我们这些忧虑都纯属多余,刚进来还常常哭鼻子的女生也会很快融入快乐的集体生活中去。多少的爷爷奶奶啊,他们这样说他们的孙子孙女:“这孩子,到那边去读书后,回家不但不会要我们给盛饭,而且还坚持要为我们盛饭!”这“盛饭”,看似小事,“青桃”学子的素质提升却可见一斑!
那是拥有大量特长生的学校,那是没有“差生”的学校,那是一群学习刻苦的孩子,那是一群充满生命力的学子。都是优生而没有差生,学业进步大而人格提升快,这难道不是奇迹么?
有人说,特长学生众多,后进学生极少,行为习惯特优,那是青中、桃中在学生教育方面的“三件宝”。那“三件宝”合起来就是一件宝——学生发展。人们又说,青中、桃中还有“大三宝”: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学校发展。
其实,这三个发展是同一件事,这同一件事就是“青桃”的奇迹,这奇迹引起了人们的震惊。
“青桃”的教师在快速发展。先后出现了八位市级学科带头人,20多位市级教学能手,30余位“百节好课”教师。而这些教师中的相当一部分在多年前只是代课教师,只有高中文凭。徐学根、陈荣华,桃中、青中现任的两位校长,也都是由民办教师逐步成长起来的江苏省特级教师。
一块块奖牌,记录着青中、桃中的辉煌:“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示范初中”的殊荣两校一起拥有,“省德育先进学校”,苏州市、吴江市的各类先进数不胜数……
多少年来,人们惊奇地看着两所学校稳步前进并立于不败之地,10余年中一直在省内外初中教育界独领风骚。人们惊呼:这种“青桃”现象是如何产生,如何持续的?可是当人们苦苦探寻的时候,又仿佛难以捉住些什么。
我们也是“青桃”奇迹的好奇者,我们试着走进“青桃”,试着去揭开“青桃”崛起之谜,我们知道我们所做的非常无力,我们所揭开的只是“青桃”现象的一角……
激励的真谛
当我们惊异于“青桃”现象的时候,人们首先感觉到的就是“青桃”的激励机制。当我们探寻“青桃”奇迹的原因的时候,很多人说,他们有一张“秘方”,“秘方”其实也不“秘”,那就是他们的激励机制!
说到激励机制,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经济杠杆,就是“拉开奖金距离”,就是“奖勤罚懒”,就是“奖优罚劣”……人们逐渐接受了这样的观念:经济手段,确实是激励手段的重要一种。青云中学的一位领导说:“建立激励机制,就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通过建立一套制度,创造一种氛围,杜绝个别人瞎混,使学校成员都以最佳的效率为实现学校目标多作贡献。”“‘打破照顾左邻右舍’和‘防止两极分化’的分配制度,使我们勇于创新,拉开了分配的差距。”原桃源中学沈洪昌校长这样说,上世纪80年代我们探索教师激励措施,目的是打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激发教师的创造潜能和创新能力。
也许你要说,这没有什么稀奇,不就是一个经济分配拉开距离么?可是,请留意:那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外部竞争的大环境尚未形成,中国人特别是中国清贫的教师,还处于耻于谈钱的时代啊!桃中、青中正是在这样的时候,在社会经济形态从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继而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敢于创先,毅然抬出了当时在教育界不无争议的经济杠杆。
与经济杠杆相对应的就是各种考核制度,经济报酬的落实必然基于考核制度的确立。
在桃源中学的《教师考核实施方案》中,考核项包括师德表现与劳动纪律(100分)、教科教研(50分,且有加分项不封顶)、教学实绩(150分)、“五认真”工作考核(100分)、工作量(100分),在这个总计500分的方案中,最重要的是设置了“加减分项”,对有较大贡献者逐项加分,在工作中造成重大失误者逐项减分。凡满400分者均可领取全额考核奖,减分者以扣完学期考核奖为限。
青云中学的教师报酬分为三块:工资、福利及跟每个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效直接挂钩的效果奖。如果说前两者是基础性报酬的话,那么后者就是发展性报酬,这一部分报酬是让青中不凡起来的一项重大策略!
经济杠制让一部分教工先“富”了起来,在经济收入的反差对比中,教师们形成了持久的追求力。
青云中学的罗老师是一位青年教师,按照常规,她的收入永远不会超过老教师,但在青中的激励机制中,她敢拼敢闯,大胆突破常规教学,在团结协作的前提下,敢于向自己“蓝青结对”的师傅挑战,她在学校的各项考核中位居前列,学校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她获得了重奖。在这样的收获中,她从胜利走向胜利,被评为市“优秀班主任”、“百名上好课教师”、“教坛新秀”等称号,短短几年就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告诉我们,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追求的是高层次的需求。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更是有着事业追求的需要。“青桃”人明白,经济杠杆不是万能的,而且经济杠杆是把双刃剑,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利用,真是成亦金钱,败亦金钱!
在考察“青桃现象”的时候,我们自然会赞叹“青桃人”利用经济激励手段之早,之妙,之有效!但我们切不可忘记,“青桃人”运用精神激励手段亦是炉火纯青!
在青中,在桃中,只要你努力去奋斗,只要你有喜人的成果,不管你是年老的教师,还是初出茅庐的小青年,你的教育生涯就会在各种精神的激励中闪光!
青中的青年教师水菊芳老师说:“物质奖励给了我实惠,精神鼓励催我奋进!”在学校的双重激励下,她这个1992年大专毕业的教师,在1993年参加了函授本科的学习,1995年取得了大学本科的学历。她参加了省数学学会的数学奥林匹克教练员培训班的学习,并获得了中国奥林匹克一级教练员的称号。在短短的几年中,各种荣誉随着她的努力而来:吴江市教坛新秀、苏州市新长征突击手、苏州市杰出青年岗位能手……
人人参与竞争,在竞争中体现自身价值;个个挑战自我,在挑战中实现自我超越。这是我们透视桃源中学领导干部工作状态和任用机制所得到的启示。桃中崛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之后,桃中一路辉煌,亮丽到今。1990一1998年,沈洪昌任桃源中学校长。八年奋战,他身先士卒,躬行垂范;八年奉献,他敬业爱校,呕心沥血。他是全校工作时间最长、睡眠时间最短、关爱师生最多、关心家人最少的人,是全校思考问题最多、点子办法最好、工作最玩命、面容最憔悴的人;他也是全校身体最瘦弱、衣着最整洁、眼窝陷得最深、累倒次数最多的人。古今中外,大凡成就事业的人都是“工作狂”。忘我工作使沈洪昌校长一度身体十分虚弱,两次被强行送进医院住院治疗。病稍好转又回校投入工作,两大麻袋中药是贤妻在家煎好后送到学校让丈夫服下。沈校长“玩命式”的工作令人闻之动容。他是一位杰出的学校领导,也是一位出色的数学教师。八年中,他始终兼任一个初三班的数学教学。在他的倡导下,桃中形成了这样一种干部工作格局:干部工作的授课数量不少于普通教师,而干部津贴与班主任津贴持平——不得高于班主任津贴。而桃源中学的中层领导产生的方式是:教代会选举产生,期初签订“岗位责任状”,期末述职,接受教代会评议,由教代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决定是否留任。但在干部的竞争中,大家仍纷纷争取这样的机会来挑战自我。他们参加这样的竞争,体现的是对自己能力的追求,对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一种精神追求。
“擂台课”,也是“青桃”精神激励的一道风景。
开设“擂台课”,对疑难棘手、不易处理的课题,由组内两三位能手,依次开课,然后相互讨论、化难为易。“擂台课”还让新教师同时登台亮相,让他们快速成长。每当擂台课激烈开展之际,正是“青桃”教师最好的发展之时!
经济杠杆也好,精神激励也好,看似并不神奇的措施,却创造了神奇的“青桃”现象。真是看似平淡却奇崛。其实,“青桃”的领导与教师们探求这样的一种激励,认同这样的一种激励:让制度与爱一起光彩,让激励与心灵一起闪耀!
“青桃”的制度,“青桃”的激励,体现的是一种关爱,一种对每一位学生的关爱!
听一听一位普通青中教师的内心独白吧:
“2001年,我怀着教书育人的梦想来到了青云中学!我对这里的一切充满了好奇:教师、学生、制度……我迫切地希望了解这儿一切与外界不同的东西,青云中学崛起的法宝是什么?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地发现青云中学的教师有着常人不能比的事业心、责任感,为什么呢?就是我们有与其他学校不同的评价机制,给一成不变的教学住入了新鲜的血液!学校的教师激励机制打破了教育单位‘大锅饭’的局面,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就拿我自己来说,我以为只要平均分不差就行,可是,最后按教学效果来评估,我落后了,原来我只注意了优等生和中等生,对于后进生却缺少关注。而我们的评价机制就是让教师对每个学生负责,对每个家庭负责,尽最大的可能让家长满意,让学生成才,我真的明白了我们学校的评价机制的真谛:那就是责任,那就是爱心,那就是对每个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这就是青云中学创造教育奇迹的点金石!”
“对每个学生负责,对每个家庭负责”,这就是博大之爱,这就是深切之情。这样的承诺,写在纸上是容易的,但如果不能落实到制度,没有通过制度形成一种精神,通过精神深入到每一位教师的心灵深处,那么仍是一句空话!
而在“青桃”人的心中,这句承诺刻得很深很深!
正是在这样的激励与竞争中,“青桃”教师在成长,“青桃”学子在发展!两所学校,同时成为了吴江教育、苏州教育乃至江苏教育界的知名初中!
但我们不妨作这样一个假设:如果在吴江只有青中而没有桃中,或者只有桃中而没有青中,那么他们其中的一所能否独自拥有这一段辉煌的历程呢?
当我们这样思索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青中、桃中这两所学校在竞争中建立起来的一种关系:在竞争中吸收,在竞争中发展!
就好像是拥有绝顶技艺的武林高手,如果没有相当的对手,他的武艺就没有办法再进一层,他只能在孤独中倒退!而桃中、青中,就仿佛是这样的一对兄弟:他们在教育水平的高处相知,在教育发展的高处竞争!正如一位业外人士所说的:“在很大的程度上,数学上能与青中一决雌雄的,恐怕只有桃源中学;能与桃中一比高低的,恐怕也只有青云中学。于是,因为有桃中,青中的教师更加努力;因为有青中,桃中的教师格外勤奋!”
在同一高度竞争,“相看两不厌”,这或许是“青桃”同时崛起同创奇迹的又一因素。
课堂的魔方
自班级授课制建立以来,千千万万的教育者思索着:课堂是什么?
课堂教学是艺术,充满着情感与乐趣;课堂教学是科学,遵循着规律与原则。
在青中、桃中的教师眼中,课堂是一个魔方,谁用得好,谁就能令孩子们着迷!
青中、桃中的全体教师深深明白:高质量教育的立足点在课堂,课堂教学倘若不能与时俱进,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形势和不断变化的学生,到头来“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只能是“空中楼阁”。
然而课堂教学的改变谈何容易!
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存在,重解题,轻概念;重结论,轻过程;重解题一招一式,轻解题思维培养;重教法,轻学法;重“尖子生”,轻“差生”;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等,这些“刀耕火种的招式”制约着课堂教学的改进,教师们放不开手脚,学生们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如果不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桃中、青中在未来基础教育园地将无立锥之地!
为此,在办学硬件日趋完善的同时,桃中、青中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一直苦练内功,狠抓课堂教学。聘请专家,制定规范,培育骨干教师,追求富于实效、富于特色的课堂教学范式:即让课堂有最广阔的空间、最丰富的手段、最恰当的方法、最明显的成效。
徐学根,桃中毕业生,在从一个民办教师成长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桃中校长的历程中,倾力于课堂教学改革试验,一次又一次地努力,一年又一年地耕耘,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终于形成“互动合作教学法”。
互动合作教学法,以“低起点、慢爬坡、勤训练、快反馈”为课堂特征。
互动合作教学法,以“三个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即“以学生为主体,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以发展为主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以活动为主线,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互动合作教学法,以“激趣导入,营造氛围;生生互动,合作学习;质疑问难,师生互动;尝试训练,反馈矫正;归纳小结,布置作业”为基本教学结构,既现代又传统。
互动合作教学法,以“参与广、合作谐、反馈快、点拨巧”为基本教学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陈荣华,江苏省特级教师,现青中校长。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数学课堂教学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在教学中体现以下三点:一是“三个设计”,即精心设计问题、设计情境、设计悬念;二是“四个多一点”,即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给学生多一点活动空间、给学生多一点表现机会、给学生多一点体味成功的机会;三是“五个研究”,即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学法与教法、研究教学手段、研究教学时控。在课堂教学中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情感和学法指导,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青云中学就“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策略、途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索和提炼,通过多年辛勤探索,构建了“情知互促教学法”,其内涵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对于认知的积极作用,把知识学习与情感体验结合起来,以情引知、以知激情、情知相协、知情合一,使课堂教学成为传递知识、培养情感的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情知互促教学法,其教学策略有五条:一是以“三个带进”优化教学氛围,即把激情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二是以爱心施教融洽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理解、爱护学生,体现民主教育的思想。三是以启发性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学起于疑”,教师要重视以数学问题去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的设计做到:低起点、分层次、能发散。四是以多通道强化教学信息反馈,为及时反馈教学中师生间的信息(包括认知、情感),建立多向、立体的信息传导网。五是以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加强学习方法指导,使教学过程成为传授知识和方法指导的有机结合,初步形成课堂教学的特点:“重情感、激思维、导学法、快反馈”。
两校异中有同,都提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都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展开课堂教学实践,均有多篇课堂教学论文发表于《人民教育》、《中学教育》、《江苏教育》等知名教育刊物。在“青桃”人看来,搞好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怎样由一个经验型教师发展成为科研型、学术型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两校积极号召教师开展课堂教改,制定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快速成长,努力为教师创造教研条件,积极选派教师参加进修学习,他们期望所有教师都成长为科研型、学术型教师,所有课堂教学效果都是一流的。
桃中各个教研组都探索出适合自身的课堂教学法:语文组的层次教学法,数学组的活动检测教学法,英语组的整体教学法,政治组的四步循环递进法,物理组的探究式教学法,化学组的发现式教学法,艺体组的情景教学法。各法以“活”为指导思想,以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为目的,积极实践修正,互补短长,最终渐趋成熟,取得了不错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能手不断涌现:钮云坤,吴江市物理学科带头人,其探究式教学法引人注目;李建东,数学教研组长,活动检测教学法独树一帜;郭平,吴江市语文教坛新秀,其“层次教学法”深得学生喜爱……
青中教师同样紧追课堂教改步伐:沈煜林老师把情感教育移植到物理教学中,致力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情育情;改进教学方法,以教育情;精神激励,以激育情;创设情景,以景育情。科学地把握情感教育原则:情知交融、情感适度、情感共鸣。款款深情浇出了灿烂花朵,沈煜林老师教学实绩年年列吴江市前茅,其“重情感、激兴趣、设探究、讲方法”的课堂教学形态令学生“受益终身”(毕业学生语);贝新华老师的政治课引人入胜,其“问题程序模式”在苏州地区很有影响力;罗小蓉老师的“角色转换教学法”使其英语教学实绩在吴江市遥遥领先……
综观两校教师的课堂,呈现出如下共性特点:
以“四自”引导学生自己获得知识。多年来,两校从农村学生的实际出发,大胆实践,探索“四自”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是自定目标。根据教材大纲的要求,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确定比较恰当的学习目标。二是自主学习。在教学中,通过小组学习、讨论,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达到“学会学习”的境界。三是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自编检测题,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检测、自我评价。四是自我调节。针对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补偿。“四自”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掌握了学习策略——“学会学习”,而且获得了全面健康的发展。
辛勤的耕耘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由于教师们不懈的努力,这两所乡村中学的课堂得到改观,公开课多次得到上级领导和有关专家的好评。他们积极举行大型公开观摩课活动,多次采用随堂听课的方式开展公开课观摩评议活动,全校教师人人开课,邀请全国各地专家、兄弟学校领导和同行到校参加听课评议活动。尽管尚有不完善的地方,但相当多的课堂教改举措得到有关专家的首肯,认为“具有推广价值”。
个性的张力
1994年的一期《中国教育报》上,一篇题为“桃源的儿子”的文章,报道了一位江南小村祖上几代没出过一个识字人的农家少年,他在1993年底参加江苏省初中数学竞赛,名列榜首,1994年4月分别参加全国初中数学联赛、迎奥运全国初中物理知识竞赛和全国初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分获两个全国一等奖和一个全国二等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人们开始关注这位出生于桃源镇雄壮村名叫周建松的少年:他因初中学业出色而荣获首届“宋庆龄奖学金”,1994年自吴江市桃源中学毕业后被清华大学附中录取,两年后直升清华大学,现为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渐渐地,人们把目光聚焦于这块偏僻而神奇的教育热土:2000届出了个严锋,获第四届“宋庆龄奖学金”;2001届又出了个徐贤,获第五届“宋庆龄奖学金”……
两所学校届届都有特长生,让人刮目相看;年年创造新业绩,使人钦羡赞叹。这里面到底有什么奥秘?
学生家长说,学校有孩子们发奋读书的浓厚氛围,有舒适优越的生活条件;学校教师说,这里有学生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有师生融洽愉悦的情感基础;学校领导说,这里有教师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有精湛独到的教学艺术;教育行政官员和专家们说,这里有特色教育的办学理念,有科学独到的办学思想。让学生多一点学习的自主,多一片发展的空间,多一份潜能的创造——“三多个性教育”是两校的共同特色。
青中、桃中的领导们,以他们的教育睿智和理性思考认识到,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面素质不能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顾学生的潜能和个性,而应着眼于学生潜能的挖掘和个性特长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十分宝贵的教学资源。用“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加德纳的话说,那就是“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使多元智能理论在桃中、青中实现了本土化。两所学校在保证整体教学质量一直领先于吴江市的同时,充分认识并重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挖掘学生潜能最佳点,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创造性地实施“多一片空间,多一点自主,多一份创造”的“三多个性教育”。他们这样诠释“三多个性教育”的办学思想:“空间”——相对于传统的授课教室,允许学生有自己的小天地;“自主”——相对于传统的授课程式,允许学生有自己的选择(如已懂的内容可不听,教材知识的学习序列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创造”——相对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而言,凡能利用已有知识解决自己遇到的新问题皆属创造。
作为农村初中,要想一下子使所有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显然过于理想化。两校领导审时度势,剖析思考,他们把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作为研究课题,并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选定数学学科为龙头,成立“培养数学壮苗,开发学生潜能”课题研究小组,与苏州大学、苏州教育学院等高等院校联系,抓好尖子生的辅导与培养,通过研究摸索,提炼总结。他们制定了一整套辅导方案,并自编培训教材。每学年初始,他们通过与小学联系,与学生谈话,掌握特长生兴趣;通过自愿报名和特长生选拔,建立壮苗档案,成立校级集训队,进行跟踪分析;落实计划、教材、师资和考核奖励措施,做到“三必”、“二查”。“三必”是:专家来校讲授,教师必听;规定学生自学,教师必到;各级竞赛试卷教师必练。“二查”是:对学生特长发展定期进行能力测试;对辅导教师的工作实效进行考评检查。大胆实践,不懈探索,终于取得了可喜的突破。
数学组特长生培养的成功如缕缕春风,吹暖了学校师生的心,极大地鼓舞了其他学科组的培优信心。各学科组纷纷结合本学科实际,借鉴数学组提供的实践方法和理论依据,积极酝酿,精心筹划。在学校的协调统筹下,一个个学生特长发展兴趣小组如雨后春笋,理化组破土而出,语、英、体、音紧紧跟上。每校创建兴趣小组10多个,如桃花源文学社、百花文学社、思维园、英语角……学校尽其所能为学生潜能开发与个性特长培养创造各种有利的学习环境。如语音室、微机房、计算机校园网、学校电视台、标准化运动场……两校在新学年开始一周之内全面了解学生性格、兴趣、爱好、特长及综合学习情况,采用自愿选择与推荐选拔相结合的原则,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找到充分发展自我的机会。学校精心组织骨干教师组成协作辅导组,制定各自的活动方案,活泼有序地开展活动。老师们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勤钻研,善诱导,多耐心,善关怀,各尽所能,团结协作,教学相长,把特长生培养工作抓早抓细抓实。
两校以学生个性特长培养为主体的特色教育已经形成了制度,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如桃源中学,他们根据初中学生特点,从起始年级抓起,制定初中三年各科特长发展的总目标和年级计划,由专人负责,各学科教师人人有任务,个个有岗位,形成学组集团优势,同时努力为特长生创造更广阔的活动时空。(1)学校允许特长生在复习课上不听教师讲课,分流出来到辅导室自学更深广的知识; (2)学校开辟第二课堂,定期开设专题知识讲座; (3)要求学生制定节假日自学计划并自觉学习,由教师负责跟踪测试;(4)对低年级中一些自我超前学习的较好学生,允许“小鲤鱼跳龙门”,进入高年级层次训练。2001届徐贤同学智力超群,善于超前学习,学校允许他经过考核从初一直接升到初三学习。2000届严锋同学自小家庭贫困,学校为他免除了三年的学费,免费提供食宿,同时为他指派专门的辅导教师全程陪同,尊重他自己制定的作息时间,给予专门教室让他博览群书,自主钻研,像呵护幼苗一样精心培育。严锋同学不负众望,不仅频频获得竞赛大奖,也具备了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关爱学生。”“青桃”教育者善于用爱心铸就学子们的勤学成才的信念,用爱心点燃学子们一支支信念的火把,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指引他们飞向梦想的天空。让我们走近一位面带慈祥的笑容、满头银发的老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青云中学教师韩薇娟老师,听一听她的心声吧。
韩薇娟老师这样说:授知、解惑固然是教师的职责,但更重要的是激起理想的涟漪,锤炼征程的毅力,使学生受益终身。
1993年,她担任初三年级(1)班的化学课,兼三(3)班班主任。化学课上,她讲述了“化学”这门学科的奇妙,从氢气、氧气说到水,从智利硝石说到利用空气制化肥,从原子学说到居里夫妇发现了放射元素到威力巨大的原子弹、核发电站,从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说到预测世界上还有某种元素的存在,把一双双眼睛吸引到讲台前的焦点上。看得出,光芒四射的科学殿堂在吸引着孩子们,坐在前排的一个孩子,两只眼睛睁得大大的,随着她有趣的描述,脸上露出惊奇、感叹和欣喜的神情,韩老师感到化学这粒小石子已激起了他理想的涟漪!
韩老师到宿舍查看学生起身情况,大多数孩子被子叠得匀整美观,鞋子放得整整齐齐,但有一位同学的被子叠得像“蒙古包”,鞋子放得像被风浪吹翻的小船,查看铺位姓名——王志强,查看席次表,就是那位坐在前排两只眼睛睁得大大的可爱男孩,查看初二转来学校的成绩:中偏下,询问同学,都说他老早进教室读书了。
找他谈话去,韩老师正这么想着,王志强却不请自来了。“韩老师,世界上氧化物很多,为什么我们只讲用电解水氧?”“好!问得好!”她一边赞扬一边回答他的提问。一边夸奖他勇于提问,一边告诉他科学无止境,新物质有待我们去发现,新方法有待我们去创造。但是,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是不行的,韩老师热情地鼓励他立志上大学、去国外深造!将来再点燃一盏科学殿堂的明灯。
智慧来自勤奋,勤奋来自锤炼。王志强按照韩老师的要求,把生活节奏排得紧紧的,早晨起床、盥洗、内务整理;早操动作到位,学习……“今日事,今日毕”成了他的座右铭。两个月后,韩老师与王志强谈话,他说:“有时候,我真想多睡一会儿,真想多说一会儿,但是一想到勤奋来自锤炼,我又锤炼起来了。现在,我手脚麻利了。”
“志强”,有志即强,韩老师欣赏他的意志,告诉他智慧也会跟着勤奋来。期中考试,他已挤进优等生行列!韩老师对他提出上一个台阶的要求:学好初中阶段每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王志强更勤奋了,好问成了他的特色,同学说有点像书呆子,问个没完没了,老师说他问得有理、有水平。老师们有意识地对他设置一些难题,韩老师又请他当化学科代表,不断锤炼他。期末,王志强成为名副其实的优等生,勤奋和好问使他上了一个台阶,毅力也在勤奋中得到磨炼!
1993年全国化学竞赛初试,他获得了吴江市第一名!可是在复赛中仅获奖,没有列入全市前茅。王志强哭了,哭得那样伤心,韩老师又开导他,胜败乃兵家常事,几分之差,在求知的道路上只能算是一步之差。而勤奋、拼搏的意志和毅力却是最宝贵的。在往后的日子里,韩老师又对他提出新的要求。要帮助其他同学进步,要像雷锋那样……初三毕业了,经过长期锤炼的王志强,带着勤奋和智慧考入了苏州中学国际班。
在高中,他以勤奋著称,被评为苏州市学雷锋积极分子。三年后,被保送进入南京理工大学,又被保送直升硕博士研究生,他的GRE考了2300分,家庭经济较困难的他,准备考托福。
韩老师说:“点燃他们信念的火把,培养他们勤学的习惯,锤炼出他们顽强的毅力,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真爱的启迪
心理学家指出:人的学习活动不仅依靠大脑皮层的结构,而且是在情感的参与下进行的。
脑研究专家指出:真正决定人类智慧的并非智商(IQ),而是情商(EQ)
当情商(EQ)一词屡见报端,当美国戈尔曼的《情感智商》一书在当代中国引起一股旋风,当教育专家们呼唤找回教育的另一半的时候,青中和桃中——这两所农村初中的教师已经开始了情感教育的探索。
上世纪90年代初,青中、桃中就因教学质量列吴江市前茅而声名远播,但是他们也发现,如今的初中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孩子的耐挫力差,心理脆弱,厌学情绪严重……对此学校通过调查分析,认识到问题的根子在于我们的教育普遍存在的“重知识,轻情感;重智力训练,轻情感品质的培养”的现象,他们敏锐地感觉到,必须在教育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于是,先后成立了“女生非智力因素开发”、“情感对初中生心理发展的影响研究”等课题组,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就农村初中情感教育的目标、途径、方法进行探索,获得了喜人的成绩。
两所学校把“优秀的青中人、桃中人”定位于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他们在“养成”教育上下功夫。把《中学生守则》融合在《中学生一日行为常规》中,从“管手管脚”抓起,努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个寄宿生穿拖鞋进教室,教师劝他回宿舍换鞋;一个新生走草坪抄近路,就让他从原路退回;门上有鞋印,要让踩上去的学生擦去脚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学校就是从学生的坐、立、行、走、用餐、停车等日常小事上加以规范做起的。当你跨进青云中学的校门,你就会被“今日我以青中为荣,明日青中以我为荣”两句富有哲理和感情的话所吸引。
教师们认为“优秀的学生”应该是具有爱心的人,爱同学,爱老师,爱父母,因此,他们首先唤起学生爱的意识。每年九月,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天,教师们便谆谆教导学生:“你来到这里,校园里有你的兄弟姐妹,这些兄弟姐妹就是同学。你们生活在一个热闹的大家庭中,要相亲相爱,互相谦让。”每学期学校都要组织“爱心,你我他”、“爱的奉献”等主题班会、主题活动。还开展“爱心”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爱他人。比如,爱父母方面:初一,开展“三个一”活动,就是对父母说一句暖心话,做好一件家务事,纠正一种不良习惯;初二,组织“星期天家务劳动”活动,引导学生乐做父母的好帮手;初三,开展“为父母分忧,向父母报恩”活动,引导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表达自己对父母、家庭的爱的回报。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载体。每年下半年他们都组织尊师系列活动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把每年的九月定为“尊师月”。由团委组织“老师,我爱你”、“我为老师做一件事”、“老师,请听我说”等活动,还组织学生走访退休教师,与教师开联欢会,使学生在尊师、爱师中学会爱他人。
“爱同学,爱老师,爱父母”的系列教育使埋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善良、同情、愉快、乐观等情感被激发了出来。
“我们虽然不指望培育出多少‘牛顿’和‘爱迪生’,但绝不能让‘牛顿’和‘爱迪生’在我们手中埋没。”这是常挂在蔡永江老校长嘴边的一句话。
在关爱中给每个孩子一个成长的台阶,也成为学校每位教师的自觉行为。
走进清华大学的高才生苗来生,是贫困渔家的后代。父母年纪大了,早就不能下湖打鱼。没有了生活来源又酷爱读书的苗来生只能利用假期下湖打鱼,用卖鱼的钱继续学业。青中教师们知道后,一方面全部免了苗来生的学杂费,另一方面在学习上、生活上对他无微不至地关怀。大家经常你10元,我10元地帮助来生。1994年7月13日,苗来生和中国科学探险协会欧德探险队离京赴长江源头及周围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活动,8 月1日他孤身登上了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山并采集顶峰雪样,成为中国首次登上该山峰的中国人。
青中、桃中教师用知识浸润着灿烂的花季,在“爱”的摇篮中成长起来的何止苗来生、严锋,还有贝学其、杨虎荣、陆锦标、朱宏、王利新……学校里的教师如数家珍,可以说出一长串。
“十个手指有长短”,初中学生在学习上也会有优劣中差,有些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障碍,因而在学习上有一定的困难,学习成绩与其他同学有一定的差距。对这一类学生,教师们称他们为“学习困难生”。他们确立起这么一个观念:“转化一个困难生与培养一个优等生同样光荣。”从起始年级、起始学科抓起,对每个年级15%的学习困难生建立跟踪卡,及时跟踪观察、记录及分析,帮助困难生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在教学中,教师满怀爱心,关怀困难生。平时,主动与困难生多接触,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使他们乐于与教师亲近;课上,从困难生渴望获得成功的心理出发,积极创造条件,给困难生以表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不断进步。
为转化学习困难生,许多教师让他们住在自己家里,给予悉心指导和帮助,现在青中的每位教师家里都要住三四个学生,而这些学生大多是学习困难生。
青中、桃中教师以他们慈母般的爱心创造了许多转化学习困难生的方法:分层辅导法、刺激法、展示法……
在青云中学校园的一角有一只很不起眼的小木箱,这是青云中学专门为帮助学生消除心理上的问题而设置的“韩老师信箱”,也是学校抓德育工作的一招。给每个孩子一个说话的地方,让他们在这个小小木箱里袒露心迹。思想教育上,你不了解学生在想什么,有哪些困惑,你又怎么去对症下药教育学生呢?有学生来信诉说学习中的烦恼,还有学生将因家庭困难即将辍学的情况也写小纸条投进了木箱里。小木箱每周都有人负责开启,针对里面提出的各种问题,负责咨询的教师都立刻在旁边的小黑板上给予回答。信箱使失去家庭温暖的学生重新找到了“家”的感觉。李小芳同学因父母离异,变得孤僻,对人有敌意,与同学关系不好。她写信询问如何对待同学的嘲笑,怎样才能减轻心中沉重的压力,流露出一种难以名状的痛苦。收到信后,心理指导老师就约她谈话,以“母亲”、“老师”、“长者”的身份和她交心。在老师的面前,她哭着倾诉了胸中的全部积郁。老师安慰她,给她谈人生,谈理想,告诉她老师都是她的亲人,同学也是亲人,失去了部分亲情的温暖,但不会失去集体的温暖。经过多次促膝谈心,李小芳同学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成绩迅速上升。同学们对她的嘲笑变成了同情和关心。中考时,她以596分的成绩考取中专。信箱静静地挂在校园一隅,它不起眼也不招摇,但它在学生心中很重很重,是教师们了解学生心灵的一个窗口,也是孩子对着老师敞开心扉的地方。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青中、桃中探索到了多种途径。比如,建立心理咨询室,由校领导和教育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咨询师,每周二、五向学生开放,接受学生咨询。在青中、桃中,每一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都自觉地做学生的心理保障医生,在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疏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积极的情感。
到过青中和桃中的人都对它们的校园环境赞叹不已,说他们的校园简直就是一首优雅的诗,一幅立体的画。
在情感教育的实践中,教师们认识到情感的情境性特点。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而情境又在一定的环境之中,所以,要创设良好的情境,首先必须创设良好的环境。
1992年,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达标验收中,青云中学易地重建了,青中人抓住机遇,对学校的布局进行了重新规划。他们舍得投入,在绿化、美化上下功夫。他们在综合楼的南、北两侧,建起了两座六角亭,开挖了金鱼池,筑了花栏;在操场一侧铺设草坪,堆砌假山,栽种花木;在教学楼之间,也栽上冬青、雪松、月季等花木,决不让寸土闲着。青中校园春有花,夏有阴,秋有果,冬有青。是校园,也是花园。桃中也优化校园环境,让“白的常白,黑的常黑,绿的常绿,亮的常亮,齐的常齐”,以各种载体把校园变成“主体教科书”。学生置身于这读书的纯净、优美的乐土,在情感的天地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
除物质环境外,校园环境还包括精神环境,它主要由校风、校园文化、校园精神等组成,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对学生情感形成和发展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两校在创建一流的物质环境的同时,努力构建一流的精神环境,青中校训为“勤诚礼创和”,学风为“爱博韧”;桃中的校训为“协作、爱生、求精、严谨”,其中“爱”是其核心和关键。
两所学校的校园环境建设很有特色,只要一跨进学校校园,扑面而来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气氛,正是在这种诗一般环境的熏陶下,莘莘学子的情感纯化、净化了。
天下老师奉献身,烧残红烛照新人。
眼前不见桃李色,却道心中自有春。
这是教师们喜欢的一首诗,它不仅道出了教师的心声——愿做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更是教师敬业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正是教师的这种精神,感动、激励着学校的每一位学生,促进着学生的积极情感的发展。
梁玉科老师早出晚归,家不顾,孩子不领,妻子为此不知哭过多少回,可她理解,谁叫丈夫选择了这个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职业呢!
贝新华老师痴迷于政治教学,也挚爱着他的学生。他总是把满腔热情倾注在学生身上,处处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对差生从不歧视挖苦,对优生决不溺爱娇宠。学生身体不舒服了,他去看望;思想上有了疙瘩,他多方开导。对于学生来说,他是师长,又是朋友,是一个可信赖的人。
沈慧老师以“磨”劲闻名。他的学生潘小平在来信中写道:“沈老师,你还记得三年前那个小顽皮吗?也许你忘了,我就是那个‘英盲’。今天我万分高兴地告诉你,我拿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高考的英语得了91分(满分100分)……是你一年如一日地辅导我,是你把我这个连音标也不识几个的学生培育成合格的初中毕业生。你知道吗?我是被你的热情融化的,我是被你的耐心感动的。”
陈荣华、徐学根这两位现任校长,崇尚“以情治校,以情治人,以情育人”的理念。尽管众多的行政事务已经使他们忙得不亦乐乎,但是他们不放弃本行,坚持上好每一门主课,还要辅导兴趣小组,与教师们平等竞争。人瘦了,但他们无怨无悔。
像这样勤勤恳恳的教师在两所学校还有许许多多,是他们用乐业敬业的精神托起了明天的太阳,在学校的历史上矗立起一座座丰碑。
回眸过去,青中人、桃中人的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展望未来,他们决心进一步深化情感教育,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明天。
精神的魅力
奇迹的出现,令人惊异,而这激动人心的现象背后,是一种广布于校园内外的精神。背面丹青见苦心,“青桃”精神,让“青桃”校园永远地精神着,不断地刷新自己的历史,不断地超越自我,创造一个个奇迹。
那么,什么是“青桃”精神呢?当我们试着探寻“青桃”精神的内涵的时候,我们又迷惘了,那是多么地不易概括,仿佛并没有什么特别合适的词语能够穷尽“青桃”精神。但只要我们走进青云中学,走进桃源中学,只要一接触青云的教师、桃源的教师,只要一接触“青桃”的莘莘学子,我们很快就会被一股热情所感染,很快就会被一种追求所感动,那种不畏艰难的、奋力向上的、孜孜以求的力量,也许就是“青桃”精神吧!10多年后,当时桃源中学校长沈洪昌说起桃源中学,他说:在我们的师生中,有着一种说不出来的东西,这种东西让我们每一个教师不能不敬业,让我们的学生不能不勤学。
这就是“青桃”精神吧?这就是“精神场”吗?
让我们试着来概括,但我们所概括出来也正是我们家喻户晓的那些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词语,朴实得就像“青桃”人,就像“青桃”的校园,就像“青桃”校园坐落的小镇:
勤勉,执著,超越。
勤勉,一个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词语。然而没有这样的精神,任何的奇迹都难以发生,爱迪生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奇迹,不也如此?奇迹不是天外来客,而是如冰心的一首小诗所言:“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渗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是“青桃”人必勤勉,“青桃”人的勤勉精神是“青桃”崛起的要诀。如果要追溯到“青桃”崛起时的两校校长的话,只要我们走进吴江,没有人会不折服于当时桃源中学校长沈洪昌的严谨,没有人会不称颂当时青云中学蔡永江校长的刻苦。
让我们回放一下蔡永江校长的人生历程吧。
蔡永江,一个创造青云奇迹的领头人,如果他此刻站在你面前,你不会猜到这就是蔡永江校长。他朴实得就像一个农民,他本身就是一个农民。许多年前,这个农家的子弟,读的又是乡村师范,来到了青云这个偏僻的小镇,注定他的命运要和这里的父老乡亲们的命运、和这里的孩子们的命运捆扎在一起。那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乡村,一间破屋,6个年级的孩子,就他一个18岁初出茅庐的小伙。就这样,开始了他艰难的教育生涯,这一开始就走了半个世纪,80年代初,他接任了只有4亩多地、几间教室的青中校长职务,他视教育为生命,以校为家,以学生为自己生命的第一要义,学生思想、情绪和学习情况,乃至于学生的吃喝拉睡、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都在他的身上。于是每当夜幕降临,村间田头就会有一盏小马灯在流动,谁都知道那是蔡校长与夫人正在走访学生家庭,为学生作巡回辅导。青中人都知道,蔡校长有一本记载着青云中学每个学生成长的轨迹簿,它每天在增加着学生的各种各样的情况。据说每个学期,他会对100个以上学生进行学习诊断,并与学生家长一道探讨对策。他认为一个人的一次学习成绩固然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但教师若将各种学习成绩连结为轨迹,并把它放到这个学生整体发展形势的图像里去考察,便能从暴露出来的问题发现该学生的思想、心理及其身体健康、智能特长方面成长的情况,并加强对他的教育与培养。学生的智能便可以从这里开始开掘。蔡校长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蔡永江,这个老实而智慧的农民,被人们传颂为“种金豆的人”。青中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桃中也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走,步步落实,“种金豆”不过是一段教育神话,但教育的奇迹却被这样创造出来。奇迹不是从天下突然掉下来的,正是青中、桃中的领导们、教师们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青桃”的教师,可以说没有一个不是以吃苦耐劳为乐的。他们深知,天才是勤奋的结果;他们深信,不经几番寒彻骨,安得梅花扑鼻香;他们深深地懂得,创造奇迹唯一的诀窍就是努力了再努力!
“青桃”的学子永远在勤勉精神的熏陶中,“青桃”学子的勤勉是“青桃”一届一届学生创造奇迹的重要原因。一个个惊人的成功,决不是命运女神对“青桃”人的偶然厚爱,而是对勤勉者最好的奖赏!
翻开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桃源中学素质教育案例集《花开的声音》,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扑面而来,桃中学子的勤勉精神蕴涵其中。走进青中、桃中的校园,后进生转化的故事数不胜数,后进生何以能转变?原因是多方面,但毋庸讳言,引导学生勤奋是必备的。桃源中学的一位教师讲了一个关于小陈的故事:
小陈同学刚进入初三年级时,成绩不理想,因此情绪低落,学习拖沓,纪律松懈。他们的徐老师耐心细致地观察,发现这个孩子思维活跃,造成成绩差的主要原因就是怕吃苦,自制力较差。徐老师从内外两方面调动她的学习积极性,“逼”她下功夫:课上,增加提问,让她的脑子不得不动起来;课外,为她配备一位“小老师”,及时督促她认真完成作业,使她的手不得不勤起来;面批她的作业,发现没有掌握的及时辅导;周末,额外给她一些题目,题式多样,数量少而精……这位“差生”于1999年中考后被武汉城市建设学校录取!这样的奇迹在“青桃”只是小事一桩,他们的教师相信:“世上没有笨孩子,只有懒孩子!”
“青桃”的教师们有着许多的不相信,他们不相信孩子真是无可救药,他们不相信他们不能教好每一个孩子。“青桃”的教师有着许多的坚信,他们坚信事在人为,他们坚信每一个孩子的潜能,他们坚信潜能因勤奋而发展!他们执著地践行着他们的承诺:关爱每一个孩子,对每一个家庭负责。这是他们的责任,也是他们的信念。
今天的桃中人说起他们的沈洪昌校长仍感动不已。沈校长对桃中可以说是达到了“以身相许”的程度。人们不会忘记,他们的沈校长终于累倒了,累病了,累得只能躺在病床了,那可不是一般的小毛病,也不是长个结石开了刀休息些时日出院就痊愈了啊1没有一个人不这么说:“沈校长确确实实是累倒的!”——其实到最后,医院也没有诊断出沈校长患的是什么病,他确实是累坏了!然而,这位执著的校长在生命都受到威胁的时候,心中仍然深深地系着他的事业,他们的事业啊!病后,他“拼命工作”的“毛病”丝毫没有改变!
“青桃”的学子们有着许多的不相信,他们不相信自己真的不行,他们不相信付出的努力会没有回报,他们不相信成功不属于自己,他们执著地为着他们的许诺而努力:今日我以青(桃)中为荣,明日青(桃)中以我为荣!
“青中、桃中没有后进生”,闻名遐迩。多少的孩子啊,进来时成绩还是红灯高挂,毕业成绩却令人吃惊;多少的家长啊,抱着多大的希望和信任把孩子送到了青中、桃中!这样的例子在青中、桃中到处都是,比如2000届青中有位同学小徐,钱老师发现他是个音乐爱好者,有时还戴耳机进课堂,钱老师以一颗爱心感染他,借给他英语录音带,听音乐的耳机成为学习英语的好工具,这位刚进初中时英语52分的同学中考时得了105分!
在青中、桃中的教师心中,是决不允许有一位学生成为“后进生”的,因为他们深知,特别是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家庭,一个孩子就等于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啊!于是有多少的教师啊,把成绩暂时落后的孩子带回了家,做孩子们的“家长”,带着他们生活,带着他们学习,带着他们一步一步走出困境,走向成功!
没有执著的信念,不会有奇迹的出现。执著的信念,让“青桃”人精神抖擞,信心百倍,让青中、桃中成为教师与同学的精神家园!
“与时俱进”,是历史对每一个现代人的要求。与时俱进,就必须不断超越自我。在“青桃”校园中,洋溢着自我超越的气息;回顾“青桃”走过的路程,也正是“青桃”人不断超越自我的历程。超越使“青桃”永远年轻!
我们不妨来看一看“青桃”教师们走过的历程。
徐月根校长,这位没有走进大学校门的高中毕业生,却凭着一股子钻劲,于1986年捧回本科毕业证书,成为当时桃中的两个本科生之一;1994年,年仅34岁的他被破格评为中学高级教师;1995年,他被授予“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称号;2000年获得江苏省特级教师称号。
陈荣华,这位与青中一起成长的人。1987年走进青中成为一名数学教师后,一直没有停止过奋斗。他的成长经历与徐月根相仿,后来也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
其实与这两位教师经历仿佛的教师比比皆是。
我们再来看青云中学贝新华副校长的成长足迹。他从一位民办教师,到转为公办教师,再到被评为中学中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他从一位高中毕业生,到大专毕业,到本科学历,到研究生课程班结业;他从一名代课教师,到市百名上好课教师,到市教学能手,到市十佳青年教师……
青中、桃中的教师在不断超越自己中发展着。贝新华副校长说:“在二十多年的教师生涯中,我的大半时间处于进修状态,然而自学道路是艰难的,是坎坷的,特别是本科函授的三年里,我一直担任三个班政治课教学,又要担任班主任及校行政工作,繁忙的工作再加上家务,可以说平时读书时间完全是‘挤’出来的,每天晚上九点钟下班回家,才开始我的成才之路——自学。”但他仍以超越——不断超越自我为乐!
不断超越,成为了桃中、青中人的一种精神需要,教师说,学生也这么说:到了桃中、青中,我们好像驶上高速公路一样!
当勤勉、执著、超越的意识像空气一样充满校园、充满人们的精神世界的时候,这校园中还有什么让人惊喜的奇迹不可能发生呢?
持续10余年,青中、桃中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多少年风雨,“青桃”人不懈地追求!“青桃”人的每一天,都与昨天一样,过得踏实,过得丰富,过得有滋有味;“青桃”人的每一天,都与昨天不一样,充满活力,充满挑战,充满希望。
“青桃”人,站到教育的高峰上;“青桃”人,会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张菊荣、周金虎、周德强、张席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